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后7亿~90亿年(神秘的暗物质)

Posted 暗物质

篇首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百万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宇宙大爆炸后7亿~90亿年(神秘的暗物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我们太阳系中,行星绕日公转的速度随着它们到太阳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因为离太阳越远,引力越弱。顺理成章地,同样的规律也应该体现在旋转的星系上。靠近中心的星的运动应该比远离中心的星的运动快得多。然而天文学家惊奇地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远处恒星的宇宙年比预计的要短,所以旋臂不会很快地卷绕起来。星系的情况似乎介于太阳系和一个刚体之间。刚体的情况像一个旋转的自行车轮子,在车轴附近的一块泥点的移动比在车圈上的移动慢得多,但两者用同样的时间走完一周。

  如果星系里的恒星像行星环绕太阳那样简单地围绕着一个中心质量旋转,就无法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唯一可能的答案是这个系统的质量并不是集中在中心或中心附近,而是分布在整个星系盘和星系的外侧。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存在分布在整个星系晕内的暗物质。暗物质完全不可见,只有万有引力才能泄露它们的所在。

  暗物质是否就是普通的物质?比如大量非常暗弱的低质量恒星,除非它们按照宇宙标准来看聚集得很近,否则我们将无法看到。当然恒星的数量是很多的,最新的估计是在可视宇宙中恒星的总数达到7×1022个,但似乎它们的总质量也无法与暗物质总量相匹配。

  这些质量是否有可能被禁锢在黑洞中了?我们可以计算现已掌握的这类质量,发现还是远远对不上。史蒂芬?霍金曾预言存在地球质量级别的黑洞,但还从未发现过。曾经看起来更有希望的一种方案涉及中微子——没有电荷的快速粒子,不易检测但数量极其丰富,在驱动恒星的反应中大量产生。每秒钟有数千个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如果中微子具有一点质量,那么就可以为暗物质提供一种解释。与几年前相比,现在我们对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尽管中微子不是完全没有质量,但它的质量远不够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还剩下两种选择。一是暗物质可能是由现在还未知的基本粒子构成,每个质量很小,但数量足够多,可以解释这种差异。这种假设的粒子叫做弱相互作用重粒子,即WIMP。而粒子物理学已经对它们应该是什么样子给出了具体的预言。另一种解释是暗物质由普通物质构成,以暗弱而大质量天体的形式存在,例如行星,或棕矮星一类的小恒星。对这类称为大质量致密晕族天体,即MACHO的探测已经在进行,据信它们潜伏在大质量星系的星系晕中。探测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现在我们在等待发现一个经过的WIMP。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完结。

相关参考

宇宙大爆炸后7亿~90亿年(为什么有暗能量)

根据最新的估计,可视宇宙——即我们可以看到的所有的东西:星系,恒星,行星等——仅占宇宙中能量的4%,另有23%是以暗物质的形式存在。而剩余的73%要归于所谓的“暗能量”。  直到宇宙史上的这个阶段——

宇宙大爆炸后7亿~90亿年(第五种力)

这是怎么回事?在整个物理学史上,有四种力被认为是足以解释物质之间的所有可能的相互作用:电磁力(造成异性电荷之间的吸引力)、强核力(将原子核约束在一起)、弱核力(造成放射性衰变)和引力(在整个宇宙范围内

宇宙大爆炸后7亿~90亿年(超大质量黑洞)

在这些星系的中心,甚至在很早的阶段就存在着数百万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就像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它们可能直接由坍缩的气体形成,也可能是大质量恒星的残余又吸附了大量的额外物质而形成的。无论如何,这一尺寸的

宇宙大爆炸后90亿~92亿年(太阳系的形成)

围绕着原始太阳,剩余物质形成扁平旋转的圆盘。物质变成扁平形状的事实解释了为什么行星的轨道倾角如此地接近。相对于地球轨道,水星的倾角仅为7度,而所有其他大行星的倾角均小于4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行星在轨道

宇宙大爆炸后7亿~90亿年(宇宙剪切)

暗能量存在的进一步证据来自意想不到的一个方面。通过观察几十万个星爱因斯坦在黑板前。1923年12月6日系的形状,天文学家能够测量出自光线从每个星系发出后宇宙的膨胀。这种方于荷兰莱顿。法被叫做宇宙剪切,

宇宙大爆炸后7亿~90亿年(银河系的产生)

年轻的星系中储备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可以转变成恒星。这些星系的光芒主要发自明亮年轻的蓝色恒星,看上去和我们的星系——一个非常正常的旋涡星系很相似。在讨论其他星系之前,有必要详细地了解一下银河系。我们知

宇宙大爆炸后90亿~92亿年(恒星的诞生)

恒星在星系中的形成并不是均匀地发生的,周围物质的条件会对收缩产生影响。像我们自己的星系的旋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任何旋涡星系的光学照片一眼看去就能发现,旋臂上的恒星趋向于蓝色,而核球处的则呈黄色。以

宇宙大爆炸后90亿~92亿年(恒星与行星)

我们看到宇宙被第一代恒星所点亮,以及星系的形成。现在,当大爆炸过去90亿年时,宇宙看上去很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周围的情况,星系中充满了第二代恒星。现在到了仔细谈论恒星演化的时候了。我们已经对第一代恒星作

宇宙大爆炸后90亿~92亿年(中年的恒星)

到这时恒星已经停止收缩,进入所谓主星序上的稳定的中年阶段。换句话说,核心的反应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抗衡引力向内的拉力,支撑恒星的外层。恒星被炽热气体的压力(或者推力,如果愿意这么叫的话)和核心产生的辐射

宇宙大爆炸后90亿~92亿年(暗棕矮星)

即便最冷的棕矮星也和一颗行星有本质的区别。一颗真正的恒星的质量必须至少为太阳的8%,即木星质量的75倍。低于此值则无法引发核反应,因为核心的温度不够高。由于棕矮星如此暗淡不易发现,因此直到1995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