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Posted 鸟类
篇首语: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小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鹀(学名:Emberiza pusilla,英文名:Little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麦寂寂、花椒子儿、高粱头、铁脸儿、虎头儿。全长约13cm,雌雄同色,头部具黑色和栗色条纹,眼圈色浅。雌鸟及雄鸟冬羽羽色较淡,无黑色头侧线。一般主食植物种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欧洲北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缅甸、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东北、华北自河北、西至宁夏、甘肃、新疆、南至长江流域、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四川、云南、贵州、海南等地,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山谷和高山以及栖息于灌木丛、小乔木、村边树林与草地、苗圃、麦地和稻田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达乌尔地区。
中文学名:小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pusilla
英文俗名:Little Bunting
命名作者:Pallas, 17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1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小鹀:形态特征图体小(13厘米)而具纵纹的鹀。头具条纹,雄雌同色。繁殖期成鸟体小而头具黑色和栗色条纹,眼圈色浅。冬季雄雌两性耳羽及顶冠纹暗栗色,颊纹及耳羽边缘灰黑,眉纹及第二道下颊纹暗皮黄褐色。上体褐色而带深色纵纹,下体偏白,胸及两胁有黑色纵纹。
叫声:音高而轻的pwick或tip tip声,也作tsew声。
辨识方法:腰灰色、下体纵纹黑色,下体偏白。
小鹀腰灰色小鹀下体偏白,纵纹黑色。地理分布
小鹀:地理分布图分布范围:繁殖在欧洲极北部及亚洲北部;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北部、中国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迁徙时常见于中国东北,越冬在新疆极西部、华中、华东和华南的大部地区及台湾。
迁徙:在我国为冬候鸟和旅鸟。每年秋季迁来我国越冬,翌年春季迁走。
生活习性
小鹀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分散活动在地上,频繁地在草丛间穿梭或在灌木低枝间跳跃,有时也栖于小树低枝上,见人立刻落下藏匿于草丛或灌丛中。
飞翔时尾羽有规律地散开和收拢,频频地露出外侧白色尾羽。
常发出单调而低弱的叫声,其声似‘chi、chi-’,间隔几秒钟才发出1次,而且多是隐伏在灌木荆棘丛中或草丛中鸣叫。繁殖期间则多站在灌木顶枝上鸣叫。鸣声响亮,清脆而婉转。
食性小鹀主要以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除吃草子、谷子、糜子和灌木浆果等植物性食物外,还吃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及昆虫幼虫和卵。
生长繁殖
小鹀小鹀:幼鸟(摄于7月,俄罗斯)繁殖在西伯利亚北部苔原和森林苔原地带,部分在泰加林北部林缘地带繁殖。
繁殖期6-7月。5月中下旬到达繁殖地,在迁徙途中雄鸟即开始了求偶鸣叫和配对,到达繁殖地后立刻开始占区和继续鸣叫。
营巢于地上草丛或灌丛中,特别是在有低矮的杨树、桦树丛和玫瑰丛、柳树丛地区较多见。借助于上一年的枯草和灌木枝叶的掩盖,巢很隐蔽。巢呈杯状,用枯草叶和枯草茎构成,内垫细的枯草茎叶和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9.5cm,内径6.5cm,深4cm(Gladkov 1951)。
每窝产卵4-6枚,偶尔多至7枚,卵白色或绿色、被有小的褐色或紫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6.5-20.2mm×13。孵卵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孵化期11-12天。
保护现状
小鹀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
相关参考
三道眉草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三道眉草鹀(学名:Emberizacioides,英文名:Meadow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别名:大白眉、三道眉、犁雀儿、韩鹀、山带子、山麻雀、小栗鹀。共有五个亚种,体长约16厘米,是一种
黄胸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害鸟辩证、生长繁殖、非法捕杀、保护现状
黄胸鹀(学名:Emberizaaureola,英文名:Yellow-breasted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又名黄胆、禾花雀、黄肚囊、黄豆瓣、麦黄雀、老铁背、金鹀、白肩鹀。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
苇鹀的外形特征、芦鹀和苇鹀的区别、苇鹀与红颈苇鹀的区别、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苇鹀(学名:Emberizapallasi,英文名:Pallas’sReedBunting)为鹀科鹀属的小型鹀鸟,俗名:山家雀儿、山苇容、春雀(qiǎo)儿(北京)。体型和羽色颇似红颈苇鹀,但雄鸟后颈
♂(雄鸟);♀(雌鸟);juv.(幼鸟)小鹀-外形描述描述:体小(13厘米)而具纵纹的鹀。头具条纹,雄雌同色。繁殖期成鸟体小而头具黑色和栗色条纹,眼圈色浅。冬季雄雌两性耳羽及顶冠纹暗栗色,颊纹及耳羽边
白眉鹀(学名:Emberizatristrami,英文名:Tristram’s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白三道儿、小白眉、五道眉。属小型鸣禽,体长13-15cm,雄鸟头黑色,具白色中央冠纹
芦鹀(学名:Emberizaschoeniclus,英文名:CommonReed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大山家雀儿、大苇容。分布于欧洲、勘察加半岛、日本、中亚、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甘
灰头鹀(学名:Emberizaspodocephala,英文名:Black-faced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又名青头雀、蓬鹀、黑脸鹀、青头鬼儿、青头愣。主要特征:头、颈背及前胸灰色;或耳羽
灰眉岩鹀(学名:Emberizacia,英文名:Rock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小型鸣禽,又叫淡灰眉岩鹀,英文名直译为岩鹀。体型约16厘米。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西北部、西藏等地,常见于海拔200-4
栗鹀(学名:Emberizarutila,英文名:ChestnutBunting)是雀形目雀科鹀属的鸟类,因雄鸟繁殖期上体栗红色,故俗名大红袍。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
黍鹀(学名:Emberizacalandra,英文名:CornBunting)属鹀科鹀属。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西部,不常见。体大(19厘米)且全身满布纵纹的暗灰褐色鹀。雄雌同色。雄鸟常为多配型。繁殖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