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鹀的外形特征、芦鹀和苇鹀的区别、苇鹀与红颈苇鹀的区别、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Posted 地理分布
篇首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苇鹀的外形特征、芦鹀和苇鹀的区别、苇鹀与红颈苇鹀的区别、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苇鹀(学名:Emberiza pallasi,英文名:Pallas’s Reed Bunting)为鹀科鹀属的小型鹀鸟,俗名:山家雀儿、山苇容、春雀(qiǎo)儿(北京)。体型和羽色颇似红颈苇鹀,但雄鸟后颈有白领。耳羽不如芦鹀或红颈苇鹀色深,灰色的小覆羽有别于芦鹀,上嘴形直而非凸形,尾较长。春季一般生活于平原沼泽地和沿溪的柳丛及芦苇中,秋冬多在丘陵、低山区的散有密集灌丛的平坦台地和平原荒地的稀疏小树上。常在地面或在树枝上觅食。其食物主要是芦苇种子,杂草种子,也有越冬昆虫、虫卵及少量谷物。分布于俄罗斯、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
中文学名:苇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pallasi
英文俗名:Pallas’s Reed Bunting
命名作者:Cabanis, 185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2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苇鹀是体小(14厘米)的鹀。头黑。
繁殖期雄鸟:白色的下髭纹与黑色的头及喉成对比,颈圈白而下体灰,上体具灰色及黑色的横斑。似芦鹀但略小,上体几乎无褐色或棕色,小覆羽蓝灰而非棕色和白色,翼斑多显。
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及各阶段体羽的幼鸟均为浅沙皮黄色,且头顶、上背、胸及两胁具深色纵纹。耳羽不如芦鹀或红颈苇鹀色深,灰色的小覆羽有别于芦鹀,上嘴形直而非凸形,尾较长。
虹膜-深栗;嘴-灰黑;脚-粉褐。
叫声:于灌丛顶部或草茎上作叫,鸣声不连贯。仅为一单音节的重复。普通叫声为细弱的chleep声似麻雀。也有含混的dziu声似芦鹀。
苇鹀苇鹀雄鸟,繁殖羽(春羽)苇鹀雄鸟,非繁殖羽(冬羽)苇鹀雌鸟,繁殖羽(春羽)芦鹀和苇鹀的区别
作者:鸟网/fenmo527
1、芦鹀和苇鹀判别的金指标——小覆羽颜色《手则》苇鹀:繁殖期雄鸟,“小覆羽蓝灰而非棕色和白色”;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及各阶段体羽的幼鸟,“灰色的小覆羽有别于芦鹀”。
《手则》芦鹀:繁殖期雄鸟、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与苇鹀的区别还在于小覆羽棕色而非灰”。
小覆羽的颜色是芦鹀和苇鹀判别的金指标:芦鹀,小覆羽棕色;苇鹀,小覆羽灰色。
芦鹀不论是繁殖羽雄鸟,非繁殖羽雄鸟以及雌鸟等,也不论是什么亚种,小覆羽的颜色都是棕色,这是本种的特殊标志。 苇鹀也一样,不论是繁殖羽雄鸟,非繁殖羽雄鸟以及雌鸟等,小覆羽的颜色都是灰色 ,这是区别于芦鹀的标志。
芦鹀雄鸟繁殖羽,小覆羽棕色芦鹀雄鸟非繁殖羽,小覆羽棕色芦鹀雌鸟,小覆羽棕色。芦鹀成鸟,上体颜色如此灰暗,小覆羽颜色还是棕色。在新疆地区拍的芦鹀,可能是亚种pyrrhuloides芦鹀(河北):小覆羽棕色2、芦鹀和苇鹀嘴的颜色可以作为判别依据有意思的是,芦鹀和苇鹀的小覆羽,经常被下体的小绒羽遮挡,你想看到的地方恰恰看不到。在这种情况下,金指标也不能发挥作用啦。这时,可以用芦鹀同苇鹀嘴的颜色的不同作为判断依据。
