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光的生命
Posted 营养
篇首语: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泪奋斗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放光的生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耄耋之年创造伏癌奇迹著名的营养学专家于若木,今年八十有三。去年,她生病住进了医院,经医院检查腹内患有肿瘤,于同年8月做了大手术。手术后医生的结论是:“恶性肿瘤,到了晚期,并且已转移到了肝上。”医生的结论令亲属和所有知道的人都十分忧虑,惟有于老本人却十分镇静,这种镇静来源于她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博大胸怀以及她的良好心态。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好的精神和心情是抗病治病的良药。
手术前、手术后的一些检查和治疗对于老来说是十分痛苦的,但她从不吭一声,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种种痛苦。在住院期间,她除了配合医生接受治疗之外,自己还在经络和穴位上贴一种胶布(伤湿膏之类),同时吃一些抗病防病的药物和食物。无论这些药物、食物有多么难吃,只要对身体有益,她就以愉快的心情去接受它。
于老住在医院里并不把自己当病人,而是把自己当正常人。自己动手盛饭、菜,自己洗碗筷,而且还照顾别人,给别人盛饭、盛菜、倒水等(除做手术后的一周内让人照顾)。不仅如此,她每天还要给陪住的人和来看望她的人治病。谁要说头痛、腰痛、腿痛或感冒、咳嗽、失眠等,她马上就给治疗。她的医疗方法是:理疗,在穴位上贴胶布、外用药等。她是病号兼大夫,而且还是主动送医送药的大夫,疗效都很显著。作者曾有几十年的脚气,陪她住院时,她就给治好了。
越发出奇的是,她在住院期间,还抓住到医院给她送饭的司机、公务员、厨师,给他们办培训班,讲营养课。并用自己的离休费给所有在她身边的工作人员,每人都买了字典和许多字帖,叫他们练习书法,练字,背唐诗、宋词。对几位女服务员,她替她们交了学费,让她们学挑花、绣花,并请了师傅教她们学缝纫等。她自己每天都认真地给她们判作业,出题考试。同时,于老还不忘关心国家大事,每天把很多份报纸的重要内容都看一遍,该记的记,该剪报的剪报。谁能相信这是一位八十三岁、刚刚做过大手术的人所做的。也许她做的这一切,也就是治病的“良药”。因为做了手术4个月之后,她的体重增加了4.5公斤。原来医生的结论说“病已转移到肝上”,但在她面前却奇迹般地消失了。
她出院后人们都劝她要多休息,但她还是夜以继日地看书、看报,查阅国内外资料,作笔记,写文章。“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这也正是于老人生的真实写照。
德高如山,笔韵如神于老的《于若木文集》中就能展现出她女中英才的品质、学识、道德、修养。于老的道德标准起点是建立在国家、人民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就使她观察问题时,总能从大局出发,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出发。营养关系到国民的体质,国民的体质不健康,国家就不能强盛。她认为健康能创造经济效益,健康是万富之源,是国家兴旺的基础。有人说“知识能创造财富”,这话不错,但是有知识还得有健康的体质。如果没有健康的体质,即便是博士、院士,长期躺在病床上,也无法创造财富。于老讲这些话,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要能使人不生病,或少生病,才能减少人的痛苦和社会的负担。因此,于老在她退居二线后,以她的远见卓识,就“悄悄”地参与了营养食品界的工作。也正是她的参与,以她德高望重的风范,赢得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解决了我国人民急需要的大豆蛋白的问题。并在她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办了学生营养小报,又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办了学生营养午餐。她还提出厨师必须学营养学,要在全民中宣传、普及营养知识,并写了大量通俗易懂宣传营养知识的科普性文章。这些文章内容丰富,联系实际,以例明理,语言深入浅出,而又处处闪现出哲理之光,使文化高的人愿意看,文化低的人看得懂。文章里不仅介绍营养、配膳知识,还有省钱的具体措施,让钱多的人看了受益,钱少的人看了更受益。因为使钱少的人懂得了并非高价的食物就一定有营养,价廉的食物就没有营养。于老文章里的具体措施,解决了低薪阶层的人们由于不懂营养知识而对价廉食物产生的偏见。
20年来,于老把我国的营养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为她起到了上呈下达的重要作用。每次中央领导看望她时,她都抓紧时间向领导提一些重大的问题和建设性意见。中央领导也都很重视她提的问题和意见,所以有些重大问题才得以形成决策,得到解决。
生活的艺术家人们只知道于若木是营养专家,却不知道她还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人们可以成为各种艺术的艺术家,但是很难成为生活的艺术家。生活的艺术是最可宝贵的艺术,是包罗万象的艺术;生活的艺术家会将万事万物为人类所应用,从而实现生命的有效值。于老恰恰具备了生活艺术家的才华。
于老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渊博的知识和与生俱有的聪明以及善良的品格,形成了文人与学者的气质和风度,但却没有旧文人与学者不善动手、不善劳动的习气。于老是革命家陈云的夫人,但她没有一点官夫人的架子。她平易近人,宽厚善良,事事都要成人之美。所有在她身边工作的人员,她都无微不至地关怀她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尤其是对他们的学习和进步抓得更紧,给他们买学习用具,创造学习条件,让他们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她常说:“不能光用人材,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材。”
