小青龙汤

Posted 麻黄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小青龙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青龙汤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2条,相关中药材8味。方歌有云: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逐饮效堪夸。

小青龙汤的基本资料

小青龙汤(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半夏(汤洗.七钱),干姜(炮)、细辛(去叶)、麻黄(去根节)、肉桂(去皮)、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一钱),五味子(五分)。

功能主治治伤寒表证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肺经受寒,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小青龙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干姜(炮)、细辛(去叶)、麻黄(去节.根)、肉桂(去粗皮)、芍药、甘草(炒),各三两。五味子二两,半夏(汤洗七次.切作片)二两半。

炮制上将七味为粗末,入半夏令匀。

功能主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溢饮,身体疼重,及咳逆倚息不得安卧;或因形寒饮冷,内伤肺经,咳嗽喘急,呕吐涎沫,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小青龙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用法用量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若口渴,去半夏,加栝楼根9克;微利,去麻黄,加荛花(熬令赤色)5克;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炮)1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9克。

备注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小青龙汤古籍论述

小青龙汤《备急千金要方》

治霍乱呕吐方(见九卷伤寒上)。

小青龙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麻黄 三钱 桂枝 三钱 炙甘草 二钱 芍药 三钱 半夏 四钱 细辛 三钱 干姜 三钱 五味 四钱 治溢饮者。水饮归于四肢,则为溢饮。当发汗而去水,其阳盛而内热者,宜大青龙汤;阴盛而内寒者,宜小青龙汤,阳盛脉必有力而燥,阴盛脉必虚小而寒也。

小青龙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方见前 治咳逆倚息,不得卧者。支饮在胸气不下降,故咳嗽气逆,倚物作息。水格阳逆,故睡卧不下。小青龙,麻桂芍药发汗泄水,五味姜辛温降水气,干草补中,半夏降逆。

小青龙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麻黄 桂枝 芍药 炙草 半夏 五味子 细辛 干姜 荣卫不解而心下有水气,以致胆经不降而干呕发热。相火不降而作渴欲饮水,水入仍吐。胃气不降而作噫。水入肠胃而作利。小便不利少腹满。肺气不降而作喘。水气上冲而作咳。皆平日中下阳虚,寒水上凌阳位之病。此寒水乃中下皆寒而来之水。麻桂双解荣卫之郁,炙草补中气,细辛干姜五味半夏温降寒湿水气,干姜温脾阳,以杜其入脏。小青龙之咳,喉间作痒,清水中加稀痰。小青龙汤加减法,详世行本《伤寒论》。

小青龙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方见前 治妇人吐涎沫者。中下寒,则寒水上逆而吐涎沫,小青龙汤,泄寒水也。

小青龙汤《时方妙用》

麻黄(去根节)白芍 干姜(不炒.)甘草 桂枝(各二钱)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细辛 水三杯半.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钱五分.)○小便不利.小腹痛满.去麻黄.加茯钱.)○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二十一枚. ○按论云.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今芫花不常

小青龙汤《删补名医方论》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及杂病肤胀、水肿证,用此发汗而利水。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甘草(炙,三两)干姜(二两)半夏(洗,半升)桂枝(三两)细辛(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括姜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炮)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半升。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按】“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此必传写之讹。盖《本草》芜花即芫花类也,用之攻水,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卞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利,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当改加茯苓四两。【注】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表虚有汗,五苓散证也;一伤寒,表实无汗,小青龙汤证也。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泥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若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也。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少腹满,俱去麻黄,远表以就里也。加附子以去噎散寒,则噎可止。加茯苓以利水,则微利少腹满可除矣。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而为肤胀、水肿,宜发汗外解者,元不随手而消。越婢治有热者,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小青龙治有寒者,故方中佐以姜、桂以消阴水也。

小青龙汤《医方论》

麻黄(去节)桂枝 芍药(酒炒)细辛 甘草(炙)干姜三两 半夏 五味子半升 此方全为外有风、内蓄水而设。所以不用石膏者,因水停胃中,不得复用石膏以益胃之寒。故一变而为辛散,外去风而内行水,亦名曰青龙者,亦取发汗,天气下为雨之义也。

