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好坏

Posted 资本主义

篇首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好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好坏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使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关于两种社会制度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次革命。不过,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在他们学说形成的时候,无产阶级刚刚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他们的著作主要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他们学说的目的是指导无产阶级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但也有内在的联系。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社会主义虽然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存在的,但这并不排除二者的历史继承性。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一种否定。但这种否定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即是在吸纳了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有价值东西的基础上的否定。
一、资本主义孕育了社会主义
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正在逐步暴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向人们显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事实,同时它也促使有识之士去深入探讨这一社会病态现象的根源,并努力寻求消除这一社会病态现象的道路。
产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工业资本家阶级,而且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资本家阶级的现代工业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积极参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经受过现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洗礼及近代民主自由观念的熏陶,对现代市民社会公民的政治权利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个意义上,资产阶级已经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已经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开始占据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地位。为了更有成效地进行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亟须在理论上弄清楚:无产阶级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冲突与阶级斗争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冲突与斗争是否可以调和,无产阶级是否应该以及是否能够改变社会现实,无产阶级自身有没有能力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社会变革,无产阶级是否应该进行夺取政权的斗争,如此等等。这样,适应时代的呼唤,抛弃陈旧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适时地进行理论创新,为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便成了摆在社会主义理论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批判地吸收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促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存与竞争?

这个世界趋向 大同 (儒家思想明白吗?)
30年前的改革开放实际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了,从经济上来说社会主义要有市场,资本主义也要有计划,连邓小平同志都告诉我们不要在 姓社还是 姓资 的问题上纠缠,要解放思想。
而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也不能单纯的认为只是道路不同的原因,还有包扩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其他方面。

