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尾榛鸡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Posted 鸟类
篇首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花尾榛鸡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花尾榛鸡(学名:Tetrastes bonasia,英文名: Hazel Grouse)属鸡形目,是中国松鸡科鸟类中最小的一种,体大似鸽。这种鸟在满语中被叫做“斐耶楞古”,意思是“树上的鸡”,后来取其谐音,称为飞龙、飞龙鸟。雄鸟头上有短羽冠;上体大都棕灰,具栗褐色横斑;颏和喉黑,下体暗棕褐而杂以白色;外侧尾羽呈花斑状,而具一条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雌鸟略同,但颏和喉大都棕白。雌雄鸟的主要区别是雄鸟的喉部为深黑色,体羽也更为鲜艳,特别是在春季的求偶期,雄鸟眼睛上部有鲜红的眼睑,煞是好看。
中文学名:花尾榛鸡
拉丁学名:Tetrastes bonasia
英文俗名:Hazel Grous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花尾榛鸡属(Tetrastes)
繁殖区:古北界 : nw, nc, n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花尾榛鸡体型小(36厘米)的松鸡。具明显冠羽,喉黑而带白色宽边。上体烟灰褐色,蠹斑密布。两翼杂黑褐色;肩羽及翼上覆羽羽缘白色成条带。尾羽近褐,外侧尾羽带黑色次端斑而端白。下体皮黄,羽中部位带棕色及黑色月牙形点斑。两胁具棕色鳞状斑。红色的肉质眉垂不明显。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角质色。
叫声:清晰的boorr boorr振翼声。炫耀叫声为拖长的吸吮音tseeuu-eee tititi。告警时为快速的pyittittittitt-ett-ett声。
地理分布
花尾榛鸡地理分布图分布范围:欧亚区北部、阿尔泰山北部至萨哈林岛。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东北海拔800~2100米的针叶林区及有森林覆盖的平原地区。亚种sibiricus分布于大兴安岭泰加林;亚种amurensis分布在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南端及黑龙江流域,南可达辽宁及河北东北部。另见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脉。
花尾榛鸡的分布范围较大,自欧亚大陆西端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一直向东,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鄂霍次克海岸,以及朝鲜和日本北海道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生活习性
花尾榛鸡:雌鸟花尾榛鸡:雄鸟多成对活动。雏鸟数日龄就能飞上树。喜近溪流的稠密桦树及桤木缠结处。
花尾榛鸡是典型的森林鸟类,大都栖住在下木及植被茂盛,浆果丰富的红松、冷杉、云杉等针叶林及柞树、桦树等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分布高度从海拔400米的低山丘陵到1800米左右的较高山地都能见到,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它们特别喜欢栖居山谷或阳坡有浆果的稠密灌丛和山麓潮湿或靠近水域的林内,常常在背风的山坡或倒木旁活动。冬季到落叶桦树林与河流两岸稀树的乔木林地,这里阳光可以直接照射,日照时间也较长,而且具有多芽的枝条,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
每天的活动时间和日出、日落时间的长短紧密相关。冬季大多活动在河流两岸及针阔叶混交林内,钻到地面的雪覆盖中过夜,其它季节常在地面有蕨类植物并且稠密的灌木丛的松林和臭松幼林内活动。冬季食物缺乏时,活动范围一般也相应扩大。叫声高而尖,音调相同,特别是在繁殖期鸣叫最为频繁。
花尾榛鸡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实和种子,已经记录有30多种植物和10余种动物,东北大森林中的松子、榛子、橡子以及黑豆树、野樱桃、野蔷薇、牙疙瘩、草莓等都是它喜欢吃的食物,有时也吃一些鳞翅目的昆虫、蜗牛、蚂蚁和它的卵。在深秋、冬季和早春当地面被雪覆盖时,几乎完全是在树上觅食,与此相适应,它的爪上具有栉状缘,可以抓住冰滑的树枝,这是对冰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生长繁殖
花尾榛鸡花尾榛鸡以一雄一雌的单配制为主,但也存在多配制的倾向。在求偶、繁殖和育雏等方面,与其他松鸡科鸟类也都很相似。它主要通过叫声标志领域并相互联系,当两只雄鸟接近时,将发出低沉的警告声。炫耀时场面没有其他松鸡科鸟类那样喧闹宏大,而一般只是一只雄鸟和一只雌鸟在一起舞蹈和追逐,跑圈场所也比较隐蔽。
