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枣汤
Posted 芫花
篇首语: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十枣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十枣汤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6条,相关中药材3味。方歌有云: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
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十枣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芫花;
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满用亦佳。
十枣汤的基本资料
十枣汤(《伤寒论》)处方芫花(熬)甘遂 大戟各等分
制法上药各别捣为散。
功能主治攻逐水饮。治悬饮或支饮,停于胸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梗,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肿腹胀,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现用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强人每服1克,羸人0.5克。用水300毫升,先煮肥大枣10枚,取240毫升,去滓,纳人药末,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0.5克,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
注意体虚及孕妇忌用。
备注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俯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三药合用,逐水之力甚强。然三药皆有毒性,故又用大枣益气护胃,缓和诸药之毒,减少药后反应。
十枣汤古籍论述
十枣汤《备急千金要方》治病悬饮者,若下后不可与也。凡上气汗出而咳者,此悬饮也。(方见本卷咳
十枣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芫花 大戟 各等分研末,大枣 一两 煎汤吞送一钱。治饮悬在肋,咳嗽内痛,脉沉而弦者。芫花大戟攻下水饮,红枣保中气保津液也。木气被水饮阴格不能疏泄,则郁而现弦象。此可下之证,脉必沉伏。不伏不沉,不可言下,此大法也。
十枣汤《退思集类方歌注》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头痛,心下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为表解里未和也。并治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胸中痛,谓之悬饮,脉沉而弦,不猝死,至百日或一岁者。芫花(炒黑)甘遂 大戟(等分)大枣(十枚)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取八合,去滓,纳余药末。强人服一钱,虚人服五分。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十枣汤《时方妙用》芫花(熬)甘遂 大戟(各等分)异筛秤末合和之.水二杯半.煮大枣十枚.至七分去滓.强人纳药末七八分.羸人五六分.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 生姜 茯苓 白术(各三钱)炙草(二钱)大枣(四枚)水煎温服.小便利.则愈.
十枣汤《医方论》芫花(炒)甘遂 大戟等分 大枣十枚 先煮枣去滓,内前药末,或枣肉为丸。十枣汤乃逐水之峻剂,非大实者不可轻试。至河间之三花神 丸,除大枣而加大黄、黑丑,已是一味峻猛,不复留脾胃之余地,更加轻粉,则元气搜刮殆尽,病虽尽去,而人亦随亡。可知仲景以十枣命名,全赖大枣之甘缓,以救脾胃,方成节制之师也。
十枣汤《伤寒括要》芫花 甘遂 大戟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此汤主之. 杜壬问孙兆曰.十枣汤治何病.孙曰.治太阳中风.表解里未和.杜曰.何以知里未和.孙曰.头痛.痞满.胁痛.干呕.汗出.知里未和也.杜曰.此但言病症.而所以里未和之故.总未言也.孙曰.某实未决.愿听开论.杜曰.里未和者.痰与燥气壅于中焦.故头痛干呕.短气汗出.是痰隔也.非十枣汤不能治.但此汤不宜轻用.恐损人于倏忽也.
十枣汤《伤寒寻源》芫花(熬)甘遂 大戟 大枣(十枚擘)上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按下利呕逆.明是水邪为患.但病属太阳中风而来.必须表罢可攻. 汗出.有似表证.但发作有恶寒非表矣.头痛有似表证.但汗出不恶寒.则非表矣.而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诸证.全是水邪内壅之状.乃知汗出亦属水气外蒸头痛亦属水邪上逆.主里而不主表.里未和则宜攻下.但邪在胸胁.与攻胃实不同法.胃实者邪劫津液.责其无水.此则邪搏胸胁.责其多水.若施荡涤肠胃之药.诛伐无过.反滋变逆.故用芫花甘遂大戟三味.皆逐水之峻药.别捣为散.而以大枣作汤.取其甘味载药入至高之分.分逐水邪.从上而下.此法.今人多畏而不敢用.岂知不如此.水邪何由攻下耶.
