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信天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Posted 短尾信天翁
篇首语:学新温故,学以致用,总结提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短尾信天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短尾信天翁(学名:Phoebastria albatrus,英文名:Short-tailed Albatross)是信天翁科北太平洋信天翁属的鸟类。
短尾信天翁是最大的信天翁,翅膀展开可以有三米宽。成年鸟可达11公斤。它也是唯一白色身体的信天翁,只在头颈泛淡黄色。它拥有白背,翅膀外半部是黑色,蓝尖粉红色的嘴,淡蓝色的腿脚。年轻的鸟是棕黑色,成长期间逐渐发白。短尾信天翁主要吃海面的鱼卵,虾和乌贼,一般在清晨或日落的时间进食。
中文学名:短尾信天翁
拉丁学名:Phoebastria albatrus
英文俗名:Short-tailed Albatross
命名作者:Pallas, 1769
中文目名: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
中文科名:信天翁科(Diomedeidae)
中文属名:北太平洋信天翁属(Phoebastria)
繁殖区:太平洋 : n, 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89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短尾信天翁短尾信天翁全长约92厘米,身重7~8千克。全身白色,头顶、枕沾橙黄色,翅、肩和尾灰褐色,内侧翼上覆羽白色。外形似海鸥。头大;嘴长而强,由许多角质片覆盖,上嘴先端屈曲向下;鼻成管状;颈短;体躯粗壮结实;尾短;翅狭而特大,长达55厘米以上。
成鸟:体大(长:89厘米,翼展:216厘米),背白色,飞行时脚远伸出黑色尾后。体羽的渐变过程从幼鸟的深褐色至亚成鸟的浅色腹部,并具翼上白斑及背部鳞状斑纹。成鸟为太平洋上唯一的体白色信天翁,其颈背略带黄色。
幼鸟及亚成鸟:色型阶段有可能与体型较小的黑脚信天翁相混淆,其区别在嘴浅粉色,脚偏蓝,嘴基无白色。 虹膜-褐色;嘴-粉红,嘴端偏蓝;脚-蓝灰。
叫声:于海上通常无声。
生活习性
短尾信天翁饮食习性短尾信天翁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进行觅食活动,特别是在繁殖期间。
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是水面上漂浮的小鱼、小型软体动物和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有时也吃船上仍下来的动物内脏等,特别是捕鲸船和渔船上仍下的废弃物。它们即不能在空中飞翔时捕获猎物,也不能潜入水下捕食,觅食活动都是在水面上进行。
生活习性短尾信天翁短尾信天翁特别喜好在海阔天空中自由翱翔,驾御长风、借助风力翱翔的技巧非常高超。它的翅膀长而窄,能适应海洋的多变气流,展开双翼,可以在空中停留几个小时而不用扇动翅膀,听凭强风吹送。翱翔的动力来源,主要是上升气流所产生的动能,尤其是海洋上空的不稳定上升气流。一般利用顺风和下落飞行来加快速度,接近海面的时候再转方向,并且乘与波峰摩擦而减弱的迎风而上升,飞上天空,如此反复飞翔。有时,它们在滔天大浪之上,1小时横扫60海里,忽而冲上云天,忽而又俯冲下来,在空中绕的圆圈直径足有1海里长,甚至能在暴风雨中前进无阻。如果说,有什么鸟是以风为生的,那就是信天翁。除了繁殖期以外,它们几乎终日翱翔或栖息在大海上,就是休息时也多在海面上,随波逐流。
在海洋表面栖息,善于滑翔飞行,偶尔跟随船只。常在远洋空中翱翔,终日不倦,不怕暴风。叫声洪亮。脚短,在陆地上活动时显得十分笨拙。食物以软体动物为主,如鱼类、乌贼,磷虾等,一般在清晨或日落的时间进食。警觉性较高,孤独而安静,单独或成对活动。
短尾信天翁没有亚种分化,通常居留在位于亚洲的西太平洋一带,在大洋中的岛屿上繁殖。非繁殖期则四处游荡,从北太平洋的堪察加半岛、白令海和阿拉斯加附近的海域,往南沿中国海岸到福建、台湾以及沿北美洲西部海岸到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等地。中国已经记录到短尾信天翁的地点主要有山东烟台、福建沿海和台湾台中等,在澎湖列岛和钓鱼台群岛等地还能见到它们繁殖。
