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养生的最高境界

Posted 天地

篇首语:没有风暴,船帆只不过是一块破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顺其自然——养生的最高境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在常规下,水加温到100。C沸腾,可是在喜马拉雅山上,水温到70。C即可沸腾。又如:锡在常温下是凝固的,所以可以用来焊接金属,可它在零下五六十摄氏度以下就会呈粉末状。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无始无终,大到无穷,小至无影,人们看不见,但又能随时可以体验到它。

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才真正开始接近天地,谁离天地越近,谁就能获得天地的滋养。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则生,逆则亡。

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私心,没有偏见,它不因牡丹花名贵而让其常开不落,也不因狗尾花卑俗而不准其生长;它不为盛夏的百花齐放而欢呼,也不为秋冬的叶落花凋而忧伤,花开必有落,落是开的继续。天地对事物就像草编的小狗一样没有偏见,没有亲疏生熟,一视同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悟性极高者,也是和天地一样顺其自然,所以使生命经久不衰。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不懂自然法则,为花落而忧伤,终因违背自然规律而早逝。

养生顺其自然见诸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又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体验,语言的表达往往是苍白的。“道法自然”是一种什么状态,难以言表,我们不妨通过一些哲学故事去理解它的含义。战国时,有一位叫纪昌的年轻人,跟随师父学射箭,学成后自认为是天下无双。后师父告诉他,要想成为天下无双的射手,要找师爷甘蝇学箭,老人淡笑说:“真正的射手不用弓箭。”说着空手做个射箭动作,一只鸟应声坠地,老人拿起鸟,吹了口气,小鸟又飞向空中。从此,纪昌跟随老人学箭,10年后下山,变得平和松静,没有喜悦、悲哀,当人们请他射箭时,他称不再射。此后,他在世的40年没人见其拿过箭,但人们都发现,他住的房子却箭气冲天,连凶猛的鹰也休想从房上飞过。

《庄子》一书记载:纪淆子替齐王训斗鸡。10天后,齐王催问。纪淆子回答:“不行,它太骄横,不够参赛的资格。”20天后,齐王又催问。纪淆子回答:“不行,它虽然不骄横了,但见了鸡的影子还冲动。”过了30天,齐王又催问,纪淆子回答:“还不行,它虽然不冲动了,但眼睛还有锐气,气势也太强。”40天后,齐王看已经训好的鸡,其状态是听到别的鸡叫毫无反应,神似木鸡一般。纪淆子说:“它的神已凝聚于心里,没有外露以致泄掉。现在已没有鸡敢应战,即使想应战,也必定被它内在的力量所震服。”

上面两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力量在于心才能和自然交融,当你真正成为自然的组成部分时,自然的力量才真正属于你,正如真正的拳师是在用心打拳,真正的书法家是用心在写字。养生也是如此,当悟出天地大道理时,才能在天地间长存。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事物没有一定之规,养生也是如此,对待他人养生的经验应悟其妙处,而不要简单模仿。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独特之处,对一个人有用的东西,未必适合于所有人。因此,中国传统养生观念认为:人要去掉主观干扰,尊重客观信息,例如体内缺水,客观信号是口渴。在这方面,儿童是我们成年人的榜样,儿童喜欢在土地上滚爬,因为这样可以向大地释放“静电”。农村的孩子生病少,是接触大自然多的原故。

回归自然表现在方方面面,靠人们去体验。例如想吃什么,往往正是体内需要的物质;特别想睡觉,往往是身体过于疲劳;特别喜欢一个锻炼场所,往往是这个地方的磁场适合你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这就是养生顺其自然的一种方法。观察自然界中的天地、山水、风雨雷电、冰霜雹雾的变化,感悟客观世界对自身的影响,了解自然的玄机,修炼之人可以做到,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只要用心。

养生说到底是个哲学问题,中国龙文化是中国先哲总结天地人合的中国哲学,它来自黄土地的民族,也必将对这个民族起积极的作用,它调整这个民族的心理,让适者健康生存。

相关参考

《文子》的养生之道:守

在《文子》的思想内涵里,养生之道的最高目的,是人与外物交接中保持内心平和,静默恬淡,做到物欲与情欲不患于心,神、形、气、物兼养而不伤的自身和谐的理想境界。要想达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便是要做到一个“守”

精气神

养生,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古人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古代养生家遵循正确的修炼方法,往往能够获得健康和高寿。中医有

《山居秋暝》绝妙的养生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螟》,的确是绝妙的养生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寂无人的山上,刚刚下过雨,洗尽浮尘山润朗;暴雨过后,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被雷电激话,定有很高含量;又正是秋高气爽时节,晚风送爽。这清

不养而养——养生的至真境界(一)

前几年的一个中秋节,几十个朋友聚会青城山,要我谈谈养生的话题。我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作了半天讲座。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这里,我以那个讲座为主线敷衍成篇,献给诸位读者。但这毕竟只是一家之言、

不养而养——养生的至真境界(四)

甘泉格言“渐修”是持之以恒、不辍不止的修行。“顿悟”是豁然开朗、突然而至的觉悟。学佛是一个“修而悟”、“悟而修”不断深化与不断升华的过程。古“顿悟”尽管是突然开悟,但绝不等于彻底的觉悟,而只是一定程度

不养而养——养生的至真境界(五)

四、对未来,无忧无虑所谓无忧无虑,就是不去忧虑。或许有人会问:“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难道这句话不对吗?”这句话说得不错。不过,这句话里的那个“虑”字并不是指“忧虑”,而是指“思虑”、“思考

一药在手,半时还魂

在传统养生学领域,有一句经典之言:“千法万法,药功乃第一大法。”也就是说,养生进入一定的境界,药功有不可替代的殊用。自古中医重养生,不懂养生的中医不能算是个好医生。在当今,能于自然中通识几千味草本,精

从窦公长寿谈音乐与养生

很久以来,人们就发现,音乐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以琴曲抒情怀,寄幽思,从而使人们暂时忘却生活中的一些烦心事、琐事,习之既久,自然也就达到了一种养生的奇妙境界。西汉时期的著名长寿老人窦公就是一例。据桓谭《

公民的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

公民的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_____。A、爱岗敬业B、诚实守信C、服务群众D、奉献社会答案:D解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规定,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

古诗养生乐无穷

饮食养生为实,精神养生为虚,只有虚实结合,相得益彰,方可收到养生平衡的新境界新效应。古往今来饮食养生倍受青睐,但精神养生却不太为人们所重视。我的奶奶是乡间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她识字不多,却会背不少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