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

Posted 精气

篇首语:生活是活给自己看的,你有多大成色,世界才会给你多大脸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精气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养生,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古人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古代养生家遵循正确的修炼方法,往往能够获得健康和高寿。

中医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只要人能保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因此说,中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养生。

《灵枢·本藏篇》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养生而周於性命者也。”(人体血气精神的相互为用,是奉养形体,维护生命的根本。)可见古人对这三方面的调护、摄养极为重视。

何谓精气神?

精,物之精华。看看“精”字,左边是“米”字,右边上面是“生”字的简化,“生”字下面是“月”,“月”,古代通“肉”。“米肉生”为精,指的是食物的精华。养生的首要在于良好的饮食。米肉,一素一荤,荤素结合。良好的饮食在于均衡营养。我们现在常用的“膳”字,也是这个意思。“膳”字左边是“月(肉)”,右边有草,是素,说明饮食要荤素结合,以求均衡,为养生之首要。精,主要就是从良好的饮食中获取。

古代“精”字中的“月”,又是“丹”字的变形,“丹”,寓意井中出丹,上面“生”字,表明良好的饮食是最好的灵丹妙药。

气,甲骨文的“气”字,是三根长短不一的横线,表示地气蒸腾而上,直达天际。为什么是三横?三横象征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老子说:“三生万物。”天地万物,包括人,乃由气聚散化生。气于天地人之间流动沟通,具有催发天地万物生长的能量。对于人来说,气从何来?从饮食中来。看看“吃”字,为什么“吃”是口乞,正是“以吃补气”。饮食化精,“练精化气”。

广义上可以说万物皆有气。具体说来有三种,也就是气的三种写法所表达的意义。第一种是外在之气,对于人而言,空气是人类生活的根本需要。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的生存也很重要,对于环境,我们常用“地气”、“清气”;第二种是食物之气,可以写作带“米”字的“气”,实际上就是养生学上常常提到的精气;第三种就是人体的元气,道家谓之“炁”。

再看看“神”字。“神”字由“示”和“申”两字组成,“示”上两横,表示上面的天,其下“小”字,为日月星之象。“申”,是闪电的象形。古人认为闪电威力无边,神秘莫测,便对它顶礼膜拜,奉为神灵。闪电是古人敬奉的最原始的神灵之一,是上天的代表,万物的主宰。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神在人身上,表示人的最高主宰,这就是人的思想、心灵、精神和灵魂及其表现。我们常说“气质”、“神气”、“心气”、“正气”,可以说,神也是气的一种。

中国养生学乃至中国哲学,往往是神物一元的,并不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对立。“神物”之间,由“气”来统一为一体。精气神,构成中国传统养生和生命学说的重要部分。

《灵枢·本藏篇》说:“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者失守而阴虚;阴虚者无气,无气者死矣。”从这一段经文也可以看出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五藏藏精,精为神之舍,有精才能有神,所以“积精”,才可以会神。精伤了,神就无所舍,是为失守,这是精与神的关系,也就是精为体,神为用。精不但为神之舍,又为气之母,精虚则无气,人无气则死。精气神,精是基础,是地;神是主宰,是天。气游离沟通其间,催发乃化生“精神”。所以《太平经》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三者统一于气,并互相增强和促进。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精气神的修炼,犹如林中火起。精是火,气是风,神是光和热。火起则空气流动———风加剧则火更大。风、火更大则光、热更盛。但是,火需要林木才能燃起。对于精来说,这个“林木”就是合理的膳食营养。

中国历来的养生之道,强调饮食要以素为主。对一般人而言,素食更易于正神,但是脑力体力劳动强度十分大的人,也应适当补充肉食,补充均衡的营养,以补充消耗的精气。

再来谈谈养气。养气首先要重视环境之气。我们都喜欢生活在环境清净、空气清新的地方。喧闹嘈杂的环境、污浊的空气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更不用提养生了。《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有“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之说,呼吸,是一种吐纳养生功夫,以此沟通内外精气。历来养生得道者,为什么喜欢隐居深山?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环境,吸取天地之精气。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也应该尽量居住在一个安静、清洁的环境中。

