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鸮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Posted 留鸟

篇首语: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雕鸮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雕鸮(学名:Bubo bubo,英文名:Eurasian Eagle-Owl)属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又叫大猫头鹰、希日-芍布、老兔、大猫王、恨狐、夜猫。夜行性猛禽。雕鸮和毛腿渔鸮是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有一双明亮橘黄色的眼睛。除繁殖季节成对外,平常单独活动。听觉和视觉在夜间异常敏锐。白天隐蔽在茂密的树丛中休息。白天看见时总是在被乌鸦及鸥类围攻。于警情中的鸟会作出两翼弯曲头朝下低的宽宏姿态。飞行迅速,振翅幅度小。分布在除海南、台湾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是留鸟。雕鸮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雕鸮

拉丁学名:Bubo bubo

英文俗名:Eurasian Eagle-Ow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雕鸮属(Bubo)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33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雕鸮:形态特征图

体型硕大(69厘米)的鸮类。耳羽簇长,橘黄色的眼特显形大。面盘显著,为淡棕黄色,杂以褐色的细斑。眼的上方有一个大形黑斑。皱领为黑褐色,头顶为黑褐色,喉部为白色。耳羽特别发达,显著突出于头顶两侧。体羽褐色斑驳。胸部片黄,多具深褐色纵纹且每片羽毛均具褐色横斑。羽延伸至趾。

虹膜-橙黄;嘴-灰色;脚-黄色。

叫声:沉重的poop声。嘴叩击出嗒嗒声。

雕鸮:飞行雕鸮:起飞

生活习性

雕鸮雕鸮

留鸟。雕鸮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缘灌丛、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类环境中。在新疆和西藏地区,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可达3000~4500米左右。通常活动在人迹罕到的偏僻之地,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栖息,常缩颈闭目栖于树上,一动不动,但它的听觉甚为敏锐,稍有声响,立即伸颈睁眼,转动身体,观察四周动静,如有危险就立即飞走。飞行时缓慢而无声,通常贴着地面飞行。

雕鸮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但食性很广,几乎包括所有能够捕到的动物,包括狐狸、豪猪、野猫类等难以对付的兽类和苍鹰、鹗、游隼等猛禽,其中大约兽类占55%,鸟类占33%,鱼类占11%,两栖类和爬行类占1%。

由于雕鸮在夜间活动,所以一般认为它并不捕蛇。其实,当它发现蛇从草丛中缓缓爬出的时候,就会立即变得兴奋起来,眼睛发出炯炯的光芒,并且转动着圆圆的脸盘,似乎在估算着双方力量的对比,然后瞄准蛇的头部,从树上猛扑过去。但它也的确是较少捕食蛇类,所以第一次进攻往往并不成功,常常不能抓住蛇的要害。这时蛇就会愤怒地扭动着身体,转过身来准备缠卷住雕鸮。雕鸮则会展开两个宽大的翅膀,抗拒蛇的缠绕,并且用锐利的爪子刺穿蛇的鳞甲,进入肉体,然后寻找一个破绽,用嘴猛地咬住蛇头后面相当于心脏的部位。痛苦万状的蛇经过激烈的挣扎之后,渐渐不支,终于松开了身体,成了雕鸮的一顿美餐。

生长繁殖

雕鸮

繁殖期随地区而不同,在东北地区为4~7月,而西南地区则从12月开始。此时雄鸟和雌鸟栖息在一起,在拂晓或黄昏时相互追逐嬉戏,并不时地发出相互招唤的鸣叫声。交尾之前先互相用嘴整理羽毛,并作亲吻状,雄鸟不断发出“咕、咕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雌鸟则伴随着发出“西、西西西、西西西、西”的声音,反复5分钟左右,然后雄鸟雄鸟跳到雌鸟的背上交尾,并且一起发出欢快的鸣叫声。

交尾后大约一周左右,雌鸟就开始筑巢。通常营巢于树洞中、悬崖峭壁下面的凹处、或者直接产卵于地面上的凹处。由雌鸟用爪刨一小坑即成,巢内无任何内垫物,产卵后则垫以稀疏的绒羽。巢的大小视营巢环境而不同,据5巢的测定,平均大小为直径28.6(27~31.5)cm,深9(6.2~12.5)cm。

