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红玫瑰鹦鹉的外形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Posted 深红
篇首语: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深红玫瑰鹦鹉的外形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亚种分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深红玫瑰鹦鹉是羽色十分美丽鲜艳,深红玫瑰鹦鹉幼鸟时期的羽色与成鸟差异甚大,幼鸟的羽色为橄栏绿与灰绿色,随着时间会慢慢改变,之后羽色会呈红绿蓝参杂,到了15个月大时才会完全蜕变为成鸟的颜色,公鸟的头部较大较平,喙部也较大,若要分辨幼鸟性别,头部及喙部是较明显的分辨部位,有3种亚种。
外形特征
深红玫瑰鹦鹉深红玫瑰鹦鹉体长32-36厘米,体重115-170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红色;脸颊为蓝紫色;颈部、背部和次要飞行羽的部份为黑色,并带有很宽的红色滚边;翅膀内侧中央覆羽为黑色,翅膀弯曲的地方、外侧中间的覆羽和次要飞行羽覆羽为蓝色;外侧次要飞行羽、主要飞行羽的底色和翅膀内侧覆羽为蓝色;尾羽上方中央为黑底深蓝,尾羽外侧深蓝并带有很浅的滚边和羽尖;尾羽内侧为浅蓝色;鸟喙灰白色,虹膜深棕。雌鸟体型略小,尾巴上方中间的羽毛带有些绿色,鸟喙比较细窄短小。幼鸟的鸟体为橄榄绿和橄榄黄仅有少部分为红色;前额、头顶为红色、脸颊蓝色,其他除了喉咙、胸部上方部分羽毛、大腿、翅膀内侧覆羽等都为橄榄绿色。尾巴内侧浅蓝,翅膀内侧带有浅色的条纹,需要16个月才能长成成鸟般体色。
深红玫瑰鹦鹉羽色十分美丽鲜艳,幼鸟时期的羽色与成鸟差异甚大,幼鸟的羽色为橄榄绿与灰绿色,随着时间会慢慢改变,之后羽色会呈红绿蓝参杂,到了15个月大时才会完全蜕变为成鸟的颜色,雄鸟的头部较大较平,喙部也较大,若要分辨幼鸟性别,头部及喙部是较明显的分辨部位。
栖息环境
深红玫瑰鹦鹉深红玫瑰鹦鹉主要栖息于1500米左右,潮湿到半潮湿的森林;有时候栖息的高度会达到1900米;经常可在年雨量超过500毫米的森林中发现它们的踪迹,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族群喜爱栖息在海拔600-1500米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450-1900米皆可发现其族群,南部地区的族群则活动于各种高度的区域。幼鸟也会群聚于热带草原和农耕区以及小面积的林区;有时候也会在雨林区、果园、公园和花园等地活动。生活习性
深红玫瑰鹦鹉平时大多成对或是组成4到6只的小群体活动;幼鸟在繁殖季后会聚集成一大群,到了9月则会分道扬镳;个性并不十分怕生,通常都可以在近距离内接近;通常4-6只成群活动,有时候会和同属中其他种类的玫瑰鹦鹉一起集结,例如东部玫瑰鹦鹉等;它们经常在地面觅食,通常会待在一个地方很久;幼鸟则有群聚性迁移的习性,而成鸟仅会在严寒的冬季才迁移到其他高度的地区;平时他们经常在灌木丛活动,翅膀拍动的相当急速,飞行成波浪状,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尖锐刺耳的鸣叫,通常比东部玫瑰鹦鹉的声音更低沉。深红玫瑰鹦鹉约在1873年首次引进入欧洲,1874年首次在欧洲繁殖成功,之后这些美丽的澳洲鹦鹉才逐渐普遍;它们与其它的澳洲鹦鹉一样,常至农作物区觅食,造成严重的农作物损失,野外的深红玫瑰鹦鹉并不怕人,有人接近时不会惊慌地逃开,常至公园、花园或住家后院让人喂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植被、植物嫩芽、浆果、水果、花朵、昆虫以及其幼虫等。由于时常前往农耕区觅食,因此被当地农民视为害鸟。
生长繁殖
深红玫瑰鹦鹉繁殖期多在9-1月间,求偶时雄鸟会靠近雌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雄鸟会有喂食雌鸟的行为出现,这表示配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筑巢于树洞内,一窝产3-8枚卵蛋,孵化期约21天,雄鸟一天喂食雌鸟2次,5周后幼鸟羽毛长成,再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离巢。笼养鸟需定期作驱虫的工作,用桉树种子,小米,少许向日葵子以及绿色蔬菜饲养。新引进饲养的鸟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能耐低温,成鸟较有侵略性,购买时注意雄鸟是否对雌鸟有攻击性,需成对分开饲养,喜爱啃食树枝。深红玫瑰鹦鹉有时会有拔羽的症状出现,也会拔幼鸟的羽毛,所以不宜让幼鸟待在巢内过久,一发现幼鸟被拔羽毛的情形需马上移出巢外手养,繁殖期间雄鸟会追着雌鸟跑。
这种来自澳洲的彩色鹦鹉很容易饲养繁殖,并可连续两次筑巢。已经繁殖出几种不同羽色的变种,其中以蓝色最为常见。刚开始饲养这种鹦鹉时,不要饲养无法配成对的成鸟,最好从一对可以交配繁殖的成鸟开始饲养,或是饲养幼鸟,这样可以增加和鹦鹉和睦共处的机会。形成配偶的鹦鹉十分多产,可以有规律的繁殖20年以上。
