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百岁寿星的养生异同探秘
Posted 寿星
篇首语:我希望在颠沛流离之后,还能够重新遇见温暖的你,那时候,你刚好成熟,而我,刚好学会温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今百岁寿星的养生异同探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百岁寿星的养生经,更是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今天,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小康社会的到来,人们追求生活质量,重视养生之道,更是成为时尚之风。然而,古今百岁寿星养生之道的源流如何?其长寿奥秘究竟有何联系和异同?其中大有文章。笔者因工作关系,有幸接触大量古今中外百岁寿星的有关资料,深感探究百岁寿星的养生之道,正确认识古今百岁寿星养生经的联系和发展,分清两者的异同,对于我们吸取百岁寿星的养生精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今养生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讲的是人才,其实养生之道也是如此。养生之道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由于经济状态的不同。自然环境的差异,科学技术的高低,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不同时代的养生文化也有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因此,古今养生之道,表现出时代的差异性,也就毫不足怪了。
饮食观念差异 中国古代养生历来有“食素长寿”的说法,认为“肥肉厚酒”是“烂肠之食”(吕不韦《吕氏春秋》),只有“淡薄是谙”才能“动作不衰”(朱震亨《格致余论·饮食箴》)。隋唐时代的名医、103岁的甄权就是一个以食素为主要养生手法的代表人物。甄权平时生活俭朴,“食不必甘美,有素食菜根者,即可增精液而少秽浊,则胃病不生。问之其术,术尽在斯。”可见甄权的长寿与其长期食素有关。而现代养生学则认为:营养平衡是新陈代谢的基础,膳食中既要有充足的蛋白又要保证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著名生物学家、104岁的寿星陈纳逊教授在其“养生经”中,就有“调节饮食,平衡营养”这一条。陈老在进入老年后,注重少食多餐,食谱为:早餐一杯牛奶、一片面包、一个鸡蛋、一只香蕉;午餐一小碗米饭,荤素搭配,豆制品必备,包括一道置放了红枣、枸杞子之类滋补品的汤;晚餐面食加稀饭,下午和睡前各有一份点心:牛奶、咖啡、蛋糕、芝麻糊轮着吃,可见陈教授的长寿与其“营养平衡”有着直接的关联。
运动观念差异古人强调以气养生。《内经》云“百病生于气也”。只有心如止水,才能静心养神,情绪稳定。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老子就主张“至虚极,守静笃”。他说:“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元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往则气往,若欲长生,神气相注。”而现代养生家则认为:生命在于平衡,养生也在于平衡。这种平衡不仅包括营养,而且也包括运动、休息、环境等方面。若生理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国国民党元老、百岁寿星陈立夫认为:养生在动,养心在静。他说:“举手投足,适度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是也。”但他同时又认为:“心意需静,勿贪得,勿虞失,恬静寡欲,心平可致气和,心旷使尔神怡,自必延年益寿焉。”其动静结合之举,尽在于斯。
性事观念差异“少思寡欲”是古人养生的基本内容之一。《红炉点雪》云:“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因此,“平和无欲”成了古代养生家公认的一个“养生秘诀”。南北朝时,北魏120岁的大将罗结虽然年过期颐,但依然身强力壮,耳聪目明。罗结的养生秘诀之一就是不贪恋女色。罗结伉俪举案齐眉,如胶似漆,却从不放纵房事,朋友为他介绍的美女小妾,被他一一回绝。他认为:不耗精,不散气,是得以长寿的养生秘诀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又证明:性的适当宣泄,可以调节体内各种生理机能,使情绪轻松愉悦。文坛耆宿、百岁寿星章克标的一生中,曾取过三个妻子。在他百岁时,还取了个比他小43岁的北方大姐作为新夫人,为了让新夫人和他一起好好生活,他还幽默地为夫人起了个“灵清”的名字,其意是希望新夫人在今后的生活岁月里,要头脑清爽,事事“拎清”,夫唱妇随。日子就更有滋味了。
传统养生一脉相承
养生之道,作为一种文化理念,一种长寿理论,总有其基本框架。同时,养生理论作为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有着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因此,我们细细分析研究中华养生之道,可以发现:既存在着古今差异的一面,也存在着古今一致、大同小异的一面,这显然是因为同源于中华文化之脉,有其相同基因的缘故。
