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鹱的分类地位、基本资料、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动物迁徙、最新发现
Posted 鸟类
篇首语: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短尾鹱的分类地位、基本资料、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动物迁徙、最新发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短尾鹱(学名:Puffinus tenuirostris,英文名:Short-tailed Shearwater)是鹱科鹱属的鸟类。
短尾鹱(学名:Puffinus tenuirostris)为鹱科剪水鹱属的鸟类,俗名细嘴鹱。分布于太平洋北自白令海南至澳大利亚东南部、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海南与广东间的海域等地,多栖息于沿岸的海域中、少见于远洋以及繁殖在海岛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北部海域和韩国沿海。
中文学名:短尾鹱
拉丁学名:Puffinus tenuirostris
英文俗名:Short-tailed Shearwater
命名作者:Temminck, 1836
中文目名: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
中文科名:鹱科(Procellariidae)
中文属名:鹱属(Puffinus)
繁殖区:太平洋 : n, w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8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分类地位
短尾鹱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鹱形目 Procellariiformes
科: 鹱科 Procellariidae
属: 剪水鹱属 Puffinus
种: 短尾鹱 P. tenuirostris
基本资料
短尾鹱短尾鹱有着灰色的羽毛,成鸟体重0.9公斤,身长50厘米,展翅长1.1米。一只母短尾鹱每年只下一颗蛋。有时被新西兰的毛利人作为食物。
它们的足迹北至白令海、南至南极洲、东至智利、西至日本和新西兰。
描述:中等体型(42厘米)的烟褐色鹱。与灰鹱的区别在嘴较短,翼下覆羽银色少。体型较小而嘴较短,翼下比曳尾鹱、肉足鹱或灰鹱色浅。脚色较深且于飞行时多伸出尾后。头深色,远看似有头罩。飞行敏捷而有节律,急促的振翼飞行间带着双翼平伸的滑翔。
虹膜-深褐;嘴-灰黑;脚-灰黑。
叫声:于海上无声。于繁殖区发出嗷嗷叫、低声哼叫及抽噎声。
分布范围:于南半球夏季繁殖于澳大利亚南部及东南部岛屿,扩散经太平洋至白令海。春候鸟及夏候鸟至日本周围。
分布状况:繁殖期外迁至北太平洋。可能出现在中国东北沿海。偶见于台湾海域。
习性:海上结群活动,有时跟随船只。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
短尾鹱短尾鹱为中型海鸟。体形较小,颈短,嘴细,尖端有钩,鼻管短,位于嘴峰基部。翅长而窄,呈镰刀状。身体腹部肥胖,呈纺锤形。初级飞羽11枚,次级飞羽10枚,第2枚初级飞羽与第一枚等长或稍较短。尾为圆尾,比较短。跗跖甚侧扁,前后缘棱明显,被网状鳞,前三趾被全蹼,但较窄,趾间微凹,后趾短小,着生位置较其他趾高,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羽毛厚而密,相当硬,特别是在背面。上体暗褐色,下体较淡,呈灰褐色。头和颈几近黑色;颏、喉灰色,飞羽内侧淡灰色,翅下覆羽灰色,具淡灰色尖端。
虹膜褐色。嘴黑褐色,嘴峰和鼻管黑色,跗跖暗褐色。
大小量度为:体长350-400毫米,翅长254—330毫米,嘴峰30—35毫米,尾80—85毫米,跗跖49~52毫米。
生活习性
