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长尾雉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人工养殖
Posted 鸟类
篇首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黑颈长尾雉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人工养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黑颈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humiae,英文名:Mrs. Hume’s Pheasant)是雉科长尾雉属的鸟类。
黑颈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humiae),属于鸡形目雉科。体型较大,体长约为55厘米,最长可达90厘米。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开阔林区。不迁徙。通常在亮天后即下树活动,一直到傍晚,中午多在林间空地上或灌丛中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
中文学名:黑颈长尾雉
拉丁学名:Syrmaticus humiae
英文俗名:Mrs. Hume’s Pheasant
命名作者:Hume, 1881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长尾雉属(Syrmaticus)
繁殖区:东洋界 : ne India to n Thail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特征黑颈长尾雉雄鸟头顶褐绿色,两侧有白色眉纹,上体背羽紫栗色具黑斑,肩羽具宽阔的白色块斑,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具蓝黑色斑,翅羽暗褐色,尾长,尾羽灰色具有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下体腹部与两胁栗色,嘴角黄色,脚黄灰色,雌鸟体羽棕褐色,满布黑色斑纹,上背有白色矢状斑,外侧尾羽大都栗色。
体型体重♂975g,♀620-746g;体长♂960-1045mm,♀471-500mm;嘴峰♂25-30mm,♀25-29mm;翅♂207-213mm,♀197-210mm;尾♂486-505mm,♀185-197mm;跗蹠♂60-67mm,♀53-63mm。
地理分布
黑颈长尾雉分布于中国的云南维西、永平、腾冲、潞西、永德、楚雄、景东、镇源、德宏、保山、大理、迪庆、思茅、武定,广西西林、隆林、田林、凌云、乐业、天峨、百色为留鸟以及泰国北部、缅甸北部和印度阿萨姆邦。
生活习性
黑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习性
黑颈长尾雉不迁徙。
常成对或小群游荡觅食。通常在亮天后即下树活动,一直到傍晚,中午多在林间空地上或灌丛中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1树栖1只,活动和栖息地一般较为固定。活动时甚宁静,有时除踩踏落叶或觅食扒动树叶弄出声响外,一般毫无声响。性机警,活动和觅食时常有一只雄雉极为警觉,不时的伫立张望,发现情况立刻钻入草丛或灌丛逃跑,紧急时亦直接起飞上树,或向上、下坡飞翔。一般飞行较低而速度缓慢,飞行时能在空中转变方向。为杂食性鸟类,以浆果、橡实、树根、野山药、嫩芽为食,亦吃部分蠕虫、蜘蛛和昆虫等动物。
食性
杂食性。主要以橡实、浆果、种子、根、嫩叶、幼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偶尔也到林缘耕地啄食农作物。全年所吃食物种类达42种之多。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白栎、全皮栎、麻栎、云南松、杉、岗柃、杨梅、盐肤木、山稗子、肾蕨、扁担杆、狗笠耳、鼠刺鸟饭树、福建樱花、鸡骨草、蜘蛛、蚂蚁、白蚁、甲虫、尺蠖、蝉、蠕虫、钉螺、蛹、虫卵、草子、玉米、砂粒等。觅食活动主要在林下地面上,间或跳跃啄食较高灌木上的果实,有时也飞到树上啄食,仅偶尔到林缘耕地觅食。
生长繁殖
黑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繁殖