如何看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走向

我的看法是:
如果抱着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我们完全看不到光明——只要是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就可以看出,在前苏联、东欧各国都放弃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理想,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也完全看不到出现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发动武装暴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可能性;即使在我们中国和越南等国家,也都放弃了单一公有制,让私有制加入了经济建设的行列(按照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也是倒退)。从这个角度看当代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是受到了很大的挫折,甚至是彻底失败了。
但是,我们如果抛弃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用新的眼光、新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就可以看到前途一片光明。
我认为我们过去搞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列宁、斯大林(由于列宁去世比较早,主要是斯大林)在苏联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制订各项政策,建立的社会制度。
但是这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吗?大家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它们只能称为设想(或者假说)。
而苏联,也包括后来的中国、越南、朝鲜、古巴及东欧等国都按照这些设想(或者假说)来建设社会主义,自然会出问题——因为没有人是上帝或者神仙。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马克思的著作,就会发现,他的主要精力是研究资本主义的弊病,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设想谈得并不多,而且他和恩格斯都反复强调,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描述是不能算数的,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政策。
邓小平曾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
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过去搞的“社会主义”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所以我认为所谓失败是虚假的社会主义的失败,不是真实的社会主义的失败。
如果要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我认为还是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比较准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他并没有提到公有制,这不会是他的疏忽,应该是他认为社会主义并不等同于公有制。
借用小平同志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说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公有制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公有制;私有制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私有制。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按照小平同志的论述,这里包含了三层意思:
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所有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任务,自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且是首要任务,即“发展是硬道理”;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一个任务,但它是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需要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逐步地消灭剥削,逐步消除两极分化;
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要达到目标。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 “最终”二字。这也就意味着,这个目标不是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或者中级阶段能够达到的,而是要经过整个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够达到的。等我们达到这个目标,实现了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开始进入我们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
从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我们知道,指望刚一进入社会主义就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初期,不能采取单一的公有制体系。
根据对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存在着剥削和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社会,但它也是一个逐步消灭剥削、逐渐减小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既存在着按劳分配,也存在着按资分配的社会,但它还是一个按劳分配逐步增加、按资分配逐步减少的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发展,直至最终彻底消灭剥削、消除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也就彻底消除了按资分配(或者说私有制)。这时,也就开始进入我们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
从另一个角度讲,把单一的公有制等同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世界是复杂的,它充满着变化,一个社会的所有制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从历史上看,现实的社会都很复杂,它所包含的生产关系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这些生产关系的变迁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和单纯。
例如:在奴隶社会末期,诞生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它在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斗争中发展壮大,并最终战胜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但即使到了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在地主与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这种最主要的生产关系的主导下,也还残存着仆人、丫鬟与购买他们的主人这种接近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在鸦片战争后,我们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程度也并不相同,在它的前期,封建的程度多一些,后期则是殖民地的程度更多一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英国的“光荣革命”也只是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奠定了一个基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是在与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的。在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后,它的黑奴制度也还残存了很长时间。
由此可见,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形态中总是会包含很多种生产关系,有比较低级阶段生产关系的残余,也有比较高级阶段生产关系的萌芽,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生产关系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旧的生产关系并不情愿退出历史舞台,新的生产关系也不会那么轻易就能确立自己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引领这个社会向前的生产关系一定会逐渐发展、壮大,而落后的生产关系残余则不可避免地会逐渐萎缩,直至消亡。当这个社会经济形态进入到它的晚期,又会产生出新的生产关系,而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发展、壮大,并导致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诞生,如此循环往复,使得社会不断前进。
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应该例外,当它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时候,自然也会带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带来的许多不良现象。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自然还存在相当多的资本主义甚至是封建主义的残余,看上去也就更像资本主义了(这也是许多人批评我们在“复辟”、“倒退”的原因)。如果我们违背客观规律,人为地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试图在短时间内把私有制完全消除,就一定会抑制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在改革开放前和前苏联、东欧等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具体设想被实践所否定,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失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一定能战胜资本主义的结论还是正确的。
事实上,我们可以拿现在的资本主义来作为例子。
在非常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现在也出现了许多社会主义的成分。
马克思当年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许多设想,在今天的美国已经实现了(如:征收高额累进税,促使城乡差别逐步消灭,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童工等)。
另外在美国,股份激励机制也很普遍,这实质上就是老板被迫拿出一定的资本给员工,用来激励他们,这就使得按劳分配的比例有所增加,也就是社会主义的成分在增加。
当年杜勒斯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国家,他倒没有想到,在他的国家也出现了“和平演变”,但方向相反,是在向社会主义的方向演变。
这些都证明了马克思的理论是正确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当然,不可否认,在前苏联以及东欧等国,都先后放弃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这里的原因很多,但关键就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但我们可以相信,前苏联以及东欧等国迟早是会回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的,这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以上是我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但我估计对你的考试的帮助有限,老师未必会赞同这种非传统的观点,即使赞同也未必敢给你好的分数。

1、社会主义并存竞争,相互借鉴;
2、资产阶级不愿放弃自己的权利,社会主义终究要取代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好与坏

