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释
Posted 阴阳
篇首语:互补的人容易一见钟情,相似的人适合一起变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内经选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文】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①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②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③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④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⑤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注释】
①真人:修真得道之人。此指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规律,使精神形体完全适应自然的要求而达到养生最高标准的人。
②敝:尽也。
③至人:指修养高深,思想行为与“真人”相似的人。
④八风: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
⑤贤人:德才兼备的人。
【直译】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被称为“真人”的人,他们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最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并且守神于体内,使筋骨肌肉与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们寿与天齐,没有终了的时候,这就是他们修道养生的结果。
中古的时候,有被称为“至人”的人,他们有淳厚的道德,能够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谐于阴阳四时的变化,超越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游行于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们延长寿命和强身健体的方法,此种人(至人)也可以归属于“真人”之列。
其次有被称为“圣人”的人,他们能够和谐地处于天地自然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让自己的嗜好和欲望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的情绪,行为不越轨于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普通的服装,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于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务而劳累,于内,没有思想之患,以安静、愉快为目标,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容易衰疲,精神不易耗散,寿命可以达到百岁。
其次还有被称为“贤人”的人,他们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岁益寿,但却有终结的时候。
【按语】
这四段以四种养生家为例,论述了养生方法不同,其寿命长短也有差异的道理。
“真人”的养生,境界极高,他们能把握天地阴阳之道,并且化为自己的养生行为;实施精妙的养生法术,吐纳调息而汲取天地精气,调心守神而使精气化臻于淳和,从而使形体持久强健不衰,这是养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至人”也能够很好地掌握养生之道,他们根据四时阴阳调节自己的行动,离世以避开世俗的纷扰,独居以积聚精气而健全精神,悠游天下以聪明其耳目。这种人也能达到较高的养生境界。
“圣人”的养生方法是适应气候变化以避邪安正,处于世俗之中而独能保持精神上的虚无恬愉、形体上的劳而不倦,从而维持身心健康,以求尽终天年。
“贤人”注重养生技巧,如推步天象,仿效日月星辰运行及四时节序特点来指导养生活动。这种人也能取得较好的养生效果。
总的来说,这四段说明了养生原则、方法及其应用。一是把握天地阴阳变化规律,强调顺应四时节序,指导养生活动。二是重视精神的摄养,无论处于世俗之间,还是离于世俗而独处,都要求保持虚无恬愉的精神状态。三是实行专门的养生技术,如真人的“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至人的“游行天地之间”,贤人的“象似日月,辩列星辰”等。
相关参考
【原文】高子曰: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故人之所生,神依于形,形依于气,气存则荣,气败则灭。形气相须,全在摄养,设使神无所依,神无所主,致殂谢为命
西汉中晚期,《内经》成编,当时并未分为《素问》、《灵枢》。统称为《黄帝内经》,共18卷。见于《七略》及《汉书·艺文志》。 东汉,《内经》一书存在,是否完整不详。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内经》分为
关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成书年代,是千百年来学者、医家争论不已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黄帝时书;成书于战国及秦汉;汇编成书于西汉。 《内经》的成书年代,经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的中后
正是在无数医学家的临床实践和不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在战国晚期出现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它既非记述一时之言,又非出自一人之手,
建构《内经》理论体系的方法很多,其中整体的方法、系统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可以认为是《内经》方法的最高层次。在这些哲学方法指导下,《内经》采用了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直觉领悟、揆度奇恒等独具特色的方法。所
南朝·全元起《内经素问训解》是《内经》最早的注本。注释《素问》当时已存的八卷。本书已亡佚,但其目录收录于《素问识》中,《新校正》中保留其部分篇目及全元起注解。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该书将《内经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书,是中国医学现存最早的一部经典文献,它反映了当时祖国医学的光辉成就。《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根据西汉末年刘歆所
现存《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大部分,每部各81篇,合计162篇。
战国、秦汉哲学,是以精气论、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它们是《内经》学术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发挥重要影响。 (1)观象明理和思维模式化: ①《内经》观象明理,创建脏象学说,也就是外在“象”与内在“脏”有
(1)人体观:在“人与自然相参”思想指导下,《内经》把人放在宇宙中来考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有机的组成部分,形成了天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整体观。 16(2)疾病观:《内经》根据“奇恒常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