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Posted 胰岛素

篇首语: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分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西药治疗和自然疗法。目前医药界普遍采用西药治疗糖尿病,毒副作用大。近年来,欧美国家开始关注天然植物提取物,希望这类自然物对糖尿病患者有所帮助。本文就上述三类治疗方法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的应用和利弊做具体的阐述,同时对尚处于研究阶段的降糖产品做简要介绍。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仅能替代补充胰岛素分泌不足,使急性并发症病发率得以控制,而不能根治。强化胰岛素治疗是指有些人胰岛β细胞严重不足,单纯按三餐前注射胰岛素,常难以维持空腹及餐后夜间血糖,通过多次多成分皮下注射胰岛素,模拟正常人的胰岛素作用曲线,使血糖达到或接近生理水平。

通过补充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但长期使用易引发胰岛素对抗,导致脑血栓、中风、心脏病、肾病综合征等,危及患者生命。胰岛素还有低血糖反应、皮下脂肪营养不良、胰岛素过敏、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抗药性、胰岛素水肿、屈光不正、体重增加等副作用。

口服降糖西药治疗

西药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主要方式,疗效显著。

磺脲类 常见的降糖药,有氯磺丙脲和甲苯磺丁脲(D860)、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部分药物可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糖的输出。长期服用会使胰腺β细胞疲劳且功能降低,损伤肝肾,低血糖、恶心、头痛头昏、视物模糊、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双胍类 有苯乙双胍、二甲双胍、丁二胍等。通过肌肉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肝脏葡萄糖异生,抑制或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吸收。具有抑制食欲、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度等作用,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可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副作用有: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加重心脏疾病。

α糖苷酶抑制剂类 如拜糖平,通过抑制小肠上段的葡萄糖苷酶,阻断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单糖,未分解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中下段再被缓慢吸收到血液中,改善餐后血糖高峰。易腹胀、腹泻,须辅助其他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恩格列酮),可以增强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降低肝脏的糖异生作用,增加胰岛素受体,减轻胰岛素抵抗。副作用有:肝功能异常、头痛、水肿、红细胞异常、心脏病变、体重增加、血细胞异常等。长期服用可致癌。

尚处于研究阶段的降糖药物

铬制剂 1959年,Mery和Schroeder发现三价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活性成分,在体内协助胰岛素发挥生化作用,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随着深入研究开发,有望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