短尾鹱短尾鹱繁殖在南太平洋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巴斯海峡,塔什马尼亚岛。繁殖期外通常向北太平洋游荡到日本、小笠原群岛、加利福尼亚、白令海、阿纳德尔湾、堪察加半岛、阿拉斯加、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海岸、克马德克群岛以及我国台湾沿海。
短尾鹱常成群活动在开阔的海洋上,除繁殖期外全在海上活动,活动在白天,但有时晚上也活动。繁殖期则晚上活动。善飞行,常不知疲倦和不分昼夜的在海面低空飞行。飞行快而轻捷,飞行时两脚向后伸,远远突出于尾外。通常以俯冲、滑翔并结合短暂的两翅快速煽动的方式飞翔。亦善于游泳,但在陆地行走困难而笨拙;在陆地起飞亦较困难,通常需要爬到高处往下才能飞起,在平地不能起飞。
短尾鹱主要以虾和小型海洋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海面进行,常常边游泳边觅食,也常跟随鲸和捕鲸船啄食丢弃的可能利用的食物。同时鲸浮出水面时也将水下面的动物带到水面,从而为它们提供了觅食的机会。
生长繁殖
短尾鹱繁殖期在9月末至翌年5月初。营巢于海岸或海岛上地洞中。常成大群在一起营巢繁殖,因此巢相当密集,平均每平方米就有一个巢,通常成鸟在9月来回到繁殖地。一般都回到原有的巢位并和原有配偶结合。巢洞山亲鸟自己挖掘,而且是在晚上进行的,白天在海上休息和觅食,但亦有白天留在海岸的。挖洞持续时间长达10至40天,因此洞全部挖好大约在10月初。洞挖好后所有鸟类又部回到海上,在海上生活大约20天左右后才又回到洞中产卵。产卵时间极为稳定,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种群之间变化也不大,通常在每年11月20日左右产卵,产卵高峰出现在11月2日至26日之间,在同一营巢地上的同一种群之间相当一致,几乎在同一天产出。每窝产卵一枚。卵为椭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63.5—77.2×41—51.5毫米,平均71×47毫米。卵产出后首先由雄鸟孵化12—14天,然后雌鸟再接着孵化;在整个孵卵期间雌雄之间要交换2次以上。孵卵期平均53天左右,也有55-56天的记载。雏鸟孵出后头一个星期,亲鸟仅在每天晚上去喂食,以后去到巢中次数逐渐减少。雏鸟生长也很快,刚孵出时体重仅15.1克,被有厚密的灰色绒羽,大约2个月左右,雏鸟即换掉了绒羽,长出了羽毛。此时亲鸟不再喂食,通过饥饿迫使幼鸟从洞中出来,自己在晚上慢慢去到海上,时间大约在4月或5月初。由于幼鸟几乎同时出来,所以在海上聚集了相当大数量,它们在巢附近海域停息短暂时间后则分散成小群逐渐向巢域四周游荡。
动物迁徙
短尾鹱在5月初开始成小群逐渐向北太平洋游荡,往北经过日本、小笠原群岛、加利福尼亚,加拿大东海岸、夏威夷群岛、阿拉斯加、堪察加半岛、阿纳德尔湾和白令海,往南到新西兰北岛沿岸及其克马德克群岛等邻近岛屿。偶尔漂泊到我国台湾。我国于1981年在台湾沿海绿岛和1988年4月于台东沿海分别见到1只,属于偶见迷鸟。
最新发现
每年夏天,都有数百万只外表深灰色的短尾鹱飞抵美国加州海岸,数量之大如同一片片乌云逼近。虽然全球短尾鹱的总数多达2000万只,是数量最多的海鸟之一,不过由于目前新西兰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短尾鹱数量都在急遽减少,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短尾鹱即将被列入“濒危动物”。
短尾鹱每年旅行的距离足以让马拉松运动员、自行车运动员相形见绌,它们竟然能以“8”字形路线在200天内环绕太平洋飞行64400公里,这一飞行距离足以环游地球一圈半。
科学家8日公开了一项动物迁徙最长距离的电子记录,根据电子仪器的记录,一种叫做短尾鹱的鸟儿一生当中有90%的时间都是飞在海上。它们为了找寻食物会飞行很长的距离,每年穿越赤道两次,足迹遍布太平洋。
据悉,由于这种小鸟满世界飞行,因此这项研究除了解开关于这种鸟的不少谜团之外,还可以被科学家作为气候变化和海洋状态的指示器。
一直以来,科学家已经了解到新西兰和智利的短尾鹱会迁往北半球寻找食物。但是此次通过电子追踪标签追踪短尾鹱个体,终于弄清楚了短尾鹱在两个半球之间迁徙的详细路线图和迁徙距离。
