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脚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Posted 羽毛
篇首语: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毛脚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毛脚鵟(学名:Buteo lagopus,英文名:Rough-legged Buzzard)属鹰科鵟属,别名雪白豹、毛足鵟。它是一种生活在北方纬度比较高的地方的鸟类,几乎在所有环北冰洋陆地上均有出现,只有在格陵兰、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没有。通常毛脚鵟分四个亚种,一般来说在欧亚大陆上的鸟越向东其羽毛的颜色越浅,体型越大。生活在全北区的亚种B. l. sanctijohannis的体型最小,羽毛颜色最深。毛脚鵟比普通鵟更常徘徊飞行。飞行时似大型鹞类。毛脚鵟栖息于稀疏的针、阔混交林和原野、耕地等开阔地带,并常和普通鵟一起活动。毛脚鵟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靠近北极地区,是较为耐寒的苔原针叶林鸟类,因此具有丰厚的羽毛覆盖脚趾。毛脚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毛脚鵟
拉丁学名:Buteo lagopus
英文俗名:Rough-legged Buzzard
命名作者:Pontoppidan, 1763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鵟属(Buteo)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95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毛脚鵟中等体型(54厘米)的褐色鵟。毛脚鵟的深色两翼与浅色尾成较强对比。初级飞羽基部较普通鵟为白,与黑色翼角斑成对比。
成年雄鸟头部色深,胸色浅。跗骨被羽。
雌鸟及幼鸟的浅色头与深色胸成对比。
幼鸟飞行时翼下黑色后缘较少。
虹膜-黄褐;嘴-深灰,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叫声似普通鵟,但更强而有力。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毛脚鵟和普通鵟的区别:毛脚鵟似普通鵟但尾内侧白色,翼角具黑斑,头色浅。有些浅色型普通鵟的尾也色浅,但翼下色也浅。毛脚鵟初级飞羽基部较普通鵟为白,与黑色翼角斑成对比。
地理分布
毛脚鵟分布范围:全北界。
分布状况:罕见的冬候鸟及候鸟。指名亚种越冬于中国西北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区;kamtschakensis迁徙时经过(或越冬于)新疆西部、东北各省、山东、陕西及江苏,越冬于云南、福建、广东及台湾。
亚种分化
通常毛脚鵟分四个亚种,但是这些亚种之间的差异非常小。一般来说在欧亚大陆上的鸟越向东其羽毛的颜色越浅,体型越大。生活在全北区的亚种B. l. sanctijohannis的体型最小,羽毛颜色最深。
指名亚种(Buteo lagopus lagopus)总的来说毛脚鵟比普通鵟提醒稍微大些,翼展稍微长些,而羽毛色彩的变化要少得多。毛脚鵟的背部多少都是深]棕色的,普通鵟很少有这个颜色。尾部全部是白色的,成鸟的尾部有一道非常明显的黑色横道结束,幼鸟的黑色横道不这么明显。雄鸟的尾部此外还有数条窄的深色的横道。普通鵟则有时整个尾部是白色的,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背部颜色也比较浅。毛脚鵟的头部很圆,肩部的颜色是淡褐色至淡灰色,偶尔几乎完全白色。头顶和耳朵附近一般白色更多一些。这些部分的深色条纹的明显度根据不同的鸟不同,有些甚至完全没有条纹。喙较小。从眼睛的边缘向喙的根部有一道很窄的深色的条纹。躯干下部有不同颜色的褐色和灰色,有些有长长的黑色条纹。腹部几乎总是黑色的,颈部和胸部的颜色淡得多。 颜色很淡的普通鵟 这样颜色的普通鵟很容易毛脚鵟混淆 毛脚鵟的脚的脚趾上也有毛,但是这个最明确的辨认标志只有在近处才能看到。脚上的毛是浅灰色或白色的,带有深棕色的条纹。与普通鵟一样脚趾是黄色的,爪黑色。在休息的时候它们的翅膀与尾部合拢在一起。 飞行中的毛脚鵟 从下面朝上看一只飞行的毛脚鵟给人的印象是它的颜色很淡,往往是灰白色的,不像普通鵟那样有明显黑色的翅膀和黑色的尾翼。毛脚鵟飞行时翅膀扇动的节奏很慢,它们很多地滑行。与普通鵟相比毛脚鵟在微风中更加喜欢停滞在空中,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常更改它们的飞行高度,这种飞行技术往往可以用来从远处辨认它们。在滑行时它们的上臂稍稍抬起,下臂则平行或者稍稍向下,这时它们的翅膀有一个明显的弯,这个特征也可以用来区别毛脚鵟和普通鵟,后者在飞行的时候整个翅膀是平行的,在滑行的时候呈V状抬起。非常典型的还有毛脚鵟在飞行时常常会转动它们的尾部,这个动作有点像黑鸢。 毛脚鵟没有两性异形,因此它们的性别很难区别。雌性比雄性稍微大一点,体重可以比雄性重20%。它们的羽毛(尤其在头部和胸部)比雄性浅一些。雌性的尾部多数只有一道横道,而雄性往往有一道宽的和两三道窄的横道。 年轻的鸟的羽毛比年老的鸟的羽毛颜色要淡些,尤其尾部的最后那道横道不那么明显。
B. l. menzbieri毛脚鵟menzbieri亚种:成鸟(摄于北京)这个亚种生活在指名亚种的东边,两个亚种在乌拉尔山脉有很宽的共同生活区。它们一般比指名亚种体形大些,羽毛也浅些。尤其是身体下部的对比度不大,尾部的横道(尤其是最后一根)不像指名亚种那样宽。它的虹膜不像指名亚种那样是棕色的,而是黄色的。
毛脚鵟menzbieri亚种:幼鸟(摄于日本)毛脚鵟menzbieri亚种:幼鸟(摄于日本)毛脚鵟menzbieri亚种:幼鸟(摄于日本)北方亚种(B. l. kamtschatkensis)这个亚种生活在堪察加半岛和库页岛的北部。它们比较大,颜色比较深,条纹的对比度比较小。它们与B. l. menzbieri比较难区分,与B. l. sanctijohannis则比较容易区分。在白令海上的岛屿上这两个亚种混合,与B. l. menzbieri的混合区不明。