短尾信天翁平时多为单只或成对活动,在冬季或在食物特别丰富的地方才偶而能见到比较小的群体。它们会游泳,但不潜水。在海面上需要靠两翅的急剧拍打才能起飞,在陆地上则根本无法起飞,常常要爬到悬崖边或者高坡上,再向下跳,才能飞起来。它们的性情比较警觉,孤独而安静,除了繁殖期外很少鸣叫,也不象其他种类的信天翁那样常常追逐海洋上行驶的船只。
生长繁殖
短尾信天翁短尾信天翁成大群在北太平洋海岛上繁殖。每年的10~12月,是短尾信天翁的繁殖季节。在偏僻而孤立的岛屿的岩石上,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纷纷而至,它们扇动美丽的翅膀,同时“咯咯”鸣叫不已。短尾信天翁的求偶方式显得十分文雅,通过频频的接触,尽力达到相互的了解,经过腼腆的“求婚”仪式之后,一对信天翁便结成伴侣。
短尾信天翁的巢非常简陋,主要是利用在地面上的洼地,用枯草、苔藓和泥土筑成。巢可以多年使用,但每次繁殖之前雄雌亲鸟都要精心修理一番,因而巢常常变得越来越庞大。每产仅1卵。卵近白色。孵卵期为2~3个月。雌雄共同孵卵和育雏。雏为晚成性。幼鸟全褐。短尾信天翁可以活到40~60年。它们可以在海上飞5年之后才回到它出生的岛屿陆地。配对为终身,一般在6岁时开始。“新房”修筑完毕,雌鸟便产下1枚略显粗糙的白色的卵,在卵的钝端,有时还缀以一些红色的斑点。雄雌亲鸟轮流承担抱窝孵化的工作,直到雏鸟破壳而出。
短尾信天翁的孵化期也是鸟类中最长的,可能需要75~82天。在亲鸟的腹部有一个由皮肤折叠而形成的“孵化器”,可以把卵夹在其中,既稳妥,又保暖,所以虽然产卵的数目很少,但孵化的成功率却比较高。
短尾信天翁的育雏期也是鸟类中最长的,在漫长的冬天里,亲鸟需要精心地养育后代,用自己吞下后,经过初步消化又反刍出来的食物来饲喂雏鸟。雏鸟出生时身上都披着淡淡的绒毛,绒毛脱掉后成为长着一层卷曲浓毛的幼鸟。待到幼鸟身体长得越来越结实,全身开始变得光滑雪白的时候,雄雌亲鸟就双双飞去,只留下幼鸟们依靠消耗体内储存的脂肪过冬。
短尾信天翁的幼鸟具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们未消化的油脂和残存物,冷却后形成大量粉红色的,由甘油三酯和脂类组成的,像鲸腊一样的“胃油”,集中在胃上皮细胞的外面。每当它们受到攻击时,就将这种“胃油”喷射出去,赶走天敌。这种“胃油”还可以补充尾部的尾脂腺,用来清洁羽毛。大约经过270多天以后,幼鸟可以独立学会用强有力的翅膀乘风起飞,然后就勇敢地飞到大海上空去生活了。不过,它的性成熟过程也是鸟类中最长的,大约需要9~12年。
地理分布
短尾信天翁短尾信天翁是北太平洋海鸟,特别稀少。分布于中国沿海各省,福建、台湾、山东。种群数量甚稀少。繁殖在台湾北部钓鱼岛及赤尾屿,过去也见于澎湖列岛。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山东,在东部沿海有记录。
曾繁殖于澎湖列岛。1887年到1932年之间,人类为它们的白色羽毛过分猎捕,曾经降低到50只鸟。1960年代开始保护之后,恢复到500-1000左右,其中大约180只成年。那时所有的短尾信天翁都只在日本一个偏僻的小火山岛Torishima。这个岛上是活火山,曾经在1902年爆发,杀死所有当地的居民,把很多在岛上的信天翁巢埋在岩浆下面。日本动物保护学家为信天翁在岛上种草,也开始计划如何帮助它们移居到日本所属小笠原群岛的婿岛。
2002年,在另外钓鱼岛附属岛屿的北小島和南小島发现、确定它们在那里繁殖。
1940年代,一对年轻的短尾信天翁曾经在美国中岛出现,直到1960年还见到。曾经发现有一对在中岛下了一个蛋,但是没有孵出小鸟。到1980年代,美国加州也开始见到短尾信天翁。
保护现状
濒危原因
短尾信天翁为获取其羽毛而过度猎捕;
人类用来捕捉鱼类的钓鱼线,加起来长达130多公里,上面有成千上万安著诱饵的,短尾信天翁在追捕鱼类时,常误被勾住而被淹死;
海洋污染,影响了其栖息地,食物减少。
保护级别
-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中国红皮书等级:e
-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相关参考
黑眉信天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分类争议、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黑眉信天翁(学名:Thalassarchemelanophris,英文名:Black-browedAlbatross)是信天翁科小信天翁属的鸟类。黑眉信天翁(学名Thalassarchemelanop
