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地黄汤

Posted 犀角

篇首语: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犀角地黄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犀角地黄汤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1条,相关中药材3味。方歌有云: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

热人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

蓄血发狂舌真绛,凉血散血服之安。

犀角地黄汤的基本资料

犀角地黄汤(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犀角(如无升麻代之)、生地黄、牡丹皮、芍药,各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血证,大便黑,衂后脉微,发狂发黄当汗下,汗内有淤血。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犀角地黄汤古籍论述

犀角地黄汤《伤寒括要》

芍药 生地 丹皮 犀角屑 主伤寒应汗失汗.内有瘀血.鼻衄.吐血.面黄大便黑.此方消化瘀血. 按去瘀之剂.抵当汤丸最紧.桃仁承气汤次之.犀角地黄汤又次之.紧者.主下焦.次者.主中焦.缓者.主上焦.此方行中有补.血家中和之品也.

犀角地黄汤《医方论》

生地黄一两五钱 白芍一两 丹皮 犀角二钱五分 每服五钱。犀角化斑解毒,凉血清心,又能引地黄直达肾经,壮水制火,故吐衄症中多用之。然治心肾则有余,而非肺肝之正药,若治衄血等,不如羚羊角之效。至谓升麻可代犀角,则其说尤谬。既有郁火,再加风药,逼血上升,不旋踵而败矣!

犀角地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内蓄为瘀血;及鼻衄吐血不尽,余血停留,致面黄,大便黑。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狂者,加大黄二两、黄芩三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为无热,但根据方,不须加也。

犀角地黄汤《正体类要》

治火盛,血热妄行,或吐衄不止,大便下血。如因怒而致,加山栀、柴胡。犀角(镑末)生地黄 白芍药 黄芩 牡丹皮 黄连(各一钱五分)用水煎熟,倾于盅内,入犀末服之。

犀角地黄汤《仁术便览》

治吐呕血,衄血通治。犀角 生地黄 芍药 牡丹皮(各等)每服五钱,水煎,食远服。一方 加麦门冬、炒黑栀子,或加芩连。面色痿黄,大便黑,尤宜。又方 童便一茶钟,黄酒一小钟,擂侧柏叶投入。去渣温服,非酒不能行血。惟呕血、衄血不用酒,以水煎服。一方 诸见血,童便饮三两钟,甚好。

犀角地黄汤《时方歌括》

主治吐衄便血.妇人血崩赤淋. 犀角地黄芍药丹.(生地两半.白芍一两.丹皮犀角各二钱半.每服五钱.)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或益柴芩总伐肝. 柯韵伯曰.气为阳.血为阴.阳密乃固.阳盛则伤阴矣.阴平阳秘.阴虚者.阳必凑之矣.故气有余即是火.火入血室.血不营经.即随逆气而妄行.上升者出于口鼻.下陷者出于二便.虽有在经在腑之分.要皆心肝受热所致也.心为营血之主.心火旺则血不宁.故用犀角生地酸咸甘寒之味.以清君火.肝为藏血之室.肝火旺则血不守.故用丹皮芍药辛苦微寒之品.以平相火.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之剂.盖血失则阴虚.阴虚则无气.故阴不足者.当补之以味.勿得反伤其气也.若用芩连胆草栀柏以泻其气.则阳之剧者.苦从火化.阳已衰者.气从苦发.燎原而飞越矣.

犀角地黄汤《仁术便览》

治痘疮太盛,或蓄瘀血,面黄粪黑。热甚,加黄芩。方见吐血门。每服三钱,水煎服。

犀角地黄汤《奇方类编》

犀角(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五钱 芍药二钱 生地黄二钱 牡丹皮五钱 水煎服。

犀角地黄汤《删补名医方论》

治热伤吐衄、便血,妇人血崩、赤淋。生犀角 生地黄 白芍 牡丹皮上四味,先用三物水煎,去滓,入生犀汁,热服。【注】吐血之因有三:曰劳伤,曰努伤,曰热伤。劳伤以理损为主,努伤以去瘀为主,热伤以清热为主。热伤阳络则吐衄,热伤阴络则下血。是汤治热伤也,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火熄,可为探本穷源之法也。若心火独盛,则加黄芩、黄连以泻热,血瘀胸痛,则加大黄、桃仁以逐瘀也。

犀角地黄汤《医宗金鉴》

治热伤吐衄,便血,妇人血崩,赤淋。生犀角 生地黄 白芍 牡丹皮,右四味,先用三物水煎,去滓,入生犀汁,热服。【注】吐血之因有三:曰劳伤,曰努伤,曰热伤。劳伤以理损为主,努伤以去瘀为主,热伤以清热为主。热伤阳络则吐衄,热伤阴络则下血。是汤治热伤也,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火熄,可为探本求穷源之法也。若心火独盛,则加黄芩,黄连以泻热;血瘀胸痛,则加大黄,桃仁以逐瘀也。

