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鹡鸰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Posted 地理分布

篇首语:人无常识,百事难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灰鹡鸰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灰鹡鸰(学名:Motacilla cinerea,英文名:Grey Wagtail)属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俗名黄腹灰鹡鸰、黄鸰、灰鸰、马兰花儿。为中等体型(19厘米)而尾长的偏灰色鹡鸰。腰黄绿色,下体黄。与黄鹡鸰的区别在上背灰色,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且尾较长。成鸟下体黄,亚成鸟偏白。灰鹡鸰以蝗虫、甲虫、松毛虫等为食,是益鸟。

中文学名:灰鹡鸰

拉丁学名:Motacilla cinerea

英文俗名:Grey Wagtail

命名作者:Tunstall, 177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鹡鸰科(Motacillidae)

中文属名:鹡鸰属(Motacilla)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东洋界,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1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灰鹡鸰

全长约19厘米。头部和背部深灰色。尾上覆羽黄色,中央尾羽褐色,最外侧1对黑褐色具大形白斑。眉纹白色。喉、颏部黑色,冬季为白色。两翼黑褐色,有1道白色翼斑。

虹膜-褐色;嘴-黑褐;脚-粉灰。

灰鹡鸰成鸟:腰黄色,腿色浅(相比黑色还是比较浅的)灰鹡鸰幼鸟:腰黄色,腿色浅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灰鹡鸰与黄鹡鸰的区别:两者的辨识点非常多。但注意黄鹡鸰各亚种的羽色特征差异非常大,需要综合多个特征谨慎判断。

(1)灰鹡鸰上背灰色;而黄鹡鸰上背橄榄绿或橄榄灰色(黄鹡鸰上背橄榄灰色与灰鹡鸰上背灰色差别很小,易混淆)。

(2)灰鹡鸰脚粉灰色(偏黄);而黄鹡鸰脚黑色。

(3)灰鹡鸰尾长,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而黄鹡鸰尾短。

灰鹡鸰雄鸟与黄头鹡鸰的雄鸟区别很明显:黄头鹡鸰雄鸟整个头部都是黄色的。

灰鹡鸰亚成鸟与其他鹡鸰的亚成鸟的区别:腰黄色,腿色浅。比较容易辨识。

" title="黄鹡鸰:腿黑色,尾短,上背橄榄色

" src="http://photo.niaolei.org.cn/uploads/201304/1364912243zyg7xx67.jpg" />黄鹡鸰:腿黑色,尾短,上背橄榄色

灰鹡鸰:腿粉灰色,尾长,上背灰色

地理分布

灰鹡鸰

分布 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中国繁殖于东北至华中以及新疆西北部,越冬于长江上游至华南南部,迁徙时普遍见于东部地区。

生活习性

灰鹡鸰灰鹡鸰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小群或与白鹡鸰混群。飞行时两翅一展一收,呈波浪式前进,并不断发出‘ja-ja-ja-ja……’的鸣叫声。常停栖于水边、岩石、电线杆、屋顶等突出物体上,有时也栖于小树顶端枝头和水中露出水面的石头上,尾不断地上下摆动。被惊动以后则沿着河谷上下飞行,并不停地鸣叫。常沿河边或道路行走捕食。

栖息于海拔在400~2000米的山区、河谷、池畔等各类生境中。停息时尾羽不停的上下摆动,飞行时呈波浪式,两翅一展一收。

迁徙: 在我国长江以北主要为夏候鸟,部分旅鸟,在长江以南主要为冬候鸟,部分旅鸟。每年多在3月末4月初开始迁来北方。

生境: 主要栖息于溪流、河谷、湖泊、水塘、沼泽等水域岸边或水域附近的草地、农田、住宅和林区居民点,尤其喜欢在山区河流岸边和道路上活动,也出现在林中溪流和城市公园中。海拔高度从2000米的平原草地到2000米以上的高山荒原湿地均有栖息。

食性: 主要以昆虫为食。其中雏鸟主要以石蛾、石蝇等水生昆虫为食,也吃少量鞘翅目昆虫。成鸟主要以石蚕、蝇、甲虫、蚂蚁、蝗虫、缕蛄、蚱蜢、蜂、蝽象、毛虫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此外也吃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多在水边行走或跑步捕食,有时也在空中捕食。

生长繁殖

灰鹡鸰

繁殖期5~7月。繁殖开始前雌雄鸟常成对沿河谷飞行活动,觅找巢位。当巢域选定以后,活动范围才比较固定。此时雌雄亲鸟不仅常在一定的区域内活动,而且极为活跃,鸣叫也频繁,时常双双在巢区内位置较高的屋顶和树上鸣叫追逐,并不时地飞向空中,彼此像撕打一样在空中上下翻滚飞舞。营巢于河流两岸的各式生境中。营巢位置多样,在河边土坑、水坝、石头缝隙、石崖台阶、河岸倒木树洞、房屋墙壁缝隙等各类生境中均有营巢。

据统计到的11巢,在墙壁缝隙营巢的占9.1%,在柴草垛营巢的占27.3%,在倒木树洞中营巢的占18.1%,在地面凹坑中营巢的占27.3%,在水坝石缝中营巢的占9.1%,在石崖台阶上营巢的占9.1%。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筑巢材料通常就地取得,因此常因营巢环境不同而巢材有所变化,特别是内垫物。如在林区营巢者,内垫物多系各种树皮纤维和兽毛,而在居民点及其附近营巢者,则多以人类废弃的麻、毡、家禽和家畜毛作内垫。巢外壁则多以枯草叶、枯草茎、枯草根和苔藓构成。营巢位置一般都较隐蔽,即使在开阔地面上的巢,也都隐蔽和伪装得很好。如在裸露岩石平台上的巢,由于巢材颜色和石崖很相似,一般也很难发现。巢区大小随可利用食物资源和营巢材料丰富度而变化,一般在直径500~600米范围活动。营巢期间雌雄亲鸟不再那么频繁地在空中或地面追逐和鸣叫,而是不停地觅找巢材筑巢。

