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双清颗粒
Posted 牛黄
篇首语: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小儿双清颗粒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儿双清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3味。
小儿双清颗粒的基本资料
小儿双清颗粒(现代标准)名称小儿双清颗粒
拼音xiao er shuang qing ke li
成份人工牛黄、羚羊角、水牛角浓缩粉、厚朴、板蓝根、连翘、拳参、石膏、莱菔子(炒)、荆芥穗、薄荷脑、冰片。
性状本品为浅棕色至棕色的颗粒;气芳香,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表里双解。用于小儿外感属表里俱热证,见发热,流涕,咽红,口渴,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规格每袋装2克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周岁以内小儿一次0、5~1袋,一岁至三岁一次1~1、5袋,四岁至六岁一次1、5~2袋,七岁以上一次2~2、5袋,一日3次;重症者于服药后2小时加服一次。
注意事项1、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婴儿及糖尿病患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3、风寒感冒者不适用,表现为发热畏冷、肢凉、流清涕,咽不红者。4、高热者38、5℃以上及重症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5、脾虚易腹泻者慎服。6、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小儿双清颗粒相关中药材
1、莱菔子别名萝卜子,芦菔子。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成熟种子。夏、秋间种子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皆产;主产于河北、河南、浙江、黑龙江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而稍扁,长约3毫米,宽2.5毫米。表面红棕色,一侧有数条纵沟,一端有种脐,呈褐色圆点状突起。用放大镜观察,全体均有致密的网纹。质硬,破开后可见黄白色或黄色的种仁;有油性。无臭,味甘,微辛。以粒大、饱满、油性大者为佳。
功能主治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①《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②《日用本草》:“治黄疸及皮肤目黄如金色,小水热赤”③《滇南本草》:“下气宽中,消膨胀,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④《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⑤《医林纂要》:“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热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⑥《本草再新》:“化痰除风,散邪发汗”⑦《随息居饮食谱》:“治痰嗽,齁喘,气鼓,头风,溺闭,及误服补剂”
2、水牛角别名沙牛角。
来源牛科动物水牛的角。
生境分布主产华南,华东地区。
性状形状弯曲呈弧形,根部方形或略呈三角形,中空,-侧表面有多数平行的凹纹,角端尖锐。色黑褐,质坚硬,剖面纹细而不显,气腥。一般多用其角尖部。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治热病头痛,壮热神昏,斑疹,吐衄,小儿惊风,喉痹咽肿。①《别录》:“疗时气寒热头痛”②《日华子本草》:“煎,治热毒风并壮热”③《纲目》:“治淋,破血”④《陆川本草》:“凉血解毒,止衄。治热病昏迷,麻痘斑疹,吐血,衄血,血热,溺赤”⑤《四川中药志》:“治风热头痛,喉头红肿,小儿惊风及吐血”
3、羚羊角别名高鼻羚羊,泠角。
来源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等的角。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一般以8~10月猎取者色泽最好。
生境分布主要栖于半沙漠地区。夏季大多居于空旷的荒漠地带,晚秋至冬季则在盐沼半荒漠地带。群栖。分布新疆等地。产于新疆。
性状完整的角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25~40厘米,基部直径约3厘米,白色或黄白色。除尖端部分外,有10~20个隆起的轮脊,幼枝较少。尖部光圆,弯锥形,光润如玉,嫩枝透视有血丝或呈紫黑色,无裂纹,质老的有纵裂纹,无黑尖。角基部圆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约占全长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圆形,坚硬而重,表面有凸出的顺纹与角内面合槽,颇坚固,自横截面上视之,其接合处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将骨塞除去后,角之下半段为简形,中空,有细孔直通尖上,习称“通天眼”,近光可透视,为羚羊角的主要鉴别特征。质坚硬。无臭,味淡。以质嫩、色白、光润、有血丝、无裂纹者为佳。质老、色黄白、有裂纹者质次。
