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鸊鷉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Posted 雏鸟
篇首语: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角鸊鷉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角鸊鷉(学名:Podiceps auritus,英文名:Horned Grebe)是鸊鷉科鸊鷉属的鸟类。
角鸊鷉(学名:Podiceps auritus)为鸊鷉科鸊鷉属的鸟类,在我国数量很少,并不常见。分布于欧亚洲的中部、北美洲北部、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繁殖于新疆、见于东北、河北、河南、山东、冬迁长江下游、福建等地,多见于山林间和山坡上的水域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芬兰。
中文学名:角鸊鷉
拉丁学名:Podiceps auritus
英文俗名:Horned Greb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中文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鸊鷉属(Podiceps)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21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角鸊鷉角鸊鷉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游禽,体长 30-40厘米。
它长有一个黑色的短嘴,又直又尖,尖端呈黄白色,像尖凿子一样,很适于啄捕鱼虾。翅膀短而圆,尾巴也非常短,两条腿的位置长在尾部,脚趾上有分离的、象花瓣一样的蹼,中趾的爪尖上还有像蓖子一样的突起,可以作为清洁羽毛的梳子。
夏季头部、后颈和背部的羽毛均为黑色,前颈、颈侧、胸部和体侧是栗红色,下嘴的基部到眼睛有一条淡色的纹,眼睛里的虹膜为红色。
最奇特的是从眼睛前面开始向眼后方的两侧各有一簇金栗色的饰羽丛伸向头的后部,呈双角状,极为醒目,故名“角鸊鷉”。
中等体型(33厘米),体态紧实,略具冠羽。
繁殖羽:清晰的橙黄色过眼纹及冠羽与黑色头成对比并延伸过颈背,前颈及两胁深栗色,上体多黑色。
冬羽:比黑颈鸊鷉脸上多白色,嘴不上翘,头显略大而平。飞行时与黑颈鸊鷉的区别为翼覆羽。偏白色的嘴尖有别于所有其他但似体型较小的小鸊鷉。
虹膜-红色,眼圈白;嘴-黑色,嘴端偏白;脚-黑蓝或灰色。
叫声:非繁殖期寂静无声。颤音二重唱似小但鼻音较重;也发粗哑而多喉音的叫声。
地理分布
角鸊鷉在我国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谷地,越冬于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偶尔也到台湾,迁徙时途经东北、华北等地。在国外繁殖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北部;越冬在欧洲南部、亚洲东部和北美洲南部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山东、河南、湖南、新疆等地。
分布范围:繁殖于整个北方温带的淡水区域,冬季分散在约北纬30°以南,包括沿海水域。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甚稀少。繁殖于天山西部,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越冬在中国东南部及长江下游。香港有一记录。
生活习性
角鸊鷉角鸊鷉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平原上的湖泊、江河、水塘、水库和沼泽地等环境中,尤其喜欢富有挺水植物和各种鱼类的水域。冬季更多地栖息在沿海的海湾、河口、较大的河流和湖泊以及沼泽地带。
常单只或成对活动,迁徙时或在越冬期间也有时集成4-12只的小群。它是游泳和潜水的能手,时常把头朝下没进水中,接着完成一个漂亮的前滚翻动作,然后在水下做一段高速度的潜泳,再在很远的地方露出水面,每次潜水时间多为20-30秒钟,最长可在水下停留50秒左右。游泳时脖子向上挺得很直,常和水面保持垂直。它们还善于飞行,是鸊鷉类中飞行能力最强的。在水上起飞时,先要贴近水面奔驰一段才能升空,双脚在水面上溅起一串串浪花。飞行时两翅鼓动非常有力,多呈直线飞行,速度也很快。相比之下,它在陆地上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鸭子”,由于两条腿的位置太靠后,走起路来几乎是寸步难行。它们的主要食物是各种鱼类、蛙类、蝌蚪等,也吃水生昆虫、昆虫的幼虫和虾、喇咕、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锥动物,偶而还吃一些水生植物。
生长繁殖
角鸊鷉每年夏季,角鸊鷉开始进入繁殖期。它们交尾不但在白天,也常常在月色朦胧的夜晚进行。两性发情时的表现动作非常复杂,丰富多彩,其中摇动头部是最常见的动作,还有衔芦苇、用嘴梳理羽毛、展示翅膀等,有时雄鸟和雌鸟先面对面相互注视,然后一齐猛扎入水,片刻后浮出水面,嘴里都衔着一撮水草,再面对面地注视,并摇头晃脑;时而又在平静的水面上翩翩起舞,表演技巧复杂的水上芭蕾。