繁殖期每年3-7月。一雄多雌制,每年2月末3月初群内即出现争偶现象。通常营巢于林下植物较为发达的混交林中,巢多置于大树脚下地面上或小灌木和小树旁地上,甚为隐蔽。巢较简陋,主要在地面凹处,再垫以枯草、枯叶和羽毛即成。
巢的大小为外径24. 0-31. 0cm× 22. 0-30. 0cm,内径16. 5-18. 0cm × 18. 5-21. 0cm,深5. 1-8. 3cm。多在4月中上旬开始产卵,少数个体在3月中下旬即已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9枚,多为7-9枚。
卵为椭圆形,浅肉色或微沾淡枯叶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33枚卵的测量为34. 5 (32. 9-36. 0)mm× 45. 9 (42. 8-47. 8)mm,重27. 2 (22. 0-32. 5)g。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8天或21-24天。
保护现状
IUCN 濒危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994年列为稀有种;
《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95年列入附录I。
全球黑颈长尾雉数量大致在1500—3500只,中l国金钟山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超过300只,占全球数量的10%以上,其原生性分布数量为世界少有。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种群位于该物种分布区的边缘,在遗传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金钟山自然保护区是一处具有全球意义的、极其重要的黑颈长尾雉原生地和全球重要栖息地。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长尾雉200多只,占全球数量的6%以上,是黑颈长尾雉的重要栖息地。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与西林县境内,范围在东经104°46′13″-105°00′06″,北纬24°32′44″-24°43′07″之间。
人工养殖
黑颈长尾雉饲养黑颈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需有一定的笼网设备,否则便会逃失。其笼网孔洞以雀类及小型害兽不能进入为准。场地宜高燥排水良好。笼网附近最好能有高大的落叶乔木,以便暑热夏天遮荫。具体面积每百平方米笼网,饲养成年黑颈长尾雉30-40只。
笼网高度2.5-3.5米。笼内设足够的栖架及掩蔽物,有利其求偶争斗的躲避之需。除繁殖期外,雌雄雉宜分群饲养。
饲养中的黑颈长尾雉,适应能力很强,它可以耐过暑热的夏季30℃以上的高温,并能安全度过-35℃的寒冬。在寒冬积雪的环境中,可以翻开积雪从雪层以下寻觅食物。人工饲养的黑颈长尾雉的饲料可参照家鸡饲料供给。但因黑颈长尾雉仍属初驯阶段,较适于取食粒状饲料,故其混合精料宜压制为颗粒饲料为佳。
饲养中的黑颈长尾雉,每年4月中旬开始交配产卵,5-6月为交配产卵盛期,7月下旬交配及产卵结束。每只雌雉年产卵20-40枚。饲养得当的黑颈长尾雉,约10个月龄开始成熟繁殖。
此时雄雉面颊裸露皮肤异常红艳丰满,雄雉间开始争斗,胜者获得同雌雉交配的机会。1周岁的雌雉产卵较量低,一般年产卵20枚左右,2-3岁后的雌雉产卵量可达30-40枚。繁殖期到来前4周,雌雄雉合群饲养以利配种,一般雌雄比例可按4:1-5:1。
黑颈长尾雉种卵的收集及贮存环境同于家鸡种卵,其种卵贮存时间以不超过7天为佳。多数养殖场均采用电热孵卵器孵卵。据中国资料其1-20天孵化温度37-37.5℃,相对湿度65%-70%;21-24天孵化温度降至37℃,相对湿度70%孵化效果最佳。孵出的雏鸟健康活泼,雏羽丰满,脐部收缩完好,育雏成活率高。黑颈长尾雉孵化期23-24天。
雏雉初生后24小时开食饮水,育雏环境温度保持35-36℃;以后可酌情降低环境温度,至35-40日龄,育雏温度可维持25-30℃。雏雉饲料1-3日龄,每天饲喂煮熟的全蛋8次;4-10日龄,喂雏鸡混合精料配以熟鸡蛋各半,并配以少量青绿饲料,每天6-8次;11-20日龄,喂给雏鸡混合精料及青绿饲料,每天6次。30日龄后可放至露天运动场饲养,但需预防风雨、低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120-140日龄,开始雌雄雏分群饲养,有利于健康成长
放养
黑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放归山林