每窝产卵2~5枚,以3枚较常见。卵白色,卵呈椭圆形,卵的大小为55~58mm×44~47.2mm,重50~60g。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35天。

雕鸮:刚出生的雏鸟雕鸮:幼鸟雕鸮:幼鸟雕鸮:幼鸟

地理分布

雕鸮: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古北界、中东、印度次大陆。

分布状况:虽分布广泛但普遍稀少。栖于有林山区,营巢于岩崖,极少于地面。亚种 ussuriensis为中国东北及华北东部的留鸟;kiautschensis于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tibetanus由华南、东南至西藏东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及甘肃南部;tarimensis为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留鸟;yenisseensis于阿尔泰山;auspicabilis在中国西北的天山;hemachalana为新疆西部和西藏西部的留鸟,在青海北部及内蒙古西部也有分布。

保护现状

雕鸮

雕鸮在我国有一定数量,但在不断减少。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濒危原因: 1、人类猎捕和捡拾鸟卵。 2、草原上投放鼠药,使之中毒。

相关参考

毛腿渔鸮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毛腿渔鸮(学名:Buboblakistoni,英文名:Blakiston’sFishOwl)是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的猫头鹰,又叫巴君之雕枭、毛腿鱼鸮。体长71~77cm,体重1.5~5.5kg,是世界上

雪鸮的简介、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文化象征、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雪鸮(学名:Buboscandiacus,英文名:SnowyOwl)是鸱鸮科雕鸮属的鸟类。雪鸮(学名:Buboscandiacus),又名白鸮、查干-乌盖勒、雪猫头鹰、白夜猫子,是鸱鸮科的一种大型猫头

鹰鸮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鹰鸮(学名:Ninoxscutulata,英文名:BrownHawk-Owl)是鸮形目鸱鸮科鹰鸮属的猫头鹰,别名褐鹰鸮。中型猛禽,外表似鹰,上体深褐色,下体具粗的红褐色纵纹。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

草鸮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草鸮(学名:Tytolongimembris,英文名:EasternGrassOwl)是草鸮科草鸮属的鸟类。草鸮(学名:Tytolongimembris)属鸮形目草鸮科草鸮属的猫头鹰,俗名猴面鹰、东方

栗鸮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栗鸮(学名:Phodilusbadius,英文名:OrientalBayOwl)是鸮形目草鸮科栗鸮属的猫头鹰。上体栗色,似仓鸮,体型更小,乌黑闪亮的大眼睛格外引人注目。习性羞怯,夜行性森林鸮类,鲜为人

穴小鸮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穴小鸮(学名:Athenecunicularia,英文名:BurrowingOwl)是鸱鸮科小鸮属的鸟类。穴小鸮(学名:Athenecunicularia)又称穴鸮,是鸮形目、鸱鸮科的鸟类。身体纤瘦,

东方角鸮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东方角鸮(学名:Otussunia,英文名:OrientalScopsOwl)属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别名东红角鸮、棒槌雀、普通鸮,是一种小型的猫头鹰。栖息于山地林间,喜有树丛的开阔原野。以昆虫、鼠类、

领角鸮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育研究、保护现状

领角鸮(学名:Otuslettia,英文名:CollaredScopsOwl)是鸱鸮科角鸮属的猫头鹰,原作为印度领角鸮(O.bakkamoena)的亚种。大部分夜间栖于低处,繁殖季节叫声哀婉。从栖处跃

横斑腹小鸮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横斑腹小鸮(学名:Athenebrama,英文名:SpottedOwlet)是鸱鸮科小鸮属的猫头鹰,英文名直译为点斑小鸮。头顶和背部斑点细密,眉纹及眼间白色,下体无条纹,两胁具横班,腹中央白。结小群活

乌林鸮的简介、外形特征、捕猎、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乌林鸮(学名:Strixnebulosa,英文名:GreatGreyOwl)是鸱鸮科林鸮属的鸟类。乌林鸮(读音:wūlínxiāo)为分布在北半球非常大型的猫头鹰。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