角鸊鷉的巢筑在芦苇丛或水草丛等水生植物生长茂盛的场所,也在有隐蔽的溪流岸边等处,分散营巢或集成一个小群在一起营巢。它们的巢比较大,飘浮在水面上就象一个个小船一样,叫做浮巢。巢是用水生植物建造的,先折弯一些水草和芦苇作巢的基部,再用芦苇叶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叶子堆积在上面,中间稍微凹陷,显得非常严密而坚固,不但不渗水,而且能够随同水位的涨落而升降,所以在涨水时,巢中的卵或幼鸟不会被水浸泡。此外,由于做巢的水生植物发酵会产生热量,还有助于鸟卵的孵化。筑巢时,雄鸟和雌鸟一起合作,一次次地潜入水中,衔取巢材。
每年5月中旬开始产卵,卵为椭圆形,每窝通常产4-6枚,偶而也有多达10枚的。刚产出的卵光滑无斑,上面微具淡白色或淡绿色的光泽,孵化以后逐渐变为污白色,或因久浸于腐草窝中而变成乌黄色,卵重约20克,大小约为45X30毫米。从第一枚卵产出后亲鸟就开始孵化了,孵卵由雄鸟和雌鸟轮流承担,孵化期为20-25天。每当雄雌亲鸟双双外出觅食的时候,它们就用水草将鸟卵掩盖好,既可以保温,又能防止天敌掠食。刚孵出的角鸊鷉雏鸟全身披着绒毛,颈部还带有几条咖啡色的纵纹,与它们的父母的羽色大不相同。雏鸟出壳以后,雄雌亲鸟就开始齐心合力地哺育它们,在水中游动时,亲鸟常常让雏鸟爬伏在它们的背上,在水中觅食、嘻戏,非常有趣。出壳不久,亲鸟就开始教小雏鸟练习游泳,它们会突然潜入水中,使背上的雏鸟不得不单独在水面上泅水前进,然后亲鸟再把雏鸟重新驮在背上,如此反复进行,小雏鸟很快就谙熟了水性,可以自由自在地跟在亲鸟后边游泳觅食了。遇到敌害时,亲鸟就将雏鸟放在背上逃走,或者把它们藏在翅膀的下面,潜水而去。亲鸟还常常啄食自己的羽毛,喂养雏鸟,这些羽毛在它们胃中形成的羽球或分解的羽毛都可以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
保护现状
在我国数量很少,并不常见,每年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开始往北方繁殖地迁飞,秋季于10月末至11月初迁往越冬地,迁徙的过程比较缓慢,主要沿海岸和河流进行。迁徙时常常成对或结成小群,偶而也见有单只迁徙。根据1990年和1992年我国学者进行的冬季水鸟普查的结果,1990年共记录到60只,而1992年仅记录到30只。在国外,角鸊鷉的种群数量也不多,整个亚洲也仅记录到100多只。
相关参考
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ruficollis,英文名:LittleGrebe)是鸊鷉科小鸊鷉属的鸟类。是身形较小(体长27厘米)的鸊鷉。尾短(尾羽退化,长仅23毫米,看起来几乎没有尾巴)、
秘鲁鸊鷉(学名:Podicepstaczanowskii,英文名:JuninGrebe)是鸊鷉科鸊鷉属的鸟类。秘鲁鸊鷉(学名:Podicepstaczanowskii)是一种不会飞的鸊鷉,仅分布在秘鲁
德氏小鸊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德氏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rufolavatus,英文名:AlaotraGrebe)是鸊鷉科小鸊鷉属的鸟类。德氏小鸊鷉德氏小鸊鷉是一种游禽。与其他鸊鷉的区别是体羽色块区别很明显。头部栗色
新西兰鸊鷉(学名:Poliocephalusrufopectus,英文名:NewZealandGrebe)是鸊鷉科灰头鸊鷉属的鸟类。新西兰鸊鷉(NewZealandGrebe),鸊鷉目、鸊鷉科鸟类,分
灰头鸊鷉(学名:Poliocephaluspoliocephalus,英文名:Hoary-headedGrebe)是鸊鷉科灰头鸊鷉属的鸟类。灰头鸊鷉,鸟纲鸊鷉目脊椎动物,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中文学
马岛小鸊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马岛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pelzelnii,英文名:MadagascanGrebe)是鸊鷉科小鸊鷉属的鸟类。马岛小鸊鷉是一种游禽。身体的主要羽毛是深棕色,头的上半部铅黑色尤如帽冠,眼睛
黑喉小鸊鷉的简介、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喉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novaehollandiae,英文名:AustralasianGrebe)是鸊鷉科小鸊鷉属的鸟类。这是一种游禽,身长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后颈部常
阿根廷鸊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阿根廷鸊鷉(学名:Podicepsgallardoi,英文名:HoodedGrebe)是鸊鷉科鸊鷉属的鸟类。阿根廷鸊鷉是地方性候鸟,分布于南美洲。阿根廷鸊鷉 &nbs
赤颈鸊鷉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赤颈鸊鷉(学名:Podicepsgrisegena,英文名:Red-neckedGrebe)属鸊鷉目鸊鷉科鸊鷉属。是一种候鸟。分布于欧洲、非洲极北部海岸、亚洲西南部、西伯利亚、北美洲北部、中国等地。在
巨鸊鷉(学名:Podilymbusgigas,英文名:AtitlanGrebe)是鸊鷉科巨鸊鷉属的鸟类。巨??(Podilymbusgigas),又名阿提特兰??,是危地马拉阿蒂特兰湖特有及已灭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