答 :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大资产阶级剥削小资产阶级,大小资产阶级一起剥削无产...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是公有制。 而资本主义是私有制。 没利弊,发展好了,都能...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形态,把社会形态也说成是资本主义的有些牵强,并且不是他们自己承认的,名从主人,外人说什么不好使。
在我们这里,现在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有意不用一个社会主义标签乱贴一气,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也有了最新的尺度,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比一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和博爱来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三位一体价值观,在欧美已为之奋斗几百年;公正也是欧美比我们强,中产阶级的壮大,民权的有效保障,对弱势人群的扶助,办事的公开透明,权力的严格制约,权利的广泛赋予;法治更不用说了,毛生前不止一次说过我们这里的有些事在资本主义国家不会发生,潜台词即人家搞法治,我们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欧美社会总体实行人文主义,许多国家走了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道路,社会党、民 主 党、社 民 党、工 党等左翼政党政策的基点在公正和平等上。奥巴马曾被共和党攻击,搞比社 会 主 义还激 进的共 产 主 义,由此可见一斑。国外也有人称美国是第一个中产阶级国家,照这个标准,北欧几国早就是了。
马恩预言社 会 主 义在发达的欧美率先实现,现在看社 会 主 义 因 素绝对是那里比这里更多。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新变化中的社会主义因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的自我调节、改善和改良,虽然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列宁指出:辩证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确实就包含着新社会的因素。按照列宁的思想,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增长的过程。我们应该把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看作是合规律性的现象,而不是看作偶然的现象,才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要辩证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没有变化的一面,它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阶级的雇佣地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出来的三种矛盾,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等等方面都没有变化。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的最后限度,就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
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股权分散化、社会化没有使资本主义变成人民资本主义,不过是大亨寡头们搜罗劳动者消费资金的一种巧妙形式,其用场在于支配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以降低自有资本的投资风险,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
西方福利制度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它在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基本功能不过是防止社会低收入者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的破坏。至于战后西方国家吸收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原因有两个:一是出于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需要;二是新科技革命对企业文化影响的结果。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经济根源,并没有因为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而得以消除。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们还有区分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现象,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显现了社会主义因素:在生产力方面。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不能不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通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当代资本主义可以说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逐渐积累。各国共产党人利用合法斗争筹办的工农商贸企业和文教单位自然具有某种社会主义性质。工人自己集资、自己管理的合作企业或职工持股公司,农民自己组织的各类生产、供销、信贷合作社,城乡居民的消费合作社,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数量越来越多,自发形成了某些集体经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计划调控,还采取各种社会福利措施,这些因素的逐步增长并非资产阶级本性的改变,但是却向社会主义前进了。对于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长,是不以资产阶级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工人阶级和进步力量对资本主义不断批判和斗争的结果。资本主义的调整改革有意无意地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因素,主观上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的灭亡,但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义因素的存在。
最后,我们要全面认识资本主义,还必须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只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世界上还有一类资本主义,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