芦鹀:上下嘴颜色一样,都是灰黑色;苇鹀:上嘴颜色深,灰黑色,下嘴颜色浅,角质色。这一判别指标,通常情况下是对的,但是对于繁殖期雄鸟不正确。苇鹀嘴的颜色,雄鸟同雌鸟不同。雄鸟嘴的颜色有一个变化过程。雄鸟繁殖期,上下嘴都是黑色;繁殖期过后,上嘴颜色不变,还是灰黑色,下嘴颜色逐渐变浅,直到角质色。雌鸟不论是繁殖期还是非繁殖期,嘴的颜色不变,上嘴灰黑色,下嘴角质色。
性别 | 是否繁殖期 | 芦鹀嘴的颜色 | 苇鹀嘴的颜色 | 备注 |
---|---|---|---|---|
雄鸟 | 繁殖期 | 上嘴灰黑,下嘴灰黑 | 上嘴灰黑,下嘴灰黑 | 两者相同,不能判断 |
非繁殖期 | 上嘴灰黑,下嘴灰黑 | 上嘴灰黑,下嘴角质 | 两者不同,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 |
雌鸟 | 繁殖期 | 上嘴灰黑,下嘴灰黑 | 上嘴灰黑,下嘴角质 | |
非繁殖期 | 上嘴灰黑,下嘴灰黑 | 上嘴灰黑,下嘴角质 |
因此,在看不到小覆羽的情况下,可以用嘴的颜色来判断。芦鹀,上下嘴颜色一样,灰黑色。苇鹀,除繁殖期雄鸟以外,非繁殖期雄鸟以及雌鸟,上嘴颜色深,灰黑色,下嘴颜色浅,角质色。
芦鹀,小覆羽被下体小绒羽遮挡苇鹀,小覆羽也被下体小绒羽遮挡,看不到啦!苇鹀繁殖期雄鸟,上下嘴都是黑色苇鹀繁殖期过后,上嘴颜色不变,灰黑色;下嘴颜色变浅,直到角质色。苇鹀繁殖期过后,上嘴颜色不变,灰黑色;下嘴颜色变浅,直到角质色。苇鹀雌鸟嘴的颜色不变。3、芦鹀和苇鹀的嘴形一般不要作为判别依据还有利用嘴形鉴别苇鹀和芦鹀。一般认为芦鹀嘴形凸圆,苇鹀嘴形平直。
(1)《手则》芦鹀:在中国繁殖的亚种中,minor体型最小,pyrrhuloides及zaidamensis体大且嘴呈球状。说明芦鹀的嘴形同亚种有关,不同的亚种嘴形不一样,只有pyrrhuloides及zaidamensis嘴呈球状。
(2)《手则》芦鹀:亚种pyrrhuloides繁殖于新疆极西部(喀什)及新疆东部(哈密),越冬鸟于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亚种zaidamensis为留鸟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因此,在新疆青海地区,常见芦鹀嘴形凸圆,用嘴型作为判据准确性较高。
(3)《手则》芦鹀:亚种pallidior在中国东南沿海越冬;亚种passerina、parvirostris及incognita 偶见在中国西北部越冬。说明在东南沿海至少能见有6—7种亚种,其中可能只有1—2亚种嘴形凸圆,用嘴形作为判断依据准确性不高。
这样说可能比较准确,嘴形凸圆是芦鹀,嘴形平直的不一定不是芦鹀。
4、总结归纳(1)苇鹀小覆羽灰蓝色,嘴型平直,上嘴色深,下嘴色浅(繁殖期雄鸟除外);
(2)芦鹀小覆羽棕色,嘴灰黑色,只有新疆的亚种嘴型凸圆。
苇鹀与红颈苇鹀的区别
作者:鸟网/fenmo527
1、红颈苇鹀繁殖期雄鸟红颈苇鹀繁殖期雄鸟头黑色,似芦鹀及苇鹀,但无白色的下髭纹,颈背和腰棕色。苇鹀繁殖期雄鸟颈背白色,具有白色下髭纹,腰灰色芦鹀繁殖期雄鸟颈背白色,具有白色下髭纹,腰灰色2、红颈苇鹀非繁殖期雄鸟或雌鸟红颈苇鹀非繁殖羽雄鸟或雌鸟,往往难以确定,有时不知道是什么鸟。实际上红颈苇鹀还是苇鹀的特点多一些:小覆羽灰蓝色,嘴型平直,上嘴色深,下嘴色浅。
与苇鹀不同的是:(1)颈背宽厚。主要是眉纹向顶部扩展变得很宽,向眼后延伸直到同颈背相连所成;(2)耳羽色深且呈孤岛状;(3)腰棕色。
红颈苇鹀同非繁殖期苇鹀和芦鹀的雄鸟或雌鸟相比,在颈背、耳羽以及腰部的不同会更明显。
红颈苇鹀 Ochre-rumped Bunting,英文名叫做腰棕色的鹀,腰棕色是主要特征之一;雄鸟繁殖期颈背棕色,非繁殖期雄鸟或雌鸟颈背宽厚这是之二;由于眉纹的扩展和髭纹的淡化,耳羽色深并呈孤岛状,这是之三。以上三点就是红颈苇鹀的主要特征。
红颈苇鹀红颈苇鹀苇鹀雌鸟,腰灰白色芦鹀雌鸟,腰灰褐色地理分布
苇鹀苇鹀苇鹀分布于北方高山繁殖区于俄罗斯及西伯利亚苔原冻土带(polaris),南方繁殖区于西伯利亚南部及蒙古北部的干旱平原(指名亚种)。冬季南迁,迁徙时见于香港。
经中国西北至甘肃、陕西北部,以及沿东部沿海从辽宁直至广东越冬。有可能也繁殖于中国西部的阿尔泰山及特克斯河(polaris)和中国东北的呼伦池及黑龙江北部(指名亚种)。可能还繁殖于鄂尔多斯高原。
