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与健康
Posted 阴阳
篇首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阴阳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说起阴阳,不少人会感到十分玄乎,似乎它看不见,摸不着,一般人难弄明白;有的人甚至还会把它和农村中看风水的阴阳先生联系起来,将之斥为迷信。
这些,都是对我国传统阴阳学说的误解。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人长期探索天地人生规律而总结出的一套科学理论,它不但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支柱,而且也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懂得一些有关阴阳的理论,对于我们保健养生十分重要。
一、身体百骸,阴阳互根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阴和阳两个方面,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人这一复杂的生命体。在我们身体中,哪些属于阴,哪些属于阳呢?
一般来说,凡是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功能活动属阳,组织机构属阴;功能亢进属阳,功能低下属阴;等等。
阴阳既对立,又统一,各自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即阴阳互根,“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旦“阴阳离决”,生命也就告终。
人体中的阴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即不断地有盛有衰,这种变化在一定限度内是生理活动的过程,超越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病理变化。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如功能亢进之阳症可以转化为功能衰竭之阴症。这种阴阳的运动转化,是人体生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阴阳调和,体健身强;忤逆阴阳,精竭命衰
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阴阳状况。《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又说:“阴平阳秘,百邪不侵。”人体阴阳,只有不断调整,才能总保持在“阴平阳秘”状态。
《黄帝内经》的这一论断,为以后2000多年间中国的医学家和养生家所肯定和遵循,也被大量的医疗和养生实践所证实。
《养性延命录》中说:“人生之有长短,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慎,饮食差误,淫泆无度,忤逆阴阳,精竭命衰,百病萌发,故不寿终。”《河图帝视蒙》中也说:“辱天地(阴阳)者凶,顺时序者吉。”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更鲜明地指出:“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中医认为,辨证养生者的身体,多会阴阳调和,极少生病,阳耗很慢,生命延长;不懂辨证养生的人,阴阳多不调和,疾病较多,阳耗很快,生命缩短。
不论什么样的体质(或疾病),采取什么样的健身方法,只要按照阴阳辨证之理去做,都会获得成功。
每个人身体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或阴虚,或阳虚;或阴盛,或阳盛。每种健身方法的作用也不同,有补阴,有补阳。正确的养生方法,需根据不同体质而选用不同的方法,阴虚选补阴法,阳虚选补阳法。
《黄帝内经》早就告诫人们:“阴胜则寒,阳胜则热”。日常生活中,偏于阳热类活动多了,就会积阳热而成为阳热病;偏于阴寒类活动多了,也会积阴寒而成为阴寒病。
不懂得用阴阳辨证方法进行养生,就会破坏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如懒于活动者,必然伤阳;作息不规律,会导致阴阳失调;冬坐冰石,伤脾肾之阳;阴虚内热者,却偏偏好晒升火的沙滩;阳虚者非但不知保暖,反而喜欢早春换夏装;肾阳虚的男子早春阴寒之时就穿上单鞋等等,都是有悖于阴阳平衡的行为。
饮食在平衡人体阴阳中作用巨大。每种饮食都有不同的阴阳寒热等药物特性。一切饮食,都要根据自身的阴阳情况辨证选择。如果想啥吃啥,遇啥吃啥,那就一定会把自身的阴阳状态搞乱,引起疾病。如有人因长期多吃小米饭导致脾阳虚弱;或多吃烧烤食物,诱发阴虚内热及各种热病;或不断大量吃冷饮及冰制品而导致肾阳虚;或久吃杨梅,而发生阴虚内热病,等等。总之,偏吃阳性饮食,必将伤阴;偏吃阴性饮食,必将伤阳;偏吃热性饮食,必生热病;偏吃寒性饮食,必生寒病。人类的大多数疾病,都与不按阴阳寒热规律而进行饮食有关。
三、顺应四时阴阳,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界一年四季中阴阳之气的正常变化是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气的正常变化,在春夏两季特别注意保养阳气,秋冬两季尤应重视蓄养阴精,以从根本上使人体的生长发育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使人体能与自然界万物一样正常的生存。
一年四季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有序变化,阴阳寒暑升降的调节,是自然的规律。人体生活起居必然顺应其变化,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春季是生发的季节,阳气渐长,阴气消退。天地的阳气,夏季就达到了旺盛的程度。酷热的天气使人体消耗增加,吸收减少,睡眠不足,易出现虚证。而且,凡阴虚者,天气越热阴越虚,阴越虚则虚火越旺;凡阳虚内寒者,暑热越盛,阳气越伤,体内越寒。所以,中医强调“春夏养阳”,夏季的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豆制品,食谱以清热、化食、清心、补脾为主;对一些冬天发作或加重的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喘等,可“冬病夏治”。
