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济阴汤
Posted 柴胡
篇首语: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四物济阴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物济阴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
四物济阴汤的基本资料
四物济阴汤(《陈素庵妇科补解》)处方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麦冬 杜仲 茯苓 知母 生甘草 柴胡 荆芥 丹皮
功能主治补血清热。治妇人脾虚,经行发热,潮热有时,或澘澘然汗出,四肢倦怠。
用法用量水煎服。
四物济阴汤相关中药材
1、荆芥别名假苏,鼠蓂,姜芥,假苏,姜苏,稳齿菜,四棱杆蒿,香荆荠,线荠。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江苏、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长45~90厘米,直径3~5毫米;表面淡紫红色,被有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长7~10厘米;花冠多已脱落,只留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④《食疗本草》:“助脾胃。”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备注同属植物裂叶荆芥东北等地亦作荆芥使用。裂叶荆芥的形态与上种相似,唯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紫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1/2。
2、当归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3、杜仲别名扯丝皮,思仲,丝棉皮,玉丝皮,思仙,木绵,石思仙,丝连皮,丝楝树皮,扯丝皮。
来源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为了保护资源,一般采用局部剥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间,选取生长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药材规格大小,剥下树皮,刨去粗皮,晒干。置通风干燥处。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此外,江西、甘肃、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树皮,为平坦的板片状或卷片状,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约3~10毫米,长约40~100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槽纹及斜方形横裂皮孔,有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较平滑。内表面光滑,暗紫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相连,细密,略有伸缩性。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残余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净,外面黄棕色,内面黑褐色而光,折断时白丝多者为佳。皮薄、断面丝少或皮厚带粗皮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①《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②《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③《药性论》:“治肾冷臀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⑤王好古:“润肝燥,补肝经风虚”⑥《本草正》:“止小水梦遗,暖子宫,安胎气”⑦《玉楸药解》:“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⑧《本草再新》:“充筋力,强阳道”
4、柴胡别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舂、秋挖取根部,去净茎苗、泥土,晒干。
性状①北柴胡 又名:硬柴胡。为植物北柴胡的根,并带有少许茎的基部。根呈圆锥形,主根顺直或稍弯曲,下部有分歧,根头膨大,呈疙瘩状,长6~20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顶部有细毛或坚硬的残茎。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木质纤维性,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以根条粗长、皮细、支根少者为佳。主产辽宁、甘肃、河北、河南。此外,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亦产。②南柴胡 又名:软柴胡(《本草汇言》),香柴胡。为植物狭叶柴胡的根。外形与北柴胡相似,惟根较细,分歧少,多弯曲不直,长4~10厘米,直径6~10毫米,表面红棕色,有纵皱及须根痕,顶部无疙瘩头,而有地上茎叶枯死后遗留的毛状纤维。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呈淡棕色。气味同北柴胡。以根条粗长、无须根者为佳。主产湖北、江苏、四川。此外,安徽、黑龙江、吉林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备注除上述2种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亦作柴胡入药。主要的有:长白柴胡分布东北;兴安柴胡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大叶柴胡分布东北;长茎柴胡分布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青海;膜缘柴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小柴胡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金黄柴胡(又名:穿叶柴胡)分布新疆:多脉柴胡分布四川、甘肃、内蒙古。柴胡药材中,尚有“竹叶柴胡”与“春柴胡”二种,其原植物主要为狭叶柴胡。前者系采收成长的全株,全长约20~40厘米,根同南柴胡,茎叶灰绿色至淡绿色,产地同南柴胡。后者系春季采收幼嫩的全株,故又称“芽胡”,全长约15厘米,根细,棕色,茎叶淡绿色而多卷曲皱缩。产江苏、安徽、山东。
5、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6、知母别名蚳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芪母,提母,女雷,女理,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苦心,儿草,水须,昌支,蒜瓣子草,兔子油草,山韭菜,羊胡子根,穿地龙,虾草,马马草,淮知母,蚔母,蒜辫子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较佳。栽培三年后开始收获。挖出根茎,除去茎苗及须根,保留黄绒毛和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晒干者,为“毛知母”;鲜时剥去栓皮晒干者为“光知母”。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及固定的砂丘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性状①毛知母为带皮的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微弯曲,一端较粗,一端较细,偶有2~3分歧,长3~17厘米,直径0.8~2厘米。根头部有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残留,俗称“金包头”;上面中央有一道下陷的纵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金黄色扁平的绒毛,由两侧向根茎上方集中;另一面较皱缩,并有多数凹陷或突起的小圆点状根痕,黄绒毛少或无。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平坦。无臭,味甘而苦,带粘性。以肥大、质硬、表面被金黄色绒毛、断面黄白色者为佳。瘦长、形扁、外毛灰黑、内色暗者为质次。②光知母 又名:知母肉。为去皮的干燥根茎。较毛知母瘦小,长约3~13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扭曲的纵沟,一侧可见多数不规则散在的小形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的显筋脉点,水浸后有粘液。气味同毛知母。以肥大、滋润、质硬、色黄白、嚼之发粘者为佳。主产河北、山西。此外,河南、内蒙古、甘肃、陕西以及东北等地亦产。以河北易县所产品质最佳,称“西陵知母”。西南及中南都销毛知母;华北,东北销光知母。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如白虎汤。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可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①《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②《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③陶弘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④《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⑤《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⑥张元素:“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⑦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⑧《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瘈疭”
