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中的和平观
Posted 阴阳
篇首语: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养生中的和平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养生就是为保养身体、延长生命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传统养生方法丰富多彩,历经数千年实践而不衰,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背景。纵观琳琅满目的古代养生术,不管是从精神摄养到导引锻炼,还是从顺应四时到药饵调补,都体现出先贤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反映了诠释生命的整体理论,贯串着养生方法的和平观念。
和平即调和致平。传统养生中的和平观,强调阴阳学说对养生实践的指导意义,主张养生方法和养生过程中的阴阳调和,以达到人体形神协调平衡而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早已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为依据,而体内之阴阳又必须与外界阴阳的变化相适应,生命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进行。“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保全生命,保养形体,必须要做到阴阳平衡,人体内外协调统一。《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并留下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精辟见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阴阳逐渐失去平衡,人也就逐渐衰老,“阴气自半”、“阳气日衰”,种种老态日益显现。可见,阴阳失调可以导致人体衰老。而养生的一个重要的法则就是调和阴阳以阻止衰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金元著名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也告诫养生者,要“各自珍摄,以保天和”。《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和阴阳应该是保健益寿的基本原则,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以保天和”、“以平为期”正是传统养生所要追求的境界。
传统养生中的和平观要求动静兼养。动与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类经附翼·医易》中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此“一动一静”实为一阳一阴的代表,而“一阴一阳之谓道”。传统养生强调阴阳调和,动静兼养,认为静养精神,动养形体。明代医家李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这里的“精神”指的就是神,“气血”指的就是形。神为生命之主,形为生命之基,“形神合一”,形神互为依存,才形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生命整体。生命不仅本乎阴阳,而且更离不开形神的兼备。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兼养,达到了形神兼顾,互为促进的养生目的。总之,动静作为阴阳的化身,如果人体动静失衡,就会造成阴阳偏颇,导致疾病。清代医家方开在《摩腹运气图考》中说:“天地本乎阴阳,阴阳主乎动静,人身一阴阳也,阴阳一动静也。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人体要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就必须动静兼养。
传统养生中的和平观要求脏腑协调。脏腑协调的含义不仅仅是脏和腑之间的协调平衡,还包括脏与脏、腑与腑、内脏与外界以及脏或腑内在的阴阳调和。五脏主藏精气,六腑以通为用。脏腑的生理活动具有藏通有序的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主要生理功能,脏腑的藏通得宜,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代谢的正常进行。在脏腑活动中任何一个动态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损害健康。从养生的角度看,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进人体的阴阳平衡,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到脏腑协调,情志调和,避免五志过极而伤害五脏是重要的一环。《管子·内业》中指出:“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七情太胜,过胜则伤神,乃情志为害,扰乱五脏功能活动,失却原本平正的生理状态。所以,情志保健的尺度就是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如何保持这个尺度,就是不断地调和情志,使脏腑安和。如喜怒,人皆有之,唯过则有害,尤能损伤肝脏。若喜怒失节,肝脏受损,原本处于动态平衡中的肝气和肝血失衡,功能紊乱。老年人性急易怒,肝血虚衰,肝气易郁,对于养生延年,调和喜怒应倍加注意。