秋季是冷热交替的季节,天地间阳气日退,阴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逐渐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体内的阳气也随之内收。《黄帝内经》指出“秋冬养阴”。秋冬季节养生必须注意内存之阳气,凡起居、饮食、精神和运动等调适,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比如,在饮食上,秋季应选用一些防燥护阴、滋肾润肺的平和食品。冬季要食用一些营养丰富、热量大的食物。饮食勿贪凉,尤其是平素阳虚有寒者更应谨慎。我国一些地区在每年的立冬那天,有吃附子炖羊肉的习惯,就是为了防御外界寒气,补养体内的热量。平素体阴虚而有内热的人,若吃大热的食物,势必使内热加重,进而损伤阴气,使体内阳气大动,而不能潜藏,阳气盛又可以消耗阳精,久之,会发生阳虚之病。所以,平素阴虚的人,冬日宜加苦寒之食品。中医很重视冬令进补。冬令进补就是通过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扶植虚弱、防病强身的目的。一般进补都是从冬至开始。冬至起九,正是一年中阴气极盛,而阳气始生的转折点,《内经》有“冬至阳生”的说法。此时进补,萌育元气,养精蓄锐,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为明年开春直至全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四、元阳添,必增寿;私阴旺,必损阳
养生家认为真阳为生命之本元,元阳增加,必增添寿命。长生的秘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去其阴,纯其阳而已”。人的元阳之旺衰,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
人的精神活动也有阴阳之分。人在真情发动之时做好事或者做善事,全身便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舒适感。这时全身阴阳调和,生理功能协调,免疫功能空前提高。
而人在获得名利时心中产生的惊喜则与之不同,后者会使自身阴阳状态遭到破坏,生理功能失调,免疫功能降低。
养生家把前者愉悦舒适的状态叫做真阳发动,把这类真诚善良的精神活动,归属为阳性,认为阳性活动,增阳损阴;而丑恶之类精神活动,属于阴性。“一心慈祥为阳,惨毒为阴;坦白为阳,深险为阴;正直为阳,私曲为阴。立心正大,其气纯阳。”(《道学指南》)只要多做善事、好事,就会身体健康并延长生命;假丑恶的事做多了,身体很难健康,生命自然就要减损。
相关参考
从更深的角度去理解阴阳,阳主动,阴主静,阳主调动,阴主节制,而谓调节。人的生命健康是在调节的层次上去理解的,不是在物质的成分上去理解的,而物质和能量代谢都是在调节之下,这个调节,中医称作神,“阴阳者,
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系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观察、归纳的总结。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互根即互相依存。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孤阴”和“独阳”就不能生化和滋长。同时,阴阳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机能与物质之间就是这种互根的关系。但阴阳学说中较常用互根表示人体生理范围内的
根据我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食物的食性、药物的药性均有“四气五味”之分,即寒、凉、温、热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食疗、食养正是利用食物食性之气味特点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偏胜,使机体恢复健康有序的正常状
即阴阳俱虚。多是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而出现阴虚与阳虚的证候同时并见的病理现象。参见“阴虚”、“阳虚”条。
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干果对人们来说,都是美味的食物,而中国传统医学尤其重视其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食疗。中医往往凭借这些干果的特殊作用,来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用
《辞海》给偏食下的定义足:“指偏爱吃某几种食物,偏食会引起某些营养的缺乏,影响身体健康。”然而,临床医生却经常劝一些病人应当“偏食”,这里所指的“偏食”,实际上就是食物疗法。食物中的阴阳谱人体阴阳失衡
人出生后的健康与寿命,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先天禀赋决定于父母的孕养,因人而异。先天发育良好,则五脏功能健全,阴阳协调,气血旺盛,营卫运行和畅,六腑能很好地受纳、腐熟、传化水谷,津液能输布濡养全身各部。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驱利化,价值观念的物欲化,出现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唯利性、资本积累的投机性、资源开发的盲目性、人与自然环境的非协调性倾向,从而导致成人们“社会心理”疲劳的困惑态、心绪浮躁的失衡态和生
太极是一个哲学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先秦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为太极,太极由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产生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源。《易·系辞上》中的“易有太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