资本主义跟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是在称呼上,
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共同的称呼;
社会主义,是由共产党建立的国家,对自己国家的称呼;
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就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等三大思想运动,孕育了西方国家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在同一历史时期的1516年,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写下了《乌托邦》一书。他以生动的文学笔调,揭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罪恶,描绘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一种理想社会,从此开启了人们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美好社会的先河。在人类思想史上,这被看作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端。
随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一次又一次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完善。在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它较为完整地表述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等。这种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思想,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潮流,并且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登上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舞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同时得到发展。继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出现之后,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与人类价值观的矛盾,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的确立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揭示了私有制是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源。因此,“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社会主义从此摆脱了空想,走出了乌托邦荒原,成为令人信服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有力地指导并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地运动。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
两种价值观和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集中体现在生产关系上:一个要维护私有制,一个要消灭私有制。第三,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第四,当代社会可以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第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日益显现出比较优势,现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得不借鉴和吸收社会主义的营养。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总是在相互比较中存在、在对立统一中发展。而先进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总要取代落后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所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划分,有五种形态说,即“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2],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后来,斯大林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概括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占有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划分,有三种形态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3]。
这两种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由此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位置。那么,它们应该属于哪一组对应关系呢?这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的中叶。在此之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以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为共产主义准备了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条件。这样一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肩上。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以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一批落后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当初划分社会形态时所始料不及的。
显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三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高度抽象的,是概括本质的,是反映一般规律的。而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具体的,是实际社会制度的历史反映和理论推断。
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所有国家都已经超越了“人的依赖性”阶段,都远未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阶段,各国同属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劳动者独立了。但这种独立性由于物的不丰富而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人的社会权利基本表现为以物的形式占有。
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一八四○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又一次一次地失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4]
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我们可以认为,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个阶段的社会制度,不单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应该有多种社会制度可供选择。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换句话说,从封建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中间必须经过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把它笼统地称为资本主义社会,但这已经不能科学地概括今天的实际。从当代社会实践看,它可以是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个选择依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情况而发展变化,是包含着共性的个性形式,是普遍真理与客观实际的有机结合。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获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如下认识: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的现实选择。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merce]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5]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走了许多弯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顾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而自由地选择了社会形式,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增强。这正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
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人类虽然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自由地选择社会形式,但在一个大的社会形态中,人类社会为最终迈向共产主义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条件的道路却是多选的:它可以选择资本主义,也可以选择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选择和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谁的生产关系能够最终地和最大限度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属于人类社会发展三大形态中的第二大形态,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属于人类社会发展三大形态中的后两大形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左”的思想混淆发展的不同阶段,“右”的思潮否定不同阶段的连续发展。把资本主义绝对化,把社会主义简单化,把社会形态教条化,是造成思想理论出现混乱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所必须经过的一个大的社会形态。它存在着独具特色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
在中国,历史演进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国家由资本主义制度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一个社会形态能够长期稳定并不断发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生产方式是封建地主占有制为基础的,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社会就是封建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为基础的,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同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方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社会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贯通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它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不发达的生产力同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和谐关系,充分地体现了我国现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是代替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生产方式的先进生产方式,都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更高的生产方式。二者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本质区别。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1]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6-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物质载体。它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同时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诸如市场经济体制、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理应吸收和继承。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具有明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生弊端的觉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它相对于不发达的物质生产,不可能完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是在人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认识、理性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把发展生产力和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当作己任。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规律,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的重大理论命题,对于正确回答以下这样一些重大问题——为什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搞“全盘西化”,为什么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是简单地“补资本主义的课”、与“资本主义趋同”,为什么“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为什么“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也可以入党”;对于加深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政策;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正确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广大人民群众解疑释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在竞争中并存发展。
