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仪器-日晷

Posted 日晷

篇首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天文仪器-日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相关参考

古代天文仪器-浑仪

“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

古代天文仪器-简仪

简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它与浑仪一样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但是,浑仪的结构比较繁杂,观测时经常发生环与环相互阻挡视线的现象,使用极不方便。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将浑仪化为两个独立的观测装置,安装在

古代天文仪器-圭表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

古代天文仪器-仰仪

仰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由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  仰仪的主体是一只直径约三米的铜质半球面,好像一口仰放着的大锅,因而得名。仰仪的内部球面上,纵横交错地刻划出一些规则网格,用来量度天体

古代天文仪器-天体仪

天体仪,古称“浑象”,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北京古观象台上安置

古代天文仪器-漏刻

漏刻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

古代天文仪器-玑衡抚辰仪

玑衡抚辰仪是清代制造的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天文观测仪器。于1744年制成,重达五吨,这台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精细制造的古仪,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古观象台的观测平台上。  玑衡抚

古代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天文仪器,由宋朝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  整个水

古代天文仪器-地平经仪

地平经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重量达到811千克,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制成,现存于北京古观象台。  地平经仪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地平方位角。其底座是副十字交梁,交梁上有三条屈身直立的苍

古代天文仪器-象限仪

现存于北京古观象台的象限仪制造于1673年,是专门测量天体地平高度的观测仪器。  所谓“地平高度”,就是观测者到某颗星星的视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在天文学上,这一角度叫做“天体地平高度”。  象限仪的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