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鸭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Posted 种群
篇首语:生活是活给自己看的,你有多大成色,世界才会给你多大脸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斑嘴鸭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斑嘴鸭(学名:Anas zonorhyncha,英文名:Eastern Spot-billed Duck)属雁形目鸭科鸭属,别名花嘴鸭、谷鸭、黄嘴尖鸭、火燎鸭等。大型鸭类,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cm,体重1kg左右。雌雄羽色相似。嘴黑而嘴端黄且于繁殖期黄色嘴端顶尖有一黑点为本种特征。不同亚种翼镜为蓝色或绿色。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文学名:斑嘴鸭
拉丁学名:Anas zonorhyncha
英文俗名:Eastern Spot-billed Duck
命名作者:Swinhoe, 1866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东洋界 : China, Southeast Asia
非繁殖区:se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斑嘴鸭:形态特征图体大(60厘米)的深褐色鸭。头色浅,顶及眼线色深,嘴黑而嘴端黄且于繁殖期黄色嘴端顶尖有一黑点为本种特征。喉及颊皮黄。
亚种 zonorhyncha有过颊的深色纹,体羽更黑。深色羽带浅色羽缘使全身体羽呈浓密扇贝形。翼镜在zonorhyncha亚种为金属蓝色,在haringtoni亚种为金属绿紫色,后缘多有白带。白色的三级飞羽停栖时有时可见,飞行时甚明显。
两性同色,但雌鸟较黯淡。
虹膜-褐色;嘴-黑色而端黄;脚-珊瑚红。
叫声:雌鸟叫声似家鸭,音往往连续下降。雄鸟发出粗声的kreep。
生活习性
习性斑嘴鸭斑嘴鸭主要栖息在内陆各类大小湖泊、水库、江河、水塘、河口、沙洲和沼泽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出现在沿海和农田地带,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与其他鸭类混群。善游泳,也善于行走,但很少潜水。
活动时常成对或分散成小群游泳于水面,休息时多集中在岸边沙滩或水中小岛上。有时将头反于背上,将嘴插于翅下,舣浮于水面休息。清晨和黄昏则成群飞往附近农田、沟渠、小水塘和沼泽地上寻食。
鸣声宏亮而清脆,很远即可听见。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常见的食物主要为水生植物的叶、嫩芽、茎、根和松藻、浮藻等水生藻类,以及草籽和种子。此外也吃谷物种子、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迁徙斑嘴鸭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往北迁徙,3月末到达华北东北部,3月末4月初到达东北东部和北部。部分留在当地繁殖,部分继续北迁。
迁徙高峰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从9月末1O月初开始往南迂,1O月中下旬大批到达东北地区,11月初至11月末大批到达华北地区,部分留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越冬,部分继续南迁。也有部分斑嘴鸭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终年留居,不迁徙。
繁殖斑嘴鸭繁殖期5—7月,营巢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草丛中或芦苇丛中,也营巢于海岸岩石间或水边竹丛中。在山区森林河流岸边岩壁隙缝巾也见有营巢的。巢主要由草茎和草叶构成。
产卵开始后亲鸟从自己身上拔下绒羽垫于巢的四周,结构甚为精致。巢的大小为外径250—300毫米,内径150一200毫米,深7—9毫米。每窝产卵8~14枚。通常9一1O枚。卵呈乳白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为56.5(53—60)×4O.5(38一43)毫米,重48(42—54)克。
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4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游泳和跟随亲鸟活动和取食。
地理分布
斑嘴鸭:地理分布图分布范围:印度、缅甸、东北亚及中国。
分布状况:亚种zonorhyncha繁殖于中国东部,冬季迁至长江以南。亚种haringtoni 为留鸟,见于云南的南部及西南部、广东及香港。广泛分布,相当常见。
亚种分化
斑嘴鸭斑嘴鸭
1、Anas poecilorhyncha zonorhyncha分布于原苏联东南部,萨哈林岛、日本、中国南部。
2、Anas poecilorhyncha haringtoni 斑嘴鸭云南亚种,分布于印度阿萨姆邦东部、缅甸、中国南部和老挝。
3、Anas poecilorhyncha poecilorhyncha 分布于在整个印度次大陆到印度阿萨姆邦东西部。
保护现状
斑嘴鸭斑嘴鸭是中国家鸭祖先之一,野生种群极为丰富,也是中国传统狩猎鸟类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猎取量。
近年来(截止2012年)由于过度猎取,加之生境条件恶化,致使种群数量日趋减少。
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在中国越冬的斑嘴鸭种群数量为23,722只,1992年为21038只。种群仍在下降,因此,应注意种群和生境的保护和管理。斑嘴鸭
可能系部分家鸭的祖先,从遗传资源的角度看,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参考
黑顶琵嘴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黑顶琵嘴鸭(学名:Anasrhynchotis,英文名:AustralasianShoveler)是鸭科鸭属的鸟类。黑顶琵嘴鸭身长46-53cm,体重665-667g,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
斑脸海番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斑脸海番鸭(学名:Melanittafusca,英文名:VelvetScoter)为鸭科海番鸭属的鸟类,俗名海番鸭、奇嘴鸭,英文名直译为绒海番鸭。内陆繁殖,海上越冬。习性与黑海番鸭同。分布于东西伯利亚
山皇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活习性、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山皇鸠(学名:Duculabadia,英文名:MountainImperialPigeon)是鸽鸠科皇鸠属的鸟类。山皇鸠(学名:Ducula badia,英文名:MountainImperi
角百灵(学名:Eremophilaalpestris,英文名:HornedLark)是百灵科角百灵属的鸟类。角百灵(学名:Eremophilaalpestris,英文名:Hormedlark)为百灵科
紫寿带(学名:Terpsiphoneatrocaudata,英文名:JapaneseParadiseFlycatcher)是王鹟科寿带属的鸟类。紫寿带(学名:Terpsiphoneatrocaudat
荒漠伯劳(学名:Laniusisabellinus,英文名:IsabellineShrike)属伯劳科伯劳属,又叫做棕尾伯劳。英文名直译为灰黄伯劳(IsabellineShrike)或达乌里伯劳(Da
白头鹀(学名:Emberizaleucocephalos,英文名:Pine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白头鹀(学名:Emberizaleucocephala,英文名:PineBunting)为雀
小杜鹃(学名:Cuculus poliocephalus,英文名:LesserCuckoo),属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俗名点灯捉虼蚤、小郭公。体小(26厘米),腹部具横斑,虹膜褐色。尾灰,无横
纯色啄花鸟(学名:Dicaeumminullum,英文名:PlainFlowerpecker)是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鸟类。体型微小(8厘米)而难描述的啄花鸟。亚种olivaceum为常见低地留鸟,见于湖
芦莺(学名:Acrocephalusscirpaceus,英文名:EurasianReedWarbler)是苇莺科苇莺属的鸟类,又叫芦苇莺。纯色无纵纹。栖于高芦苇中。扬头垂尾在芦苇中侧身穿行。偶见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