传统养生中的和平观要求药饵调理。人届中老年,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开始退化,功能低下,正气虚弱,抵抗外邪侵袭的能力减退,特别是适应调节机能的减弱,容易导致体内外平衡失调,出现衰老或发生病变。延缓衰老或防治老年疾病的方法之一就是药饵进补调理,这也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一大特色。从临床所见,老年病患者,体质虚弱者固然有之,但虚实夹杂者更多,往往气郁、食积、血瘀、痰滞、湿阻其中,表现为阴阳失去平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复杂情况。药饵调理,就是通过服用中药,来调整因各种致病因素所造成生理功能紊乱和失衡的病理现象,以延缓衰老,康复身体。而这种用于养生益寿中药的制作需要遵循调和平衡的原则,正如明代医家万密斋在《养生四要》中所言:“无阳则阴无以长,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互用,如五色成文而不乱,五味相济而得和也。凡养生却邪之剂,必热无偏热,寒无偏寒;温无聚温,温多成热,凉无聚凉,凉多成寒。阴则奇之,阳则偶之,得其中和,此制方之大旨也。”平补、通补以养生,在古代许多延年方中也有体现,如《丹溪心法》中的延寿丹,在滋肾阴、补肾阳的同时,加入车前子、牛膝以通利下焦;《景岳全书》中的全鹿丸,在补精、益气药中,配上橘皮、沉香以理气消食。养生药饵调和平衡的制方原则还反映在强调调理中焦脾胃,“上下交病,治从其中”。老年病患者病情错杂,调理中焦是取其中和之道,明代医家龚廷贤就主张老年的药饵摄生以调补脾胃为要,其所著的《寿世保元》载有一益寿方,叫阳春白雪糕,方由茯苓、山药、芡实、莲肉等组成,全是现今所说的药食两用中药,可谓是调理老人脾胃的平和之剂也。
传统养生中的和平观要求劳逸适度。在养生实践过程中,养生如何顺利进行,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适度。适度就是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在日常生活里就是要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做到恰到好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人体也一样,兴奋与抑制,紧张与松弛,劳动与休息或称运动与休闲,要保持平衡才无损于健康。起居过于安逸,“久坐伤肉”;劳作超过负荷,“久行伤筋”,过逸和过劳均可引起阴阳失调。名老中医印会河说得好:老年人养生要随心所欲,应休闲而悠然自得,但不宜过多;须保持一定的活动,也不宜过多。起居活动的适可而止,便是劳逸适度。
相关参考
《道德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经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同样也包含了丰富的修身养性的养生理论,这些理论被后来的道家发扬光大,被称为道家养生论的鼻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在国民党元老中,张群是比较少见的长寿者。晚年退出政界以后,著书立说,谈养生、论喝酒、品茶功、谈爱情,1991年12月14日在台北去世,享年102岁。张群主张,养生首先要“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养成良好
在大量的医学、易学两者相关的论著中,对医疗保健及其养生问题各有阐发,给人教益;尤其是修德养性的论述,屡见不鲜。但除了颐卦卦辞与艮卦的卦辞、爻辞偶有人涉及或引用外,其他卦的卦辞与爻辞同养生观挂钩似不太多
三、动、静及节与科学养生先民重视养生,易经颐卦、艮卦、具体为我们提供了健身的方式与要求。颐卦卦辞云“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颐:指颊,腮,下巴;引伸牙床骨。这段卦辞的大意是:为颐养之道问卜,得吉
重视房事保健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正常的性生活既符合人的生理需求,也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古代养生家更强调,戒房劳(避免房事过度)对人身心健康及益寿延年的重要性。为此提出了不少节制房欲的方法,至今仍
1、毛泽东的运动养生张揆一4.喜欢跳舞跳舞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活动。早在20世纪50年代,主席常常在星期六晚上去春藕斋参加舞会。有时到各地视察工作,周六晚上当地也为主席组织舞会。武汉市50年代的许多大学生
在庆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的日子里,我专程拜访了北京人艺建院时期的副院长,今年93岁的欧阳山尊先生—蜚声中国剧坛的老艺术家。欧阳山尊1914年5月生于湖南浏阳,自幼过继给伯父、我国话剧艺术创始人欧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不平常又颇有争议的人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使其备受微词,但他一生无论读书、理家、治军、行政,均有建树,也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作为一个文弱书生,为胜重任,曾氏也非常注重身体锻炼和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不平常又颇有争议的人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是其最大的罪案,始终难逃干系,但他一生无论读书、理家、治军、行政,均有建树,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作为一个文弱书
唐代百岁药王孙思邈,生于今陕西耀县,.9幼体弱多病,甚至危及生命。他的父亲患夜盲症,母亲得了大脖子病。12岁时,他敬爱的老师得病不治身亡,使他非常难过,便暗下决心,长大了要当医生,治病救人。从此,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