道德观念共识古人强调:一个人在养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养德,即所谓“大德必得其寿”。孙思邈曾云:“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三国时期的民间医生、百岁寿星董奉虽身居山林却不与世隔绝,他一生助人为乐,乐施好舍,给人治病从来不取分文,只令病家栽杏树为酬。天长日久,病家所栽杏树多达十万株,每到收获季节,所收甜杏如山,董奉以杏子赠与乡人换取谷物,所得粮食全部用来救济贫困人家。由此可见:董奉高尚的医德和功德,也正是他得以长寿的基础。现代医学亦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如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激素可以把血液的流量及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福建省漳浦县佛教协会慈善会会长、112岁的长寿老人蔡松苍一生与人为善。1977年,他捐资2500元作为基金,创立了漳浦佛教协会慈善会,以后,连续6年坚持春季植树,先后出资2000多元,请人购买树苗5万余株,又连续3年资助深土镇敬老院等等。他说:“钱财是身外之物,我没什么用,送给需要的人,我心中踏实。”
食忌观念共识在历代的养生学理论中,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饮食清淡对人体的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清淡,淡则物之真性真味俱得。”(清《老老恒言》)元代106岁的养生家贾铭在他所著的《饮食须知》中也提出:食物宜清淡,忌多食盐。年长之人更不可忽视。现代营养学也认为:多食盐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高血压、肾脏病或心血管病等,故以清淡为宜。新疆维吾尔族137岁的吐地沙拉依一生饮食以清淡为常,三餐以玉米面条和玉米面馕(一种形同大饼的食物)为主,辅以少数细粮(小麦),平时喜喝凉水或在水中调放茴香作饮料。百岁以后,他依然面色红润,情绪饱满,毫无老态龙钟之感。
学习观念共识学习在古人看来,是一种高雅的养生之举,它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净化人的心灵。张英《聪训斋语》云:“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可见古人对学习和养生之间的关系早有见地。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养生学家、“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就是他在100岁时写成的。为了写这部书,他不辞劳苦,常常步行外出收集民间药方,并亲自试验、证实后才收入书中。这种体力与脑力的活动,都构成了他增强体质,延缓大脑衰老和健康长寿的因由。现代养生学也认为:人的脑细胞,越用越发达,越用越灵活。越用越健壮,因此有益于健康长寿。学习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能提高“自我价值”,推迟心理的衰老,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著名儿科专家、百岁寿星苏祖斐在百岁以后,仍以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语言来撰写《100岁写的回忆录》。
文中记叙了作者和她的家人从戊戌变法(1898年)到1995年春近100年的往事,正确入微的记忆,令人惊叹不已。百岁寿星阿椿在退休以后,以书为伴,潜心学术研究和科普写作,先后出版了《四部精萃》、《知识与趣味》、《科学的卫生经济》、《人生百岁》等书,读书写作使他精力充沛,青春长在。
去芜存精继承发展
养生之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滚滚江水永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达,知识的积累,养生之道也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人们在实践中学会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的养生学,逐步克服时代的局限性,在科学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去芜存菁,使各种养生法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使之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
从“导补术”到“保健品”饮食,是维持生活的基础。合乎人体营养的饮食,是延长人类生命的基本条件。这一点,早已被古人所意识。明代116岁的无暇和尚在26岁时就到了九华山。在山上的一个天然岩洞中穴居修行。他长期采集黄精、党参及野果等,每日蒸晒三次,仅在清晨食用一餐,作为“导补”,以饱终日。无暇和尚在山上的条件甚为艰苦,为何还能如此长寿?后人分析:服用黄精是其主要原因。转眼间,几千年过去,古人用天然的动植物作为补品早已被现代的保健品所取代,人们在有营养及富含微量元素的动植物中提取精华,做成针剂、片剂或口服液等,投放市场,受到人们的欢迎。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不少百岁寿星经常服用保健品。如上海的“百岁股民”储士芽老太晚年长期服用某种口服液,并认为“效果蛮好”。