B. l. sanctijohannis这个亚种居住在从纽芬兰岛向西至阿拉斯加州和阿留申群岛的寒带和亚寒带地区。它们当中颜色浅的比指名亚种小些,但是从羽毛上与指名亚种的差别不大。颜色深的鸟背部完全棕色,腹部则灰棕色,带有斑点。在飞行时它们看上去也比指名亚种的颜色深。尤其是它们的翅膀下面的深色羽毛与指名亚种翅膀下面的浅色羽毛对比很明显。尤其在飞行时它们很容易和红尾鵟混淆。总的来说加拿大东海岸的鸟提醒比较小,它们的两性异形在身体的大小上和在颜色上最明显。越向西鸟越大,两性异形越小。西阿拉斯加和白令海的毛脚鵟在个体之间的颜色差别最大。 全身深色甚至黑色的鸟只有在北美洲比较常见,在西伯利亚东部偶尔有,在其它地区极其少见。
生活习性
毛脚鵟习性:比普通鵟更常徘徊飞行。飞行时似大型鹞类。毛脚鵟栖息于稀疏的针、阔混交林和原野、耕地等开阔地带,并常和普通鵟一起活动。毛脚鵟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靠近北极地区,是较为耐寒的苔原针叶林鸟类,因此具有丰厚的羽毛覆盖脚趾。
捕食:主要以田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和小型鸟类为食,也捕食野兔、雉鸡、石鸡等较大的动物,捕食方式除在开阔地低空飞翔盘旋觅找和捕猎食物外,也通过埋伏在地上或站在电线竿和树上等待,当猎物到来时再突然出击的方式。 叫声:叫声似普通鵟,但更强而有力。
生长繁殖
毛脚鵟繁殖于北极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繁殖期为5月末至8月初。通常营巢于苔原河流或森林河流两岸悬崖峭壁上,或者干涸的河岸悬崖上和潮湿苔原地上,有时也见在树上营巢。通常在5月末雪还未完全融化时即开始筑巢,巢的结构相当庞大,呈盘状,主要由枯枝和干草构成。
每窝产卵通常3—4枚,在鼠类等食物丰富的年代有时多至7枚,在食物贫乏的年代通常为2—3枚。卵的颜色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被有褐色或灰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有时雄鸟也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为28—31天。
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到35天左右体羽已经基本长成,但一直到41—45天左右才离巢出飞,开始独自觅食。
保护现状
毛脚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相关参考
烟腹毛脚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叫声、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烟腹毛脚燕(学名:Delichondasypus,英文名:AsianHouseMartin)是燕科毛脚燕属的鸟类。烟腹毛脚燕(学名:Delichondasypus)为燕科毛脚燕属的鸟类。体型轻小,活动
普通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普通鵟(学名:Buteojaponicus,英文名:EasternBuzzard)是鹰科鵟属的鸟类。普通鵟(学名:Buteobuteo)隼形目鹰科鵟属,俗名土豹子、鸡母鹞。中型猛禽,体长50-59cm
白腹毛脚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腹毛脚燕(学名:Delichonurbicum,英文名:CommonHouseMartin)是燕科毛脚燕属的鸟类,又称毛脚燕、普通毛脚燕。雌雄羽色相似,体羽以亮蓝黑色和白色为主。体型轻小,活动敏捷,
大嘴鵟(学名Buteomagnirostris)是分布在拉丁美洲一种体型较细小的猛禽。外形特征大嘴鵟大嘴鵟的胸部及下身是棕白相间的,尾巴上有4或5条灰色斑纹。不同的亚种有不同的羽毛。它们的眼睛主要是黄
山皇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活习性、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山皇鸠(学名:Duculabadia,英文名:MountainImperialPigeon)是鸽鸠科皇鸠属的鸟类。山皇鸠(学名:Ducula badia,英文名:MountainImperi
角百灵(学名:Eremophilaalpestris,英文名:HornedLark)是百灵科角百灵属的鸟类。角百灵(学名:Eremophilaalpestris,英文名:Hormedlark)为百灵科
紫寿带(学名:Terpsiphoneatrocaudata,英文名:JapaneseParadiseFlycatcher)是王鹟科寿带属的鸟类。紫寿带(学名:Terpsiphoneatrocaudat
荒漠伯劳(学名:Laniusisabellinus,英文名:IsabellineShrike)属伯劳科伯劳属,又叫做棕尾伯劳。英文名直译为灰黄伯劳(IsabellineShrike)或达乌里伯劳(Da
白头鹀(学名:Emberizaleucocephalos,英文名:Pine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白头鹀(学名:Emberizaleucocephala,英文名:PineBunting)为雀
小杜鹃(学名:Cuculus poliocephalus,英文名:LesserCuckoo),属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俗名点灯捉虼蚤、小郭公。体小(26厘米),腹部具横斑,虹膜褐色。尾灰,无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