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兀鹫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Posted 兀鹫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胡兀鹫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兀鹫(学名:Gypaetus barbatus,英文名:Bearded Vulture)是鹰科胡兀鹫属的鸟类。中文俗名大胡子雕、萨哈勒图-失勒、胡子雕、髭兀鹫。生活环境:喜栖息于开阔地区,象草原、冻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处,也喜欢落脚于海边和内陆的岩石或悬崖之中。胡兀鹫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中部和南部。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胡兀鹫

拉丁学名:Gypaetus barbatus

英文俗名:Bearded Vultur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胡兀鹫属(Gypaetus)

繁殖区:非洲, 古北界 : n, e, s非洲; c, sw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68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形态特征

胡兀鹫:形态特征图

胡兀鹫胡兀鹫是一种大型猛禽。全长105-133厘米,体重3.5~5.5公斤。上体黑而有银灰色光泽,额及头顶覆以淡灰褐色绒状羽。下体淡棕色,尾羽银灰色而沾黑。体型一般是雌鸟比雄鸟稍大。因其嘴角下生有一小簇黑黝黝的刚毛,形如胡须而得名。胡兀鹫体形巨大,体长在1米以上,明显的楔状尾羽甚长,窄而尖长的翅膀展开后可达2.7—3米。由于胡兀鹫嗜食腐肉,所以长有铁钩的脚有所退化,但高而侧扁的嘴反而变得格外强大,先端钩曲成90度,象钢钳一样。虹膜-黄色/红色;嘴-灰色;脚-灰色。因为胡兀鹫必须依靠嘴从有些还是很大很结实的动物尸体上去撕下一块一块的肉,甚至咬碎大块的骨头,来填饱自己的肚子,这种习性与非洲鬣狗很相似,所以又被称为“鸟中鬣狗”。

胡兀鹫幼鸟的头颈黑色,飞羽和胸腹是斑驳、具鳞片感的暗褐色。

叫声:通常不叫。繁殖期发出响亮哨音。

胡兀鹫幼鸟

地理分布

胡兀鹫:地理分布图

胡兀鹫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中部和南部。

在中国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除了在西藏及其附近地区较为常见外, 其他省、区均不常见,其中新疆为夏候鸟或繁殖鸟,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为留鸟,其他地区为偶见的迷鸟。

保护区分布:托木尔峰 青海湖鸟岛 芦芽山 历山 卧龙 芒康滇金丝猴 阿尔金山 白马雪山(云南) 额济纳胡杨林

山脉湖泊:阿尔金山 贺兰山 喀喇昆仑山 昆仑山-西段天山 准噶尔盆地 阿尔泰山山地 帕米尔高原 赛里木湖 北部天山山地 伊犁谷地 尤尔都斯盆地 南部天山山地 东部天山山地 诺敏戈壁丘陵 塔河上游平原 西昆仑山山地 东昆仑阿尔金山山地 哈纳斯湖 巴音布鲁克哈巴河 吐尔洪 阿尔泰 额尔齐斯河流域 托木尔峰南坡(琼台兰河) 巩乃斯 那拉提明铁盖 红其拉莆 民丰 库地

生活习性

胡兀鹫翱翔中的胡兀鹫

分布于新疆西部、青海、甘肃、宁夏、四川西南部及西藏,为留鸟。食腐。常在空中长时间的滑翔和盘旋,取食腐尸上其他食腐动物不能消化的部分,会把骨头从高空抛向岩石打碎。胡兀鹫采用节省能量的飞行方式—翱翔,长时间、远距离地盘旋着,由于翅形较尖,鼓动两翼时与空气磨擦常发出一种笛哨声。一天可以翱翔9~10个小时,飞行高度达7000米以上。它们也可以借助尾羽的活动和初级飞羽的微微转动,在离地面3~5米的高度,作快速的贴地面飞行。

在非繁殖季节,胡兀鹫大多与兀鹫结群活动,但要比兀鹫机警得多。发现尸体后,先翱翔观察,然后落在50米以外的地方窥测,确认没有危险后一齐拥上聚餐,在几十分钟内将一具庞大的动物尸体吃得只剩下头、胯骨和几根大腿骨。有时发现病残体弱的旱獭、牛、羊等动物,也会从高空直接扑向目标。对于鼠、鼠兔和小鸟等小型动物往往直接吞食。遇有大的无法下口时,它们就会将骨头或乌龟抓起来,飞到60多米高,将其从空中投向岩石,使之破碎,然后落下吞食。如果连摔多次都不能摔碎,也只好放弃,所以胡兀鹫生活的地区常有仍在山岩上的大块动物骨头。