4月下旬至5月初发情交配。巢筑于多杂木林、灌丛的地面,挖穴为巢,内铺以细草茎、叶等。每窝产卵7~14枚,浅黄褐色,具稀疏红褐色细斑。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21~25天,雏鸟孵出几天后即可独立觅食,3个月左右即达成鸟阶段。
保护现状
天敌动物:长尾林鸮(Strixuralensis)、苍鹰(Accipitergentilis)等猛禽及一些鼬科动物(Mustelidae)是花尾榛鸡的主要天敌。在长白山的花尾榛鸡栖息地可以躲避天敌的针叶树较少,因此受天敌的威胁大。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栖息地破坏:由于森林砍伐和过度狩猎,变的极为稀少。
花尾榛鸡是松鸡科鸟类中,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一个种,但是自30年代以后,它的栖息地日趋缩小,被割裂成不连续的岛状或带状,生活于欧洲各国的种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地方已经灭绝。生活于中国东北的花尾榛鸡在满语中被叫做“斐耶楞古”,意思是“树上的鸡”,后来取其谐音,称为“飞龙”。因为它的肉味芳香、鲜美,成为东北地区主要的狩猎鸟类,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还把它作为岁贡鸟,进贡给皇帝作美味佳肴。由于森林砍伐和过度狩猎,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长白山的花尾榛鸡密度竟下降了84%。现在花尾榛鸡的几个主要产地的密度都不高,大兴安岭地区为每公顷0.08—0.22只,小兴安岭地区为每公顷0.10—0.17只,长白山为0.08—0.19只,新疆极北部地区的数量就更少了。而辽宁、天津北部和河北兴隆等地的花尾榛鸡则已经或者濒临灭绝。
花尾榛鸡在古代是著名的美味珍禽。由于“飞龙”的肉鲜嫩可口,自古以来就是飞禽中的珍品。清朝皇族对榛鸡的美味了如指掌,年年命令东北林区的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贡,并特赐名为“岁贡鸟”。但目前花尾榛鸡的数量极为稀少,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捕猎花尾榛鸡违法。
相关参考
♂(雄鸟);♀(雌鸟);juv.(幼鸟)花尾榛鸡-外形描述描述:体型小(36厘米)的松鸡。具明显冠羽,喉黑而带白色宽边。上体烟灰褐色,蠹斑密布。两翼杂黑褐色;肩羽及翼上覆羽羽缘白色成条带。尾羽近褐,外
白翅百灵的简介、外形特征、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白翅百灵(学名:Melanocoryphaleucoptera,英文名:White-wingedLark)是百灵科百灵属的鸟类。体大(18.5厘米)而翼长的百灵。嘴略短而粗厚。合翼时具明显的白斑,特征
鹫珠鸡的简介、外形特征、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鹫珠鸡(学名:Acrylliumvulturinum,英文名:VulturineGuineafowl)是珠鸡科鹫珠鸡属的鸟类。鹫珠鸡(学名:Acrylliumvulturinum)是珠鸡中体形最大的一
非洲海雕(学名:Haliaeetusvocifer,英文名:AfricanFishEagle)是鹰科海雕属的鸟类,又叫做吼海雕、非洲鱼雕。是一种中型猛禽。“吼海雕”这个名字得自这种鸟独特的生活习性,它
爪哇翡翠(学名:Halcyoncyanoventris,英文名:JavanKingfisher)是翠鸟科翡翠属的鸟类。爪哇翡翠(学名:Halcyoncyanoventris,英文名:JavaKingf
噪犀鸟(学名:Bycanistesbucinator,英文名:TrumpeterHornbill)是犀鸟科噪犀鸟属的鸟类。噪犀鸟(学名:Ceratogymnabucinator,英文名:Trumpet
冠鸬鹚(学名:Microcarbocoronatus,英文名:CrownedCormorant)是鸬鹚科小鸬鹚属的鸟类。【中文名称】冠鸬鹚冠鸬鹚【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coronatus
渔鸥(学名:Ichthyaetus ichthyaetus,英文名:Pallas’sGull)为鸥科渔鸥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广东等地,繁殖于青海
乌灰鹞的外形特征、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乌灰鹞(学名:Circuspygargus,英文名:Montagu’sHarrier)是鹰科鹞属的鸟类。乌灰鹞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鹞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英国。中国国家重点二级保护动
扁嘴天鹅(学名:Coscorobacoscoroba,英文名:CoscorobaSwan)是鸭科扁嘴天鹅属的鸟类。扁嘴天鹅(学名:Coscorobacoscoroba):体长90~115厘米,体羽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