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我们要举行辩论会,话题是“中学生应注重人格培养还是学习修养

Posted 人格

篇首语:秤砣虽小,能压千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我们要举行辩论会,话题是“中学生应注重人格培养还是学习修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要举行辩论会,话题是“中学生应注重人格培养还是学习修养?”我方是人格修养,请阐述我方观点。

我们接受的教育,叫做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学习就是为了成绩,这个环境是我们自己改变不了
可是我认为,成绩仅仅是一个人的一小部分,你获得好的成绩,不代表着你以后一定会成功,社会上不会需要纯书呆子,更需要的是能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有出色表现的人
再回过头,若没有好的成绩,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无法认识更多更有才华的同学,在成功的路上,至少在我们现在的环境下,还是很重要的
(不过也有很多实例,就是曾经在学习上不得利,但在工作上有所作为的人,若按这个思维想,会联系到他们也是通过后来的觉醒才如此的,说“成绩不重要”,有事例也难辩论)
个人赞成成绩固然重要,可是也要注重全面发展,更要把握机遇
事例:比尔盖茨,有机遇而放弃继续大学,要是他真的混出一个好文凭,放弃机遇,就很难说他是否还能成功了
至于更多的事例....LZ要先找到自己的观点,再去找事例应该会容易方便点
祝LZ成功^^

我们要举行辩论会,话题是“中学生应注重人格培养还是学习修养?”我方观点是学习修养重要。

正所谓“人不学,无以立。”没有学问中学生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而是成为社会的淘汰者。只有满腹学问,人格培养自然而然也会达到,若是一味侧重于人格方面,而忽视学习,不利于社会。更何况,你若是只有人格好,学习什么的,和听天书差不多。就算有好的人格,那在社会还有何意义所在?谁会关注于一个“睁眼瞎”?谁会相信一个“睁眼瞎”拥有好的人格呢?况且,没有学问,人格意识也会慢慢后退,到时候,人格、学问两空。这样才正确吗?
辩论会应注意临危不惧、大方自然、字字有理,多磨励,慢慢便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辩论手。
-------------------------------------------------------------------------------------------------------------------------
望采纳……3Q

中学生应该注重学习修养还是人格素养?我是正方。该怎样辩论?

如果正方是学习修养重要,应提到①学生这一身份的特点,应该以学习为重②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掌握学习的知识才有理论指导人格修养③不是不重视人格,而是学习修养目前是主要矛盾,更重要。
如果正方是人格重要,则你站在了道德高度:①人最重要的是人格完整,才称之为人②没有人格修养只会用知识来害人,可举例③中学时培养人格最重要的阶段,而性格决定一切,自然是人格重要。
祝好运!