小青龙汤《医述》

小青龙,小柴胡,俱是两解表里之剂。小青龙重在里证;小柴胡重在表证。故青龙加减,麻黄可去;柴胡加减,柴胡独存。盖小青龙重在半里之水,小柴胡重在半表之热也。○小青龙与小柴胡,俱为枢机之剂,故皆设或然证,因各立加减法。盖表证既去其半,则病机偏于向里。故二方之证多属里,仲景多用里药,少用表药。未离于表,故为解表之小方。然小青龙主太阳之半表里,尚用麻黄、桂枝,还重视其表;小柴胡主少阳之半表里,只用柴胡、生姜,但微解其表而已。此缘太、少之阳气不同,故用表药之轻重亦异。○小青龙设或然五证,加减法内即备五方。小柴胡设或然七证,即具加减七方。此仲景法中之法,方外之方。○小青龙与五苓,同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在。五苓治水之蓄而不行,故大利其水,而微发其汗,是为水郁折之也;小青龙治水之动而不居,故备举辛温以散水,并用酸苦以安肺,培其化源也。(柯韵伯)

小青龙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干呕,发热不渴,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并治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麻黄(去节)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各三两)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此方有加减法,另详余所着《古方余论》中。

小青龙汤《备急千金要方》

治咳逆倚息不得卧(方见第九卷伤寒上。)小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方:茯苓(四两)桂心 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治其咳满方:茯苓(四两)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方: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茯苓(四两)细辛 干姜 甘草(各二两)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应用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麻黄,纳杏仁、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茯苓(四两)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若逆而纳麻黄,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利之。芩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大黄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茯苓(四两)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胁下痛引缺盆,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方:石膏 干姜 桂心 细辛(各二两)麻黄(四两)芍药 甘草(各三两)半夏(半升)五味?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下药,煮取二升半,强者服一升。羸者减之,小儿服四合。(仲景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外台》同)。

小青龙汤《医宗金鉴》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痢,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及杂病肤胀,水肿证,用此发汗而利水。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炙)三两 干姜二两 半夏(洗)半升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炮)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半升。若微痢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按】「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此必传写之讹。盖本草荛花即芫花类也,用之攻水,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痢,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当改加茯苓四两。【注】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表虚有汗,五苓散证也;一伤寒,表实无汗,小青龙汤证也。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泥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若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也。若微痢与噎,小便不利,少腹满,俱去麻黄,远表以就里也。加附子以去噎散寒,则噎可止。加茯苓以利水,则微痢少腹满可除矣。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而为肤胀,水肿,宜发汗外解者,无不随手而消。越婢治有热者,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小青龙治有寒者,故方中佐以姜,桂以消阴水也。

小青龙汤《医方考》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洗净)芍药(三两,炒)五味子(半斤,炒)半夏(半升,泡)北细辛(去土)甘草(生)干姜(各三两)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表不解者,头痛、发热、身疼尚在也。伤寒曾渴。饮水过多,故心下有水气。有声无物,谓之干呕,名曰水气,则有形之水已散,但无形之气仍在耳,故无物可吐而但有声。或咳,或麻黄、桂枝、甘草,发表邪也;半夏、细辛、干姜,散水气也;芍药所以和阴血,五味所以收肺气。

小青龙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伤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而喘者。麻黄(去节) 细辛(去苗) 干姜(炮) 甘草(炙) 桂心 芍药(各三两)半夏(汤去滑)五味子(各二两半)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噎者,去麻黄,加熟附子一钱;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加茯苓一钱;喘者,加杏仁七枚,去皮尖。

小青龙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溢饮、支饮,倚息不得卧,及喘满者。麻黄(去节汤) 芍药 细辛 桂心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三钱三字) 五味子(二钱)半夏(汤洗七次,三钱)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钱三字;微利,去麻黄,加芫花一鸡子大,炒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者,去麻黄,加茯苓半两;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三钱三字;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者,胸中痛引缺盆,加石膏二钱半研。

小青龙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溢饮,身体疼重,不得安卧;或因形寒饮冷,内伤肺经,咳嗽喘急,呕吐涎沫,并宜服之。干姜(炮)细辛(去叶)麻黄(去节、根)肉桂(去粗皮)芍药 甘草(锉,炒,各三 上将七味为粗末,入半夏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小青龙汤《医学心悟》

治表不解,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麻黄 桂枝 芍药(各一钱)半夏(姜汁炒,一钱五分)甘草(炙)干姜 细辛(各五分)水煎服。逍遥散(见类中)五味异功散、归脾汤、十全大补汤(并见虚证。

