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躲避的“可吸入颗粒物”
Posted 可吸入颗粒物
篇首语: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无法躲避的“可吸入颗粒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人们日益关注起大气污染带来的负面效应,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规定,首要污染物的污染指数决定一天的空气质量。专家介绍,一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作为首要污染物的时间可达60%以上,也就是说,365天当中至少有200天,可吸入颗粒物在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认识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可吸入颗粒物在空气环境中持续的时间很长,这些只有人头发丝平均直径1/10大小的可吸入颗粒物进入人体肺部后,随血液循环,会引起呼吸道感染,进而引起并发症。另外,由于可吸入颗粒物很轻,不易沉降,总是飘浮在空气中,阳光照在这些微尘上被吸收或散射,致使天空显得灰蒙蒙的。
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和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他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与自然环境及人为的各项活动有关,在污染源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气象因素对细粒子有很大影响,逆温、静风、高湿度等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颗粒物浓度会积累增高。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
一是将细小的颗粒物吸入肺内可产生刺激作用,出现黏液,引起肺部疾患。当有些患心脏病的人呼吸困难时,可导致心脏损害,严重者还有生命危险;
二是微粒上附着的许多有害物质吸入肺内可直接造成危害,微粒越小,所含的多环芳烃和杂环化合物越多,危害也越大,甚至可导致肺癌等疾患。因此,对于老人、儿童和已患心肺病患者,风险是很大的。
另外,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还是降低能见度的主要原因,并会损坏建筑物表面。
当前治理大气污染所采取的改变能源结构、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加绿地面积和减少工地扬尘等防治措施,都是防治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治本之道。
相关参考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能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记作PM10,简写为IP。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国家环保总局199
Robocode高手的秘诀:躲避子弹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全榜网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我向您展示
熊猫怎样躲避天敌,濒临灭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至危因素】1、森林采伐.大熊猫栖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积达到至少1万公顷.其栖息地每年以大约2.5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etal,1991年).
在野外躲避沙尘暴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躲在高处B.躲在大树旁C.躲在低洼处D.躲在湖边【参考答案】A[拓展知识]如不小心车辆进水熄火后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立即重新启动B.不能再启动C.尽快联
在野外躲避沙尘暴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躲在高处B.躲在大树旁C.躲在低洼处D.躲在湖边【参考答案】A[拓展知识]如不小心车辆进水熄火后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立即重新启动B.不能再启动C.尽快联
1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3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当可吸入颗粒
1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3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当可吸入颗粒
知识大全 一个男生看到你时会脸红,甚至不敢看你,躲避你,这是为什么啊
一个男生看到你时会脸红,甚至不敢看你,躲避你,这是为什么啊?以为他喜欢你了,一般脸皮薄的男生都是这样,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不敢直接说,就远远的躲开,其实他很想看到你,看见了却又不好意思了一个男生看到你时
假如龙卷风从西南方向袭来应到()方向的房间躲避并采取面向墙壁抱头蹲下的姿势。
假如龙卷风从西南方向袭来应到()方向的房间躲避并采取面向墙壁抱头蹲下的姿势。A.西南B.西北C.东南D.东北【参考答案】D[拓展知识]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灾情评估、重建等工作中都可用到()。A.3D
假如龙卷风从西南方向袭来应到()方向的房间躲避并采取面向墙壁抱头蹲下的姿势。
假如龙卷风从西南方向袭来应到()方向的房间躲避并采取面向墙壁抱头蹲下的姿势。A.西南B.西北C.东南D.东北【参考答案】D[拓展知识]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灾情评估、重建等工作中都可用到()。A.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