学校准备办辩论赛辩题“中学生教育应该注重人格培养还是知识积累”我方为正方“中学生教育应该注重人格

把你目前掌握的资料详细告诉我

辩论会 反方是人格素养 正方是学习修养谁更重要 我是反方 求实际事例 证明人格素养的重要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靠,真多!··看我的
我们经常从电视或网络上获取信息,但这些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有那一些不好效果?应该如何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
正确使用媒体,获得信息,更好的生活在一个信息规范,正确,即时的信息时代,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要被别有用心的媒体所利用,学会正确的获取信息和知识。
首先,我们要学会分析消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不要盲目的追捧媒体效应,众口铄金,对于一些有害的信息,我们应该杜绝,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比如,如果有媒体故意散布谣言
编造虚假信息,我们就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那么,在此之前,要怎么避免受害,正确的利用媒体为自己服务呢,现在的媒体太多了,我们也不能够看清事实的真相,那么,我们就要有选择的挑选为我们服务的媒体,从而获取信息,比如实力雄厚,规模较大的,网络信息可以登陆国内的大型网站,如新浪,搜狐,电视方面,那当然就是中央电视台了,报刊可以选择国家级的和省级的报刊,就像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就是党和国家的喉舌,上面的信息当然真实和全面了,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有那些方式?和以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方式很多,人们可以通过传统的报纸,电视,还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互联网,等等获得最新的信息,最有代表的现代化信息传递应该就是互联网了,方便,快捷,和以往的比如报纸和电视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内容更广泛,即时,便捷
二、我们经常从电视或网络上获取信息,但这些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有那一些不好效果?应该如何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
正确使用媒体,获得信息,更好的生活在一个信息规范,正确,即时的信息时代,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要被别有用心的媒体所利用,学会正确的获取信息和知识。
首先,我们要学会分析消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不要盲目的追捧媒体效应,众口铄金,对于一些有害的信息,我们应该杜绝,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比如,如果有媒体故意散布谣言
编造虚假信息,我们就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那么,在此之前,要怎么避免受害,正确的利用媒体为自己服务呢,现在的媒体太多了,我们也不能够看清事实的真相,那么,我们就要有选择的挑选为我们服务的媒体,从而获取信息,比如实力雄厚,规模较大的,网络信息可以登陆国内的大型网站,如新浪,搜狐,电视方面,那当然就是中央电视台了,报刊可以选择国家级的和省级的报刊,就像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就是党和国家的喉舌,上面的信息当然真实和全面了,
三、究竟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那些影响?
信息传递方式在今天看来,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是最大的一个好处,可以缩短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时间就是金钱嘛,打个比方,20年前,你只能通过看报纸来获取信息,那时的电视还没普及,最快你也要第2天才能看到,而现代化的通讯设备,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时间大大缩短,比如你是一位商人,今天上午国家出台了什么政策,国际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你下午,甚至中午吃饭的时间,就已经了解了,信息传递速度越快,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相应的就大大提高了,以前炒股要去股市,现在炒股在家里用电脑就可以了,以前生意谈判,要做火车飞机跑老远,现在,只要你打开电脑,或者用移动电话,就可能会做成一单生意,相比之下,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为人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个娱乐的东西,其实媒体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学习上的啊,生活上的等等都可以 和成本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日益普及,从80年代初开始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计算机文化。而随着网络的诞生和迅猛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文化”的老提法已被“信息文化”或“网络文化”这类新提法所取代。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计算机教育专家的意见,衡量“信息文化”或“网络文化”素质高低的依据,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这种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可以简称之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既是“信息文化”水平高低和信息素质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体现这种文化的知识与能力(即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
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在网络上来讨论这个富于时代感的辩题。我们认为今天的辩题是一个利弊判断的问题,它的关键就在于衡量的标准。我方认为,这个衡量标准就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要求。如果对方的标准与我方的不同,就涉及到两个标准本身的比较问题。我方将结合时代背景和内外因的辩证法,从必要性、主体有利性以及弊端可控性等方面来详细地论证网络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形成。
