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后92亿年到现在(外星智慧生命的交流)
Posted 生命
篇首语: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宇宙大爆炸后92亿年到现在(外星智慧生命的交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旦那些地外生命形成了,它们演化成可以和我们交流的智慧生命的可能性有多大?有些生物学家相信,生命一旦产生,就必定会演化成智慧生命,但另一些生物学家也同样振振有词地认为像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文明中有多少能被我们探测到?它们必须已经达到或者超越人类在近一百年才达到的科技水平。接下来我们必须考虑,一个文明由于自然灾害或自身过失在毁灭之前(以现阶段的我们自己为例,后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它有能力与外界通信的时间能持续多久。至此,我们的估算中的不确定性是来自生物学而非天文学了,我们等待着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现在,请记住到目前为止我们考虑的仅仅是我们的银河系——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员。那种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我们都是绝无仅有的想法令人恐惧。
如果地外文明确实存在,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和他们进行有意义的联络?现代宇宙飞船可以被排除掉,这一点无需多伤脑筋。因为即便我们能以光速旅行,要想到达哪怕是最近的恒星系统中的行星上,也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而且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光速飞行要消耗无穷多的能量——也就是说那是不可能的。显然,用现代火箭的话,这个旅行需要持续好几个世纪,而且必须准备诸如“太空方舟”这样的设备,因为最初的旅行者在旅程早期就已逝世了,只有他的后代能活着登陆目标行星。现阶段,这种想法看来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星际旅行要求的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或许明天、明年、100年后甚至100万年后才能实现,又或许永远也实现不了。就算实现了这个技术,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我们也只能局限在太阳系内活动。
至于星际通信,至今我们只尝试了一种方法:电磁波。电磁波以光速穿行,因此我们与最近的候选恒星间的通讯时间只需要几年。而且,用我们现有的仪器可以把通信电波发送到很远的地方(数十光年)。假设有天文学家生活在环绕波江座ε星运行的行星上,距离我们11光年,我们现在发出的电波信号已足够强大,足以让他们接收到。
我们可以根据数学逻辑制定传送信息的编码方式,毕竟数学不是我们发明的,我们只是发现了它。人们已经向许多候选恒星系统传送了编码后的信息,不仅仅包括波江座ε星,还有许许多多别的恒星。当然联络的过程注定是漫长的,如果2006年我们向波江座ε发送了一个信息,它将在2017年到达那里,因此在2028年之前都别指望会有回音。想要获得极快的回答相当困难,但是这可以作为改进我们现有想法(即这种类型的实验是值得去做的想法)的一种测试。如果我们根本收不到任何回音,或许就说明了我们正在做着错误的实验,也就是说在我们可以联络的范围内不存在科技文明,换句话说,人类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无法把宇宙飞船送往别的星球,但是一个更高级的文明可能完全有星际旅行的能力。我们没必要被任何飞碟故事、外星绑架或半人马座α上的侵略者的故事说服,但我们必须记住我们自己只是一个新的而且无疑是相当初级的文明。有人建议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不被地外文明探测到,甚至召回那几个探测器,譬如正在永远离开太阳系的旅行者2号,但即便这在技术上能够实现(实际上实现不了),也不合逻辑。或许我们该听从珀西瓦尔?洛厄尔先生的劝告而放松一些:“一个有能力抵达地球的文明,会把战争抛诸脑后,将是为和平而来。”不管怎么说,现在让我们保持缄默已经为时过晚。我们从1920年就开始向地球外广播了,因此对80光年内的任一文明而言,我们都是一个聒噪的“射电源”。
我们知道地球生命的未来是有限的,最终太阳光度的增加将摧毁我们的世界,使它变得不再适合居住。我们必须将眼光放长远些,因此让我们看看宇宙的未来。
相关参考
最初,地球处于熔融状态,这对生命而言实在是太热了。在大约5亿年的时间里,它逐渐冷却下来,形成了一个固体外壳。原初的大气中绝大部分都是氢气,但这种状况并不持久。能量稍高的原子很快就逃逸到宇宙空间中了,因
当我们计算我们搜寻成功的概率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我们讨论的是我们所了解的生命。我们能理解的所有类型的生命都基于一种类型的原子——碳原子,只有它能连接足够多的其他原子来形成必须的复
我们的月亮看上去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月球使得地球的自转轴倾角(现在是23.5度)稳定下来,使它的变化不超过1度。如果没有月亮,这个倾角将发生显著改变,地球上的
生命史上最大的灾难发生于地质学上的二叠纪末期,距今2.5亿年。二叠纪持续了大约6000万年,可能是一个大面积沙漠化的时期。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片辽阔的大陆,称之为“大陆块”(Pang
我们看到宇宙被第一代恒星所点亮,以及星系的形成。现在,当大爆炸过去90亿年时,宇宙看上去很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周围的情况,星系中充满了第二代恒星。现在到了仔细谈论恒星演化的时候了。我们已经对第一代恒星作
到这时恒星已经停止收缩,进入所谓主星序上的稳定的中年阶段。换句话说,核心的反应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抗衡引力向内的拉力,支撑恒星的外层。恒星被炽热气体的压力(或者推力,如果愿意这么叫的话)和核心产生的辐射
即便最冷的棕矮星也和一颗行星有本质的区别。一颗真正的恒星的质量必须至少为太阳的8%,即木星质量的75倍。低于此值则无法引发核反应,因为核心的温度不够高。由于棕矮星如此暗淡不易发现,因此直到1995年才
恒星在星系中的形成并不是均匀地发生的,周围物质的条件会对收缩产生影响。像我们自己的星系的旋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任何旋涡星系的光学照片一眼看去就能发现,旋臂上的恒星趋向于蓝色,而核球处的则呈黄色。以
最不可能的事就是我们的太阳系是独特的,但它确实是相当不平常。所以让我们再仔细地考察一下。除了行星和小行星大小的天体,还有被称作“脏雪球”的彗星。彗星真正实在的部分是它的核,由混有碎砾的冰雪构成。当彗星
围绕着原始太阳,剩余物质形成扁平旋转的圆盘。物质变成扁平形状的事实解释了为什么行星的轨道倾角如此地接近。相对于地球轨道,水星的倾角仅为7度,而所有其他大行星的倾角均小于4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行星在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