短尾鹱每年的飞行时间约为200天,可飞行6.4万公里。地球赤道周长为40076公里,照此计算,这种小鸟每年的飞行距离可以绕地球一圈半了。本次的数据显示,短尾鹱的旅程比此前记录下的任何动物的迁徙路线都要长,每天旅行1094公里。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学者斯科特·沙佛是该文的第一作者。
研究小组留意到,短尾鹱迁徙的路线恰好是地球两个半球上食物最丰富的区域——它们在繁殖期会到达南极洲南部海洋,然后飞往美国加州、阿拉斯加和日本北部,这些地方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追踪结果还显示,这些鸟在飞越近赤道区域时,极少甚至没有降落觅食。科学家还发现,一对短尾鹱在将后代养大后,就会“分道扬镳”。
科学家追踪了33只短尾鹱的迁徙路线,通过装在鸟身上的电子追踪标签,可以记录下位置、气温、捕食水深等数据。
短尾鹱捕捉海里的鱼类、鱿鱼和磷虾为食。电子追踪标签还记录到短尾鹱能够俯冲到20米的海面下追捕猎物,最深甚至能潜到69米以下。
对短尾鹱的研究是国际海洋生物普查中太平洋浮游生物标记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使用净重不到14克的电子标签追踪了北太平洋的23种掠食性鸟类。
相关参考
曳尾鹱(学名:Puffinuspacificus,英文名:Wedge-tailedShearwater)是鹱科鹱属的鸟类。曳尾鹱(英文名Wedge-tailedShearwater,拉丁学名:Puff
短尾鸦雀的信息、分类地位、简介、亚种分化、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境、保护现状
短尾鸦雀(学名:Neosuthoradavidiana,英文名:Short-tailedParrotbill)是莺科短尾鸦雀属的鸟类。短尾鸦雀,俗名挂墩鸦雀、鸦雀,鶲科鸦雀属,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
♂(雄鸟);♀(雌鸟);juv.(幼鸟)灰鹱-外形描述描述:体大(44厘米)而体型细长的烟褐色鹱。翼下覆羽(大小有异)的银白色在振翼及滑翔时看似白色闪辉。与短尾鹱的区别在嘴较长,翼下覆羽白色较多。与曳
鳞斑圆尾鹱(学名:Pterodromainexpectata,英文名:MottledPetrel)是鹱科圆尾鹱属的鸟类。鳞斑圆尾鹱,鳞斑圆尾鹱,分布于北美地区。中文学名:鳞斑圆尾鹱拉丁学名:Ptero
迪氏圆尾鹱(学名:Pterodromadefilippiana,英文名:DeFilippi’sPetrel)是鹱科圆尾鹱属的鸟类。迪氏圆尾鹱,Pterodromadefilippiana,脊索动物门、
长嘴圆尾鹱(学名:Pterodromalongirostris,英文名:Stejneger’sPetrel)是鹱科圆尾鹱属的鸟类。中文学名:长嘴圆尾鹱拉丁学名:Pterodromalongirostr
查岛圆尾鹱(学名:Pterodromaaxillaris,英文名:ChathamPetrel)是鹱科圆尾鹱属的鸟类。查岛圆尾鹱,Pterodromaaxillaris,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
黑顶圆尾鹱(学名:Pterodromahasitata,英文名:Black-cappedPetrel)是鹱科圆尾鹱属的鸟类。黑顶圆尾鹱,拉丁名:Pterodromahasitata,鹱科动物,分布于中
棕头圆尾鹱的拉丁名是Pterodromasolandri,英文名是ProvidencePetrel。为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鹱形目、鹱科。中文学名:棕头圆尾鹱拉丁学名:P
黑脚圆尾鹱(学名:Pterodromacookii,英文名:Cook’sPetrel)是鹱科圆尾鹱属的鸟类。中文学名:黑脚圆尾鹱拉丁学名:Pterodromacookii英文俗名:Cook’sPe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