功能主治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治热病神昏痉默,谵语发狂;头痛眩晕,惊痫搐搦,目赤翳膜。①《本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②《别录》:“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③《药性论》:“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卒死,昏乱不识人;散产后血冲心烦闷,烧末酒服之;主小儿惊痫,治山瘴,能散恶血”④孟诜:“主中风筋挛,附骨疼痛,生摩和水涂肿上及恶疮;又卒热闷,屑作末,研和少蜜服;亦治热毒痢及血痢”⑤《食疗本草》:“伤寒热毒下血,末服之。又疗疝气”⑥《本草拾遗》:“主溪毒及惊悸,烦闷,卧不安,心胸间恶气毒,瘰疬”⑦《纲目》:“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下气,辟恶解毒,治子痫痉疾”⑧《本草再新》:“定心神,止盗汗,消水肿,去瘀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
4、板蓝根别名大蓝根,大青根,靛青根,蓝靛根,靛根。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篮和草大青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初冬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性状①板蓝根 又名:大蓝根。为植物菘蓝或草大青的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长约10~20~3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浅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斑痕,并有支根痕,根头部略膨大,顶端有一凹窝,周边有暗绿色的叶柄残基,较粗的根并现密集的疣状突起及轮状排列的灰棕色的叶柄痕。质坚实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至浅棕色,木质部黄色。气微弱,味微甘。以根平直粗壮、坚实、粉性大者为佳。主产河北、江苏、安徽等地。②马蓝根(《本草便读》)又名:蓝龙根、土龙根。为植物马蓝的干燥根茎及根,全长10~30厘米,灰褐色。根茎圆柱形,径约2~6毫米,上部带有短的地上茎,地上茎有对生分枝,根茎有膨大的节,节上分生稍粗的根茎及细长的须根。根细长而稍弯曲,表面有细皱纹。根茎及地上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略显纤维状,中央有大形的髓;根部质较柔韧。气无,味淡。以条长、粗细均匀者为佳。主产于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治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痄腮,火眼,疮疹,舌绛紫暗,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痈肿;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①《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毒”②《本草述》:“治天行大头热毒”③《本草便读》:“清热解毒,辟疫,杀虫”④《分类草药性》:“解诸毒恶疮,散毒去火,捣汁或服或涂”⑤《现代实用中药》:“马蓝根为清凉、解热、解毒剂,用于丹毒、产褥热等”⑥《中药志》:“清火解毒,凉血止血。治热病发斑,丹毒,咽喉肿痛,大头瘟,及吐血、衄血等症”⑦《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肝炎,腮腺炎”⑧《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发热”⑨《广西中草药》:“治乙脑,流感,流脑,咽喉炎,口腔炎,扁桃体炎”
备注上述植物的叶或带幼枝的叶(大青叶)以及叶的加工制成品(青黛、蓝靛)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5、荆芥别名假苏,鼠蓂,姜芥,假苏,姜苏,稳齿菜,四棱杆蒿,香荆荠,线荠。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江苏、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长45~90厘米,直径3~5毫米;表面淡紫红色,被有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长7~10厘米;花冠多已脱落,只留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④《食疗本草》:“助脾胃。”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备注同属植物裂叶荆芥东北等地亦作荆芥使用。裂叶荆芥的形态与上种相似,唯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紫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1/2。
6、冰片别名合成龙脑,梅片,艾粉,结片。
来源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或为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龙脑冰片: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采取干燥的树脂,进行加工。或砍下树干及树枝,切成碎片,经水蒸气蒸馏升华,冷却后即成结晶。
生境分布分布南洋群岛一带。