从“喝茶”到“科学用茶”话谈千古事。茗沏一壶茶。茶是人们的常用饮料,被誉为“国茶”实不过分。关于饮茶的祛病保健、养生益寿之功效。历代典籍多有载述。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便称:“茶为万病之药。”此话不免有些夸张,但其主旨还是强调茶药同源。唐代120岁的高僧从谂,人称“赵州禅师”,在他的禅语中,就有“吃茶去”这一条,以此来诠释“平常心是道”。有旧联云: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回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开。想象一下:这种情趣该是何等的自在、何等的悠闲、何等的潇洒、何等的韵致。那么,茶叶究竟为何能使人长寿?现代科学给了您最好的解释: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茶多酚、维生素P等药理成分。咖啡碱能促进人体发汗,刺激肾脏,有强心、和胃、利尿、解毒的作用。与茶多酚协调,还可防止人体内胆固醇的提高,并有防止心肌梗死的作用,并可通透血管。此外,茶还有提神、抗菌等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饮茶习惯已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随着科技的发达,各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保健茶也源源不断地流向市场,如美容茶、减肥茶、健身茶等等。用茶的方式也有了改变。如“中国百岁长寿老人”之一范香秀的枕头就与众不同,她将泡茶饮用过的茶叶晒干后装入枕中,和上谷子和少量的茉莉花茶。拌匀,然后装入枕中。有药书说:这种用茶叶做枕芯的枕头对高血压、神经衰弱、头晕目眩、鼻炎、感冒头痛、暑热等皆有好处,可见范香秀的“茶枕”是不无道理的。
从“个人养生”到“社会关怀”在历代记载百岁寿星的典籍上,我们只见到他们如何注重个人养生,却很少见到古时候的家庭养老以及社会是如何去关爱这些寿星的。就连古籍上记载较多的东汉百岁名医华佗、元末明初150岁的著名养生家冷谦等人也莫不如此。也许。这和时代的局限有关,著书者只注重了“主体养生”而忽视了“客体养生”。如今,尊老敬老已是社会的公德,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一些百岁寿星在家人及社会的关怀下,不仅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样的爱心关怀远比寿星的“养生之道”来得重要。上海市崇明县的百岁伉俪张宗英(104岁)、黄藕新(103岁)结发姻缘已有80余年,育有五子二女。1998年,黄藕新因病住院,其子女和小辈轮流照顾老人,就连70岁的大女儿也从北京赶到崇明来陪伴老母,住在上海的几个子女更是三天两头赶到崇明来照料老人。不久,老人转院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原在该院退休的二女儿便充当了“特别护士”。居委会和街道也多次来看望老人,并给他们送上慰问品。老人感叹地说:“生活在新社会,真是太幸福了。”
“人活百岁不是梦,不慕神仙只仰道”。让我们大力探索古今养生之道的异同,廓清养生道路上的种种迷雾,打开自我保健的大门,找到长寿奥秘的钥匙,攀登上“百岁人生”的颠峰!
相关参考
有幸接触和查阅大量古今百岁寿星的资料,发现僧侣中的百岁寿星甚多。僧侣的长寿,有着极为深刻的生活背景,总结原因,大致有三。戒荤茹素饮食清淡中国传统的养生学历来就有“食素长寿”的说法。现代医学也认为:植物
百岁母亲的三乐养生法邱峰我的母亲谢成秀生于770,年,她一辈子没有看过医生,没有住过医院,是一位健康的老寿星,许多同志要我谈谈她的健身之遭。下面作个简单的回顾:苦难练成强者母亲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崇贤乡
家住上海卢湾区的朱粉英老人今年已有103岁的高龄,虽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耳朵有点背,眼也有点花,但看上去仍然是那么的精神,仿佛90来岁的模样。那么朱老太的养生之道又是什么?日前,笔者来到老人的家中,走访
2008年4月13日,原本多雨的天空竟然放晴,并出现久违了的阳光。在胞兄和战友的引领下,我们驱车前往“世界客都”梅州惟一的男性“百岁老人特殊津贴荣获者”现年105周岁的余耀兴寿星家!余老全家在山清水秀
链接营养平衡是百岁寿星得以高寿的主要原因,然而,也有不少寿星在饮食上有食忌的习惯。他们的食忌究竟与高寿有无一定的关联?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了数十位健在的百岁寿星,发现一些寿星的食忌,除了一些
笔者由于工作原因和对百岁寿星长寿因素的关注,最近专程前往大埔县银江镇冠山村,访问百岁寿星房够英及其孙姚铁流,对房老阿婆的生活情况、脾气性格、为人处事等方面进行了解。到她家后,看到房老阿婆气色正常,身体
身患癌症也能寿逾期颐?这似乎是人们不可想象的问题。然而事实确实存在,被人称为“与交大同龄”的曹曾祥老人就是一位身患癌症的百岁寿星。曹曾祥老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1897年。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受
笔者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在相当长时期里被认为是“真理”且被写入书本的这句话,如今,生活中却颠倒了过来,千年树在山中恐怕难得寻觅,百岁老人在世上却可常见到了。据大埔县老
两年前的夏秋之交,上海美术馆举办的“王康乐百岁画展”开幕之际,当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顾问、百岁画家王康乐出现在众人面前时,现场顿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因为这位著名的百岁画家与人们心目
家住上海南昌路的傅引珍老人,出生于光绪二十二年,虽然历经一百余年的风风雨雨,但依然记忆清晰,思路敏捷。傅老太虽然年逾百岁,但体内新陈代谢和肠胃的消化能力很好,饮食也颇为奇特。她一天用餐五至六顿,菜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