由于体型大,巢箱要够深(约60cm)。准备提供深的巢箱和软木,以提供繁殖之用,注意观察雄性是否过于猛烈的追逐雌性,事实证明有的雄鸟比其他雄鸟更富于进攻性,如果雄鸟猛烈进攻雌鸟的话,可以让雄鸟离开巢舍一段时间,或者剪去它的一只翅膀上的飞羽。还要注意观察成鸟是否会啄食雏鸟的羽毛,可以在雏鸟身上撒些芦荟粉来避免这种情况,当幼鸟可以独立取食后,就要把它们移走,否则当成鸟想再次筑巢时,就会攻击幼鸟。
地理分布
深红玫瑰鹦鹉分布于澳洲东部和东南;曾经引进诺福克岛以及新西兰。在澳洲东方的海岸区,东南部主要栖息在新南威尔斯与维多利亚的海岸地区及南澳大利亚东南方小面积的沿海地区与袋鼠岛,东北部则分布在昆士兰东北部沿海地区及其东南部地区,澳洲东南部的一些小岛上也有分布。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亚种分化
1.CrimsonRosella(Platycercuse.elegans)
2.NorthernCrimsonRosella(Platycercuse.nigrescens)
3.KangarooIslandCrimsonRosella(Platycercuse.melanoptera)
相关参考
菲律宾鹦鹉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菲律宾鹦鹉(学名:Bolbopsittacuslunulatus,英文名:Guaiabero)是鹦鹉科菲律宾鹦鹉属的鸟类。菲律宾鹦鹉(学名:Bolbopsittacuslunulatus,英文名:Gu
淡头玫瑰鹦鹉(学名:Platycercusadscitus,英文名:Pale-headedRosella)是鹦鹉科玫瑰鹦鹉属的鸟类。淡头玫瑰鹦鹉(拉丁学名:Platycercusadscitus),又
东玫瑰鹦鹉是较常见的澳洲长尾鹦鹉之一,价位不高,是许多刚开始尝试饲养澳洲长尾鹦鹉时经常选择的种类。东玫瑰鹦鹉野外数量稳定,全世界约共超过50万只,有3种亚种,也是发展出最多变种的玫瑰鹦鹉。外形特征东玫
红领绿鹦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红领绿鹦鹉(学名:Psittaculakrameri,英文名:Rose-ringedParakeet)是鹦形目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又名玫瑰环鹦鹉、环颈鹦鹉、月轮鹦鹉。共有4个亚种。主要栖息于山麓开阔的
大紫胸鹦鹉的拼音、简介、地理分布、外形特征、栖息生态、生活习性、保护现状、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大紫胸鹦鹉(学名:Psittaculaderbiana,英文名:LordDerby’sParakeet)是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大紫胸鹦鹉(读音:dàzǐxiōngyīngwǔ)(学名Psittacul
绿短尾鹦鹉(学名:Loriculusexilis,英文名:PygmyHangingParrot)是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鸟类。绿短尾鹦鹉这种鹦鹉体型纤小,通常栖息于平原、低山地带林木及耕地植物丛地带,喜集
折衷鹦鹉(学名:Eclectusroratus),又名大紫红鹦鹉、红胁绿鹦鹉,是鹦鹉科中的一种,属于留鸟。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地区。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和低地森林当中。折衷鹦鹉共约
安第斯鹦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安第斯鹦哥(学名:Bolborhynchusorbygnesius,英文名:AndeanParakeet)是鹦鹉科横斑鹦哥属的鸟类。安第斯鹦哥是栖息于南美安地斯山脉高山区的小型种类,外表颜色相当美丽,
红背短尾鹦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红背短尾鹦鹉(学名:Loriculussclateri,英文名:SulaHangingParrot)是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鸟类。红背短尾鹦鹉腰背部及尾上覆羽为红色,翅膀底面呈蓝绿色。通常栖息于平原、低山
黑翅情侣鹦鹉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翅情侣鹦鹉亦名埃塞俄比亚爱情鸟,为鹦形目鹦鹉科的鸟类,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主要栖息于森林高地,偏好桧属植物、合欢属植物和大戟属植物。外形特征黑翅情侣鹦鹉埃塞俄比亚爱情鸟埃塞俄比亚爱情鸟身长17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