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琵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Posted 黑脸琵鹭

篇首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黑脸琵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黑脸琵鹭(学名:Platalea minor,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是鹮科琵鹭属的鸟类,台湾称黑面琵鹭,又称饭匙鸟、琵琶嘴鹭。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态优雅,又被称为“黑面天使”。黑面琵鹭数量极为稀少,属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和白琵鹭一样,黑脸琵鹭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黑脸琵鹭

拉丁学名:Platalea minor

英文俗名:Black-faced Spoonbill

命名作者: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鹮科(Threskiornithidae)

中文属名:琵鹭属(Platale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Taiwan, s China, n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63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黑脸琵鹭:形态特征图

大型涉禽。全长约80厘米,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羽簇构成的羽冠;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厘米,腿与脚趾均黑。

雌雄羽色相似,冬羽与夏羽有别: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黄色。体略大(76厘米)的白色琵鹭。长长的嘴灰黑色而形似琵琶。似冬季的白琵鹭但嘴全灰,脸部裸露皮肤黑色且少扩展。

虹膜-褐色;嘴-深灰色;腿及脚-黑色。

叫声:繁殖期外寂静无声。

黑脸琵鹭黑脸琵鹭:飞行图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黑脸琵鹭长像与白琵鹭极为相似,在野外常常会把它们弄混。它的体形比白琵鹭略小一些,全身的羽毛也都是雪白色的,夏季时,后枕部长有很长的发丝状桔黄色羽冠,项下和前胸还有一个桔黄色的颈圈。虹膜为深红色或血红色。嘴全部都是黑色,不象白琵鹭嘴的前端为黄色,形状也是长直而上下扁平,呈琵琶状。黑色的腿很长,胫的下部裸露,适于涉水行走。与黑色部分仅限于嘴的基部的白琵鹭明显不同,它的额、脸、眼周、喉等部位的裸露部分也都呈黑色,并与黑色的嘴融为一体,故名“黑脸琵鹭”。

白琵鹭:嘴端部黄色,眼先无黑色

地理分布

黑脸琵鹭:地理分布图

在国外见于亚洲东部的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山东、湖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贵州等地。其中可能繁殖于东北的中部,越冬于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香港、海南、福建、台湾等地,迁徙时经过其他地区。

分布范围:繁殖在朝鲜岛屿,中国东北可能有繁殖地尚未被发现。冬季至中国台湾及南部、越南北部,过去曾在菲律宾越冬。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种群数量越来越少。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于近辽东半岛东侧的小岛上近期有繁殖记录。春季在内蒙古东部曾有记录。冬季南迁至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及海南岛。世界上仅存600余只,多数在台湾及香港越冬。

生活习性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一般栖息于内陆湖泊、水塘、河口、芦苇沼泽、水稻田以及沿海岛屿和海滨沼泽地带等湿地环境。它们喜欢群居,每群为三、四只到十几只不等,更多的时候是与大白鹭、白鹭、苍鹭、白琵鹭、白鹮等涉禽混杂在一起。

它们的性情比较安静,常常悠闲地在海边潮间地带、红树林以及咸淡水交汇的基围(即虾塘)及滩涂上觅食,中午前后栖息在虾塘的土堤上或稀疏的红树林中。

觅食的方法通常是用长喙插进水中,半张着嘴,在浅水中一边涉水前进一边左右晃动头部扫荡,通过触觉捕捉到水底层的鱼、虾、蟹、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水生植物等各种生物,捕到后就把长喙提到水面外边,将食物吞吃。

飞行时姿态优美而平缓,颈部和腿部伸直,有节奏地缓慢拍打着翅膀。

生长繁殖

黑脸琵鹭

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但常常3~4月就来到繁殖地区。它们营巢在水边悬崖上或水中小岛上,常常二、三对一起在临水的高树上营巢。巢的形状像一个盘子,主要由干树枝和干草等构成。