十枣汤《医述》同是心下有水气,干呕咳喘,一用小青龙汤主之,一用十枣汤主之。何也?盖小青龙发散表邪,使水气自毛窍而出,乃《内经》所谓开鬼门法也;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乃《内经》所谓洁净府、去陈 法也。○昔杜任问孙兆曰:十枣汤究竟治甚病?孙曰:治太阳中风,表解里未和也。杜曰:何以知里未和?孙曰:头痛,心下痞满,胁下痛,干呕,汗出,此知里未和也。杜曰:公但言病证,而所以里未和之故,要紧处总未言也。孙曰:某尝于此未决,愿听开谕。杜曰:里未和者,盖痰与水气壅于中焦,故头痛,干呕,短气,汗出,是痰膈也。非十枣不治。但此汤不宜轻用,恐损人于倏忽,用者慎之!(喻嘉言)
十枣汤《医方考》芫花(熬)甘遂 大戟(各五分)大枣(十枚)伤寒表证已去,其人 汗出,心下痞硬,胁痛,干呕,短气者,此邪热内蓄而有伏饮也,本方主之。芫花之辛能散饮,戟、遂之苦能泄水。又曰:甘遂能直达水饮所结之处。三物皆峻利,故用大枣以益土,此戎衣之后而发巨桥之意也。是方也,惟壮实者能用之,虚羸之人,未可轻与也。
十枣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悬饮,咳唾引胁下痛。又治支饮,咳烦胸中痛,至百日一岁,其脉弦者。芫花(微炒) 甘遂 大戟(炒)上等分为末。水一盏半,枣十个,煎至八分,去枣调药,壮人一钱,羸人半钱,平旦温服;不下者,次日更加半钱。下后糜粥自养;若已下,不可与之。
十枣汤《医学心悟》水停胁下,硬满而痛,不可忍,干呕,气短,自汗出,不恶寒。芫花 甘遂 大戟(等分为末)水一钟半,先煎大枣十枚,取八分,入药末三分,温服。若病不除,再服三分。桂枝加芍药汤(见太阳经证
十枣汤《备急千金要方》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可与此方。大枣(十枚)大戟 甘遂 芫花(等分)上大戟、甘遂、芫花捣为末,以水一斗五合,煮枣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者一钱匕,羸者半匕,顿服。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加半匕。下后自补养。咳而引胁下痛,亦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儒门事亲》紫芫花(醋浸煮)大戟 甘遂(制,以上各等分)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一盏,枣十枚,同煎,取半盏服。
十枣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大枣 芫花 甘遂 大戟 若头痛心下痞而硬痛,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不恶寒表已解也。此有水气聚在胸胁,并无肾寒,宜芫花甘遂大戟攻水,大枣保中气顾津液也。表解乃可攻水。
十枣汤《医宗金鉴》治太阳中风表解,????汗出而不恶寒,里有水气,小便不利,呕逆短气,心下至胁痞满硬痛者。此治水之急方也。大枣(擘)十枚 甘遂 大戟 芫花(熬)各等分,右三味,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一钱,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再服,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集注】柯琴曰:仲景治水之方,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悸或噎,或吐或痢,病在一处而止。此则水邪留结于中,心腹□下痞满硬痛,三焦升降之气阻隔难通。此时表邪已罢,非汗散之法所宜,里饮实盛,又非淡渗之品所能胜,非选逐水至峻之品以折之,则中气不支,束手待毙矣。甘遂,芫花,大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举而用之,气味相济相须,故可夹攻水邪之巢穴,决其渎而大下之,一举而患可平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毒药攻邪,必伤及脾胃,使无??和甘缓之品为主宰,则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然此药最毒,参术所不能君,甘草又与之相反,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一以顾其脾胃,一以缓其峻毒。得快痢后,糜粥自养,一以使谷气内充,一以使邪不复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尽美又尽善也。眛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而不敢用,岂知承制之理乎?