首先,必要性。这涉及我们辩题中的两个对象:网络和青少年在现实中的关系。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与网络的规模扩张和高速发展已密不可分。我们面对的网络不仅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和工具,更重要是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一方面,网络是社会信息的高效传播者,迅速反应着当前各种社会现象,多方位地体现着人们的信念、价值观等文化内涵;另外一方面,网络向当代人展现了一个新世界、新空间,它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互动性、无国界性,虚拟性,应用的趋势必然是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今天我们讨论在这样时代背景中的青少年,数字经济之父泰普斯科特称他们为“网络世代”。 网络成为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网络世代”在与网络一同成长。这样,青少年群体的成长所包含的各方面自然是不应当疏远网络这一外界要素的,显然对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的个性就是其中涉及的重要方面,网络承载的资源是个性形成的必要养分。
其次,主体有利性。在此进一步分析网络与青少年个性形成的关系。
个性也可称人格,是指在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含两层意义:一层是自身心理意义上的个性品质与特性,它是属于潜性的;另一层是社会意义上的个性品质与特性,这些个性是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表现出的特点,是属于现实性的。我们此时关注的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良好个性的黄金时期青少年时期。下面就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分析。
因为网络在外部因素中的参与,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所需要参与的几类主要实践活动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第一,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网络所展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将强迫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课堂上接触少但却必要的知识是最便捷的,比如 医药农工方面的知识。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总之,网络学习让青少年们体验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第二,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孩子变得自信、开朗、幽默。网络文化为他们探索自律、独立的自我起到了安慰和牵引的作用。
第三,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本身既是天性,是健全个性形成的必需,也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
第四.网络丰富了全社会了解,教育,保护青少年的方式。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网络上有了充分的展示,多掌握了网络就能更了解青少年各项发展的新动向,就掌握了及时教育引导未来发展的先机。
综上,我们看到网络对青少年个性形成的有利性是新兴的,难以代替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弊端可控性。肯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并不等于回避网络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以及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出的 “网络社交障碍症”;
然而分析现在青少年使用网络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无一不与其他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各方研究也表明,网络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情况与这些方面的条件密切相关:如孩子的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家长对网络的了解情况、孩子的伙伴关系、社会关系、学校、老师对网络的态度等等。,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和睦、父母对网络有较深了解并与孩子有良好沟通习惯,那么,孩子与网络大都能建立健康、良性的互动关系,否则,孩子就比较容易受到黄色暴力邪教等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的侵害。
最后,从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观点我们认为网络的弊端对青少年的影响除了控制之外,青少年自身才是个性形成走向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深刻把握网络影响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提高孩子们驾驭网络的素质和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如此才是我们讨论的初衷
总上所述,我方认为网络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形成。谢谢主席。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是正方四辩,下面是我方的总结呈词:
我们分析对方的立论,看到对方辩友与我们采取的利弊衡量标准是一致的,但在论证中却过于主观和武断,只片面论证有弊,列举了很多的弊端,对于缺点绝口不提甚至完全否决,最后得出结论:弊大于利。由此来证明己方“不利于”的结论。我们认为这样的辩论从逻辑上看显然是不成立的,从事实更是不客观的。
首先,总的来说,对方辩友理论根基的错误在于:夸大了网络危害性的同时却又弱化了青少年本身和外界因素对个性形成的巨大影响力。
对此,我们先引用沈绮云先生的一段话来回复:“不要炒作数据,因为根本没有人做过非常科学和全面的抽样统计。只要承认问题存在,而且在城区或网络比较发达、管理又相对薄弱的地方,网络导致的问题更严重一些,这就足够了。”由此我们不应拘泥于难辩真假的各类数据,我们应睁眼看现实,一个最起码的事实是世界各大国都在沿着信息化道路在推进,互联网是最年轻的传媒,是年轻人使用最多的传媒,也是未来具有最大传播威力和魅力的一个传媒。我国政府也指出:要让互联网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先进文化、优秀文化的平台,这就是中国网络媒体的职责和任务。
下面,我方将逐点来总结辩论中的焦点问题,由此进一步的确立我方观点。
第一.网络的新兴和其高速发展成的丰富性不等同于高风险性和复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始作俑者眼里网络仅仅是一种通信的方式;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是一座可以投资开垦的金矿;在未明时理的家长们的眼里是网络"鸦片";在新闻工作者眼里是第四媒体;在孩子们的眼里是可以发挥想象力,"海阔凭鱼跃"的乐园;网络作为一种工具还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它的源头活水都是现实社会发展中的人们需求和满足需求的。
