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马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相关传说、数量回升
Posted 鸟类
篇首语: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褐马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相关传说、数量回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褐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英文名:Brown Eared Pheasant)是雉科马鸡属的鸟类。
褐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马鸡属中的一个种,它只分布在中国华北地区,在中国境内是除环颈雉外分布最北的一个种,是中国的特有种。
中文学名:褐马鸡
拉丁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英文俗名:Brown Eared Pheasant
命名作者:Swinhoe, 1863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马鸡属(Crossoptilon)
繁殖区:古北界 : ne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褐马鸡褐马鸡成高约60厘米,体长1米~1.2米,体重5公斤,翅短,不善飞行,只能从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
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头侧连目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簇伸出头后,宛如一块洁白的小围嘴,又象一对白犄角,因而有得名“角鸡”。
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它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故称“褐马线”。褐马鸡整个尾羽向后翘起、形似竖琴。
生活习性
褐马鸡群体活动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机警。留鸟。褐马鸡性情暴躁、健勇善斗,有置死不避艰险的品格。
11月,褐马鸡准备越冬。这时,防寒,抗逆本领显著增加,并能适应一般的环境独立生活。从12月至翌年的春季,为了适应较为复杂的环境和防御外来天敌的侵害,褐马鸡始终进行群体活动。
食性褐马鸡为杂食性鸟类,大多数植物和动物都是它采食的对象。其中,植物有山尖子、松子、刺梨以及沙棘果等四五十种,动物性食物有像蝇类、蚊类、蛇类以及蝗虫类等。褐马鸡也喜欢觅食真菌类的银盘和羊蹄、荞面蘑菇等。
生育繁殖褐马鸡的生活很有规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进行交配繁殖。每到这个时期,雄鸟之间常常为争夺配偶而进行殊死搏斗。其间,雄鸡为了显示它的威风,叫声特别粗重而宏亮,远在两公里之外亦隐约可闻。它鸣叫时昂首伸颈,尾羽也高高翘起,煞是好看。然后,雌雄追随,离群交尾,并寻找藏密的林下或灌丛间地面占领巢区。
褐马鸡的雏鸡孵出至幼鸡生长发育阶段,即6-9月,正是阴雨连绵、降雨过量的季节,这种高湿低温的生态环境势必影响到雏鸡、幼鸡(雏、幼鸡最怕露水),造成觅食困难、营养不足,死亡率增高,导致种群数量相应减少。 4月份将巢内略铺一些干草枯叶,即偎窝产卵。褐马鸡一次产卵4枚~17枚,多达19枚。卵壳呈灰褐色,长50.6毫米,直径42.1毫米,约重56.3克。
5月,其卵开始孵化,孵化期26天左右。6月,雏鸡出壳,由成鸡寻食哺育。7月,成鸡带领幼雏活动,进行避暑、换羽。8月,幼鸡能独立觅食。这时家庭之间开始混合成群,由高处地段逐渐转移到低处生栖。9月,幼鸡基本长成,活动能力增强,游荡范围扩大,随之群体数量也逐渐增多,且多以群居。
栖息环境褐马鸡是山区森林地带的栖息性鸟类。它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它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栖宿在大树枝杈上,冬季多活动于1000米~1500米高山地带,夏秋两季多在1500米~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
地理分布
褐马鸡褐马鸡是中国特有种。分布区极为狭窄,除山西西部芦芽山、吕梁山的个别点外,还有河北西部小五台山有分布。
主要分布省份:北京、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新疆;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小五台山、庞泉沟、芦芽山、五鹿山;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东灵山、关帝山、黄龙山、芦牙山、吕梁山。
保护现状
褐马鸡1、天敌动物:巢被天敌损害高(达43.75%);被天敌捕食的个体。2、因为贸易被捕猎:褐马鸡的尾羽,是畅销国外的名贵装饰品。
3、栖息地破坏:保护区外有零星数量,农业及城市的侵占是其主要威胁,砍伐森林及放牧家畜导致栖息地退化。
4、作为食物被捕猎: 日渐最多的取卵为食者在保护区是个严重问题。
5、种内生物学特点:
①下野蛋和弃巢不孵。
②未受精卵占4.2%。
褐马鸡的雏鸡孵出至幼鸡生长发育阶段,即6-9月,正是阴雨连绵、降雨过量的季节,这种高湿低温的生态环境势必影响到雏鸡、幼鸡(雏、幼鸡最怕露水),造成觅食困难、营养不足,死亡率增高,导致种群数量相应减少。
保护现状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生效年代:1997
IUCN濒危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
IUCN濒危等级:VU C1 生效年代: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生效年代:1989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年
保护现状
现有措施为了保护发展褐马鸡这一稀有珍贵资源,中国鸟类学会则把褐马鸡作为会标,山西省已将褐马鸡定为省鸟。
褐马鸡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别在吕梁山的庞泉沟和芦芽山林区建立了褐马鸡自然保护区。
河北省政府于1984年批准将蔚县小五台国有林场改建为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2001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韩城市建立了黄龙山褐马鸡省级自然保护区。
建议措施1、就地保护:在靠近北京的东灵山有一个种群急待保护。
2、现状调查:保护区内的种群需继续进行监测;应加强科学研究以更加明确其生态学需要。
3、迁地保护:对捕养种群应仔细管理以减少基因多样性的损失,庞泉沟驯繁中心应辅以适当的饲养。
保护成果1987年调查仅有数百只。
1998年,韩城市西北山区发现少量褐马鸡。
