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喉潜鸟的基本资料、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长繁殖、动物迁徙、保护现状
Posted 上体
篇首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红喉潜鸟的基本资料、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长繁殖、动物迁徙、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红喉潜鸟(学名:Gavia stellata,英文名:Red-throated Loon)是潜鸟科潜鸟属的鸟类。
红喉潜鸟(学名:Gavia stellata)体长55-67厘米,体重1-1.2千克。是分布最广的一种潜鸟,也是潜鸟科最小的成员。它们主要在淡水繁殖,但也在海中觅食。繁殖期的成年红喉潜鸟为灰头、粗颈、红喉、白腹、深色翅膀。非繁殖期的羽毛则要暗淡许多。虹膜为红色。鸣声很大。和所有潜鸟一样,以鱼类为主要食物,可以潜入7.5米的水中觅食。主要繁殖于欧亚大陆和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在海岸和大湖地带过冬,例如中国东部。
中文学名:红喉潜鸟
拉丁学名:Gavia stellata
英文俗名:Red-throated Loon
命名作者:Pontoppidan, 1763
中文目名:潜鸟目(Gaviiformes)
中文科名:潜鸟科(Gaviidae)
中文属名:潜鸟属(Gavia)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7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基本资料
红喉潜鸟名称:红喉潜鸟
学名:Gavia stellata
英文名:redthroated loon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Pontoppidan, 1763)
分类:潜鸟目潜鸟科潜鸟属的一种。
外形特征:体形似鸭,翅长约28厘米;体型最小(61厘米)的潜鸟。头顶灰褐,杂以黑褐纵纹;上体余部(包括翅、尾等)大都为黑褐色,并散布着白色斑点;头和颈的两侧以至下体几乎纯白。夏季成鸟的脸、喉及颈侧灰色,特征为一栗色带自喉中心伸至颈前成三角形,颈背多具纵纹。上体其余部位黑褐无白色斑纹,下体白。冬季成鸟的颏、颈侧及脸白色,上体近黑而具白色纵纹,头形小,颈细,游水时嘴略上扬,与黑喉潜鸟的区别在振翼较快且较高。
虹膜-红色;嘴-绿黑色;脚-黑色。
分布范围:分布于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以及非洲。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稀少。在中国东北部黑龙江,下至东部沿海经北戴河、旅顺至广东、海南岛及台湾北部有过境记录。
习性:繁殖在欧、亚和北美洲的极北部,直至北纬52°。通常栖息于海滨及其附近的湖泊,觅食鱼类。在中国,冬季见于北至黑龙江,南至台湾、广东沿海一带。
现状:无特殊经济价值,但因罕见,常被列为珍禽。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
红喉潜鸟红喉潜鸟是大型水禽。繁殖羽头和颈淡灰色,前额和头顶具黑色羽轴纹,后颈具黑白相间排列的纵纹;上体和翅上覆羽灰黑褐色,有时具有白色细小斑纹;前颈具显著的栗色三角形斑,从喉下部直到上胸。栗色三角形斑以下至整个下体白色,胸侧有黑色纵纹,两肋、具黑色斑纹。尾下覆羽具黑色横斑。冬羽从前额、头顶、后颈一直到尾呈黑褐色,背部缀有白色细小斑点;头侧、颏、喉、前颈和整个下体白色。幼鸟和非繁殖羽相似,但头顶和后颈更暗,具淡白色羽缘,头侧和颈侧具褐色斑纹,肩和上背具白色斑点。虹膜红色或栗色,嘴黑色或淡灰色,细而微向上翘,脚绿黑色。跗跖后面和趾上缀有白色或黄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1400一2500克,雌性1250—2300克;体长雄性640一690毫米,雌性560一640毫米,嘴峰51一53毫米,翅260一310毫米,尾50一75毫米,跗跖71一74毫米。
地理分布
红喉潜鸟繁殖在欧洲北部,亚洲北部,一直到北美洲北部等北极或亚北极地区。越冬在地中海、黑海、里海、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日本以及中国辽东半岛大连、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海南岛和台湾等沿海地区。
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和森林苔原带的湖泊、江河与水塘中,迁徙期间和冬季则多栖息在沿海海域,海湾及河口地区。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伸得很直,常常东张西望,飞行亦很快,常呈直线飞行。起飞也比较灵活,不用在水面助跑就可在水中直接飞出,因而在较小的水塘亦能起飞,但在地上行走却较困难,常常在地上匍匐前进。
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此外也吃甲壳类、软体动物、鱼卵、水生昆虫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觅食方式通过潜水,能在水下快速游泳,追捕鱼群。在水下持续时间有时可以长达60秒以上至90秒。