性状①龙脑冰片 又名:龙脑(《别录》),脑子(《海上方》),瑞龙脑(《本草图经》),梅花脑子(《小儿药证直诀》),梅花片脑(《夷坚志》),片脑(《寿域神方》),梅花脑、冰片脑(《纲目》),梅片、梅冰。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呈半透明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结晶,直径1~7毫米,厚约1毫米,类白色至淡灰棕色。气清香,昧清凉,嚼之则慢慢溶化。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为棒状或多角形。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以片大而薄、色洁白、质松、气清香纯正者为佳。主产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②机制冰片 为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呈半透明薄片状结晶,直径5~15毫米,厚约2~3毫米。白色,表面有如冰的裂纹。质松脆有层,可以剥离成薄片,手捻即粉碎。气清香,味辛凉。燃烧时有黑烟,无残迹遗留。产于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地。另有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提取的结晶,习称艾片。在商品中亦作为冰片之一种,详“艾片”条。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亦翳膜,蛲虫病。①《别录》:“妇人难产,取龙脑研末少许,以新汲水调服”②《唐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③《海药本草》:“主内外障眼,三虫,治五痔,明目,镇心,秘精”④张元素:“治大肠脱”⑤李杲:“治骨痛”⑥王好古:“散心盛有热”⑦《纲目》:“疗喉痹,脑痛,鼻息,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⑧《本草备要》:“治惊痫痰迷”⑨《会约医镜》:“治肢节疼痛”
7、连翘别名旱连子,大翘子,空壳,旱连子,空翘,落翘,连壳,黄花条,黄链条花,黄奇丹,青翘。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果实初熟或熟透时采收。初熟的果实采下后,蒸熟,晒干,尚带绿色,商品称为“青翘”;熟透的果实,采下后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称为“老翘”;其种子称“连翘心”。
生境分布多丛生于山野荒坡间,各地亦有栽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江西、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主产山西、河南、陕西、山东。此外,湖北、河北、四川、甘肃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长卵形,长1.5~2厘米,直径0.6~1厘米。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柄,或已脱落。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侧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青翘多不开裂,绿褐色,表面凸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种子多数,细长,一侧有翅,黄绿色。老翘自尖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青翘以色青绿、无枝梗者为佳;老翘以色黄、壳厚、无种子、纯净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8、拳参别名山虾子,倒根草,紫参,破伤药,刀剪药,疙瘩参,虾参,回头参,山柳柳,石蚕,刀枪药,马峰七,草河车,铜罗,地虾,山虾,牡蒙,众戎,音腹,伏菟,重伤,童肠,马行,山虾子,拳头参,红苍术,红重楼,红蚤体,活血莲,红内消,马尾七,土马蜂,涩疙瘩,一口血,鸢头鸡,地蜂子,红三七,红地榆,地蚕子。
来源为蓼科植物拳参等的根茎。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刚枯萎时,采取根茎,去掉残茎及泥土,晒干。搓去须根或烧去须根。
生境分布生山坡草丛阴湿处。分布华北、西北及河南、湖北、山东、江苏、浙江。产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湖北、吉林、辽宁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而弯曲,两端圆钝或稍尖,长3~10厘米,径约1~2厘米,外表紫褐色,有细密环节,顶端有芽或残茎痕,两侧残留细硬须根或白色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棕红色或赤褐色,近边缘有一圈维管束排成的白色小点。气无,味苦涩。以粗大、坚硬、断面红棕色、无须根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镇惊,理湿消肿。治热病惊搐,破伤风,赤痢,痈肿,瘰疬。①《本草图经》:“捣末,淋渫肿气”②《现代实用中药》:“内服治赤痢;含漱作口腔炎之收敛剂;外用治痔疮及肿疡”③《中药志》:“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热病惊痫,手足抽搐,破伤风,痈肿瘰疬,蛇虫咬伤”④《广西中药志》:“治肠胃湿热,赤痢,外用治口糜,痈肿,火伤。民间作产后补血药”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蓼属拳参组的多种植物,如石生蓼(分布东北)、珠芽蓼(详“蝎子七”条)、耳叶蓼(分布东北)、毛耳叶寥(分布东北)、狐尾蓼(分布东北)、太平洋蓼(分布东北)、圆穗蓼(详“蝎子七”条)等,亦均同等入药。本品在药材商品中,习称“草河车”或“重楼”,但“草河车”、“重楼”又为蚤休的异名,参见“蚤休”条。