7、白芍别名白芍药,金芍药,白芍,芍药。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药根,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发软,捞出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粗细均匀而平直,长10~20厘米,直径1~1.8厘米。表面淡红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显的纵皱及须根痕,栓皮未除尽处有棕褐色斑痕,偶见横向皮孔。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色,木部放射线呈菊花心状。气无,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长、匀直、质坚实、粉性足、表面洁净者为佳。主产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东、贵州、湖南、湖北、甘肃、陕西、河南、云南等地亦产。浙江产者,商品称为杭白芍,品质最佳;安徽产者称为亳白芍,产量最大;四川产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产昆亦大。芍药名称,初载《本经》,从陶弘景开始,分为白芍药、赤芍药两种。目前药材,白芍药多为栽培种,赤芍药则多为野生种,但在个别地区,如陕西所产的宝鸡白芍,亦系野生种而作为白芍使用者。根条细瘦弯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须根痕较多,质松,粉性小,断面射线不明显,品质为次。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④《唐本草》:“益女子血”⑤《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⑥《医学启源》:“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⑦王好古:“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
8、茯苓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不死面。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㈠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㈡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㈢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㈣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
生境分布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性状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气味无,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
功能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9、麦冬别名麦门冬,沿阶草。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用于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等证。配沙参、川贝可治肺阴虚干咳。
10、川芎别名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山鞠穷,马衔芎藭,小叶川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平原栽培者以小满后4~5天收采为佳,山地栽培者多在8~9月采收。将根茎挖出,除净茎叶及泥沙,洗净,晒干或烘干,再用撞笼撞去须根。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多为栽培。主产四川(灌县、崇庆)。云南亦产,称作“云芎”。
性状根茎呈不整齐结节状拳形团块,长4~8厘米,直径4~6厘米。表面深黄棕色,有明显结节状起伏轮节,上侧有很多圆形或卵圆形的茎痕,直径5~15毫米,作凹洼状,下侧及轮节上有众多根痕,作小瘤状隆起。质坚实,断面类黄色,形成层呈明显环状,随处散有黄色小油点。有特异清香气味苦。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散有根迹维管束,其形成层明显。韧皮部宽广。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纤维束。髓部较大。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淡黄棕色,靠近形成层的油室小,向外渐大;薄壁细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体,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粉末淡黄棕色或灰棕色。淀粉粒较多,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偶见复粒,由2~4分粒组成。草酸钙晶体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直径10~25μm木栓细胞深黄棕色,常多层重叠,表面观呈多角形,壁薄。油室多己破碎,偶可见油室碎片,分泌细胞壁薄,含有较多的油滴。导管主为螺纹导管,亦有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4~50μm,有的螺纹导管增厚壁互相联结,似网状螺纹导管。(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时,时时振摇,静置,取上清液1ml,挥干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与氢氧化钾的甲醇饱和溶液2滴,显红紫色。(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2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功能主治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①《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②《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③陶弘景:“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④《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⑥《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⑦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⑧《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大济阴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1味。大济阴汤的基本资料大济阴汤(《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处方当归1钱5分,白芍1钱5分,川芎8钱,生地2钱,熟地2钱,丹参1钱5分,丹皮1钱5分,麦冬1钱5分,黄耆1
阿胶济阴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阿胶济阴汤的基本资料阿胶济阴汤(《胎产秘书》卷上)处方阿胶白术各3克白芍当归川芎各3克砂仁(带壳)1.5克条芩蕲艾各4.5克香附2.4克炙甘草1.5克粘米1捏功能
黄龙四物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黄龙四物汤的基本资料黄龙四物汤(《济阴纲目》卷九)处方柴胡6克黄芩4.5克人参甘草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各3克制法上锉。功能主治治妊妇伤寒愈后,潮热脉数者。用法用量水煎
黄耆四物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黄耆四物汤的基本资料黄耆四物汤(《济阴纲目》卷十三)处方黄耆(蜜炒)、当归、川芎、熟地黄各等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产后气血虚弱。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煎服。气虚,加
槐连四物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槐连四物汤的基本资料槐连四物汤(《济阴纲目》卷十四)处方当归1钱,川芎1钱,赤芍药(炒)1钱,生地黄1钱,槐花1钱,黄连(炒)1钱,御米壳(去蒂,蜜炙)5分。制法
处方1、大济阴汤处方当归1钱5分,白芍1钱5分,川芎8钱,生地2钱,熟地2钱,丹参1钱5分,丹皮1钱5分,麦冬1钱5分,黄耆1钱,人参8分,防风5分,五味子5分,蔓荆子8分,小麦1撮。功能主治补阴敛阳
纯阴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纯阴汤的基本资料纯阴汤(《辨证录》卷八)处方玄参3钱,麦冬3钱,丹皮3钱,地骨皮3钱,熟地3钱。功能主治痨瘵。用法用量水煎服。纯阴汤相关中药材1、地骨皮别名杞根,地骨
处方1、加味四物汤处方当归、川芎、芍药、生地黄、柴胡、山栀子、牡丹皮、龙胆草。制法上锉。功能主治妇人阴户肿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济阴纲目》卷七处方2、呼脓长肉膏处方麻油3斤,发1团(入油熬化,次入
存阴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存阴汤的基本资料存阴汤(《辨证录》卷七)处方熟地2两,茯苓1两,山药1两,车前子5钱,白术2两,甘草2钱,泽泻2钱。功能主治急救肾阴。主口渴饮水,忽然大泻,一日或十余
调阴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调阴汤的基本资料调阴汤(《会约》卷四)处方当归1钱半,川芎1钱,白芍(酒炒)1钱,生地3钱,阿胶(炒)1钱,丹参3钱,陈皮8分,续断1钱半,青蒿1钱半。功能主治伤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