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运动发育有什么规律?
Posted 规律
篇首语: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小儿运动发育有什么规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儿运动的发育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肌肉的发育密切相关,而运动发育为小儿接触更多的外界刺激创造了条件,反过来又促进了大脑和肌肉的发育。满月以后的运动发育过程有句谚语概括得很好“二抬(抬头)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岁)会走。”真实地反映了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
满月的小孩俯卧时可本能地尝试着抬头。2个月抱起来时头能抬一会儿。3个月时俯卧位能用上肢支起前半身数分钟。4个月抓东西时常试着翻身。5个月的孩子坐在妈妈身上会直腰,主动抓玩具。6~7个月用手扶着孩子的前壁时可站直,可以独坐,并可熟练地翻身。8~9个月时会爬,会自己坐起来再躺下。10~11个月可扶着栏杆站立或横行。11~12个月牵着一只手会走,并自己能站立。12~14个月已自己会走。15个月能熟练地自己走路,会蹲着玩。18个月在别人的帮助下能上下台阶,并能向后爬。2岁的孩子能较熟练地上下楼梯,会跑会跳。3岁可骑三轮车,会洗手洗脸,自己穿衣服。
4岁能爬梯子,会穿鞋。5岁能单腿跳,会系鞋带。6~7岁能参加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桌子、剪纸等。
根据孩子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应当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鼓励、引导和训练,从而促进这些动作不断完善。超前训练因违背客观规律,相当于拔苗助长,因此是有害的。
相关参考
脊柱即“脊梁骨”,其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生后1岁内脊柱增长最快,以后增长速度落后于身长的增长。出生时小儿的脊柱几乎是直的,仅有轻微的后凸,3个月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6个月坐时出现胸椎后弯,1岁后能站
新生儿期由于肠管相对较长,且腹壁肌肉薄弱,腹部常较饱满,以后逐渐变平。医务人员常根据腹围来衡量腹部发育情况。但腹围测量数值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正常范围伸缩性很大,因此一般不测量腹围。患腹部疾病如腹水、
新生儿的胸部呈圆筒状,前后径与横径相差无几,随着年龄的增长,横径增长较快,前后径增长较慢,逐渐形成成人的胸部。 胸围是反映肺、胸廓骨骼、肌肉和皮下脂肪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测量胸围时以卷尺沿乳头下缘水
小儿运动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如6个月会坐,9个月会站,12个月会走。这是与小儿全身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密切相关的。 如果过早地让孩子学着走,而当时其下肢、腰背部的骨骼和肌肉发育程度还不够,不能有效地支撑
癫痫小运动型发作是癫痫的一种临床类型,特点是发病早,多在6个月至6岁之间起病。发作形式多种多样,常伴有器质性脑病变和智力发育落后,治疗困难,预后不良。脑电图常有异常改变。 先天性发育障碍、代谢异常、
小儿出生后神经活动和运动的发育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即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随着运动的不断发育,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越来越多,反过来会不断地促进其智力发育。所以“心灵”与“手巧”是相辅相承的。
新生儿出生后即有光觉反应,但眼肌的运动尚不协调,可有一过性斜视和眼球震颤,一般在3~4周消失。新生儿在生后第1天即能看见东西,特别容易注意红色的物品。2个月以后可以协调地注视物体,但在3个月前仅能看清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很高,其病因复杂,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核黄疸的病死率极高,即使能幸存,也会影响婴儿的智力和运动系统的发育,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以致残废。 由于核黄疸的危
长跑是一项能量消耗比较多、肌肉负重锻炼强度比较大的运动,而小儿全身的骨骼、肌肉及内脏都处于生长发育期,这种高强度的运动不利于小儿的健康。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增加心肺的负担。长跑过程中身体耗
多发抽动症是一组发病于儿童的多发(至少一处以上)运动性抽动和不自主发声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可能是中枢神经介质紊乱引起生物胺代谢异常。 多发抽动症发病在2~12岁之间,男孩多于女孩。抽搐常自面部开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