生长繁殖
红喉潜鸟繁殖于北半球北部内陆湖泊、河流与水塘中。营巢干紧靠水边的地上。通常在4月末5月初当北方冰雪刚一融化即成对到达繁殖地。对的结合通常较为固定,一旦结合通常不再变化。繁殖期5—8月。交配时雌雄鸟先在水上游泳相追逐,煽动两翅,并不时的相互从水中跳起来,站于水上。同时低头将嘴放在胸上。然后垂直的伸出头,并不断的鸣叫。求爱行为在一天不同时候连续进行2—3小时。巢甚简陋,亦比较小,直径通常为20—60厘米。巢底部呈杯状,通常紧靠水边岸上,离水不足1米。5月末6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2枚,偶尔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壳较粗糙,颜色为暗瞰揽绿色,具黑褐色斑点,大小为68—82×73—48毫米,平均73.8×47.8毫米,卵重73—89.7克,平均82.7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7—29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全身即长满绒羽,孵化后1O—12小时即能下水游泳。在亲鸟带领下大约经过40天左右的雏鸟期生活后即能飞翔。
动物迁徙
红喉潜鸟春季迁徙较晚,通常在4月初至4月中旬才开始离开越冬水域迁往北方繁殖地,亦有迟至4月末还见在中国福建沿海未迁走。秋季往南迁亦较迟,多在繁殖地开始结冰以后才往南迁徙,时间多在10月初至1O月中旬开始南迁。到达南方越冬地多在1O月末至11月。迁徙时多呈对或小群,亦有呈单只迁徙的。
红喉潜鸟冬季在中国东南沿海曾经是相当常见的,但近几十年来却很少见有报导。表明目前在中国已很稀少,应注意保护。
保护现状
红喉潜鸟潜鸟目潜鸟科潜鸟属的1种。又名红喉潜鸟(见图)。分布于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以及非洲。和所有潜鸟一样,以鱼类为主要食物,可以潜入7.5米的水中觅食。体形似鸭,翅长约280毫米;头顶灰褐,杂以黑褐纵纹;上体余部(包括翅、尾等)大都为黑褐色,并散布着白色斑点;头和颈的两侧以至下体几乎纯白。
无特殊经济价值,但因罕见,常被列为珍禽。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参考
黑喉潜鸟(学名:Gaviaarctica,英文名:Black-throatedLoon)是潜鸟科潜鸟属的鸟类。黑喉潜鸟是体形略大的潜鸟,头浅灰色,喉部和背部黑色,具金属光泽。前颈墨绿色,颈侧白色,具黑
♂(雄鸟);♀(雌鸟);juv.(幼鸟)黑喉潜鸟-外形描述描述:体型略大(68厘米)的潜鸟。繁殖羽:头灰色,喉及前颈闪辉墨绿色,上体黑色具白色方形横纹。颈侧及胸部具黑白色细纵纹。与太平洋潜鸟区分较难,
♂(雄鸟);♀(雌鸟);juv.(幼鸟)普通潜鸟-外形描述描述:体大(76厘米)的潜鸟。繁殖羽:嘴黑色,头及颈近黑,具白色颈环。非繁殖期与黑喉潜鸟易混淆,但嘴较厚,头顶较平。头顶及后颈比上体色深。飞行
♂(雄鸟);♀(雌鸟);juv.(幼鸟)太平洋潜鸟-外形描述描述:体型略大(66厘米)的潜鸟。比黑喉潜鸟略小,所有体羽均相似。繁殖羽区别在喉具闪辉紫色而非绿色斑块,颈背白色较多。虹膜—红色;嘴—灰色至
♂(雄鸟);♀(雌鸟);juv.(幼鸟)白嘴潜鸟-外形描述描述:体甚大(83厘米)而颈粗的潜鸟。繁殖羽:特征为嘴象牙白色,头黑,具白色颈环。非繁殖羽:与其他潜鸟区别在体型较大,嘴上扬,上颚中线浅色,头
普通潜鸟(学名:Gaviaimmer,英文名:GreatNorthernLoon)是潜鸟科潜鸟属的鸟类。普通潜鸟(学名:Gaviaimmer)也叫北方大潜鸟、白喉潜鸟,是广泛分布在北美洲的一种潜鸟,被
红喉鹨(学名:Anthuscervinus,英文名:Red-throatedPipit)是鹡鸰科鹨属的鸟类。红喉鹨(学名:Anthuscervinus)为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鸟类。中等体型(15厘米)的
红喉吸蜜鹦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参考资料、扩展阅读
红喉吸蜜鹦鹉(学名:Charmosynaamabilis)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
红喉歌鸲(学名:Lusciniacalliope,英文名:SiberianRubythroat)为雀形目鹟科歌鸲属的鸟类,俗名红脖、红点颏、红脖雀(雌)、白点颏(雄)、点颏、稿鸟、野驹、野鸲,英文名直
灰山椒鸟的基本资料、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外形特征、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灰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divaricatus,英文名:AshyMinivet)是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灰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divaricatus)为雀形目山椒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