9、厚朴别名川朴,紫油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性状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①筒朴 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长15~45厘米,厚2~5毫米。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②靴角朴 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断面紫棕色,颗粒状。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③根朴 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④枝朴 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②《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④《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10、莱菔别名芦萉,芦菔,荠根,罗服,萝瓝,雹葖,紫菘,紫花菘,温菘,萝苗,楚菘,秦菘,土酥,葖子,萝白,芦萉,苞葖,萝卜,萝葍,菜头,地灯笼,寿星头。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新鲜根。冬季挖取鲜根,去茎叶,洗净。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功能主治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治食积胀满,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正头痛。①《别录》:“主利五脏,益气”②《唐本草》:“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气,消谷,去痰癖;生捣汁服,主消渴”③孟诜:“甚利关节,除五脏中风,练五脏中恶气”④《四声本草》:“凡人饮食过度,生嚼咽之便消,亦主肺嗽吐血”⑤《食性本草》:“行风气,去邪热气。”“花:明目”⑥《日华子本草》:“能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治劳瘦咳嗽,和羊肉、鲫鱼煮食之”⑦《日用本草》:“宽胸膈,利大小便。熟食之,化痰消谷;生啖之,止渴宽中”⑧汪颖《食物本草》:“生捣服,治噤口痢”⑨《本草会编》:“杀鱼腥气,治豆腐积”⑩《纲目》:“主吞酸,化积滞,解酒毒,散瘀血,甚效。末服治五淋;丸服治白浊;煎汤洗脚气;饮汁治下痢及失音,并烟熏欲死;生捣涂打扑、汤火伤”⑾《本草求真》:“解附子毒”⑿《随息居饮食谱》:“治咳嗽失音,咽喉诸病;解煤毒、茄子毒。熟者下气和中,补脾运食,生津液,御风寒,已带浊,泽胎养血”
11、石膏别名大石膏,玉大石,白虎,冰石,细理石,细石,软石膏,寒水石。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生境分布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性状为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全体白色至灰白色。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烧之,染火焰为淡红黄色,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煅石膏。
功能主治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①《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②《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⑤《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⑥《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⑦《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⑧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⑩《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⑩《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12、牛黄别名丑宝,天然牛黄,犀黄,各一旺。
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全年均产。于宰牛时注意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有即为牛黄,应立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迟则为胆汁浸润而变黑)。除净外部薄膜,先裹以灯心草或通草丝,外面再包以白布或毛边纸,置阴凉处阴干。干燥时,切忌风吹、日晒、火烘,以防破裂或变色。本品大多取于胆囊,形较圆,商品称为“胆黄”或“蛋黄”。取于胆管、肝管者,呈管状,称为“管黄”。
性状①胆黄(《本经逢原》)完整者呈卵形,方圆形或三角形,直径0.5~3厘米。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深浅不一,细腻而稍有光泽;有时外部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有裂纹,亦有呈麻面而不光滑的。质轻松脆,易于破碎。断面棕黄或金黄色,深浅不等,亦显光泽,有排列整齐的环状层纹,重重相叠。气清香,味先微苦,后微甜。入口芳香清凉,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以少许粉末,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黄色,经久不褪,习称“透甲”或“挂甲”。②管黄 呈管状或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长约3厘米,直径约0.5~1.5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不光滑,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也有很少的层次,内心多有空隙,色较深。上述牛黄以表面光泽细腻,质轻松脆,断面层纹薄而齐整,无白膜,味先苦后甘,清香而凉者为佳。