小青龙汤《冯氏锦囊秘录》

治伤寒表热未罢,心下有水气,干呕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喘,小腹满,小便不利,短气不得卧。麻黄(去节)桂枝 芍药(酒炒)细辛 甘草(炙)干姜(各三两)半夏 五味子(半升)每服五钱,姜水煎服。

小青龙汤《伤寒寻源》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甘草(二两炙)桂枝(三两)半夏(三两洗)细辛(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治太阳寒水之法也.虽同名青龙.却与大青龙主治迥别.太阳表邪不解.与阳热相搏.宜大青龙发之.太阳表邪不解.与寒饮相格.宜小青龙逐之.经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此为小青龙的对之证.故方中用麻黄桂枝细辛之属.以散寒而解表.用半夏干姜五味之属.以蠲饮而降逆.复以芍药甘草.两和表里.但表里错杂之邪.病出恒不一致.若微利者.水已下趋.故去麻黄.加芫花.顺其势以导之也.若渴者.寒已化热.故去半夏.加栝蒌根.反其用以治之也.若噎者.寒格上焦也.故去麻黄.加附子以散寒.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水蓄下焦也.故去麻黄.加茯苓以利水.若喘者.水邪射肺也.故去麻黄.加杏仁以下肺气.此方本不至发汗.故或用麻黄.或去麻黄.皆相表里证之轻重.而为加减之圆机活法也. 按大青龙发汗以除阳热.犹龙之乘云上天而布甘霖.小青龙逐水以散阴寒.犹龙之翻波逐浪而归江海.制方之妙.亦犹龙之变化而不可测乎.

小青龙汤《汤头歌诀》

(仲景)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太阳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者用之。或喘或咳,或呕或哕,或渴或利,或短气,或小便秘,皆水气内积所致。)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干姜、麻黄、桂枝、芍药(酒炒)、炙草、细辛各二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桂枝解表,使水从汗泄;芍药敛肺,以收喘咳;姜、夏、细辛润肾行水,止渴呕,亦表里分消之意。〕

小青龙汤《备急千金要方》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方见本卷咳嗽篇中。)(范汪用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备急千金要方》

治伤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痢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方。桂心 麻黄 甘草 干姜 芍药 细辛(各三两)五味子 半夏(各半两)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十里许复服之。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痢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数用神效。

小青龙汤相关中药材

1、五味子

别名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北五味子,辽五味子,荎蕏,玄及。

来源为木兰种植物五味子的果实。霜降后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摘,拣去果枝及杂质,晒干;贮藏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虫蛀。

生境分布生于阳坡杂木林中,缠绕在其他植物上。分布东北、华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略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外皮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显油润,有不整齐的皱缩。果内柔软,常数个粘连一起;内含种子1~2枚,肾形,棕黄色,有光泽,坚硬,种仁白色。果肉气微弱而特殊,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而苦。以紫红色、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商品习称“北五味子”。

功能主治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①《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②《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④李杲:“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⑤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⑥《本草蒙筌》:“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昧最妙”⑦《本草通玄》:“固精,敛汗”(1)敛肺止咳:用于肺肾两虚之虚咳、气喘,常与补肾药合用。(2)涩精止泻:用于遗精、久泻。治遗精常配桑螵蛸、煅龙骨;治久泻常配肉豆蔻、芡实。(3)生津敛汗:用于阴液不足之口干渴、盗汗,常配麦冬、生牡蛎。(4)凡一切气血耗散之休克、虚脱,皆可配补药用之。

备注五味子商品中尚有一种“南五味子”,又称“西五味子”,主要为植物华中五味子(参见“血藤”条)的果实。其果粒较小,红色,皮发抱,肉较薄,品质较差。产四川、湖北、陕西,山西、云南等地。

2、甘草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3、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白姜,干生姜。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4、肉桂

别名菌桂,牡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紫桂,桂皮。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盒内,密闭保存。

生境分布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性状①官桂(《本草图经》)又名:菌桂(《本经》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尔通、桂通、条桂。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通称“桂心”。内表面暗红棕色,颗粒状。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可见浅色石细胞群,断纹成环状。气芳香,味甜辛。②企边桂 又名;清化桂。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香气浓烈,其它与官桂相似。③板桂(《本草图经》)又名:桂楠。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4毫米,两端切面较粗糙。以上均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①《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②《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③《药性论》:“主治:几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痈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⑤《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⑥《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虚自汗。《主治秘要》:渗泄,止渴”⑦《用药心法》:“敌寒邪,治奔豚”⑧王好古:“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⑨《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痢。”“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备注《本经》有牡桂、菌桂,《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牡桂,并将两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至于菌桂,陶弘景称其“正圆如竹”,《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若简,亦名筒桂”。据此,菌桂当即今之官桂。