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同当代资本主义性质不同,但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在这一大的形态中,生产力的发展服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货币、市场、交换价值的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市场经济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用。
在这一大的形态中,物质利益原则是决定生产关系和人们社会关系的基础性原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任何忽视物质利益原则的政策,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应。资本主义国家被动地兼顾社会公正,社会主义国家主动地和自觉地维护社会公正。
在这一大的形态中,资本、雇佣劳动、剥削都是客观的经济现象,由“物的依赖性”决定。过去,我们对这些客观事物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地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加以排斥,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规律,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及其反作用,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地回到物质的大地上来。雇佣劳动、剩余价值、剥削等经济现象尽管不符合人类先进的价值观念,但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具有相对合理性,“因而马克思也承认剥削,即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暂时的历史正当性”[7]。一方面,当人类社会还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发展阶段,雇佣劳动、剩余价值、剥削这些经济现象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作用不可替代;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通过自身特殊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交换方式、分配方式、消费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通过多种政策和法规来恰当限制和不断调整这些不合理的经济现象,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减少社会的不公正。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消灭剥削,摆脱“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
今天,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在求同存异中生存,在竞争借鉴中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同一性表现为合作、借鉴、发展,斗争性表现为对抗、摩擦、代替。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会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言,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对抗的客观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之间暂时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平等竞争、互相借鉴、长期共存的历史机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中间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替代一般规律中的资本主义阶段、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基础的社会阶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社会阶段。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就是我们的立场和态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
立法 行政 司法分立
三权分立制度的重要就在于:防止国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这是它必须完成的任务,因为:
1、从三权分立制度的产生来看:正是由于人们为了防止国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所以首先确立了民主和法治,进而产生了普选制和代议制,继而出现了多党政治,最后补入了三权分立制度才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民主宪政法治体系。可以说,三权分立制度就是为完成“防止国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这一目的而生的,所以从三权分立制度的产生看,它必须完成这一任务!
2、从三权分立制度的基础来看:三权分立制度是要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它要存在就必须维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而对于私有财产危害最大的莫过于就是被其它利益集团所滥用的国家权力,所以防止国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就成为三权分立制度不可不完成的任务。
另外,从其它几个基础来看:①民主宪政要求本身就要求限制国家权力的滥用;②而普选制和代议制中的选民几乎都是公民,自然要求的要求维护公民权利;③各政党为了维护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自然也不希望国家权力对自身的利益干涉太多。所以从其它的基础来看,也是要求三权分立制度要做到防止国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这一目的的。
总之,三权分立制度是必须要完成防止国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这一任务的,如果不去完成,那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那么三权分立制度又是如何去运作的呢?其实很简单。首先三权分立制度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然后让选民选出来代议的各政党分别行使国家权力,而运作的核心部分无疑就是三权之间的合作和制约,由各政党分别控制的三权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使国家权力尽其所能维护公民权利,而三权之间的制约则可以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
总而言之,不论从其存亡之道,还是从其运作状况上来看,三权分立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使国家权力能竭力为公民权利、为私有财产而服务的,防止国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就是其具体体现,这自然是追求民主宪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很好的选择,所以,各资本主义纷纷采用三权分立制度,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因为文化、习惯等因素有不同的体现,但究其本质,还是万变不离其中。
三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就是三权分立制度的价值所在,也是其利端所在。
虽然三权分立制度要防止国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但是对于这个目标,三权分立制度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制约能真正做到吗?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三权分立制度的设立就是要防止国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但是三权分立居然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这看上去似乎是个悖论,但是稍微想想就应明白了,以一件事为目的,并努力去做,却不能真正做到,原因无非有二:1、好心也有可能办坏事,套用一句西方的谚语就是“多少善意将人送进地狱”,最初虽然怀着美好的心愿定下目标,但在操作中却由于方式、方法或客观因素的影响,最后造成了不尽如人意甚至是与愿望相反的结果;2、力所不能及,虽然有远大的目标,但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只能完成部分目标,并不能真正完成。不幸的是,三权分立两条皆中。第一条原因在三权分立上的体现,实际上就是一个利、弊两端相互转化的问题。
三权分立制度的核心就在于三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制约,三权分立制度防止国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的目的也就是由此完成,这是三权分立的利端所在,但既要它们相互合作,又要它们具相互制约,想想似乎不错,但是这不是透露着几许矛盾吗?三权到底何时合作、何时制约呢?按照三权分立制度设置的初衷,应该是在为公众服务时合作,在某一权滥用国家权力时制约,但是真正在实际运作中会这样吗?那时,统治者的“良心”会告诉他们,应该在利益相共的情况下“相互合作”,在利益相悖的情况下“相互制约”。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想想资产阶级为什么要设置代议制、普选制、多党制、三权分立制度等这么多制度来限制国家权力的运用?还不是怕国家权力会被滥用,为什么会这么怕呢?一切的根源就在于私有制的要求、私有制价值观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尽最大的努力获取私利!那就是私有制价值观的“良心”所在!
这很具有讽刺意味,三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在作为利端的同时也有可能成为其弊端的所在,它也可以阻碍防止国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这个目的实现。这似乎是个悖论,其实不然,因为:1、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三权分立制度也不利外,我们试想:相互合作和相互制约如果由私欲所支配,为私利而服务,那么会有怎样的后果?相互合作就有可能会在私欲的支配下转变成相互妥协甚至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而相互制约则有可能在私立的驱使下转变为相互攻击、相互倾轧甚至造成极其严重的内耗,如果出现这样的结果,国家权力难道不是被滥用了吗?公民权利能得到妥善的维护吗?
当然,上述的情况只是出现在三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制约行为被私欲所支配、为私利所服务的情况之下,于是,问题的关键便在于三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制约行为是否会被私欲所支配、是否会为私利所服务,遗憾的是:2、三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必然会为私欲所支配、必然会为私利所服务。正如前文所述,三权分立制度存在的基础是私有制,私有制所派生出的价值观使三权分立制度中的合作与制约注定了要为私欲所支配、为私利所服务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而合作与制约又是怎样为私欲所支配、为私利所服务的呢?
1、我们应该先认识到私有制社会中的价值是如何评定的?即私有制社会的价值观是怎样的?答案是:看占有的私有财产的多少,不论是团体还是个人,也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占有的私有财产越多,那

