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鸬鹚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人工驯养、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Posted 种群
篇首语: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普通鸬鹚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人工驯养、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普通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英文名:Great Cormorant)是鸬鹚科鸬鹚属的大型水鸟,又叫鸬鹚、大鸬鹚,别名黑鱼郎、水老鸦、鱼鹰、鷧(yì)、乌鬼。体长90cm,全身为带金属光泽的蓝黑色,眼和嘴后方的裸露皮肤黄色,并有宽广的白带。繁殖期颈及头饰以白色丝状羽,两胁具白色斑块。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海鸟。普通鸬鹚主要生活在旧大陆和北美洲东海岸,一般在悬崖上或树上作窝,但是越来越多地也在内陆生活。在海草和嫩枝达成的窝里一次下3至4枚蛋。中国有些渔民捕捉此鸟并训练它们捕鱼。
中文学名:普通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
英文俗名:Great Cormoran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
中文属名:鸬鹚属(Phalacrocorax)
繁殖区:古北界, 澳洲界, 东洋界 : also ne 北美洲, n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3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普通鸬鹚:形态特征图体大(90厘米)的鸬鹚。有偏黑色闪光,嘴厚重,脸颊及喉白色。繁殖期颈及头饰以白色丝状羽,脸部有红色斑,两胁具白色斑块。
亚成鸟:深褐色,下体污白。
虹膜-蓝色;嘴-黑色,下嘴基裸露皮肤黄色;脚-黑色。
叫声: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侯无声。
普通鸬鹚:繁殖羽普通鸬鹚:头部特征地理分布
普通鸬鹚:地理分布图分布范围:北美洲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部分鸟为季候鸟。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各地的适宜环境。大群聚集青海湖。迁徙经中国中部,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岛及台湾越冬。于繁殖地常见,其他地点罕见。大群在香港(米埔)越冬,部分鸟整年留在那里。
世界上北美洲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均有分布。部分鸟为季候鸟。
多数为留鸟,特别是在南方繁殖的种群一般不迁徙。在黄河以北繁殖的种群,冬季一般都要迁到黄河或长江以南地区越冬,春季迁到北方繁殖地的时间一般在3月末和4月初。秋季一般于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北方繁殖地。往南方越冬地迁徙。迁徙时常集成小群。有时亦有多达近百只的大群。
生活习性
普通鸬鹚繁殖于湖泊中砾石小岛或沿海岛屿。在水里追逐鱼类。游泳时似其他鸬鹚,半个身子在水下,常停栖在岩石或树枝上晾翼。飞行呈"V"字形或直线。中国有些渔民捕捉此鸟并训练它们捕鱼。
它们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潜水不深,一般不超过4米,但能在水下追捕鱼类达40秒钟,捕到鱼后上到水面吞食。有时亦长时间的站立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静静的窥视,发现猎物后再潜入水中追捕。
鸬鹚很少鸣叫,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候无声。但群栖时彼此间为争夺有利位置发生纠纷时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咕"的叫声。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飞行姿态与雁类相似,常成群排成人字形飞行。性不甚畏人。
人工驯养
普通鸬鹚:捕鱼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在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现在仍有人驯养鸬鹚捕鱼。在中国东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滨,以往经常可看到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或十多人工训练过的鸬鹚(俗名鱼鹰、水老鸭),辛勤地劳动,帮助渔鱼捕鱼。渔民将小船划到鱼多处,船上一排排鸬鹚离船飞出,好像一只只野鸭,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浮上水面,当发现鱼时潜入1-3米,最深可潜水19米,时间最长可达70秒,可称得上鸟类中潜水冠军,用圆锥形带钓的嘴去捕捉那些价值低廉的小鱼,或者游泳能力不强的小鱼若遇到大鱼时,会二三只齐力完成,有的啄头,有的衔尾,把它连推带衔到船边,以使渔民立即用网捕捉。一只鸬鹚一年可捕鱼500千克以上。
生长繁殖
普通鸬鹚:鸟巢繁殖期4-6月。通常以对为单位成群在一起营巢。到达繁殖地时对已基本形成。营巢于湖边、河岸或沼泽地中的树上,有时一棵树上有近10个巢;也有在湖边或河边岩石地上或湖心小岛上营巢的。巢由枯枝和水草构成。喜欢利用旧巢。通常在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修理旧巢和建筑新巢。
每窝产卵3-5牧,卵为淡蓝色或淡绿色。形状为卵圆形、钝卵圆形或尖卵圆形,大小为5l-70×31-49毫米,平均65×41毫米,重42-49克,平均46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8-30天。
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赤裸无羽,大约在孵出2周左右,身上才被满绒羽,同时飞羽和尾羽开始长出。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咽部取食半消化的食物。大约经过亲鸟60天左右的喂养,幼鸟才能飞翔和离巢。大约三年左右性成熟。
普通鸬鹚:亚成鸟普通鸬鹚:亚成鸟保护现状
普通鸬鹚普通鸬鹚在中国南方是较常见的,长期以来就被人民群众驯养用来捕鱼。由于长期大量捕捉和环境破坏,野生种群数量已变得很稀少。
普通鸬鹚与斑头雁、棕头鸥、渔鸥组成青海湖四大候鸟群。繁殖地集中在三块石和海西山的悬崖陡壁,海西山西端也有少量分布,总数在4500只左右。
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大陆见到2031只,加上香港3407只,台湾130只,总计越冬种群数量为5568只;1992年大陆273只,加上香港1473只,台湾337只,总计越冬种群数量为2083只。种群数量下降达一半以上。在整个亚洲,1990年越冬种群数量东亚为19305只,东南亚20只,南亚10371只,西南亚2505只,总计为42201只;1992年西亚为40495只,南亚7547只,东亚2126只,亚洲总的越冬种群数量为50168只,种群数量略有所增加。
相关参考
黑颈鸬鹚的地理分布、保护现状、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活习性、保护现状、致危因素
黑颈鸬鹚(学名:Microcarboniger,英文名:LittleCormorant)是鸬鹚科小鸬鹚属的鸟类。黑颈鸬鹚(学名:Microcarboniger)为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俗名小鸬鹚。分布于
冠鸬鹚(学名:Microcarbocoronatus,英文名:CrownedCormorant)是鸬鹚科小鸬鹚属的鸟类。【中文名称】冠鸬鹚冠鸬鹚【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coronatus
绿背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capillatus,英文名:JapaneseCormorant)是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绿背鸬鹚,又叫斑头鸬鹚、绿鸬鹚、绿背鸬鹚。繁殖于太平洋东海岸北部和邻近
美洲鸬鹚(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brasilianus,英文名称:NeotropicCormorant),属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又名斑翅鸬鹚。分布于北美地区。全身黑色羽毛,喉和颈内侧
印度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fuscicollis,英文名:IndianCormorant)是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中文学名:印度鸬鹚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fuscicoll
斑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varius,英文名:AustralianPiedCormorant)是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中文学名:斑鸬鹚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varius英文
岩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magellanicus,英文名:RockShag)是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中文学名:岩鸬鹚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magellanicus英文俗名:
岸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neglectus,英文名:BankCormorant)是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中文学名:岸鸬鹚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neglectus英文俗名:B
黑脸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fuscescens,英文名:Black-facedCormorant)是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中文学名:黑脸鸬鹚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fusce
南非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capensis,英文名:CapeCormorant)是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中文学名:南非鸬鹚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capensis英文俗名: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