犀角地黄汤《医方考》

生犀角(镑)生地黄 白芍药 牡丹皮 吐衄不止者,此方主之。口出血曰吐,鼻出血曰衄。火逆于中,血随火上,有此二证。然吐血责之腑,衄血责之经,求其实,则皆炎上之火也。火者,心之所司,故用生犀、生地以凉心而去其热。心者,肝之所生,故用丹皮,芍药以平肝而泻其母,此穷源之治也。今人治吐血者,以凉水濯其两足,此釜底抽薪之意也。治衄血者,以凉水拊其后颈,此责其火于太阳经也。皆是良法。互考见咳嗽门、痘门。

犀角地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筋实极,咳而两胁下痛,不可转动,脚下满,不得远行,脚心痛不可忍,手足爪甲青黑,四肢筋急烦满。生地黄 犀角(镑,各一两)干葛 玄参 栀子仁 升麻(各三分)大黄(半两,蒸) 芍药(一两半)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恶寒体痛,加麻黄;头疼,加石膏煎半两。

犀角地黄汤《医方考》

生犀角(镑)生地黄 白芍药 牡丹皮 劳心动火,吐血、衄血者,此方主之。心属火而主脉,过劳其心,则火妄动而血涌溢,越窍而出,则为吐为衄者势也。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故以凉心之药主之。生犀能解心热,生地能凉心血,白芍、丹皮酸寒之物也,酸者入肝,寒者胜热。所以心病而治肝者,肝是心之母,木能生火,故从肝而治之,乃迎夺之兵也。

犀角地黄汤《医学心悟》

犀角(镑,一钱五分)生地黄(四钱)牡丹皮 麦冬 白芍(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犀角地黄汤《医述》

犀角地黄汤,乃衄血之的方。盖犀,水兽也。可以分水,可以通天。鼻衄之血,从任、督而至巅顶,入鼻中,惟犀角能下入肾水,引地黄滋阴之品,由督脉而上,故为对证。若阴虚火动,吐血与咳咯者,可以借用成功。若阳虚及脾胃虚者,俱非所宜。(赵养葵)

犀角地黄汤《妇人大全良方》

治内有瘀血,鼻衄吐血,面黄,大便黑。芍药(三分)生地黄(半斤)牡丹皮(去心,一两)犀角屑(一两,如无,升麻川者代)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服。有热如狂者,加黄芩二两。

犀角地黄汤《医方考》

生犀角(镑)牡丹皮(各二钱五分)白芍药(二钱)生地黄(一两五钱)心移热于肺而咳嗽出血者,此方主之。心,火也;肺,金也。火者金之畏,心移热于肺,乃咳嗽见火证,如吐血面赤是也,名曰贼邪,甚是难治。是方也,生犀能解心热,生地能凉心血,丹皮、芍药性寒而酸,寒则胜热,酸则入肝,用之者,以木能生火,故使二物入肝而泻肝。此拔本塞源之治也。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大便黑、面黄,消瘀血方。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黄二两,黄芩三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根据方不须有所增加。治五脏热结吐血、衄血方:伏龙肝(鸡子大一枚)生竹茹(一升)芍药 当归 黄芩 芎 甘草(各二两)生地黄(一斤)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竹茹,减三升,下诸药取二升,分三服。(《翼方》有桂心。)

犀角地黄汤《冯氏锦囊秘录》

治血虚火盛,吐衄妄行,溺血便血。犀角镑末 生地黄 白芍药 牡丹皮(各一钱五分)水煎去渣,入犀角末服之,如忿怒致血者,加山栀、柴胡。凡禀阴气至纯者,莫过于犀角,得浊阴下降者,莫过于地黄,白芍酸收,丹皮清降凉血止血之要品,泻南实北之神方也。因于怒者,气必逆上,故加山栀以屈曲下行;肝喜疏泄,故加柴胡以达其木郁。本用四味独名犀角地黄者,所重在二味,白芍、丹皮不过佐助耳。

