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味香薷饮

Posted 香薷

篇首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四味香薷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味香薷饮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条,相关中药材4味。

四味香薷饮的基本资料

四味香薷饮(《医学心悟》卷三)

处方香薷 扁豆 厚朴(姜汁炒)各4.5克 甘草(炙)1.5克

功能主治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治风寒闭暑之证。头痛发热,烦心口渴,或呕吐泄泻,发为霍乱,或两足转筋。

用法用量水煎服。若兼风寒,加荆芥、秦艽、蔓荆子;若兼霍乱吐泻,烦心口渴,加黄连;若两足转筋,加木瓜、茯苓;若风暑相搏,而发搐搦者,加羌活、钩藤。

四味香薷饮古籍论述

四味香薷饮《医方论》

香薷一两 浓朴(姜汁炒)扁豆(炒)五钱 黄连(姜炒)三钱 冷服。暑湿 三气,初学不能分别,多致错误,今为明白言之。时当夏令,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人处其中。暑上侵而湿下袭,暑为天之气,湿乃地之气,其热之甚者则为,此三气之分也。今就暑病门中,先论暑症,虽有冒暑、伤暑、中暑、伏暑等名,不过略分轻重,其为阳邪则一也,其因暑而贪凉受风者便是伤风,因暑而食冷受寒者便是伤寒,但与冬月之伤风、伤寒治法不同。因暑伤风,当辛凉表散;因暑伤寒当于清解中参用温药,此为正法。四味香薷饮,乃治感冒暑气、阳邪遏抑之剂,即冬月伤风中用桂枝、荆、防之例。今人误以香薷为凉药,不论是何暑病,首先用之,殊可怪叹。

四味香薷饮《医学心悟》

治风寒闭暑之证,头痛发热,烦心口渴,或呕吐泄泻,发为霍乱,或两足转筋。凡闭暑而不能发越者,非香薷不可。香薷乃消暑之要药,而方书称为散剂。俗称为夏月之禁剂,夏即禁用,则当用于何时乎?此不经之说,致令良药受屈,殊可扼腕,故辩之香薷 扁豆 浓朴(姜汁炒,各一钱五分)甘草(炙,五分 水煎服。若兼风寒,本方加荆芥、秦艽、蔓荆子;若兼霍乱吐泻,烦心口渴,本方加黄连。若两足转筋,本方加木瓜、茯苓;木瓜治转筋之神剂。若风暑相搏,而发搐搦者,本方加羌活、钩藤;凡暑症不宜发汗,今用风药者,因其暑中挟风也。若暑湿相搏,名曰湿温,误汗则名重、多难治,宜用苍术白虎汤。时医不论暑湿,概行发散,伤生匪浅。

四味香薷饮相关中药材

1、甘草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2、扁豆

别名藊豆,南扁豆,沿篱豆,蛾眉豆,凉衍豆,羊眼豆,膨皮豆,茶豆,南豆,小刀豆,树豆,藤豆。

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白色种子。立冬前后摘取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再晒至全干。

生境分布均为栽培品。分布华东和辽宁、河北、河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湖南、安徽、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为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约8~12毫米,宽6~9毫米,厚4~7毫米。表面黄白色,平滑而光泽,一侧边缘有半月形白色隆起的种阜,约占周径的1/3~1/2,剥去后可见凹陷的种脐,紧接种阜的一端有1珠孔,另端有短的种脊。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内有子叶2枚,肥厚,黄白色,角质。嚼之有豆腥气。以饱满、色白者佳。

功能主治健脾和中,消暑化湿。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①《别录》:“主和中下气”②《药性论》:“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汤服”③孟诜:“疗霍乱吐利不止,末,和醋服之”④《日华子本草》:“补五脏”⑤《本草图经》:“主行风气,女子带下,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⑥《滇南本草》:“治脾胃虚弱,反胃冷吐,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疾”⑦《品汇精要》:“消暑和中”⑧《纲目》:“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⑨《会约医镜》:“生用清暑养胃,炒用健脾止泻”

备注扁豆的种子有白色、黑色、红褐色等数种,入药主要用白扁豆;黑色看古名“鹊豆”,不供药用;红褐色者在广西民间称“红雪豆”,用作清肝、消炎药,治眼生翳膜。

3、厚朴

别名川朴,紫油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性状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①筒朴 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长15~45厘米,厚2~5毫米。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②靴角朴 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断面紫棕色,颗粒状。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③根朴 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④枝朴 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②《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④《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4、香薷

