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痞和胃胶囊

Posted 隔山

篇首语: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消痞和胃胶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消痞和胃胶囊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

消痞和胃胶囊的基本资料

消痞和胃胶囊(现代标准)

名称消痞和胃胶囊

拼音xiao pi he wei jiao nang

成份隔山消、刺梨、杨柳枝、三七。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灰黄色至灰棕色粉末,气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苗医:中医:理气和胃,消痞止痛。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胃脘灼热胀痛,泛吐酸水,痞满嘈杂。

规格每粒装0、32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粒,一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及煎炸食物。2.忌情绪激动及生闷气。3.胃阴虚者不宜用,主要表现为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服药3天症状未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有效期18个月

执行标准WS-10095(ZD-0095)-2002

消痞和胃胶囊相关中药材

1、隔山消

别名隔山撬,隔山牛皮消,白首乌,白何首乌,山瓜蒌,隔山撬,隔山锹。

来源为萝藦科植物耳叶牛皮消的块根。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产四川、江苏、江西等地。

性状干燥块根呈圆柱形,微弯曲,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2~3厘米。外表黄褐色或红棕色,栓皮粗糙,有明显纵横皱纹,皮孔横长突起,栓皮破裂处露出黄白色的木质部。质坚硬,断面淡黄棕色,粉质,有辐射状花纹及鲜黄色孔点。气无,味先苦后甜。

功能主治养阴补虚,健脾消食。治虚损劳伤,痢疾,疳积,胃痛饱胀,白带,疮癣。①《纲目》:“主腹胀积滞”②《草木便方》:“醋磨涂癣”③《分类草药性》:“消食积,下乳,补虚弱”④《贵州民间方药集》:“外用治疮毒、鱼口”⑤《陕西中草药》:“滋阴养血,健脾顺气,镇静止痛,催乳。治胃痛腹胀,虚劳,肾虚腰痛,阳萎,小儿痞块,白带,乳汁不足”⑥《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肾炎水肿,胃及十二指肠溃疡”⑦《江西草药》:“清热解毒,顺气止痢”

备注本品在江苏作白首乌使用。

2、三七

别名山漆,金不换,血参,参三七,田三七,田漆,田七,山漆,人参三七;佛手山漆山漆;参三七;田七;滇三七,盘龙七,滇七,汉三七。

来源为五茄科植物人参三七的根。夏末、秋初开花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收。选生3~7年以上者,挖取根部,去净泥土,剪除细根及茎基,晒至半干,反复搓揉,然后晒干。再置容器内,加入蜡块,反复振荡,使表面光亮呈棕黑色。本品以夏、秋采者,充实饱满,品质较佳,称为“春七”;冬采者,形瘦皱缩,质量较差,称为“冬七”。其剪下的粗支根,称为“筋条”;较细者为“剪口三七”;最细者为“绒根”。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于山坡林阴下。主要栽培于云南、广西;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有野生。主产云南、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类圆柱形或纺锤形,长约3~5厘米,直径约0.3~3厘米,顶端有根茎残基。外表灰黄色或棕黑色,有光泽,具断续的纵皱纹,及横向隆起之皮孔,并有支根的断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木部与皮部常分离,皮部黄色、灰色或棕黑色,本部角质光滑,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先苦而后微甜。以个大坚实、体重皮细、断面棕黑色、无裂痕者为佳。“筋条”、“剪口”及“绒根”大多不饱满而有较多的纵皱,并带有灰黄色的栓皮。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或角质状。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消肿,定痛。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症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①《纲目》:“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②《玉揪药解》:“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备注同属植物秀丽假人参(又名:竹节三七)。三七号称“金疮要药”,人们把它比为“金不换”,是外科、伤科的常用药物,我国著名的“云南白药”中即含有本品。人工栽培的三七,多种在田野,称为“田七”。三七的叶,也有止血消炎的作用。

3、刺梨

别名茨梨,文先果,团糖二,莰梨,文光果,油刺果。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果实。

生境分布生长于中山及低山地区的沟旁、路边或灌木林旁。分布江苏、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等地。

功能主治健胃,消食。治食积饱胀。①《贵州民间方药集》:“健胃,消食积饱胀,并滋补强壮”②《四川中药志》:“解暑,消食”

4、柳枝

别名杨柳条,柳条。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于水边湿地。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

功能主治祛风,利尿,止痛,消肿。治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传染性肝炎,风肿,疔疮,丹毒,齿龋,龈肿。①《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②《日华子本草》:“可消食。”③《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④《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⑤《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消痞汤

消痞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1味。消痞汤的基本资料消痞汤(《兰室秘藏》卷上)别名木香化滞汤(《兰室秘藏》卷上)。处方枳实(炒)当归梢各0.6克陈皮生姜木香各0,9克柴胡1.2克草豆蔻炙甘草各1.5克

大消痞丸

大消痞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1味。大消痞丸的基本资料大消痞丸(《医钞类编》卷九)处方厚朴、枳实、木香、大黄、黄连、炙甘草、姜黄、黄芩、泽泻、砂仁。功能主治苦寒泄热。主热痞,烦渴溺赤。用法用量水为丸

沉香消痞丸

沉香消痞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9味。沉香消痞丸的基本资料沉香消痞丸(《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经验秘方》)处方沉香3钱,芦荟3钱,枳壳(麸炒,去瓤)3钱,硇砂3钱,广术(火煨黄色)3钱,广木香2钱,

阿魏消痞丸

阿魏消痞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阿魏消痞丸的基本资料阿魏消痞丸(《鳞爪集》卷二)处方连翘5两,麦芽10两,山楂肉5两,莱菔子10两,蒌仁10两,风化消2两5钱,六神曲10两,大贝母5两,黄连5钱

槟榔消痞散

槟榔消痞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槟榔消痞散的基本资料槟榔消痞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处方槟榔炭2两,鸡内金1两,蓼实4两,焦山楂2两半,使君子肉1两半。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通肠胃,化宿食,

黄连消痞丸

黄连消痞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6味。黄连消痞丸的基本资料黄连消痞丸(《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处方黄连6钱,黄芩6钱,枳实5钱,半夏4钱,姜黄3钱,白术3钱,泽泻3钱,人参2钱,陈皮2钱,厚朴2钱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哪些中成药

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闷胀、疼痛,或恶心、呕吐、嗳气、嘈杂、泛酸等症状。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痞、解郁、除满功能的中成药,都适用于防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临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见中成药有: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哪些中成药

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闷胀、疼痛,或恶心、呕吐、嗳气、嘈杂、泛酸等症状。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痞、解郁、除满功能的中成药,都适用于防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临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见中成药有: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23例临床观察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功主和胃降逆、开结消痞,原书用于寒热互结痞证。目前多用于治疗胃肠疾病,笔者近几年来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明显。

和胃白术汤

和胃白术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和胃白术汤的基本资料和胃白术汤(《保命集》卷中)处方白术、茯苓。功能主治和胃止渴。主伤寒食少发渴。和胃白术汤相关中药材1、白术别名山蓟,杨抱蓟,山芥,天蓟,山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