犀角地黄汤《时病论歌括新编》

『主治』胃火热盛,阳毒发斑,吐血衄血。『药物』生地、白芍、丹皮、犀角。热甚如狂者加黄芩。『服法』煎服。

犀角地黄汤《冯氏锦囊秘录》

治诸失血。芍药 生地 牡丹皮(等分)犀角(磨汁)水煎冲犀角汁服。

犀角地黄汤相关中药材

1、牡丹皮

别名丹皮,粉丹皮,木芍药,条丹皮,洛阳花,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选择栽培3~5年的牡丹,于秋季或春初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茎苗,剖取根皮,晒干。或刮去外皮后,再剖取根皮晒干。前者称为“原丹皮”,后者称为“刮丹皮”。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及土壤肥沃的地方,常栽培于庭园。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①原丹皮 根皮呈圆筒状、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两边向内卷曲,通常长3~8厘米,厚约2毫米。外表灰褐色或紫棕色,木栓有的已脱落,呈棕红色,可见须根痕及突起的皮孔;内表面淡棕色或灰黄色,有纵细纹理及发亮的结晶状物。质硬而脆,断面不平坦,或显粉状,淡黄色而微红。有特殊香气,味微苦而涩,稍有麻舌感。②刮丹皮 又名:粉丹皮(《滇南本草》),表面稍相糙,粉红色。其他均与原丹皮同。上述二种药材,以条粗长、皮厚、粉性足、香气浓、结晶状物多者为佳。主产安徽、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湖南、山东、贵州等地。此外,云南、浙江亦产。以四川、安徽产量最大。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的质量最佳,称为凤丹皮;安徽南陵所产称瑶丹皮;四川垫江、灌县所产称川丹皮;甘肃、陕西及四川康定、泸定所产称西丹皮;四川西昌所产的称西昌丹皮,质量较次。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和血,消瘀。治热入血分,发斑,惊痫,吐、衄、便血,骨蒸劳热,经闭,症瘕,痈疡,扑损。①《本经》:“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②《别录》:“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③《药性论》:“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④《日华子本草》:“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⑤《珍珠囊》:“治肠胃积血、衄血、吐血,无汗骨蒸”⑥《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热”⑦《医学入门》:“泻伏火,养真血气,破结蓄”⑧《纲目》:“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备注(一)西丹皮除上述正品丹皮外,在陕西尚用矮牡丹、紫斑牡丹的根皮。西昌丹皮品种复杂,除正品丹皮外,尚用黄牡丹、野牡丹、保氏牡丹、四川牡丹的根皮。此外,四川尚产一种茂丹皮,为茂纹牡丹。云南所产的云南丹皮,则为黄牡丹和云南牡丹的根皮。(二)牡丹的功用。在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能治心、肾、肝等经的伏火(阴火,相火)。治伏火,许多人多用黄蘖;其实,牡丹更胜于黄蘖。李时珍指出:牡丹只取红、白两色的单瓣者入药,其他品种皆人工培育而成“气味不纯,不可用”红花者偏于利,白花者偏于补。

2、升麻

别名莽牛卡架,龙眼根,窟窿牙根,周升麻,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绿升麻。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升麻、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的根状茎。春、秋采挖,除去地上茎苗和泥土,晒至须根干时,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须根,晒干。

性状①西升麻 又名:川升麻(《纲目》),为植物升麻的干燥根茎。呈分歧极多的不规则块状,大小相差甚悬殊,长3.5~13厘米,直径0.7~6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茎基痕的圆形空洞甚密,成分歧状的突起,洞径0.4~1厘米,洞壁断面有放射状沟纹,外皮脱落处可见网状维管束。周围细根残基极多,坚而刺手。体轻而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带灰绿色。臭无,味微苦。以个大、外皮黑色、无细根、断面白色或淡绿色者为佳。主产陕西、四川、青海、云南。此外,贵州、新疆、河南等地亦产。②北升麻 又名:窟窿芽根、苦老菜根。为植物兴安升麻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物,多分歧成结节状,长9~18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黑褐色,粗糙不平,上面有较密的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花纹,周围残留细根,质坚刺手,下侧凹凸不平,具细根痕。体轻而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纤维性,微带绿色。臭微,味微苦而涩。以肥大、外皮黑褐色、无细根、断面微绿色者佳。主产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此外,湖北、内蒙古等地亦产。③关升麻 为植物大三叶升麻的干燥根茎。外形与北升麻极类似,但稍大,分歧较少,直径1.5~2厘米;上面具数个深的圆形空洞,洞径可达2厘米。质硬而轻,断面黄白色呈片状,中有大空洞,洞壁的断面有放射状沟纹。气无,味微苦。以个大、整齐、外皮黑色、无细根、断面灰色者为佳。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广东、福建所产的“广东升麻”,为菊科植物麻花头的根,在当地亦习惯作升麻使用。参见“广东升麻”条。

功能主治升阳,发表,透疹,解毒。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肿疮毒。①《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②《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③《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露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匿”⑤《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⑥《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⑦《纲目》:“消斑疹,行窃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3、犀角

别名低密,乌犀角,香犀角,犀牛角。

来源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犀性凶猛,狩猎时须先隐伏路旁,开枪射杀,或察其足迹出没之路径,在途中设陷阱以捕获之。杀死后将犀角割下即可。