放养黑颈长尾雉,首先得对其进行野化训练。长尾雉先在濒危野生雉类繁育基地长到500克左右,再被送往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
以几棵大树做支撑,用铁丝围成一个面积约150多平方米,高约10米的网笼,既可以集中喂养长尾雉,又能让它们接触到野外环境。
为了让黑颈长尾雉在食物上适应野外生存,工作人员给它们投的食物由原来的精饲料、玉米改为各类草本植物和酸枣、悬钩子等各类野果。等到黑颈长尾雉基本具备了野外生存的条件,工作人员就在网的一角开一个口子,让野化后的黑颈长尾雉在自然的状态下回归到大自然。
在野化训练期间,工作人员每天坚持观察,看黑颈长尾雉们能吃多少,什么时候下树吃东西,什么时候上树休息等。短短的两三个月,工作人员与黑颈长尾雉有了感情。当第一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黑颈长尾雉放归山林时,工作人员很是不舍。
放归山林后,黑颈长尾雉能不能适应真正的野外生活,能不能生活得很好,让研究人员和护林员们牵肠挂肚。工作人员会对放养的长尾雉会进行长期跟踪。
相关参考
♂(雄鸟);♀(雌鸟);juv.(幼鸟)黑颈长尾雉-外形描述描述:雄鸟:体大(92厘米)的棕褐色雉。尾白而形长,具黑色或褐色横斑,翼上有两块白色横斑,次级覆羽近蓝色。下背及腰白,带黑色鳞状斑。头和颈闪
白冠长尾雉的简介、简介、生态环境、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参考资料
白冠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reevesii,英文名:Reeves’sPheasant)是雉科长尾雉属的鸟类。白冠长尾雉是一种森林益鸟,喜在常绿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乔木林中栖息、隐蔽和觅食,
♂(雄鸟);♀(雌鸟);juv.(幼鸟)白颈长尾雉-外形描述描述:雄鸟:体大(81厘米)的近褐色雉。头色浅,棕褐色尖长尾羽上具银灰色横斑,颈侧白色,翼上带横斑,腹部及肛周白色。黑色的颏、喉及白色的腹部
黑长尾雉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致危因素、保护现状、保护现状、发现过程、历史错误
黑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mikado,英文名:MikadoPheasant)是雉科长尾雉属的鸟类。黑长尾雉,学名为Syrmaticusmikado,又称帝雉、台湾帝雉、海雉、乌雉,台湾特有
♂(雄鸟);♀(雌鸟);juv.(幼鸟)黑长尾雉-外形描述描述:雄鸟为大(86厘米)的华美黑色长尾雉。上背、胸部及腰羽羽缘闪紫蓝色光泽而与乌黑色的羽片中央部分生成明显的扇贝形图纹。尖尖的尾羽具黑色横斑
♂(雄鸟);♀(雌鸟);juv.(幼鸟)白冠长尾雉-外形描述描述:雄鸟体大(180厘米)并具超长的带横斑尾羽(长至1.5米)。头部花纹黑白色。上体金黄而具黑色羽缘,呈鳞状。腹中部及股黑色。雌鸟胸部具红
黑颈天鹅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引进中国
黑颈天鹅(学名:Cygnusmelancoryphus,英文名:Black-neckedSwan)是鸭科天鹅属的鸟类。黑颈天鹅,学名Cygnusmelancoryphus,是一种产于南美的天鹅。体姿同
黑颈簇舌巨嘴鸟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颈簇舌巨嘴鸟(学名:Pteroglossusaracari,英文名:Black-neckedAracari)是巨嘴鸟科簇舌巨嘴鸟属的鸟类。中文学名:黑颈簇舌巨嘴鸟拉丁学名:Pteroglossusa
黑颈鹤的名称由来、物种影响、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黑颈鹤(学名:Grusnigricollis,英文名:Black-neckedCrane)是鹤科鹤属的鸟类。黑颈鹤别称高原鹤、藏鹤、雁鹅等,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1876年,俄国探
水雉(学名:Hydrophasianuschirurgus,英文名:Pheasant-tailedJacana)是鸻形目水雉科水雉属的一种水鸟,又称水凤凰、菱角鸟。在台湾因多栖息于菱角田间,故俗称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