每窝产卵为4~6枚,卵是长卵圆形的,白色,上面布有有浅色的斑点,孵化期大约需要35天。新出生的雏鸟全身被有绒羽,除眼周外脸面并不呈黑色。

育雏期间,雏鸟靠亲鸟捕捉贝类、小鱼、小虾等食物来饲喂,一个月后即能离巢出飞,与亲鸟一起活动,练习捕食等。幼鸟长大以后,随亲鸟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保护现状

黑脸琵鹭黑脸琵鹭

1998年亚洲各国的黑脸琵鹭不足300只,1999年为500只,2001年为700多只,迄今只确定了它的越冬地最主要在中国台湾西北部的曾文溪口及香港特区的米埔、越南红河三角洲等地,其中台湾占二分之一,其余各处都只有几十只。2007年最新调查的统计数据是1695只。

  • IUCN濒危等级:EN C1+2b,生效年代:2003年
  • IUCN濒危等级:受威胁,生效年代:1996年
  • 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第一类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生效年代:1992年
  •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年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年
  • 日本环境省灭危惧IA类

相关参考

黑脸琵鹭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雄鸟);♀(雌鸟);juv.(幼鸟)黑脸琵鹭-外形描述描述:体略大(76厘米)的白色琵鹭。长长的嘴灰黑色而形似琵琶。似冬季的白琵鹭但嘴全灰,脸部裸露皮肤黑色且少扩展。虹膜—褐色;嘴—深灰色;脚—腿

白琵鹭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雄鸟);♀(雌鸟);juv.(幼鸟)白琵鹭-外形描述描述:体大(84厘米)的白色琵鹭。长长的嘴灰色而呈琵琶形,头部裸出部位呈黄色,自眼先至眼有黑色线。与冬季黑脸琵鹭区别在体型较大,脸部黑色少,白色

黑脸鸬鹚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脸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fuscescens,英文名:Black-facedCormorant)是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中文学名:黑脸鸬鹚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fusce

黑脸鸨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脸鸨(学名:Neotisheuglinii,英文名:Heuglin’sBustard)是鸨科黑冠鸨属的鸟类。黑脸鸨中文学名:黑脸鸨拉丁学名:Neotisheuglinii英文俗名:Heuglin’s

黑脸田鸡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脸田鸡(学名:Porzanacarolina,英文名:Sora)是秧鸡科田鸡属的鸟类。栖息于低山丘陵和林缘地带的水稻田、溪流、沼泽、草地、苇塘及其附近草丛与灌丛中,有时也出现在林中草地和河流两岸的沼

黑脸牡丹鹦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脸牡丹鹦鹉(学名:Agapornisnigrigenis,英文名:Black-cheekedLovebird)是鹦鹉科牡丹鹦鹉属的鸟类。黑脸牡丹鹦鹉,鸟纲、鹦形目、鹦鹉科、非洲鹦鹉族、情侣鹦鹉属。黑

夜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夜鹭(学名:Nycticoraxnycticorax,英文名:Black-crownedNightHeron)是鹭科夜鹭属的水鸟,又名水洼子、灰洼子、星鸦、灰洼子、苍鳽、星鳽、夜鹰(浙江)、夜鹤、夜游

池鹭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池鹭(学名:Ardeolabacchus,英文名:ChinesePondHeron)是鹭科池鹭属的鸟类,中文俗名:红毛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沙鹭、花窖子、沼鹭(台湾)、田螺鹭、穿背心、田牛汉(海南)

白脸鹭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白脸鹭(学名:Egrettanovaehollandiae,英文名:White-facedHeron)是鹭科白鹭属的鸟类。白脸鹭是一种中型涉禽,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华莱士区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

草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草鹭(学名:Ardeapurpurea,英文名:PurpleHeron)是鹭科鹭属的大型涉禽,俗名花窖马、柴鹭、长脖老及紫鹭等。全身灰色或棕色,颈长。多生活于沼泽、湖泊、稻田等地,常活动于水边。不如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