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补药补 相得益彰
Posted 食物
篇首语: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食补药补 相得益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老年虚证患者,现在都十分重视进补。但一些中老年朋友在进补时,首选总是药补,花许多钱买来名目繁多的参茸膏丹,却收效甚微,或出现许多副作用,旧病未除,又添新病。进补中的食补和药补,各有所长,不可偏废。选择进补方法,中证为优。只有根据自己的病情和体质,辨证选用,两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食补即饮食进补,在古代是非常受重视的,历代医家都极为推祟。
以食品特有的性能防治疾病是中医治疗学的组成部分之一。科学家认为,作为食补、食疗的饭菜、果品、肉食等,不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等成份,食用后可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要求,还含有能够直接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能提高人的防病抗病能力,增强体质,推迟衰老,所以是“固本之道”。食补作用和缓,既可保护胃气,一般又没有副作用。无病而因营养不足而致身体虚弱的,则以食补为佳。病后胃肠功能虚弱的人,常常更需要食补,通过调整饮食,可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则无疾无患。一般人都知道药物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岂不知饮食也有同样的作用。
许多食物同药物一样,也有各自的属性。食物的属性可分为“热、温、平、凉、寒”五类。人的体质和疾病有阴阳寒热的不同,食补时也应注意对症。如过食肥甘辛辣,往往会导致人体阳有余而阴不足,这时,如食用一些诸如苦瓜、苦菜、西瓜、绿豆一类寒性食物,就可以起到补阴的作用。一般来说,寒证宜食温性、热性、平性食物,忌食寒性、凉性食物;热证宜食寒性、凉性、平性食物,忌食温性、热性食物;阳虚者宜温补,忌用寒、凉;阴虚者应滋补清淡,忌温、热。同时,不管食补或药补,都应掌握“补而不腻”、“补而不滞”的原则。
药补就是通过服用有滋补作用的中草药和中药制剂,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服用补药是为了协调人体气血阴阳的偏衰使之趋于平衡。也就是说,当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气血不足、阴阳失衡,影响到身体健康时,就需要补其不足,调整虚衰,达到气血阴阳的平衡。
补药和其他药物一样,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只要补药对症,且掌握好剂量,就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药到病除。所以,药补是进补的重要手段。一般病重的、病程长的以服补药为宜。
我国素有“药食同源”之说。食补和药补紧密结合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
食品与中药药材大都来源于天然植物与动物,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材,有些食物与中药并无绝对的界限,例如莲子、桂圆、山药、大枣、薏苡仁、浮小麦、百合、核桃、山楂、赤小豆等既可药用,也都是食品。在进补时,中医对无论菜、果、谷、禽、鱼等食品与人参、鹿茸、枸杞、虫草、蛤蚧等中药,都是以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沉浮、归经等性能为依据辨证施药或辨证施食的。因此,多数疾病既可用药治疗,也可辅以食品治疗。
当然,食品与药品总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药物作用刚强猛烈,在治病同时也容易伤人;而食品性质缓和,可以久服而不伤人。所以,中医还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观点。
人进入老年期,易患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慢性胃炎及慢性肝炎等。老年病的特点是病程长,发病缓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对这类病治疗时也不能急于求成。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除考虑疗效外,还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一般来讲,有利,也必然会有弊。如大黄为临床常用的泻药,其性苦寒,具有“荡涤胃肠积滞之功”,但用之过久,必伤人正气。与药物相比,以食治病,既可久用,又不易引起副作用。人参是名贵的滋补晶,对危重疾病使用恰当,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血液病、神经衰弱、性机能衰退以及癌症化疗后改善血象都(转下页)疗效。但如不恰当地长期服用人参,就可致“人参滥用综合征”。有的人作过观察,连续服用人参一个月,许多人出现兴奋过度、咽喉刺激感、口干舌燥、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小便不通,有时出现皮疹、水肿、清晨腹泻等症状,有的出现失眠、神经衰弱、性情抑郁甚至精神错乱,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古人常把鹿茸、人参等称之为“虎狼之药”,使用时是慎之又慎的。
