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鹀的外形特征、亚种辨识、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Posted 灌丛

篇首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灰头鹀的外形特征、亚种辨识、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灰头鹀(学名:Emberiza spodocephala,英文名:Black-faced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又名青头雀、蓬鹀、黑脸鹀、青头鬼儿、青头愣。主要特征:头、颈背及前胸灰色;或耳羽下具有月牙形斑纹。灰头鹀广泛活动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中高山地区,生活于山区的河谷溪流,平原灌丛和较稀疏的林地、耕地等环境中,常常结成小群活动,但是在繁殖季节回成对活动,生性大胆,不怕人,常能与人非常接近。

中文学名:灰头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英文俗名:Black-faced Bunting

命名作者:Pallas, 17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2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灰头鹀:形态特征图

体小(14厘米)的黑色及黄色鹀。

指名亚种繁殖期雄鸟的头、颈背及喉灰,眼先及颏黑;上体余部浓栗色而具明显的黑色纵纹;下体浅黄或近白;肩部具一白斑,尾色深而带白色边缘。雌鸟及冬季雄鸟头橄榄色,过眼纹及耳覆羽下的月牙形斑纹黄色。

冬季雄鸟与硫黄鹀的区别在无黑色眼先。

亚种sordida及personata头部较指名亚种多绿灰色,personata的上胸及喉黄色。

虹膜-深栗褐;嘴-上嘴近黑并具浅色边缘,下嘴偏粉色且嘴端深色;脚-粉褐。

叫声:由显露的栖处作叫,鸣声为一连串活泼清脆的吱吱声及颤音,似芦鹀。叫声为轻嘶声tsii-tsii。

亚种辨识

灰头鹀体形略大,约17厘米左右,雄雌个体同形异色。分为三个亚种,亚种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灰头鹀各亚种主要特征可以总结为:(1)头、颈背及前胸灰色;或(2)耳羽下具有月牙形斑纹。

灰头鹀指名亚种

亚种spodocephala。

雄性:头颈部、枕部、喉部均为青灰色,颜色中略先橄榄绿;嘴基部、眼先、面颊等部位颜色略深显灰黑色;上背和肩部呈橄榄绿色微沾红褐色,下背、腰部以及尾上覆羽褐色并带黑色纵纹;两枚外侧尾羽外胛白色,其余尾羽褐色;双翅中覆羽和大覆羽羽缘白色,在翅膀上形成两道翅斑,飞羽、和覆羽的其他部位均呈褐色色调;胸部和两胁呈淡淡的硫磺色,胁部还缀有褐色纵纹,愈向后,硫磺色愈淡,腹部和尾下覆羽呈白色。

雌鸟头颈部以褐色为基调,眉纹和颊纹细长呈黄白色,颊纹在耳羽后向上延伸与眉纹相连,耳羽褐色羽轴黑色,颌部色浅淡;上体余部与雄性相似,下体自喉至胸部及两胁黄色,胸测和胁部具褐色纵斑,总体颜色不及雄性鲜明。

灰头鹀指名亚种spodocephala:雄鸟灰头鹀指名亚种spodocephala:雌鸟灰头鹀东方亚种

亚种sordida。

雄性:头部颜色较指名亚种更偏橄榄绿色,胸部的硫磺色更加饱满,黄色区域延伸至下腹部,两胁的褐色纵斑较指名亚种黯淡。

雌性:面部颊纹较指名亚种模糊胸部和腹部密布褐色纵纹,纵纹之密颜色之深远甚于指名亚种。

灰头鹀东方亚种sordida:雄鸟灰头鹀东方亚种sordida:雌鸟灰头鹀日本亚种

亚种personata。

雄性:头颈部灰色区域较指名亚种偏向橄榄绿色,与指名亚种有着明显区别的是日本亚种雄性颌部并非青灰色,而是与胸部接近的硫磺色;此外在灰色的头颈部还有两道醒目的硫磺色眉纹和颊纹;

雌性:头部明显偏向灰色,硫磺色眉纹和颊纹异常清晰,胸部类似东北亚种,密布褐色纵纹;各亚种上喙铅灰色,下喙基部肉粉色端部深色,虹膜褐色,足肉粉色。

灰头鹀日本亚种personata:雄鸟灰头鹀日本亚种personata:雌鸟

生活习性

spodocephala亚种:雄鸟" title="灰头鹀spodocephala亚种:雄鸟" src="http://photo.niaolei.org.cn/uploads/201305/13685400681hn6EMAA.jpg" />灰头鹀spodocephala亚种:雄鸟