生活习性
苇鹀春季一般生活于平原沼泽地和沿溪的柳丛及芦苇中,秋冬多在丘陵、低山区的散有密集灌丛的平坦台地和平原荒地的稀疏小树上。多栖息于平原沼泽及溪流旁的柳丛和芦苇中、丘陵和平原的灌丛中,性活泼,不畏人,主要取食植物种子,兼食一些昆虫。
生长繁殖
苇鹀繁殖期5~7月,在沼泽地的草丛或灌丛中近地面的灌木枝上营巢。
亚种分化
苇鹀,灰色小覆羽,上嘴黑色下嘴角质,摄影黑皮1、苇鹀指名亚种:学名 Emberiza pallasi pallasi。分布于俄罗斯、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2、苇鹀东北亚种:学名:Emberiza pallasi polaris。分布于俄罗斯、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秦岭、江苏、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Bogonida。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参考
红颈苇鹀的分类地位、亚种分化、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红颈苇鹀(学名:Emberizayessoensis,英文名:JapaneseReed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红颈苇鹀(学名:Emberizayessoensis)属小型鸣禽,共有2个亚种。
♂(雄鸟);♀(雌鸟);juv.(幼鸟)苇鹀-外形描述描述:体小(14厘米)的鹀。头黑。繁殖期雄鸟:白色的下髭纹与黑色的头及喉成对比,颈圈白而下体灰,上体具灰色及黑色的横斑。似芦鹀但略小,上体几乎无褐
♂(雄鸟);♀(雌鸟);juv.(幼鸟)芦鹀-外形描述描述:体型略小(15厘米)而头黑的鹀。具显著的白色下髭纹。繁殖期雄鸟似苇鹀但上体多棕色。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头部的黑色多褪去,头顶及耳羽具杂斑,眉线
芦鹀(学名:Emberizaschoeniclus,英文名:CommonReed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大山家雀儿、大苇容。分布于欧洲、勘察加半岛、日本、中亚、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甘
♂(雄鸟);♀(雌鸟);juv.(幼鸟)灰眉岩鹀-外形描述描述:体型略大(16厘米)的鹀。特征为头具灰色及黑色条纹,下体暖褐色。雌鸟似雄鸟但色暗。与戈氏岩鹀的区别在头部条纹黑色而非褐色,且头部的灰色甚
靛彩鹀(学名:Passerinacyanea,英文名称:IndigoBunting)属雀形目美洲雀科彩鹀属,又叫靛蓝彩鹀。分布于北美洲东部和中部。营巢于美国东半部分大片地区灌木丛,雄鸟几乎一身靛蓝色,
蓝彩鹀(学名:Cyanocompsaparellina,英文名:BlueBunting)是美洲雀科蓝黑彩鹀属的鸟类。中文学名:蓝彩鹀拉丁学名:Cyanocompsaparellina英文俗名:Blue
斑唧鹀(学名:Pipilomaculatus,英文名:SpottedTowhee)是鹀科唧鹀属的鸟类,之前和东唧鹀一起被视作同一物种——棕胁唧鹀(Rufous-sidedTowhee)。上体深黑,嘴和
大黄雀鹀(学名:Sicalisauriventris,英文名:GreaterYellowFinch)是裸鼻雀科黄雀鹀属的鸟类。中文学名:大黄雀鹀拉丁学名:Sicalisauriventris英文俗名:
红领带鹀(学名:Zonotrichiacapensis,英文名:Rufous-collaredSparrow)是鹀科带鹀属的鸟类。领圈红棕色,头部具黑白相间纵纹。幼鸟下体具纵纹。分布于拉丁美洲。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