其次要重视食物之气———精。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要注意饮食均衡,荤素结合,因人而定。

再次养精神之气———养神。儒家注重道德修养,以道德修养来培育人的精神。孟子更提出养“浩然之气”,实际上就是道德之正气。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使生活在喧闹的环境中,也如同在偏远清净之地。长寿的人,大多心胸开阔、心地善良、性情温和。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佛教和道教,对于精神的修养也很重视,如修道要讲虚心、学佛要有慈悲心等等。现代的医学也证明了人的精神能够影响到身体健康。

修炼以上三气的根本目的,在于培植身体的固有元气。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行气导引的方法,如一般人可以通过合理运动、气功练习,道家通过内丹修炼,佛家通过静坐禅定等方法,来增强元气,进一步促进化生精、神,达到精气神的统一和圆满,成就养生的最高境界。

常言说:“生命在于运动”。正确的运动,不仅使肌肉得到锻炼,也常常会涉及到呼吸导气,促进精气运行,实际上促进了“练气化精”,“练精生气”,进而达到养“神”的效果。因此运动以后,常常会达到一种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的状态。但是过量的或者不恰当的运动,则可能导致伤精、动气、劳神,其结果则适得其反。

相关参考

精气

通常是指后天之精而言,亦即充养脏腑的精华(包括饮食所化生的“营卫之气”),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但和肾本脏所藏的精气(即男女媾精的精气)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脏腑的精气充盈,肾本脏才有充盛的精

谷食精气输布理论有什么重要意义?

谷食精气输布理论有重要意义:一是说明经脉在精气输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肝、心、肺在输布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肺朝百脉”的理论,指出精微物质,必须通过肺气化合,才能为人利用,起到营养作用,突出了肺在谷

《素问·经脉别论》中阐述的谷食精气输布过程如何?

《素问·经脉别论》认为谷食精气输布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散精于肝”,经肝气的疏泄,滋养全身筋脉。二是“浊气归心”,注之于脉,再经过“肺朝百脉”,宣发与肃降相互配合,把精气输布到全身,外达皮毛,经

为什么说肺在谷食精气输布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谷食精气输布过程中,虽然是在肝、心、肺相互作用下完成的,但肺的功能更为重要,即“肺朝百脉”的功用。因为谷食精微物质,必须通过肺气化合,化生为气血,才能起到营养作用。  同时,在肺气调节下,才能使气血

察目

望诊内容之一。察目的神气,有助于了解内脏精气的盛衰。精气充沛则目有神,视物清晰;精气衰则目无神,视物不清。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

真脏色

指五脏精气败露的颜色。色诊上,面部的色泽以明润而含蓄为佳。明润为有胃气,含蓄是脏精充足;反之,枯槁为无胃气,色泽显露为五脏精气衰竭。这种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五脏的精气已竭,五脏的真气外露,故称之为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阐述的精气阴阳之间的转化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原文指出:“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该文讨论了精与气之间的生化过程及其转化关系:  (1)供给形体发育成长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  (2)形体得

“上古天真论”的心理调摄原则

《上古天真论》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名篇。该篇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过程,取决于肾精气的盛衰,若欲延年益寿,就必须善于保养精气、保持精气的旺盛不衰。因此,《黄帝内经》特别重视把调

知识大全 男孩名字大全2018属狗姓林

姓名是父母送给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礼物,它不仅传承着上一辈的情和志,还蕴含着下一辈的精气神。所以“姓名”绝不只是一个代号那么简单,从不同的名字里,我们可以看见不同的故事和形形色色的梦想与希望。现在就跟随小

五虚证、五实证复生的转机和理由是什么?

经文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以此判断五实证、五虚证的复生转机。  五虚证的转机在于“浆粥入胃,泄注止”,浆粥入胃则人得水谷精气补充,使五脏精气盛,脾有精气转输之功;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