主产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河南。此外,四川、西藏、青海、广西、江苏、上海等地亦产。以西北、东北的产量较大。商品产于西北者,称“西牛黄”或“西黄”;产于东北者,称“东牛黄”或“东黄”;产于北京、天津等地者,称“京牛黄”。进口的牛黄,产于加拿大、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智利、玻利维亚等地者,称“金山牛黄”;产于印度者,称“印度牛黄”。进口牛黄的色泽、气味,均不及国产牛黄。牛黄除来源于黄牛、水牛外,牛科动物的牦中及野牛的牛黄亦可入药。其外形与断面层纹与黄牛、水牛的牛黄同,所不同者外表为乌黑色;另有人工牛黄,为牛胆汁或猪胆汁经人工提取制造而成。大多呈粉末状,或不规则的球形、方形,表面浅棕色或金黄色。质轻松,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涂于指甲亦能染成黄色,主产天津及北京。
功能主治清心,化痰,利胆,镇惊。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疔毒。①《本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庢”②《别录》:“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③《药性论》:“小儿夜啼,主卒中恶”④孙思邀:“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⑤《日华子本草》:“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⑥《日用本草》:“治惊病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惊”⑦《纲目》:“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⑧《会药医镜》:“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喉肿,一切实证垂危者”
13、薄荷别名蕃荷菜,菝蕑,吴菝蕑,南薄荷,猫儿薄苛,野薄荷,升阳菜薄苛,蔢荷,夜息药,仁丹草,见肿消,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鱼香草,香薷草,蕃荷菜,菝蔺,吴菝蔺,升阳菜,薄苛,夜息花。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具有白色绒毛;质脆。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气香,味辛凉。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⑩李杲:“主清利头目”⑾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双清口服液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双清口服液的基本资料双清口服液(现代标准)名称双清口服液拼音shuangqingkoufuye成份大青叶、金银花、温郁金、广藿香、生地黄、连翘等。功能主治清透表邪
小儿宣肺止咳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4味。小儿宣肺止咳颗粒的基本资料小儿宣肺止咳颗粒(现代标准)名称小儿宣肺止咳颗粒拼音xiaoerxuanfeizhikekeli成份麻黄、竹叶、防风、西南黄芩、
小儿退热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小儿退热颗粒的基本资料小儿退热颗粒(现代标准)名称小儿退热颗粒拼音Xiao’erTuireKeli成份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栀子、牡丹皮、
小儿牛黄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4味。小儿牛黄颗粒的基本资料小儿牛黄颗粒(现代标准)名称小儿牛黄颗粒拼音XiaoerNiuhuangKeli成份钩藤僵蚕天麻全蝎黄连大黄胆南星浙贝母天竺黄法半夏化橘
小儿咳喘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小儿咳喘颗粒的基本资料小儿咳喘颗粒(现代标准)名称小儿咳喘颗粒拼音Xiao’erKechuanKeli成份鱼腥草、麻黄、石膏、苦杏仁(炒)、黄芩、僵蚕(炒)、
小儿解表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1味。小儿解表颗粒的基本资料小儿解表颗粒(现代标准)名称小儿解表颗粒拼音xiaoerjiebiaokeli成份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炒)、葛根、荆芥穗、紫苏叶、防风
小儿肝炎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小儿肝炎颗粒的基本资料小儿肝炎颗粒(冲剂)(现代标准)名称小儿肝炎颗粒(冲剂)拼音Xiao'erGanyanKeli成份茵陈桅子(姜炙)黄苓黄柏山楂(炒
小儿宝泰康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2味。小儿宝泰康颗粒的基本资料小儿宝泰康颗粒(冲剂)(现代标准)名称小儿宝泰康颗粒(冲剂)拼音xiaoerbaotaikangkeli(chongji)成份连翘、
小儿清热止咳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小儿清热止咳颗粒的基本资料小儿清热止咳颗粒(现代标准)名称小儿清热止咳颗粒拼音xiaoerqingrezhikekeli成份麻黄、苦杏仁(炒)石膏、甘草、黄
小儿清肺化痰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小儿清肺化痰颗粒的基本资料小儿清肺化痰颗粒(现代标准)名称小儿清肺化痰颗粒拼音Xiao’erQingfeiHuatanKeli成份石膏、葶苈子、麻黄、紫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