临床上,古今医家都强调在进补时,一般应先用食补后行药补。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宋朝医学家陈直所撰所《养老奉亲书》也指出:“凡老人之患,先宜食治”,食治不愈,然后命药。古代医学家提出的这种“食治在先,药治滞后”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经验之谈。
中医理论在论及五脏六腑时,对脾胃尤为重视,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人胃,通过肠胃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精、气、血等物质。人体依赖精、气、血的濡养,维持生命的正常生理活动。中老年人由于胃肠道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所以,保护脾胃是至关重要的。药补时,药物服用不当或服用时间过长,会对肠胃产生副作用,损伤“胃气”,反而影响健康。食补则一般不会产生这种副作用。
如高血压一期患者,若心、脑、肾检查没有病变,可先进行食补,常食一些有降压作用的芹菜、玉米,或以山楂、杭菊花、决明子煎水代茶饮。已经是属于二、三期的高血压症(心、脑、肾、眼底出现病变),或单纯用食补、食疗效果不明显时,就应以药补或中西医药物治疗为主,再辅以食疗、体疗等多种方法,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食补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一般都会提高药补或药治的疗效,加快康复。高明的医生,总是善于洞察病情,掌握疾病的变化,了解患者的体质和平日饮食的喜恶,因人因时制宜,决定究竟是用食补或用药补,或者以药补为主、食补为辅的不同进补方法。
另外,提倡先用食补后行药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轻中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食补是用食物进行补益调治,把饮食同治疗结合起来,可不必另外花钱,或只花不多的钱,十分经济。药补需购一定量的药,有的药还很贵重,价格不低,对不少人可能是个负担。如果不花钱就能把病治好了,岂不更好,何必再花很多钱呢。
相关参考
我们民族已经存在5000年了,5000年来我们依靠什么生存?依靠的是我们的饮食结构,依靠的是我们自古以来的食疗实践。到底是吃天然食物还是吃药片?去年在德国访问的时候,我组织德国学生开了一个座谈会,我问
何炳元曰:程钟龄谓药补不如食补。凡病邪未尽,元气虽虚而不任重补,则从容和缓以补之,相其机宜,循序渐进,脉证相安,渐为减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底于平康。顾松园曰:白花百合汤、麦冬汤清肺止咳;真柿霜消
有道是“药补不如食补”。尤其冬令进补更显得多吃补药,还不如食补养生最为实际。冬天,朔风凛冽,气温骤降,寒气袭人,它正是养生食补的大好时节。而冬令食补以温补为上。所谓温补,是选牛肉、羊肉、狗肉、桂圆、红
一说起补养身体,人们一定会想起人参、鳖精等高级营养补晶。其实,对一般人来说,食用这些补品并不是最好的补养方式。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所谓神,是人体生命活力现象的综合与概括,简而言之
“饮”比“食”更重要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人体的2/3以上是水。水传送养分至各个组织,是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它强调的是饮食调养对健康的重要。我们知道,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不行,还必须考虑饮食的合理调配,保证人体所需要的各
谈起“吃出健康”,你会想到什么?是人参、鹿茸、灵芝、枸杞子,还是时下流行的脑白金、龟鳖丸、太太口服液。对很多人来说,这些东西,是既熟悉,又陌生;虽有点了解,却不算很懂。而“一日三餐”、“药补不如食补”
白癜风患者除了接受在医院的治疗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辅助治疗,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嘛。通过饮食对白癜风进行治疗,就是通常说的:食疗。并没有那么复杂,患者可以发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的食物都能对白癜风的
俗话说的好,药补不如食补。广大患者一定会为牛皮癣极难根治,并且反复发作一直在头疼。现如今中医退出了几款药粥。患者可以尝试。平日里喝上几碗,也不想药物那么难以入口,也不用费尽周折的跑去医院进行一些痛苦的
俗话说的好,药补不如食补。广大患者一定会为牛皮癣极难根治,并且反复发作一直在头疼。现如今中医退出了几款药粥。患者可以尝试。平日里喝上几碗,也不想药物那么难以入口,也不用费尽周折的跑去医院进行一些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