5、细辛

别名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金盆草,山人参,小辛,细条,绿须姜,万病草,卧龙丹,铃铛花,四两麻,玉香丝。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华细辛的带根全草。5~7月间连根挖取,除净泥土,及时阴干。(不宜晒干,勿用水洗,否则会使香气降低,叶变黄,根变黑而影响质量)置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

性状①辽细辛 又名:北细辛(《理伤续断秘方》)。叶片1~2枚,下连根茎及根,有时可见花或果实。叶柄长,有纵纹,叶片多皱缩或破损,质薄,灰绿色,有时带黄,质脆易碎。花单1,暗紫褐色,碗状。根茎为不规则圆柱形,纤细弯曲,具分枝,长1~4厘米,直径2~4毫米,灰棕色,粗糙,有节,节间约2~3毫米。根细长,密生节上,灰棕色,表面平滑,或有微细纵皱纹,下端常有细须根.质脆易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气甚芳香,味辛辣,后具麻木烧灼感。以根灰黄色、叶绿色、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产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②华细辛 外形与辽细辛相似,但根茎较长,长约3~8厘米,直径约1~2厘米,节间极短,仅达1毫米。香气及辛辣味较弱,而麻木的烧灼感较强。产陕西。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①《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②《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③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④《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⑤《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⑥《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⑦《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⑧《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⑨《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⑩《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2)温经止痛:用于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3)温化寒痰: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气管炎。(4)宜通肺窍:用于鼻炎、鼻窦炎。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少数地区尚以下列各种作细辛使用,一般称为土细辛。①杜衡的根茎及根,亦称马辛,使用于江苏、浙江等地。参见“杜衡”条。②大花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四川等地。参见“花脸细辛”条。③花叶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广东、广西等地。④圆叶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广西。⑤盆草细辛(又名:毛细辛)及双叶细辛的全草,使用于四川、陕西。⑥长花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陕西,参见“黄细辛”条。⑦茨菇叶细辛的带根全草,使用于湖北、广西,参见“苕叶细辛”条。⑧金耳环的全草,使用于广西,参见“金耳环”条。

6、半夏

别名地文,水玉,守田,示姑,羊眼半夏,和姑,蝎子草,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地鹧鸪,地茨菇,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捉嘴豆子,地巴豆,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珠半夏,裂刀菜,麻草子,三叶半夏,三叶老,麻玉果,燕子尾,地文,害田。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好。

性状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1)燥湿化痰:用于痰清稀而多之湿痰、寒痰,常配陈皮。(2)降逆止呕:降逆止呕之功颇着,可用于各种呕吐,尤宜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闷呕吐,常配生姜、茯苓。热证呕吐,应配清热泻火药。(3)消肿止痛:外用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①《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②《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③《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⑤《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⑥《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⑦朱震亨:“治眉棱骨痛”⑧《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掌叶半夏的块茎,在江苏、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与半夏的主要区别点为:掌叶半夏的块茎较大,通常直径3~4厘米;叶片掌状,有小叶9~11枚。参见“掌叶半夏”条。

7、桂枝

别名柳桂。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8~7月间剪取嫩枝,截成长约15或30~100厘米的小段,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的嫩枝,呈圆柱形,长15~100厘米,直径0.8~1厘米,外表棕红色或紫褐色。表面有枝痕、叶痕、芽痕,并有纵棱线、纵纹及横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有棕红色边,中心色较深。粗枝断面呈黄白色。气清香,味甜微辛。以幼嫩、棕红色、气香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胸痹痰饮,经闭症瘕。①成无己:“泄奔豚,和肌表,散下焦蓄血。”“利肺气”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末二字据《本草发挥》补)”③《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④《药品化义》:“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⑤《本草备要》:“温经通脉,发汗解肌”⑥《本草再新》:“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8、麻黄

别名龙沙,卑相,卑盐,狗骨,龙沙,色道麻,结力根。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8~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6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