别名香菜,香戎,香茸,紫花香菜,蜜蜂草,香菜;香茅;香绒;石香茅;石香薷;香茸;紫花香茅,香薷,细叶香薷,小香薷,小叶香薷,香草,满山香,青香薷,香茹草,土香薷,土香草,石艾,七星剑,香茹。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带花全草。夏、秋季采收,当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全体被有白色茸毛。茎挺立或稍呈波状弯曲,长约30~50厘米,直径约1~3毫米;近根部为圆柱形,上部方形,节明显,淡紫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叶对生,皱缩破碎或巳脱落;润湿展平后,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卵形,长2.5~3.5厘米,宽3~5毫米,边缘有疏锯齿,暗绿色或灰绿色。茎顶带有穗状花序,呈淡黄色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钟状,苞片脱落或残存。有浓烈香气,味辛,微麻舌。以质嫩、茎淡紫色、叶绿色、花穗多、香气浓烈者为佳。主产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产量大,品质佳,商品习称“江香薷”。

功能主治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①《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②孟诜:“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③《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④《履巉岩本草》:截四时伤寒。⑤《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⑦汪颖《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⑧《纲目》:“主脚气寒热”

备注各地民间所用的香稿尚有以下几种:①四川、陕西、山东等地以同属植物香薷的干燥全草,作香薷使用。药材形状与上述品种相似,惟完整的叶较大,呈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3.5~10厘米,宽1.5~3厘米;穗状花序,花明显地偏向一侧。在四川称此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本草衍义》所述香薷,即为本种,但目前在药材商品中很少使用。参见“半边苏”条。②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以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作香薷使用。参见“石香葇”条。③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参见“土香薷”条。④新疆地区使用的香薷,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参见“萼果香薷”条。⑤西藏地区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变种的全草入药,又称“密香薷”。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二十四味风流饮

二十四味风流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2味。二十四味风流饮的基本资料二十四味风流饮(《回春》卷八)别名二十四味风胜饮。处方防风、荆芥、连翘、白芷梢、归尾、川芎、赤芍、黄芩、黄连、栀子、地骨皮、五加皮、

四味回阳饮

四味回阳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四味回阳饮的基本资料四味回阳饮(《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处方人参30~60克制附子6~9克炙甘草3~6克炮干姜6~9克功能主治益气回阳救脱。治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黄连香薷饮

黄连香薷饮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条,相关中药材11味。黄连香薷饮的基本资料黄连香薷饮(《嵩崖尊生》卷十一)处方香薷4钱,厚朴2钱,黄连2钱,甘草1钱,羌活2钱。功能主治暑风。中暑搐搦,不省人事,脉浮而

化滞香薷饮

化滞香薷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化滞香薷饮的基本资料化滞香薷饮(《济阳纲目》卷二十二)处方香薷、黄连、白扁豆、厚朴、猪苓、泽泻、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功能主治感暑下痢鲜血。用法用量上锉。水煎服。

十味香薷饮

十味香薷饮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5条,相关中药材10味。十味香薷饮的基本资料十味香薷饮(《百一选方》卷七)处方香薷叶30克人参(去芦)白术陈皮(温汤浸少时,去白)白茯苓黄耆(去芦)厚朴(去粗皮,锉碎,生

二气香薷饮

二气香薷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二气香薷饮的基本资料二气香薷饮(《岭南卫生方》卷中)处方香薷(净叶)2两,黄连(去须)2两,厚朴2两,生姜4两。功能主治一切暑毒。用法用量上先将生姜取汁,同黄连、

黄连香薷汤

黄连香薷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黄连香薷汤的基本资料黄连香薷汤(《奇效良方》卷五)别名黄连香薷散、黄连香薷饮。处方香薷3钱,厚朴2钱(姜制),黄连2钱。制法上先将厚朴、黄连2味,同生姜4钱,一处

含有香薷的处方(三)

处方1、十味香薷饮处方香薷、人参、陈皮、白术、黄蓍、白扁豆、炙甘草、厚朴、木瓜、茯苓(去皮),各半两。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消暑气,和脾胃。用法用量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调下,不拘时服。摘录明·方贤着《

生芦根饮

生芦根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生芦根饮的基本资料生芦根饮(《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处方生芦根(切)30克青竹茹30克粳米9克生姜3克制法上四味,嚼咀。功能主治清热生津,和胃降逆。治伤寒后,哕,干

汤剂需要冷服的,叫做饮,如香薷饮。不规定时间饮服的叫做“饮子”,如《宣明论》的地黄饮子。厚腻药物稍煎一、二沸即取汁饮服的,后世称为“浊药轻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