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济元:一个世纪的艺术人生
Posted 世纪
篇首语: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晏济元:一个世纪的艺术人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跟之前看到的文章描述的一样,晏老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气质儒雅,眼睛尤其好,写字画画看书看报都可以不用老花镜,只是耳朵有些背了,旁人跟他说话要扯着嗓门。老人听得清就应一声,大多数时候听不清,就画自己的画,看自己的报。报纸翻得快,看到“剪纸唐诗三百首,万米长卷迎奥运”的标题停了一下。家人介绍说,晏老一生爱国,心系天下大事,国家命运,早年虽然无比钟爱艺术,却毅然选择了科学救国之路,学习机械工程,“ 9·18”事变以后,他和张大千一起搞募捐展览。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残疾人基金会、湖南水灾、非典、海啸等,都有晏老的捐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铁血丹心,应该也是晏老到现在依然精神矍铄的秘诀之一吧。
采访那天,恰巧碰到崇州的童春云和朱明来探望晏老,两位是晏老的学生。童春云说,晏老喜欢热闹,最喜欢人来看他,作为学生,他们最懂老师的心思。这一次,他们又带来了一张丈二徽纸。朱明说,晏老现在画画很少,要特别有兴致了才会动笔,他们就经常找些稀奇古怪的纸来逗出老师的兴趣。晏老是学工科出身的,对工艺要求很高,对造纸工艺也一清二楚,世人知道的“大千纸”,实际上是当年晏济元和张大千一道办抗日募捐联展,两人同在青城山画画,为解决战时纸张匮乏之难,晏济元只身前往夹江石子青纸坊研制出的。对工艺的偏爱,让晏老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爱好——喜欢搜集小刀,目前已搜集了国内外的小刀上千枚。能文能武的晏老让家里的保姆都觉得头疼,开玩笑说“麻烦得很”,吃荷兰黄油,喝巴西咖啡,衣着讲究质地,更要干净,生活一点都不会马虎。快到中午了,保姆进来,晏老问她豌豆火巴没有,但又不能烧烂,加盐味精就行,不要别的香料,汁水不要多,多了就入味了,嘱咐了一长串。童春云说,不要看晏老107岁了,清醒得很,搞不好还会说反话来“修理”人。
以天地铸我,百岁登华山泰山画案上有一幅青绿山水图即将完成,典雅细润,清丽脱俗,最后配上黄公望一首《郭公恕仙峰春色图诗》,耐人寻味。
不过,晏济元自己不是很满意这幅画,说画得太细了。然后他问童春云和朱明,听说阆中有张飞种的柏树?他俩忙说,哦,梓潼七曲山到剑门的公路两边都是古树,儿子晏秉常在一边听了很紧张,说,远哦,要三个多小时。听父亲说只是想让人拍点照片回来,才松了一口气。
晏秉常紧张是有道理的。近年来,晏济元不顾年事已高,1999年赴云南,观虎跳峡,登玉龙雪山,2002年登华山,2003年登泰山,时年104岁。晏济元这样频繁出游,并不是为了创造什么奇迹,而是与自己的艺术主张密切相关,“看尽云山是吾师,任我纵横写自然”,以天地铸我,是晏济元现实主义艺术观的写照。他曾说过,作画应吸山水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作品才有生命力。因此,晏济元对现在画坛的泼墨画,抽象水墨画的探索不以为然,或自嘲是“落伍之人”。他曾说过,“我不知道现在的国画是一种怎样的思想,要对自己的民族有深刻认同啊,否则就是去祖败宗!”
师造化而创新,登顶诗书画印晏济元的书画,现已饮誉中外。国内专家如李络公认为晏济元的画风早年基本上与张大千是一路,即走黄山派石涛、渐江的道路。晚年自辟蹊径,继承传统,并师造化,且能创新,画界对此早有评价。
晏老全面的绘画功力在国内非常少,他的画名大于书名,实际上他非常强调绘画和书法的关系,他从自己的经验中总结出国画的技法是:书法与绘画结合,无论写生或创作,都需要贯穿书法的理论和技巧。
此外,晏济元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每每在画上题诗,总能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其篆刻作品也寓刚于柔,醇和而有韵味。晏济元在诗书画印上造诣之深,当今海内外的藏家对其作品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与张大千兄弟的深情厚谊晏济元在艺术上打下坚实的传统基础,与从小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1901年农历六月十三日,晏济元出生于四川内江县茂市镇万家场,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父亲晏辉廷为前清诸生,长于书画、治印,又善于经营农耕和糖坊。晏济元自幼就表现出艺术天赋,父亲着力培植,除亲授外,也延请内江名人、清末秀才张曲斋为晏济元教授古典诗词、魏晋书法、绘画技法,而后晏济元潜心研习。在家学饱养、严师重教之下,少年晏济元已经具备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及艺术素养,为其一生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少年时代,晏济元与张大千的友谊值得一提。晏济元与张大千同是内江人氏,父辈是世谊,两家又有姻亲关系。两人自幼一同玩耍,共同演习书画的道路,早期都是从碑、帖和石涛、八大入手。成年后两人先后离开故乡求学,1914年,16岁的张大千去重庆求精中学读书,1917年经上海随兄张善子去日本学习染织。1924年,23岁的晏济元也来到成都学习新学,后考入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当时张大千和张善子也从日本回国,住在上海西门路西城里,以卖画为业。晏济元与张大千兄弟二人分别多年后再次重逢,在张大千兄弟盛情之下,晏济元与张大千得以朝夕相处,切磋探讨画艺。
国家危难时,唱响民族正气歌这段时期晏济元寄寓张大千兄弟家达七年之久,直到1934年,晏济元远渡重洋,赴日留学。在日期间,晏济元没有一日荒废对书画的研习。直到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晏济元想尽办法回国,到达天津时,张大千已在码头等候。随后两人同住颐和园乐农轩,吟诗作画,办画展,形影不离十几年,直至大千出国。
