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四季养生辨
Posted 阴阳
篇首语: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家四季养生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天地虚盈,阴阳相交,故天地有春夏秋冬之四季,日月有晦朔弦望之四候,而人,身有阴阳气血,体有五脏六腑。人的阴阳气血的盛衰随天地之阴阳交合的变化而变化;人的五脏之气的旺弱应春夏秋冬的交替而交替。
何谓五脏之气?曰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那么,五行和四季、五脏之间的关系如何呢?五行学说认为,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木应春,应肝,主生;火应夏,应心,主长;土应长夏(或四季),应脾,主化;金应秋,应肺,主收;水应冬,应肾,主藏。而在五味中,酸,归春,归肝;苦,归夏,归心;甘,归长夏,归脾;辛,归秋,归肺;咸,归冬,归肾,此时的五昧被称为“时味”,此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同时又寓有相生。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没有相生,就没有万事万物的成长和发展;没有相克,就不能维持万事万物的协调和平衡。五行相克,就是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道家养生就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提出性命双修。性,神也,命,身也。身为神之宅,神为身之主,二者互为根本。在养生过程中,道家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使人能积极主动地开发自身潜力,增加抵抗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乃至得道成仙。
在四季中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有的道书上说:春补肝,夏补心,秋补肺,冬补肾,四季补脾。有的道书上又说:春补脾,夏补肺,秋补肝,冬补心,四季补肾。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哪种说法更科学呢?以往,道书上都是分开来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各执己词,以至让后来人读了他们不同的观点而如坠入雾海,不知孰是孰非了。其实,从理论上说,他们的观点都是对的,就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半。(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我们不得而知)他们的观点都不完整,因而,给人带来了误解。如果有人只读了其中一种理论的话,那么很可能会给人带来伤害。如果有人读了两种理论而不善思辨的话,他就会对道家的养生理论产生怀疑,其实我自己就是从茫然到怀疑,通过思辨后才认同这个理论的。因此我认为有必要用辨证的观点来同时阐述这两种养生理论,以正视听。
华阳真人说:“一藏(脏)旺则一藏弱,一气盛而一气弱,损有余,补不足。”上面提到五脏合四时,各有所旺,就是说,春,肝旺;夏,心旺;秋,肺旺;冬,肾旺;四季,脾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补呢?《修真密录》中说:“春无食酸,夏无食苦,四时各减时味者,谓气壮也。减其味,以杀盛气。”华阳真人说:“春,肝旺脾弱,则养脾,食甘物,五谷中,粳米,五果中,枣肉,五畜中,牛肉,五菜中,葵菜,清心无忧,忧则伤肝;夏,心旺肺弱,则养肺,食辛味物,五谷中,黄黍,五果中,桃子,五禽中,鸡肉,五菜中,葱菜,清心少喜,喜多伤心;秋,肺旺肝弱,则养肝,食酸物,五谷中,豆,五果中,李子,五畜中,犬肉,五菜中,藿菜,静屋避寒,寒则伤肺;冬,肾旺心弱,则养心,食苦味,五谷中,小麦,五果中,橘子,五畜中,羊肉,五菜中,薤,清心无恐,恐则伤心;四季,脾旺,养肾,食咸物,五谷中,粟米,五果中,山药,五畜中,猪肉,五菜中,韭菜。”华阳真人在这里详细地描述了五脏当旺而旺时应该如何补养。
上面提到的情况是五脏当旺而旺时所补养的原则。那么,五脏当旺而不旺的时候又该如何呢?我们知道,养生的关键是在于保持阴阳平衡。《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实,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就是说,不管阳胜还是阴胜,对身体都没有好处。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是互为根本的,双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阳无阴不生,阴无阳不成,阴阳总是处于运动状态,阴消阳息,一盛一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因此我们要做到阴平阳秘,在五脏“当旺时养而取之,当衰时养而补之”。
五脏当旺而不旺时,就是中医中常说的“不及”。《黄帝内经·素问》中说:“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剩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意思是说如果季节已到相应的脏气却不到,这就叫不及。当不及时,则已所胜之脏气因无制约就要妄行,而所生之脏气也因无所养而受病。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补养呢?《修真密录》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注云:多其时味,以养其气也……内则所云:多其时味,恐气虚羸,故多其时味,以养其气。”这里强调的就是如果季节已到,而五脏当旺而不旺时,就应该增其时味,及时补养该脏气。《修真密录》中还说:“又肝病者宜食麻麦,犬肉,李,韭;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脾病者宜食粳米,牛肉,枣,葵;肺病者宜食鸡肉,桃,葱;肾病者宜食大豆,黄黍,猪肉,栗,藿。是故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综上所述:道家养生原则是当五脏在四季中当旺而旺的时候,春天,肝旺则养脾;夏天,心旺则养肺;秋天,肺旺则养肝;冬天,肾旺则养心;四季,脾旺则养肾。但是在四季中五脏之气“不及”时,就是当旺而不旺时,就应该春补肝,夏补心,秋补肺,冬补肾,四季补脾。读者应该谨慎分辨。