灰鹡鸰

筑巢时先筑巢的四周外壁轮廓,最后再铺底和内垫。每个巢从开始建造到最后完成所需时间,据对一巢的观察,5月12日开始筑外部轮廓,5月15日基本构成,5月18日垫好内垫,全部费时6~8天。巢呈碗状,据对两窝的测量,大小为外径17.0厘米×7.0厘米和 9.0厘米×9.0厘米,内径6厘米×6厘米和 6.5厘米×5.0厘米,深4~5厘米。 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也有筑好巢后间隔1天再产卵的。

产卵期间雌雄亲鸟均少活动和鸣叫,当雌鸟在巢中产卵时,雄鸟多在巢附近守候和觅食。当有人进入巢区时,雄鸟首先发出‘jaja-jaja-’的警叫声,雌鸟立即从巢中飞出,因此一般很难在巢中遇见成鸟。雌鸟产完卵后也立即离巢,到巢附近的水边同雄鸟一起休息和觅食。但若有人惊扰巢时,则雌雄双双飞回,不停地在巢上空跟随着干扰者鸣叫,直至把干扰者逐出巢区,叫声方才停止。

通常1天产卵1枚,卵多为尖卵圆形和卵圆形,少数为钝卵圆形。颜色变化也较大,笔者共发现3种类型颜色的卵,一种呈白色沾黄、光滑无斑,钝端有一灰色圆环;一种呈灰白色、染以黄色,钝端较暗,呈褐灰色,卵上均匀分布一些不明显的淡色线状斑;还有一种呈棕灰色、带褐色斑。卵的大小据对3窝16枚卵的测量,平均大小为18毫米×14毫米,最大为20毫米×15毫米,最小为17毫米×14毫米,平均重量为1.52克,最大为2.0克,最小为1.0克。

灰鹡鸰

灰鹡鸰的巢

每窝产卵数量据9窝的统计为4~6枚,通常为5枚,平均窝卵数5.1枚。 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也有在产最后1枚卵时即已开始孵卵。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据对两窝的系统观察,孵化期12天。其中一窝于5月7日产第一枚卵,5月12日产齐,当日开始孵卵,5月23日孵出雏鸟。另一窝于6月25日产第一枚卵,6月29日产齐并开始孵卵,到7月10日孵出。 雏鸟晚成性,刚出壳时体重1g,体长30mm,全身肉红色,除眼泡之间、枕部、背中心、后背和肩部有少许灰白色绒羽外,其余体表赤裸无羽。5日龄时开始睁眼和露出羽轴芽,10日龄时身体大部为羽毛所覆盖,并能站立跳跃,14日龄时出飞,留巢期14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保护现状

灰鹡鸰
  •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相关参考

黄头鹡鸰的外形特征、生长繁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黄头鹡鸰(学名:Motacillacitreola,英文名:CitrineWagtail)是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黄头鹡鸰(学名:Motacillacitreola)为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头部和下

白鹡鸰的外形特征、鹡鸰辨识、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alba,英文名:WhiteWagtail)是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中文俗名:白颤儿、白面鸟、白颊鹡鸰、眼纹鹡鸰。黑白相间(亚成鸟则是灰色取代成鸟的黑色),亚种较多。属常

灰鹡鸰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雄鸟);♀(雌鸟);juv.(幼鸟)灰鹡鸰-外形描述描述:中等体型(19厘米)而尾长的偏灰色鹡鸰。腰黄绿色,下体黄。与黄鹡鸰的区别在上背灰色,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且尾较长。成鸟下体黄,亚

黄鹡鸰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雄鸟);♀(雌鸟);juv.(幼鸟)黄鹡鸰-外形描述描述:中等体型(18厘米)的带褐色或橄榄色的鹡鸰。似灰鹡鸰但背橄榄绿色或橄榄褐色而非灰色,尾较短,飞行时无白色翼纹或黄色腰。亚种各异:较常见的亚

黑背白鹡鸰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黑背白鹡鸰(学名:Motacillalugens)又叫做黑背鹡鸰,有时作为白鹡鸰的一个亚种。是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

白鹡鸰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雄鸟);♀(雌鸟);juv.(幼鸟)白鹡鸰-外形描述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的黑、灰及白色鹡鸰。体羽上体灰色,下体白,两翼及尾黑白相间。冬季头后、颈背及胸具黑色斑纹但不如繁殖期扩展。黑色的多少随

红喉鹨的外形特征、保护现状、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红喉鹨(学名:Anthuscervinus,英文名:Red-throatedPipit)是鹡鸰科鹨属的鸟类。红喉鹨(学名:Anthuscervinus)为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鸟类。中等体型(15厘米)的

黄腹鹨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黄腹鹨(学名:Anthusrubescens,英文名:Buff-belliedPipit)是鹡鸰科鹨属的鸟类。黄腹鹨(学名:Anthusrubescens)是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鸟类,体长约15厘米。似

田鹨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分类地位

田鹨(学名:Anthusrufulus,英文名:PaddyfieldPipit)属鹡鸰科鹨属,又叫东方田鹨,俗称花鹨。以往的分类和理氏鹨是同种。东方田鹨在中国分布于四川、广东、广西和云南。中文学名:田

水鹨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水鹨(学名:Anthusspinoletta,英文名:WaterPipit)为鹡鸰科鹨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意大利。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