十枣汤《删补名医方论》治太阳中风表解,汗出而不恶寒,里有水气,小便不利,呕逆短气,心下至胁痞满硬痛者。此治水之急方也。大枣(擘,十枚)甘遂 大戟 芫花(熬,各等分)上三味,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一钱,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再服,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集注】柯琴曰:仲景治水之方,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悸或噎,或吐或利,病在一处而止。此则水邪留结于中,心腹胁下痞满硬痛,三焦升降之气阻隔难通。此时表邪已罢,非汗散之法所宜,里饮实盛,又非淡渗之品所能胜,非选逐水至峻之品以折之,则中气不支,束手待毙矣。甘遂、芫花、大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举而用之,气味相济相须,故可夹攻水邪之巢穴,决其渎而大下之,一举而患可平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毒药香邪,必伤及脾胃,使元冲和甘缓之品为主宰,则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然此药最毒,参术所不能君,甘草又与之相反,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一以顾其脾胃,一以缓其峻毒。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一以使谷气内充,一以使邪不复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尽美又尽善也。昧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而不敢用,岂知承制之理乎?
十枣汤相关中药材
1、甘遂别名猫儿眼,化骨丹,甘泽,肿手花,萱根子,主田,重泽,甘藁,陵藁,苦泽,白泽,鬼丑,陵泽,肿手花根,九头狮子草,头痛花,猫儿眼,陵津。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根部,除去泥土、外皮,以硫黄熏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沟荒地。分布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等地。主产陕西、山东、甘肃、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连珠状纺锤形、长椭圆形,长3~9厘米,直径0.6~1.5厘米;亦有细长呈不规则的棒状者,略弯曲或扭曲,长3~10厘米,直径2~5毫米。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常残留少数淡黄色的须根或末去净的赤褐色栓皮。质轻,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白色,约占半径的1/2,本部浅黄色。气微,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以肥大饱满,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细腻,断面粉性足,无纤维者为佳。根细长,黄棕色,粉性少,断面纤维性强者为次。
功能主治泻水饮,破积聚。通二便。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痢痫,噎膈,症瘕积聚,二便不通。①《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②《别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③《药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④《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2、大戟别名邛巨,红芽大戟,紫大戟,下马仙,京大戟。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的根。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性状①京大戟 为植物大戟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16~20厘米,直径可达4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糙而具侧根,顶端多膨大,上有许多圆形的地上茎痕,向下渐细,有纵直沟纹及横生皮孔与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灰棕色。气无,味苦涩。以根条均匀,肥嫩、质软无须者为佳。主产江苏。此外,四川、江西、广西等地亦产。②红大戟 为植物红芽大戟的干燥根。又名:红毛大戟、红芽戟、南大戟。呈长圆锥形至纺锤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长6~8~14厘米,直径O.6~1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多扭转的皱纹,有时可见横生皮孔及支根残基或支根痕;顶端有地上茎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褐色至棕黄色。气微,味辣刺喉。以条大,肥壮,色紫红、坚实无须根者为佳。主产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此外,大戟科植物准噶尔大戟的根,在新疆亦作大戟使用。
功能主治泻水沈,利二便。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①《本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厢,吐逆”②《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③《药性论》:“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④《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瘕”⑤《本草图经》:“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⑥《医学启源》:“泻肺”⑦《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⑧《药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烦”⑨《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杀虫”
