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Posted 灌丛

篇首语: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赭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赭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ochruros,英文名:Black Redstart)属鹟科红尾鸲属,英文名直译为黑红尾鸲。是中等体型(15厘米)的深色红尾鸲。典型的雄鸟(亚种rufiventris)头、喉、上胸、背、两翼及中央尾羽黑色。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种数量较丰富,是森林益鸟。见于开阔区域的各海拔高度。领域性强。由栖处捕食。常点头并颤尾。见于房舍周围、园林及农田。常急促跳动并高挺站立。

中文学名:赭红尾鸲

拉丁学名:Phoenicurus ochruros

英文俗名:Black Redstart

命名作者:Gmelin, SG, 177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红尾鸲属(Phoenicurus)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w 古北界 to c China

非繁殖区:n 非洲, s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8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赭红尾鸲: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5厘米)的深色红尾鸲。

典型的雄鸟(亚种rufiventris)头、喉、上胸、背、两翼及中央尾羽黑色;头顶及枕部灰色;下胸、腹部、尾下覆羽、腰及外侧尾羽棕色。西部的亚种phoenicuroides色较浅,体羽深灰以替代黑色,两翼棕灰。xerophilus为中间型亚种。

雌鸟:似北红尾鸲的雌鸟,但无白色翼斑,皮黄色眼圈不甚明显;下体有时沾棕,眼先皮黄。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略黑。

叫声:告警叫声为tucc-tuee或tititicc,之前常有tseep叫声。鸣声为6~7个响亮有力的颤音接以奇特的粗哑声收尾,被形容为似流铅灌入瓶中。常于夜晚或清晨在突出的栖木上鸣叫。

赭红尾鸲:雄鸟赭红尾鸲:雄鸟亚成鸟赭红尾鸲:雌鸟赭红尾鸲:幼鸟,摄影沙驼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雄鸟区别:欧亚红尾鸲雄鸟和蓝额红尾鸲雄鸟外形和羽色均与本种很相似,但欧亚红尾鸲前额白色、胸不为黑色;蓝额红尾鸲额蓝色,不为黑色或灰色,外侧尾羽具黑色端斑。均可明显与之区别。

赭红尾鸲:雌鸟(摄影上境老吴)

地理分布

赭红尾鸲: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古北界;越冬至非洲东北部及中国东南。

分布状况:为一般常见且分布广泛的繁殖鸟及冬候鸟。亚种phoenicuroides跨新疆西部及西藏西部;亚种rufiventris繁殖于西藏东部及西部、青海、甘肃至山西、四川和云南西北部。冬季有记录于河北、山东、香港及海南岛。尚存争议的亚种xerophilus为昆仑山、祁连山及新疆南部的留鸟。

生活习性

赭红尾鸲:雄鸟

迁徙:我国主要为留鸟,部分迁徙。

生境: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4500m的高山针叶林和林线以上的高山灌丛草地、也栖息于高原草地、河谷、灌丛以及有稀疏灌木生长的岩石草坡、荒漠和农田与村庄附近的小块林内。冬季也下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人工林、果园和河谷灌丛中活动。

食性:主要以甲虫、象鼻虫、金龟子、步行虫、蚂蚁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昆虫为食,也吃甲壳类、蜘蛛和节肢动物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种子、果实和草子。

习性:除繁殖期成对外,平时多单独活动。常在林下岩石、灌丛和溪谷、悬岩灌丛以及林缘灌丛中活动和觅食。喜欢栖停在灌木上或树木低枝上,当发现地上食物时才突然飞下捕食。

生长繁殖

赭红尾鸲雄鸟育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灌丛或岩边洞穴中,也在河谷或路边悬岩缝穴和岩石间营巢,偶尔也在树洞中或树杈上营巢。巢的结构较为粗糙、松散,主要由草根、草茎、草叶和苔藓编织而成,内垫有细草茎和草叶,有时还垫有兽毛和鸟类羽毛。巢呈杯状,外径9.8-17.0cm,内径6.0-9.0cm,高5.0-8.5cm,深3.0-7.0cm。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多站在巢域灌木或石头上鸣叫。

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6枚。卵淡绿蓝色或天蓝色、光滑无斑或仅钝端具少许稀疏的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8.0-21mm×13-15.1mm。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1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6-19天。

保护现状

赭红尾鸲:雄鸟

赭红尾鸲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种数量较丰富,是一种较常见的森林灌丛鸟类。由于嗜吃昆虫,在森林保护中意义很大。

相关参考

黑喉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喉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hodgsoni,英文名:Hodgson’sRedstart)属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

蓝额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蓝额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frontalis,英文名:Blue-frontedRedstart)属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中等体型(16厘米)而色彩艳丽的红尾鸲。雄鸟头、颈背蓝色,雄雌两性的

白喉红尾鸲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喉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schisticeps,英文名:White-throatedRedstart)属鹟科红尾鸲属。雌雄均具有白色喉块、翼上具白色条纹,通过喉部特有的白斑,很容易与其

红胁蓝尾鸲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红胁蓝尾鸲(学名:Tarsigercyanurus,英文名:Red-flankedBluetail)是鹟科鸲属的鸟类,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15厘米)而喉白的鸲。特征

赭红尾鸲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雄鸟);♀(雌鸟);juv.(幼鸟)赭红尾鸲-外形描述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深色红尾鸲。典型的雄鸟(亚种rufiventris)头、喉、上胸、背、两翼及中央尾羽黑色;头顶及枕部灰色;下胸、腹

红尾水鸲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红尾水鸲(学名:Rhyacornisfuliginosa,英文名:PlumbeousWaterRedstart)是鹟科水鸲属的鸟类,又名蓝石青儿、铅色水翁、铅色水鸫、铅色翁、溪红尾鸲、溪鸲燕。体长约1

红背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红背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erythronotus,英文名:Eversmann’sRedstart)属鹟科红尾鸲属。罕见,在中国繁殖于新疆。雄鸟是体型中等(15厘米)、色彩鲜艳的红尾鸲,

红腹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红腹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erythrogastrus,英文名:Guldenstadt’sRedstart)属鹟科红尾鸲属。体型较大的红尾鸲,雄鸟头顶灰白,翼上白斑甚大。耐寒性的红尾鸲,

欧亚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欧亚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phoenicurus,英文名:CommonRedstart)属鹟科红尾鸲属,又叫普通红尾鸲。普通红尾鸲在整个欧亚大陆繁育,雄鸟上体灰色,面及喉黑色,胸浅红色,

蓝头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蓝头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coeruleocephala,英文名:Blue-cappedRedstart)属鹟科红尾鸲属。雄鸟与红尾鸲属的其他鸟类不一样的是,蓝头红尾鸲雄鸟体羽为黑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