生境分布主产山西、河北、甘肃、辽宁、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吉林等地。

性状①草麻黄 又名:田麻黄。茎呈细长圆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径约1~2毫米,通常切成长约2~3厘米的小段。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走棱线,手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5~6厘米。节上有膜质鳞叶2片(稀3片),长约3~4毫米,上部灰白色,锐长,三角形,尖端反曲,基部棕红色,连合成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外圈为绿黄色,中央髓部呈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②木贼麻黄 茎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较草麻黄稍细,直径约1~1.5毫米。表面草绿色至黄绿色,有纵走棱线,手触之无粗糙感,节间长1.5~3厘米。节上有2片(稀3片)膜质鳞叶,长约1~2毫米,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尖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至黑棕色,连合成筒状。其他与上种相似。③中麻黄 呈细长圆柱形,直径为1.5~3毫米,全草呈黄绿色,节上的膜质鳞叶为3片轮生,长约2~3毫米。灰白色,先端锐尖,节间长2~6厘米,手触之有粗糙感。三者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②《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③《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④《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⑤《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⑥《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⑦《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⑧《科学的民间药草》:“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⑨《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矮麻黄(分布四川、西藏、云南)、丽江麻黄(分布云南、四川)、膜果麻黄(分布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双穗麻黄(分布东北、新矗)等的草质茎,亦作麻黄使用。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笔者多年来,在临床上采用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颇佳,屡试不爽。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吸入外界过敏抗原而引起的以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涕,有时尚伴有眼结膜、上腭部甚至外耳道奇痒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临

大青龙加味汤

大青龙加味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大青龙加味汤的基本资料大青龙加味汤(《医中一得》)处方石膏6钱,麻黄8分,桂枝4分,杏仁(去皮尖)3钱,甘草5分,葛根1钱5分。功能主治瘅疟。大青龙加味汤相关中

哮喘辨证可分哪几型?

(1)重寒证   其主要特征是喘咳,恶寒,无汗,肩凝,多嚏,或头痛鼻塞,痰白稀薄,舌白肢冷,脉浮而紧,口不渴而腻,或渴喜热饮。治宜温肺散寒,首方小青龙汤,继服加味定喘白果汤。小青龙汤(麻黄10g,芍药

哮喘辨证可分哪几型?

(1)重寒证   其主要特征是喘咳,恶寒,无汗,肩凝,多嚏,或头痛鼻塞,痰白稀薄,舌白肢冷,脉浮而紧,口不渴而腻,或渴喜热饮。治宜温肺散寒,首方小青龙汤,继服加味定喘白果汤。小青龙汤(麻黄10g,芍药

哮喘辨证可分哪几型

(1)重寒证  其主要特征是喘咳,恶寒,无汗,肩凝,多嚏,或头痛鼻塞,痰白稀薄,舌白肢冷,脉浮而紧,口不渴而腻,或渴喜热饮。治宜温肺散寒,首方小青龙汤,继服加味定喘白果汤。小青龙汤(麻黄10g,芍药1

哮喘辨证可分哪几型

(1)重寒证  其主要特征是喘咳,恶寒,无汗,肩凝,多嚏,或头痛鼻塞,痰白稀薄,舌白肢冷,脉浮而紧,口不渴而腻,或渴喜热饮。治宜温肺散寒,首方小青龙汤,继服加味定喘白果汤。小青龙汤(麻黄10g,芍药1

白虎青龙汤

白虎青龙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白虎青龙汤的基本资料白虎青龙汤(《白喉条辨》)处方生石膏木通贝母(去心,杵)桑叶(生用)连翘牛蒡子(生用,杵)板蓝根银花蝉蜕(去足、翅)麦冬(去心)生地黄芩功能

陷胸青龙汤

陷胸青龙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陷胸青龙汤的基本资料陷胸青龙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二)处方牵牛子(微炒)45克人参22克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5克桂(去粗皮)槟榔(锉)各22克大黄(锉,醋炒

白虎青龙各半汤

白虎青龙各半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9味。白虎青龙各半汤的基本资料白虎青龙各半汤(《痎疟论疏》)处方柴胡(取银州者,去须及头,用银刀削去黄薄皮少许,粗布拭净,锉细,勿令犯火)7钱,升麻(不经雨阳者,

大青龙加黄芩汤

大青龙加黄芩汤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9味。大青龙加黄芩汤的基本资料大青龙加黄芩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处方麻黄2两,桂枝6钱2字半,甘草6钱2字半,杏仁40个,生姜1两,大枣1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