胡兀鹫的视力很强,在视网膜的斑带区中央凹内的视觉细胞有150~200万个,大大高于人类在同样区域的20万个视觉细胞。它们也非常注意对乌鸦、鸢、豺、鬣狗等食尸动物的观察,每当渡鸦发现食物而高声鸣叫时,胡兀鹫便飞过来争食,并将渡鸦挤到一旁;而当渡鸦发现危险飞走时,胡兀鹫也赶快随之逃离。

食性

主要以大型动物尸体为食,特别喜欢新鲜尸体和骨头,也吃陈腐了的旧的尸体。有时也猎取水禽、受伤的雉鸡、鹑类和野兔等小型动物。常在裸露的山顶或山坡上空缓慢地飞行搜寻食物。除特别饥饿时它才赶走正在吃食的猛禽争抢食物外,一般它不和其他猛禽争抢食物,而是等在一边,等其他猛禽吃完后,才去捡吃剩下的残肉、内脏和骨头,最后打扫战场。对小块硬的骨头它能整块吞下,而对一些不能弄碎的大骨头,则带至50-80m的高空,然后朝地面坚硬的石头上扔下,将其粉碎后再吃。

生长繁殖

胡兀鹫

胡兀鹫是繁殖最早的一种猛禽,10~11月开始交配,1月开始产卵。

巢筑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峭壁上的缝隙、岩洞等凹处,呈盘状,巢内垫有枯草、细枝、棉花、废物碎片等。

每窝产2枚卵。卵壳为暗灰色或赭褐色并有红褐色的斑点。

孵化期53天,育雏期为110天左右。护巢性强,可以用翅膀或利爪来攻击敌害。

保护现状

国家级保护动物—胡兀鹫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致危因素

环境污染:献致危的主要因素是多年来草原大面积的灭鼠,致使胡兀鹫食毒死的啮齿类动物二次中毒而死亡。

过度捕猎:人为的破坏和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胡兀鹫肉有镇静、消炎、化积的功效。因此被大捕猎。

相关参考

戴胜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文化

戴胜(学名:Upupaepops,英文名:EurasianHoopoe)是戴胜科戴胜属的鸟类,又名胡哱哱、花蒲扇、山和尚、鸡冠鸟、臭姑鸪、咕咕翅。头顶花冠似折扇,嘴极为细长、向下弯曲,常被误认为是啄木

西域兀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西域兀鹫(学名:Gypsfulvus,英文名:GriffonVulture)是鹰科兀鹫属的鸟类。西域兀鹫(学名:)属隼形目鹰科兀鹫属,又叫做兀鹫。在中国尚无记录,但在有争议的地区(ArunachalP

白背兀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行为、捕食、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背兀鹫(学名:Gypsafricanus,英文名:White-backedVulture)是鹰科兀鹫属的鸟类,也称拟兀鹫。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中国国家重点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胡兀鹫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雄鸟);♀(雌鸟);juv.(幼鸟)胡兀鹫-外形描述描述:体大(110厘米)的皮黄色鹫。黑色粗大贯眼纹与灰白色的头成对比。下体黄褐,上体褐色具皮黄色纵纹。具髭须,成鸟具红色裸露眼圈。飞行时两翼尖而

黑兀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黑兀鹫(学名:Sarcogypscalvus,英文名:Red-headedVulture)是鹰科黑兀鹫属的鸟类。黑兀鹫是热带地区特有大型猛禽,全身大部分羽毛为黑色,身体各部分的颜色与秃鹫有很大差异,虹

白兀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物种威胁

白兀鹫(学名:Neophronpercnopterus,英文名:EgyptianVulture)属鹰科,自成一属,又名埃及秃鹫。是一种细小的秃鹫。它们分布在欧洲西南部及非洲北部至南亚。它们的翼底呈黑白

黄嘴白鹭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记录

黄嘴白鹭(学名:Egrettaeulophotes,英文名:ChineseEgret)是鹭科白鹭属的水鸟,是一种覆盖冠毛、有黄色喙的白色白鹭,又叫白老、唐白鹭等。与其他白鹭的区别在于脚黑色,趾黄色。它

非洲海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非洲海雕(学名:Haliaeetusvocifer,英文名:AfricanFishEagle)是鹰科海雕属的鸟类,又叫做吼海雕、非洲鱼雕。是一种中型猛禽。“吼海雕”这个名字得自这种鸟独特的生活习性,它

黑鹳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人工繁殖、保护现状

黑鹳(学名:Ciconianigra,英文名:BlackStork)是鹳科鹳属的鸟类。黑鹳(学名:Ciconianigra)属鹳形目鹳科鹳属,又叫黑老鹳、乌鹳、锅鹳、黑巨鹳、黑巨鸡、哈日-乌日比。是一

爪哇翡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爪哇翡翠(学名:Halcyoncyanoventris,英文名:JavanKingfisher)是翠鸟科翡翠属的鸟类。爪哇翡翠(学名:Halcyoncyanoventris,英文名:JavaKin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