1940年,北平沦陷。日伪势力网罗贤达,张大千接到聘书,晏济元以事关正义与民族气节,力劝张大千离开北平,张大千深以为然。随即晏济元带走大千的两个儿子和重要书画先行一步回重庆。两人后来还一同举办了抗日募捐展览。1947年晏济元在成都举办画展,张大千评价其作品:所谓作家士气兼到也。尔后晏济元为生活所迫,卖画为生,大千则翩然出国远游,从此天各一方。
宠辱不惊,厚积薄发一百年1949年重庆刚解放,晏济元所学的工业技术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分到一家工厂担任技术工作,业余钻研书画。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57年晏济元被划为右派,但他并没有消极,而是更加努力工作。
1963年,毛泽东70岁生日,晏济元应郭沫若之邀作国画《红日青松图》祝贺,深受毛主席喜爱。1964年元旦,由朱德、彭真、周扬等推荐,晏济元以四十余幅作品在北京政协礼堂展出,朱德观后称赞“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
画展后,晏济元不幸被自行车撞倒,长途颠簸回重庆,病情恶化,以至下肢瘫痪,从此一病不起达八年,外界甚至传言他已离开了人世。在夫人潘毅悉心照料下,晏济元奇迹般站了起来,还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艺术的执著,十几年没有一天间断书法和绘画,没有纸墨就在腿上比划。厚积薄发,晏济元在晚年焕发出惊人的创作能量。
很多人都好奇,晏济元是以何种心态走过了风雨飘摇的百年人生,其子晏秉常回答:“清心寡欲。”在他眼里,父亲一生刚直不阿,宠辱不惊,“父亲常说,‘我从小读四书五经,但《三字经》的头一个字我一直认不到。’”
晏济元一生,确实做到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相关参考
身为世俗中人,我们倾听一位百岁老人的诉说,什么是人性的善良,什么是快乐的本源,什么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当我们的目光注视到贫民窟的拾荒者,他们一无所有,却总是笑容满面;而富裕的欧洲,批评、指责、伪善司空
15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对欧洲以及全世界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美术三杰”最为后人推崇,其中不包括:__
15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对欧洲以及全世界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美术三杰”最为后人推崇,其中不包括:_____A、达?芬奇B、但丁C、米开朗琪罗D、拉斐尔答案:B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约翰·戈达德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15岁时,他立下了要实现127项人生目标的宏伟志愿。在经历了18次死里逃生和难以想象
约翰·戈达德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15岁时,他立下了要实现127项人生目标的宏伟志愿。在经历了18次死里逃生和难以想象的困苦后,他达成了其中的109个目标。当有人问他是凭借怎样的力量,把那些看起来的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佛教追求人生苦恼的彻底解脱,是从探求人生和宇宙的“真实”开始的。佛教认为,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生。在佛教看来,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人不能离开自然,因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佛教追求人生苦恼的彻底解脱,是从探求人生和宇宙的“真实”开始的。佛教认为,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生。在佛教看来,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人不能离开自然,因
在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史中,也包含了各类茶具的发展,其中,以石制壶最为常见。以天然原石制壶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目前,石壶艺术已形成三大风格:一是以紫砂茶壶艺术为源本,主要是传统雕刻艺术风格;二是以传
被徐悲鸿先生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一代画师张大千(1899—1983),以85岁灿烂的年华远去了。然而他的养生理念和智慧艺术,留给我们永远的财富。从手书《乐天长寿辞》看大千养生观上世纪30年代,国画
当您手捧鲜花,拨开花瓣,轻轻抖动,就会看到有许多粉末飘然而下,这就是花粉。正是这小小的花粉,却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营养素之一。近年来,花粉健康产业越来越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花粉是植物花朵
爱是要讲艺术的?熏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性学权威玛斯特斯和约翰逊就提出了著名的性理论反应四周期。他们认为,一次完美的夫妻性生活,应包括兴奋期、持续期、性高潮期和消退期。其中兴奋期主要是进行“性前嬉
肥胖和体重超重,已成为21世纪世界性“背叛”人体健美的体型和病态。肥胖与超重,已被全球医界公认为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胆结石、糖尿病等疾病的温床。怎样才能减肥?是肥胖、超重者关心的热门话题。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