不断地弹尾以显露外侧尾羽的白色羽缘。越冬于芦苇地、灌丛及林缘。

灰头鹀广泛活动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中高山地区,生活于山区的河谷溪流,平原灌丛和较稀疏的林地、耕地等环境中,常常结成小群活动,但是在繁殖季节回成对活动,生性大胆,不怕人,常能与人非常接近。

食性

鹀属鸟类多系食谷鸟,灰头鹀亦不例外。据野外观察,灰头鹀冬春季食谱以野生草种、植物果实和各种谷物为主,但是在夏季灰头鹀以昆虫为主要食物。于森林、林地及灌丛的地面取食。

生长繁殖

灰头鹀:雄鸟

灰头鹀在每年的5月中旬开始求偶,5月下旬到6月中旬筑巢,巢呈碗状,以草茎、草根和树叶等材料交织而成,内垫马鬃兽毛,细草等柔软材料,巢平均外径约9厘米,平均内径约5厘米,高7厘米,深3-4厘米,巢址选择在低矮灌丛的地面或者近地面的树枝上。

灰头鹀筑巢之后即行产卵,每巢产卵5枚左右,卵呈天蓝色,表面散布褐色斑点,孵化期12-13天。雏鸟生长迅速,留巢期12-13天。

灰头鹀未被列入保护动物目录,其在中国的分布地域广泛,种群数量较大,但是受到非法捕猎的威胁,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灰头鹀会被作为中药材而遭到捕猎和利用。

地理分布

灰头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日本、中国东北及中西部,越冬至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常见。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在中国南方包括海南岛及台湾。日本的亚种personata偶见越冬于华东及华南沿海附近。中国的亚种sordida繁殖于中国中西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四川、云南北部、贵州及湖北),越冬至华南及华东省份和台湾。

相关参考

灰头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

灰头鸫(学名:Turdusrubrocanus,英文名:ChestnutThrush)是鸫科鸫属的鸟类。灰头鸫(学名:Turdusrubrocanus)为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阿

灰头椋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灰头椋鸟(学名:Sturniamalabarica,英文名:Chestnut-tailedStarling)是椋鸟科亚洲椋鸟属的鸟类。灰头椋鸟(学名:Sturnusmalabaricus)为雀形目椋鸟

灰头鸦雀的亚种分化、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灰头鸦雀(学名:Psittiparusgularis,英文名:Grey-headedParrotbill)是莺科白胸鸦雀属的鸟类,俗名金色鸟形山雀。特征为头灰色,头侧有黑色长条纹,嘴橘黄。常见于竹林或

灰头绿啄木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灰头绿啄木鸟(学名:Picuscanus,英文名:Grey-headedWoodpecker)是鴷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又名山啄木、火老鸦、绿奔得儿木、香奔得儿木、黄啄木、绿啄木、黑枕绿啄木鸟

芦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芦鹀(学名:Emberizaschoeniclus,英文名:CommonReed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大山家雀儿、大苇容。分布于欧洲、勘察加半岛、日本、中亚、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甘

白鹡鸰的外形特征、鹡鸰辨识、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alba,英文名:WhiteWagtail)是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中文俗名:白颤儿、白面鸟、白颊鹡鸰、眼纹鹡鸰。黑白相间(亚成鸟则是灰色取代成鸟的黑色),亚种较多。属常

灰头美洲鸢的简介、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参考资料

灰头美洲鸢(学名:Leptodoncayanensis,英文名:Grey-headedKite)是鹰科美洲鸢属的鸟类。灰头美洲鸢(学名:Leptodoncayanensis)为鹰科蜂鹰亚科的鸟类,是一

苇鹀的外形特征、芦鹀和苇鹀的区别、苇鹀与红颈苇鹀的区别、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苇鹀(学名:Emberizapallasi,英文名:Pallas’sReedBunting)为鹀科鹀属的小型鹀鸟,俗名:山家雀儿、山苇容、春雀(qiǎo)儿(北京)。体型和羽色颇似红颈苇鹀,但雄鸟后颈

褐头鹀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褐头鹀(学名:Emberizabruniceps,英文名:Red-headed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褐头鹀(学名:Emberizabruniceps)是雀形目雀科的鸟类,俗名红头雀。是体型

三道眉草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三道眉草鹀(学名:Emberizacioides,英文名:Meadow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别名:大白眉、三道眉、犁雀儿、韩鹀、山带子、山麻雀、小栗鹀。共有五个亚种,体长约16厘米,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