每当逢年过节,她都要拿出自己的生活费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发过节费。平时还经常给他们改善生活(请他们吃饭)。凡是她吃到的新鲜东西也一定让工作人员尝到。因此她自己的生活也就十分俭朴。在生病住院时,要打一种针剂,这种针剂很贵,她嫌贵,就坚决不打。可是她给工作人员花钱,给学生、给希望工程、给孤寡老人捐款都十分慷慨,不但把自己的稿费、讲课费捐了,而且有时连离休费也捐出去了。这些她从不对人说,也从不留名。
于老在生活中对一切物品都十分爱护,十分节约,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点菜、一根针、一根线、一滴水(所有用过的塑料废品及旧书、报、杂物都要分类,送废品站)。她常说:“世上没有废品,所谓废品是你没有把它用对位。”于老真正能做到物尽其能、物尽其美、物尽其用。她还不仅仅如此,她更是一个进取者、创造者。她无论在什么环境条件下,都要充分发挥她的智慧和艺术头脑,设计出一套既有艺术性又实用性的生活模式。下面我仅举一例:她要给女儿做一件漂亮裙子,首先要选颜色、花式最适合女儿,且价廉物美而又有实用的布料。然后自己设计出端庄大方又最美的式样。自己裁剪,自己缝纫,女儿穿出去后会赢得所有人的赞赏。
她挑花、绣花、织毛衣也是高手。做饭、炒菜、蒸馒头、烤面包、做各种小吃也都是她的拿手戏。
她种庄稼、种菜同样是内行。她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引进良种,科学管理,自己积肥,将厨房里的废料、泔水、烂菜等集中起来,用阳光自然灭菌、消毒、发酵后使用。收获自然是果实累累。2002年元旦,于老从她房里出来,对我说:“我送你一个小礼物。”我接过来看了看是个小瓶,瓶内装着一块酒精棉,一根喝口服液用的细塑料吸管修剪成一头尖的小管。她见我有些迟疑,便说:“这样一个牙签我能用几个月。”我试了试,果然好用,并且有一定特点,无论牙缝大小都能伸进去,微带弹性,随意弯曲,不会伤牙,不会折断,随身可带,方便卫生。既利用了废料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节省了一项小小的开支。要是人人都用这种牙签的话,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不老人生有些退休老人能创造第二个春天。于老却正在创造第三个春天。她病好出院后,又通宵达旦地看书、看报、查阅资料,参加社会活动,接受记者采访等。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中,她还说要学烹饪、学英语、学电脑。她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对万事万物都透着兴趣的不老人生主义者。我相信她说到做到,因为她年龄虽大,心却不老。尤其她的精力和头脑及耳朵,比中青年人的反应还要灵敏。还有,平时(由于神态庄重)看她总是静静的,慢慢悠悠的,可是干起事来却十分利落,并且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腹有诗书气自华”,高深的文化素养使她的举止优雅得体,谈吐恢宏高尚,秀外慧中,体现出了她的自然、自信和潇洒。
相关参考
百问中文整理了光未然、光明甫、光井爱佳等5位姓光的名人明星及相关资料。1、[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光未然(张光年,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有《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文艺辩论集》《
设计一个光的物理小实验铅笔,玻璃杯,水。水倒入玻璃杯,铅笔放进水里,一半在外面。光的折射实验。设计一个物理实验取两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将两温度计分别同时置于树下和遮阳伞下,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温度计的示数
我们从出生起,就与光有千丝万缕、不可断绝的联系,但光究竟是什么呢? 距今300多年前,赫赫有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兼数学家牛顿创立了光学这门学科。当时,牛顿认为光是由一种弹性小球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光
光是光子的运动。它是光源中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辐射出来的光子的运动。 他还最早开始全面地研究光。他发现,点光源发出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45—1923年),在一次实验中将阴极射线放电管包上厚厚的黑纸,防止外部光线扰乱阴极射线。然而,他注意到在离射线管1米远的地方,有个氰化钡做成的荧光屏,
被摄体:具有泻光特点的林中、阴天下的风景如山峦、江和湖海的水面等. 要求:充分利用点、泻光的特点营造出印象深刻和感动人的氛围. 注意光比范围及曝光量的掌握,明暗差要适当,用点测光方式测得明处与暗处
被摄体:与此种光线有关的人物、风景、花卉、植物、宠物以及抓拍. 要求:充分活用阴影的效果,使画面的氛围符合自己的拍摄意图,通过练习提高对光的敏感性. 拍摄时从顺光、侧光、斜策光、半逆光、逆光的顺序
产量表现1995―1996年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132.6公斤,较对照品种东农416平均增产8.0%,1996年异地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073.9公斤。较对照品种东农416平均增产6.8%。特征特
产量表现1995―1996年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132.6公斤,较对照品种东农416平均增产8.0%,1996年异地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073.9公斤。较对照品种东农416平均增产6.8%。特征特
英语口语是卡在外企求职路上的一道门槛,是难过的关也是必过的关。不少操著一口蹩脚英语的毕业生在此关纷纷落马。在外企面试中,碰到外国人当然要通过英语来交流,但是更应注意的是,华人面试考官用英语提问题也很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