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

当代资本主义,是指以二战结束为起点,处在国家垄断阶段上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自诞生至今,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它即将进入又一个新的世纪。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总要不断前进,一刻也不能停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列宁也曾说过,“资本主义不可能有一分钟停止不动。它必须不断地前进”。当列宁谈到资本主义的垄断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向时,他也强调指出:“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
不仅如此,从总的趋势看,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加速度的,而且呈现越来越明显的阶段性。众所周知,在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历过一个较长的准备时期,即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也有人称之为“重商主义”时期,或工场手工业时期;接着是自由竞争阶段;其后又进入垄断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又以更快的步伐向新的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完成了这一过渡,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方面。
生产力方面的变化经济加速发展。战后各主要西方国家经济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二战以前,美国平均每个周期的时间长度为50个月,后则延续为75个月,而且每个周期中经济增长的时间也延长了。与此同时,危机持续的时间却越来越短,所造成的破坏力也大大下降。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很少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经济产值下降近一半那样的大起大落。
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化上。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已不到3%,美国只有2%。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在新科技革命的推进下,西方国家产业结构已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化。总的趋势是整体经济结构逐渐软化,社会生产重心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
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在产权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在坚持私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对财产所有形式进行了调整,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资本的社会化是通过两种渠道来实现的。一是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资本社会化的最主要的形式是企业股权的分散化。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调节的力度。
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在坚持资产阶级统治不变的情况下,对上层建筑的若干重要环节进行了调整。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一, 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并且二战以后,制度的运行已经实现了法律化。第二, 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大大增强,对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活动的渗透空前增强,国家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务。与此相应,国家在调节社会各阶层矛盾方面的作用也越发突出。第三,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在消除选举的种族、性别歧视并实现较为完整意义上的普选制的基础上,西方国家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新的拓展,公民权利相对地得到扩大。
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这些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关系及其与无产阶级矛盾的作用。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

简单的来讲,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有些人认为是必须经历的的。有些人反对。因为严格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在中国不存在,而如果承认资本主义是必经的阶段那么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就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了。事实上,你需要自己去思考,个人认为就是在补课,因为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的发展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一致。我曾经和教授在学术上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只是说“补课思想”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但是这样的回答很显然是不能服众的。我只想说,有些问题只需要你自己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要听官方的一面之词。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

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其思想最能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的是

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其思想最能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的是_____。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答案:C解析:A项,老子主张辩证地看待“大”“小”“有”“无”,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思想。B项,墨子倡导“

知识大全 怎样看待一个人的社会 家庭责任

怎样看待一个人的社会家庭责任做一个好人办好事服务大家体现自我价值孝敬父母培养孩子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作贡献一家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与爱人相伴到老家庭责任是指个人要通过自己辛勤地劳动,对家庭成员生存和繁衍提

知识大全 这个社会的人们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眼光去看待一个人

这个社会的人们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眼光去看待一个人?这个问题问得好。社会和别人与你是是两个相对的方面,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和眼光看待社会和别人,社会和别人就会用同样的心态和眼光看待你。这就是平等对应反应

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就要坚持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热爱祖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统一,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就要坚持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热爱祖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统一,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_____答案:正确解析:Y。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_____A、发展社会主义理想建设B、中

从哲学上讲,选择这些谐音日子结婚的年轻人的做法体现了__A.唯物主义思想

从哲学上讲,选择这些谐音日子结婚的年轻人的做法体现了_____A.唯物主义思想A、唯物主义思想B、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唯心主义思想D、意识活动具有一定的计划性答案:C解析:时日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A、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B、二者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C、二者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D、二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

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性的产物,与暴力恐怖主义具有天然的联系。()

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性的产物,与暴力恐怖主义具有天然的联系。()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

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性的产物,与暴力恐怖主义具有天然的联系。()

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性的产物,与暴力恐怖主义具有天然的联系。()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