性状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余厘米。表面为乌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约9~15厘米,深约3厘米,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厘米,宽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厘米,习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习称“沙底”。角质坚硬,但从纵面劈开,均系顺丝,无绞丝。镑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以色乌黑光亮、完整无裂纹、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气清香者为佳。底盘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质较次。主产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犀角除上述品种外,作犀角使用者,尚有下列二种:①广角:亦称兕角、柱角或天马角,为非洲产黑犀或白犀的角。角形长大,长可达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上部稍弯,尖端细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商品多漆成光亮的乌黑色。底盘圆形,窝子较浅,五天沟地岗及马牙边,有腥气。亦有锯成不规则小块者,称为“广角瓣”。②小犀角:亦称“蘑菇头”,为犀牛顶上的小角。长3~13厘米,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色较浅,多有纵裂纹。顶端圆形似小馒首。底盘圆形,直径3~9厘米,“窝子”浅,“沙底”较细。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无绞丝,多灰黑色。镑片多弯曲。味稍浊。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定惊,解毒。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衄血,下血,痈疽肿毒。①《本经》:“治百毒,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②《本草经集注》):“解莨菪毒”③《别录》:“疗伤寒,温疫,头痛寒热,诸毒气”④《药性论》:“辟中恶毒气,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能治发背、痈疽、疮肿,化脓作水。主疗时疾热如火,烦闷,毒入心中,狂言妄语”⑤《食疗本草》:“治赤痢,研为末,和水服之;又主卒中恶心痛,诸饮食中毒及药毒、热毒,筋骨中风,心风烦闷。又以水磨取汁与小儿服,治惊热”⑥《日华子本草》:“治心烦,止惊,退热泪痰,解山瘴溪毒,镇肝明目。治中风失音,热毒风,时气发狂”⑦《纲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痘疮稠密,内热里陷或不结痂。泻肝凉心,清胃解毒”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解毒地黄汤

解毒地黄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解毒地黄汤的基本资料解毒地黄汤(《外科医镜》)处方鲜生地4钱,赤芍1钱半,丹皮1钱,犀角1钱,黄芩1钱,黄柏1钱,栀子1钱,川连6分,甘草8分(生)。功能主治上腭

含有栀子的处方(二十)

处方1、加味犀角地黄汤处方犀牛角2钱,生地黄5钱,丹皮2钱,白芍3钱,滑石4钱,酒黄芩5钱,炒栀子4钱,竹叶1钱,木通3钱。功能主治鼻衄。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再以复元散闻之。各家论述犀角地黄汤已是寒凉

凉血(凉血散血)

是清血分热邪的方法。适用于热性病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血、舌色紫绛或发斑色紫黑等症。用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散血是凉散血中之热。

含有干地黄的处方(三十五)

处方1、黄连解毒合犀角地黄汤处方黄连1钱半(酒洗),黄芩1钱半(酒洗),黄柏1钱半(酒洗),栀子1钱半,犀角2钱(磨水更佳,镑屑亦可),生地黄2钱(酒浸,捣),牡丹皮2钱,芍药2钱。功能主治温毒发斑,

含有地骨皮的处方(十七)

处方1、中黄汤处方犀角(镑屑)45克石膏(碎)甘草(炙)各30克淡竹叶50片生地黄60克地骨皮60克生麦门冬(去心)芦根各45克制法上八味,哎咀如麻豆大。功能主治治脾胃实热,眼目赤涩疼痛。用法用量每服

浮萍地黄汤

浮萍地黄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浮萍地黄汤的基本资料浮萍地黄汤(《四圣悬枢》卷二)别名青萍地黄汤。处方浮萍3钱,生地3钱,丹皮3钱,芍药3钱,甘草1钱,生姜3钱,大枣3枚。功能主治温疫,太阴经证

参耆地黄汤

参耆地黄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参耆地黄汤的基本资料参耆地黄汤(《证治宝鉴》卷七)别名三民地黄汤。处方人参、黄耆、茯苓、熟地、山药、丹皮、山萸、生姜、大枣。功能主治肠痈。气血大亏,溃后疼痛反增,

鳖甲地黄汤

鳖甲地黄汤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14味。鳖甲地黄汤的基本资料鳖甲地黄汤(《医略六书》卷十九)处方鳖甲3钱(生,醋炙),生地5钱,当归2钱,柴胡3分(盐水炒),麦冬3钱(去心),白术1钱半

和气地黄汤

和气地黄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3味。和气地黄汤的基本资料和气地黄汤(《宣明论》卷十二)处方木香1钱,拣桂(去皮)1钱,茯苓(去皮)1钱,白芥子1钱(炒香),白术1分,干山药1分,川芎1分,当归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