最后还要提到的是道家养生的另外一个重点,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华阳真人说:“及春夏养阳,以真气随天大运,在肝与心,肝与心,气升之所。秋冬养阴,以真气随天大运,在肺与肾,肺肾者,液降之所。”《黄帝内经·素问》中说:“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怎样才能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呢?华阳真人在《西山群仙会真记·养形》中说:《西山记》曰:仲夏仲冬之月,善养形者,处于深堂,避其大寒大热之气,而伏其肌肤,非特此也。先寒而衣,衣不得顿多;先暖而解,解不得顿少。久劳则安闲,以保极力之处,久逸则导引,以行稍滞之气;暑不当风,当风则荣闭卫结。夏不卧湿,卧湿则气散而血注。冬不极热,极热则肾受虚阳,而春夏肝与心有壅蔽之疾;夏不极凉,极凉则心抱浮寒,而秋冬肺与肾有沉滞之患也。”华阳真人在这里详细地阐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我要重申的是:“冬不极热,极热则肾受虚阳,而春夏肝与心有壅蔽之疾;夏不极凉,极凉则心抱浮寒,而秋冬肺与肾有沉滞之患。”极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部饮食,有人认为秋冬是进补的好时机。因此毫无节制地暴食极温之物;二是外部取暖,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条件好了,有人白天离不开取暖器,晚上离不开电热毯。这两个方面的“极热”必让肾受虚阳,而肾阴受损,至春夏肝与心必病。极凉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饮食,因为天气炎热,有人为了解暑,暴饮寒凉之物,而不知道夏喝热茶解暑之功效;二是外部纳凉,当风而坐,当湿而卧,冷水冲凉,不离空调。此二者必使心抱浮寒,心阳受损,至秋冬肺与肾必有疾。因此,我们在饮食上要做到有所节制,生活规律上要做到起居有常,要发挥人身体自身的调节能力。
相关参考
老子、庄子等先哲总结概括了当时的养生实践,提出了以“道论为本”的养生思想,秦汉时期黄老之学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种思想,这就为道家养生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吕氏春秋》在表述自己的宇宙观时,融入了《老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最能体现和代表本土化和民族性的宗教,它以延年益寿、羽化登仙作为修道的最高目标,是世界上唯一将实现长生作为主要修行的目的和内容的宗教。其在追求长生久视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道
我国传统养生,有动形,有静心,有气功,有药饵,有食养,有固精,有动有静,不一而足,而其共同要点,就在于顺应自然,故四季养生,更难例外。在春季的三个月中,古养生家认为,此正是陈旧的万物发新生芽之际,天地
《道德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经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同样也包含了丰富的修身养性的养生理论,这些理论被后来的道家发扬光大,被称为道家养生论的鼻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四时气象的特点及生长收藏规律,提示人类必须顺从四时阴阳变化调摄精神,合理安排生活起居,以健身防病。若违反四时阴阳消长规律,则不仅会伤害相应五脏,还可能会在下一季节发生病变(见下表)。这种养生、养长、养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招集四方学者,用集体智慧编著的一部道家名著。《淮南子》是一本探讨天地自然以及宇宙万物和治国平天下的小百科全书。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子》又
我国是个六大茶类(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齐全的产茶大国,众多的茶叶花色品种为我们的饮茶生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由于制茶工艺离不开热的作用,在制茶过程中有放热作用也有吸热作用,因每种茶制
众所周知,黑米是我国古老而名贵的水稻品种,相传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便由博望侯张骞首先发现。中医认为,黑米有显著的药用价值,古农医书记载黑米有“滋阴补肾、健身暖胃、明目活血、清肝润肠、滑润益精
喜逢盛世,颐养天年,谁不想养生健身、安度幸福晚年啊!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养生健身、安度幸福晚年呢?有的同志说:“老年养生各有所好,老年养老各有个的办法。”我的体会是:老年养生各有道,保健妙方自己找。世上
有一则古代的寓言,说“酒”与“茶”发生了争论:“酒”称自己是道家的养生之宝,功在活血通络;“茶”说自己是佛家的养生之珍,利在清心解腻。结果,“水”出来劝话:如果没有水,就既没有酒,也没有茶。水才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