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伯劳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Posted 牛头伯劳

篇首语: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牛头伯劳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牛头伯劳(学名:Lanius bucephalus,英文名: Bull-headed Shrike)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红头伯劳。头顶褐色,初级飞羽基部具有白斑,两胁布满浅浅的鳞纹。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甘肃、宁夏、四川、陕西、河南、湖北、湖南、贵州、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越冬至海南岛、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的丛林。常见于山地稀疏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林缘地带、迁徙时平原可见以及筑巢于山丁子等有刺棘的树及落叶松、红松的枝杈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中文学名:牛头伯劳

拉丁学名:Lanius bucephalus

英文俗名:Bull-headed Shrike

命名作者: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伯劳科(Laniidae)

中文属名:伯劳属(Lani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1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牛头伯劳: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9厘米)的褐色伯劳。头顶褐色,尾端白色。飞行时初级飞羽基部的白色块斑明显。

雄鸟:过眼纹黑色,眉纹白,背灰褐。下体偏白而略具黑色横斑(亚种sicarius横斑较重),两胁沾棕。

雌鸟:褐色较重,与雌红尾伯劳的区别为具棕褐色耳羽,夏季色较淡而较少赤褐色。

虹膜-深褐;嘴-灰色,端黑;脚-铅灰。

叫声:粗哑似喘息的叫声,似沼泽大苇莺;吱吱的ju ju ju或gi gi gi声及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牛头伯劳:幼鸟牛头伯劳:幼鸟

地理分布

牛头伯劳: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东北亚、中国东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自黑龙江南部至辽宁、河北及山东,冬季南迁至华南、华东及台湾。山区亚种sicarius仅限于甘肃的极南部。迷鸟在台湾。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甘肃,宁夏,四川(夏候鸟、旅鸟);陕西,河南,湖北,湖南,贵州,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旅鸟、夏候鸟)。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朝鲜,日本。

生活习性

牛头伯劳:雌鸟牛头伯劳

栖息于山地稀疏阔叶林或针混交林的林缘地带,迁徙时平原可见。据现有资料,牛头伯劳的2个亚种在栖息的海拔高度上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指名亚种分布于较低海拔地区,在长白山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而中国亚种在河北部繁殖栖息地在海拔1000~1800m的针阔混交林内,在甘肃中部和南部一般在海拔2000m以上直到3000m(Bangs et Peters,1928)于5月初迁来,不久就占区、配对。

以蝇、蝗等鞘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的昆虫为主食,剖胃检查见有小鸟;据何敬杰、张兴良(1980)在长白山调查,食物中有的鞘翅目昆虫占77%,有的直翅目占66%,其余为蝇、毒蛾和蝽象等。

栖息地及习性栖息于海拔1200~3000m的山地阔叶林及针阀混交林的林缘地带,冬季向低地移动。以蝗虫、蝼蛄等昆虫为主食。

生长繁殖

牛头伯劳:第一冬雄鸟(摄于香港)

繁殖期5~7月,在树杈上以草茎、细根等编成碗状巢;每窝产卵4~6枚,孵化期14~15天;雏鸟留巢期约13天。

亚种分化

牛头伯劳:雄鸟牛头伯劳:第一冬雄鸟(摄于香港)

牛头伯劳指名亚种(Lanius bucephalus bucephal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帽儿山,吉林长白山以及辽宁(夏候鸟);迁徙时途经东部各省,包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及福建,台湾(旅鸟及冬候鸟)。国外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

牛头伯劳中国亚种(Lanius bucephalus sicarius) Bangs et Peters 雄鸟与指名亚种相比,体形显著瘦小;前额至上背的栗色羽较为暗褐;背羽的灰褐色沾青,所染的棕色调比指名亚种浅淡;翅覆羽及飞羽黑褐色,内侧飞羽外沿及羽端具近白色的淡黄缘(不若批名亚种更显棕黄);第4枚以内的初级飞羽基部白色,构成翅斑,但几全部被翅覆羽掩盖,外观不可见,与指名亚种显著不同;中央尾羽黑褐,外侧尾羽色较中央尾羽稍淡,并具有明显的白色端斑;指名亚种尾羽上的陷横斑,在本亚种不可见;眼上白眉纹较窄,不似指名亚种显著;黑色过眼纹在耳羽区杂有少量褐羽,但亦较指名亚种少。下体污白,颈侧、胸侧及胁羽所染的棕色,比指名亚种显著的淡,范围也小;自颈侧、下喉至胁部,满布密而清晰的黑褐色鳞纹;胸、腹羽的底色沾灰,与指名亚种不同。综观本亚种与指名亚种相?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6460.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仁亲厣鹘先酢岛谏现睦嘈汀?/p>

保护现状

牛头伯劳:雄鸟

牛头伯劳(中国亚种)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为稀有物种。

相关参考

灰伯劳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

灰伯劳(学名:Laniusexcubitor,英文名:GreatGreyShrike)为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北寒露,英文名直译为大灰伯劳。在美洲也叫做北灰伯劳、北方伯劳。分布于欧洲中部、亚洲

棕背伯劳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猛禽伯劳、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棕背伯劳(学名:Laniusschach,英文名:Long-tailedShrike)是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称桂来姆、黄伯劳,英文名直译为长尾伯劳。棕背伯劳特征是粗黑的贯眼纹或顶冠、黑翅、尾长尾黑,

红尾伯劳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红尾伯劳(学名:Laniuscristatus,英文名:BrownShrike)为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褐伯劳。体长18-21cm。一般生活于温湿地带森林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区以及多筑

灰背伯劳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灰背伯劳(学名:Laniustephronotus,英文名:Grey-backedShrike)是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具黑色眼罩,头和背暗灰,翅、尾黑褐;下体近白,胸染锈棕。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以及中

牛头伯劳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雄鸟);♀(雌鸟);juv.(幼鸟)牛头伯劳-外形描述描述:中等体型(19厘米)的褐色伯劳。头顶褐色,尾端白色。飞行时初级飞羽基部的白色块斑明显。雄鸟:过眼纹黑色,眉纹白,背灰褐。下体偏白而略具黑

热带黑鵙的外形特征、生长繁殖、生活习性、分布范围

热带黑鵙(学名:Laniariusmajor,英文名:TropicalBoubou)是丛鵙科黑鵙属的鸟类。热带黑鵙(学名:Laniariusaethiopicus),又名热带黑伯劳,属雀形目丛鵙科黑鵙

黑额伯劳的基本资料、简介、外形特征、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黑额伯劳(学名:Laniusminor,英文名:LesserGreyShrike)是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黑额伯劳(学名:Laniusminor)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小灰伯劳。分布于阿拉伯高原以北

荒漠伯劳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

荒漠伯劳(学名:Laniusisabellinus,英文名:IsabellineShrike)属伯劳科伯劳属,又叫做棕尾伯劳。英文名直译为灰黄伯劳(IsabellineShrike)或达乌里伯劳(Da

栗背伯劳的简介、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

栗背伯劳(学名:Laniuscollurioides,英文名:BurmeseShrike)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缅甸伯劳。不常见,不怯生。栖息于山地乔木及灌丛地带,也常停立在枝头、村寨附近

楔尾伯劳的基本资料、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生长繁殖

楔尾伯劳(学名:Laniussphenocercus,英文名:ChineseGreyShrike)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长尾灰伯劳。体型甚大(31厘米)的灰色伯劳,尾成楔状,注意和灰伯劳区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