绿短尾鹦鹉(学名:Loriculusexilis,英文名:PygmyHangingParrot)是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鸟类。绿短尾鹦鹉这种鹦鹉体型纤小,通常栖息于平原、低山地带林木及耕地植物丛地带,喜集
瓦氏短尾鹦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瓦氏短尾鹦鹉(学名:Loriculusflosculus,英文名:Wallace’sHangingParrot)是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鸟类。瓦氏短尾鹦鹉,鸟纲、鹦形目、鹦鹉科、短尾鹦鹉属,分布于华莱士区
橙额短尾鹦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橙额短尾鹦鹉(学名:Loriculusaurantiifrons,英文名:Orange-frontedHangingParrot)是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鸟类。橙额短尾鹦鹉体型纤小,尾部较短,长度大约12
桑岛短尾鹦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桑岛短尾鹦鹉(学名:Loriculuscatamene,英文名:SangiheHangingParrot)是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鸟类。桑岛短尾鹦鹉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分布在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
红背短尾鹦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红背短尾鹦鹉(学名:Loriculussclateri,英文名:SulaHangingParrot)是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鸟类。红背短尾鹦鹉腰背部及尾上覆羽为红色,翅膀底面呈蓝绿色。通常栖息于平原、低山
摩鹿加短尾鹦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摩鹿加短尾鹦鹉(学名:Loriculusamabilis,英文名:MoluccanHangingParrot)是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鸟类。摩鹿加短尾鹦鹉,体型纤小,尾部较短,体长约13厘米左右。通常栖息
短尾百灵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短尾百灵(学名:Pseudalaemonfremantlii,英文名:Short-tailedLark)是百灵科短尾百灵属的鸟类。短尾百灵是百灵科的一种,一种小型鸣禽分布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和
短尾鹦鹉的简介、外形特征、食性、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相关文献
短尾鹦鹉(学名:Loriculusvernalis,英文名:VernalHangingParrot)是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鸟类。短尾鹦鹉是一种小型鹦鹉,又名印度小鹦鹉、倒挂子,短尾鹦鹉属的典型物种。属于
斯里兰卡短尾鹦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斯里兰卡短尾鹦鹉(学名:Loriculusberyllinus,英文名:SriLankaHangingParrot)是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鸟类。斯里兰卡短尾鹦鹉属鹦形目、鹦鹉科、短尾鹦鹉属,体型纤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