截止2011年,仅韩城市褐马鸡数量就增加到近2000只,成为中国褐马鸡重要的栖息地。
相关传说
褐马鸡相传在远古时代,天庭中有四只非常美丽的鸡禽,它们长着长长马尾状尾翎,二雄二雌,分别被四大天王看管着。每年五月初五是四大天王带鸡聚会的日子。这一天,它们可以尽情的玩耍、嬉戏。但晚上,四天王洒足饭饱之后,要将它们各自的尾翎全部拔掉,互赠给对方。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四鸡相会之日,四大天王照例带着它们的宝鸡到东王府聚会去了。快到中午时分,其中一只鸡诡秘地说“听说凡界有山、有水、有森林、有食物,没有天庭中的清规戒律,我们何不到凡界自由自在、欢欢乐乐地生活去?”其余三只鸡随声附和。说走就走,四只鸡禽舒展了一下翅膀,飞下了天界,飞到一片深山老林中。
四大天王闻讯后,十分恼怒。急令天兵天将下凡捉拿。四只鸡禽虽使出浑身解数奋力反抗,但终被天兵天将擒住。天兵把八根钢针分别扎在四只鸡的耳后,鲜血流满了面颊。它们痛苦地呻吟着,但它们宁死也不愿再回天庭。众天将见四只鸡禽如此坚强,就燃起了熊熊大火,把四只鸡扔进了烈火之中,率众天兵返回了天庭。
四只鸡被烧得奄奄一息,这时,恰好一位仙医路过此地,发现并救起了它们。在仙医的精心护理下,四只鸡很快便恢复了健康,但华丽的羽毛变成了黑褐色,面颊、腿脚成了深红色,耳后的两根钢针变成了两只美丽奇特的白色犄角,颈上的绳索变成了银色项圈。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褐马鸡的样子。仙医对这四只鸡说:“你们只有到那广袤的五台山区才能长期生活下去。”四只鸡感激地痛哭流涕,以至于把眼珠子都哭红了,眼皮也哭肿了。至今褐马鸡的眼周还是裸出的。仙医把一对放在了大五台山,另一对放在了小五台山,也就是山西省大五台山区和河北省的小五台山区。从此,四只鸡就分别在这两个地区生活、繁衍、保存了下来,成了当今世界的珍禽,中国的“国宝”。
数量回升
中国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在陕西韩城市的数量10余年间由最初的100余只增至2010年的近2000只,韩城市黄龙山褐马鸡保护区也因此于日前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褐马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鸡形目雉科鸟类,因通体浓褐色,羽毛披散下垂形似马鬃而得名。褐马鸡是中国特产鸟类、世界珍禽,中国鸟类学会也以褐马鸡为会标,其被誉为“东方宝石”。褐马鸡在中国分布范围小,种群数量少,属濒危物种。
1998年,韩城市西北山区发现少量褐马鸡。2001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韩城市建立了黄龙山褐马鸡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北依秦晋大峡谷,南靠黄河、居河、芝水三河湿地,占地6万余公顷。此后,政府部门投资了170多万元建成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开展褐马鸡生活习性观测及疫情监测、疾病预防等科研活动,并研究其人工繁殖方法。经过精心保护,韩城市褐马鸡从最初的100余只已增加到2010年的近2000只,成为中国褐马鸡重要的栖息地。
相关参考
黑颈鸬鹚的地理分布、保护现状、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活习性、保护现状、致危因素
黑颈鸬鹚(学名:Microcarboniger,英文名:LittleCormorant)是鸬鹚科小鸬鹚属的鸟类。黑颈鸬鹚(学名:Microcarboniger)为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俗名小鸬鹚。分布于
台湾山鹧鸪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台湾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crudigularis,英文名:TaiwanPartridge)是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台湾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crudigularis)为雉科
大石鸡(学名:Alectorismagna,英文名:Przevalski’sPartridge)是雉科石鸡属的鸟类。中等体型(38厘米)。外形极似石鸡但体型略大而多黄色。不常见于青海东部至甘肃祁连山脉
灰绿金刚鹦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灰绿金刚鹦鹉(学名:Anodorhynchusglaucus,英文名:GlaucousMacaw)是鹦鹉科琉璃金刚鹦鹉属的鸟类。灰绿金刚鹦鹉(读音:huīlǜjīngāngyīngwǔ)又称为浅蓝绿金
冕鹧鸪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命周期、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冕鹧鸪(学名:Rollulusrouloul,英文名:CrestedPartridge)是雉科冕鹧鸪属的鸟类。冠鹧鸪(Rollulusrouloul),又名冕鹧鸪,是雉科的一种猎鸟。栖息于热带常绿雨林
棉凫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棉凫(学名:Nettapuscoromandelianus,英文名:CottonPygmyGoose)是鸭科棉凫属的鸟类。棉凫(学名:Nettapuscoromandelianus)是鸭科中体长最瘦小
白腹海雕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腹海雕(学名:Haliaeetusleucogaster,英文名:White-belliedSeaEagle)是鹰科海雕属的鸟类。白腹海雕(拉丁文学名:Haliaeetusleucogaster)亦
白腿小隼(学名:Microhieraxmelanoleucos,英文名:PiedFalconet)是隼科小隼属的鸟类,又叫小隼。体型微小的黑白色隼。上体黑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具白色点斑。高而生硬的哭叫声
乌灰鹞的外形特征、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乌灰鹞(学名:Circuspygargus,英文名:Montagu’sHarrier)是鹰科鹞属的鸟类。乌灰鹞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鹞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英国。中国国家重点二级保护动
山皇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活习性、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山皇鸠(学名:Duculabadia,英文名:MountainImperialPigeon)是鸽鸠科皇鸠属的鸟类。山皇鸠(学名:Ducula badia,英文名:MountainImp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