备注历代《本草》所载大戟,品种亦不止一种,但大多数是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如《蜀本草》中所述的大戟,《本草图经》的“滁州大戟”、“并州大戟”以及《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大戟”所述的形态都和大戟科大戟近似。此外,《本草图经》中的“河中府大戟”,似为豆科植物;《纲目》所称的“北方绵大戟”,似即今之绵大戟(参见“狼毒”条);至于茜草科的红芽大戟,《本草》中未见收载,但为目前大戟药材中使用最广的一种。
3、芫花别名南芫花,芫花条,药鱼草,莞花,头痛花,闷头花,老鼠花,癞头花,金腰带,浮胀草,去水,败花,赤芫,儿草,毒鱼,杜芫,闹鱼花,棉花条,大米花,芫条花,野丁香花,九龙花,地棉花,银腰带,小叶金腰带,南芫花,毒老鼠花,紫金花。
来源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花蕾。春季花未开放前采摘,拣去杂质,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山坡,或栽培于庭园。分布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产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福建、湖北等地。
性状干燥花蕾呈弯曲或稍压扁的棒锤状,长约1厘米,直径约0.3厘米,常单朵或3~7朵成簇。上端稍膨大,裂为4片,淡黄棕色,下端较细,灰棕色,密布白色绒毛。花心较硬,呈紫红色。全花质软。气微香,久嗅能致头痛,味微甘。嚼之有辣感。以花蕾多而整齐。淡紫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逐水,涤痰。治痰饮癖积,喘咳,水肿,胁痛,心腹症结胀满,食物中毒,疟母,痈肿。①《本经》:“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鬼疟,疝瘕,痈肿”②《别录》:“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③《药性论》:“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主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能泻水肿胀满”④《日华子本草》:“疗嗽,瘅疟”⑤《纲目》:“治水饮痰辩,胁下痛”⑥《本草原始》:“煎汁渍丝线,系痔易落,(并能)系瘤”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黄芫花,为同科植物河朔芫花的干燥花蕾。与芜花相似而略小,长约0.3~1厘米。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白色细绒毛。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亦同等使用。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干枣汤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17味。干枣汤的基本资料干枣汤(《圣济总录》卷一一七)处方干枣(去核,焙)1两半,贝母(去心)1两半,生干地黄(焙)2两,胡桃瓤2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
独枣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独枣汤的基本资料独枣汤(《直指》卷十五)处方大好枣1枚(擘开),轻粉半钱。功能主治大便秘结,积热不通。用法用量上将轻粉放大枣内,以麻线扎缚,慢火煮熟,嚼细,以枣汁送下
法枣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法枣汤的基本资料法枣汤(《医方类聚》卷一九八引《吴氏集验方》)处方北枣2斤(连核打破,切作块子,焙温热,以麻油拌和滋润为度,焙1日,趁热以熟糯米浆挪均,再焙干),生姜
草果七枣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草果七枣汤的基本资料草果七枣汤(《朱氏集验方》卷二)处方草果、常山、贝母、鸡心槟榔、大枣、甘草、乌梅各等分,青蒿倍之。功能主治瘴疟。用法用量每服4钱,用水1盏半,
参术附枣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参术附枣汤的基本资料参术附枣汤(《辨证录》卷一)处方人参1两,白术2两,附子1钱,炒枣仁5钱。功能主治冬月伤寒,4、5日后,手足逆冷,恶寒身蜷,脉又不至,复加躁扰
厚朴七枣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厚朴七枣汤的基本资料厚朴七枣汤(《鸡峰》卷十四)处方厚朴1斤,川乌头半斤,茴香半斤,益智半斤,缩砂半斤,干姜4两,甘草6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脾胃虚弱,内变寒
参草姜枣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味。参草姜枣汤的基本资料参草姜枣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处方别直参3钱,炙粉草1钱,鲜生姜5分,大红枣4枚。功能主治培元养正。主邪实正虚,应下先下。气虚甚而邪实者,气
甘草小麦大枣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甘草小麦大枣汤的基本资料甘草小麦大枣汤(《金匮》卷下)别名甘麦大枣汤、大枣汤、麦甘大枣汤、小麦汤、甘草汤、十枣汤、麦枣汤、枣麦甘草汤、大枣甘草汤。处方甘草3两
处方1、甘草小麦大枣汤别名甘麦大枣汤、大枣汤、麦甘大枣汤、小麦汤、甘草汤、十枣汤、麦枣汤、枣麦甘草汤、大枣甘草汤处方甘草3两,小麦1升,大枣10枚。药理作用①镇静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
红枣丸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红枣丸的基本资料红枣丸(《外科全生集》卷四)处方大红枣子4两(去皮核)。制法先煮红枣三滚,以枣汤洗净僵蚕,晒干为末2两,二味打和为丸。功能主治疮臌。用法用量用红枣汤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