第二.青少年作为特殊群体,他们个性形成的环境一样是特殊的。我们关注今天的青少年,因为他们不仅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更会是掌握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一代。这就首先决定了社会各界将对他们的高度关注与保护,在现实成长环境中,最大的外界环境影响是学校和家庭,网络不可能完全包揽住青少年个性形成的大环境。所以无论好坏,网络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都是有限的,也就是可以控制的。
第三.我们讨论的眼界对象未限定为我国或某国,若说青少年在网络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会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我们认为首先是关注视野的问题,网络和青少年话题都是属于全世界,全社会的,思想需要交流才能有全面的认知,只论我国,也有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第四.鉴于对方的过度担心,我们愿再次重申:网络沉溺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那些现实中比较失败,或遭受过挫折而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支持的孩子,那些人际关系不太成功、家庭不和谐、气氛冷漠的孩子,都容易产生网络沉溺。可能也有性格上的因素,有些人是不是有生理上的原因,也值得研究。总的来说,沉溺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相比而言,国外青少年网络沉溺的现象要少很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外孩子可玩的东西多。其次,法律更完善。美国:游戏软件按年龄分级,韩国:网吧电脑有屏蔽软件,日本:游戏网吧税率高。学校则为家长提出可操作的建议,如将电脑安置在客厅里;经常与孩子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了解孩子的喜好和上网的基本情况。学校也向学生提出建议,让学生拥有自我保护意识,如不要随意发送个人或家庭信息,不要轻信在网上与之聊天的陌生人,在网上看到不健康的东西,要立即关闭等。此外,家长还与孩子制定家庭公约,公约主要包括电脑放置的地方、每人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及使用电脑与学习、体育锻炼时间的分配等,而且双方都要自觉遵守。许多法国专家认为,如果孩子在现实外部环境的教育中就是不能自律的,任何技术性的和人为的强制措施对孩子的约束都不会完全有效。
综上:我们有理由认为与网络一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是更少偏见、更能接受差异和不同,是更宽容的一代是更好奇、更具想像力,更兴奋、更能探索的一代;也是更自信、更独立、更自我,更能坚持己见,更多自我依赖的一代。网络为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具优越性的文化环境。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最后,谨鉴于我们此次辩论赛的特性和我们双方都正在使用的网络,我们双方都用开阔的心胸和眼界来看我国网络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及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而迅速发展起来。10多年来,互联网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已是互联网中文信息最大的提供者和市场自不待说,中国也将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值得担心的更应是如果我们只注重小的方面,不注重大的方面,那么我们对互联网的推进,对互联网先进文化的宣传,就会失去所能发挥的作用。一代青少年的成长疏远了基本的时代背景才将是最大的不利。
开篇明意,我方观点:网络不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形成。
什么是网络?网络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手段,而是信息交流手段和信息内容本身的二重复合体。网络之所以为人所用,吸引人的注意,除了其作为交流手段的方便快捷外,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在这一平台上流通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
我们今天是针对网络对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的影响进行讨论,当然要明白青少年是什么样的主体。青少年,即是12岁——25岁的青年和少年。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处在青春期及其前后的人群是有很强可塑性的,是热情冲动的,是缺乏正确判断力和控制力的,也就是说,他们不能甚至无法确保自己在网络世界中走向正确的方向。
个性,即个人气质、品性。众所周知,个性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对其人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怎样判断有利或不利?实际上就是判断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下面,我方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网络是不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形成的。
首先,网络本身具有其局限性。
1.作为一个范围广,信息全的交流平台,其上传播的信息是丰富的,复杂的,多方面的。这决定了,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可以交流健康的信息,也理所当然的可以,而且已经有了不良信息的传播。比如:色情,暴力及其他引诱人走向不良生活甚至犯罪道路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是开放的,没有一个管理组织对信息进行分类或限制,因此,网络,就如同是一个乱花迷人眼的世界,什么花都有,美的有,有毒的,丑的,甚至食人花也在其中。
2.网络交往是弱范互动,有很强的负面影响。它是现实当中的人际交往规则权威性弱化;在长期的网当中,容度上对易造成自我意识和络匿名交往自我认知的缺乏和丧失,进而造成自我的迷失;网络人格也的特在一定程现实人格形成了挑战。
其次,青少年是一个脆弱的特殊人群。
1.青少年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较弱的自控力。这一特点是青少年很容易接受并模仿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包括大量的不良信息。
2.青少年的好奇心极强。对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禁止接触的负面信息,一旦在网络上接触到,就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并获得他们的认同。
3.青少年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是很有限的。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他们是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好坏的。这对于青少年对信仰和价值的选择是非常危险的。
最后,当网络与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遭遇的时候,潜在的危险就加大了,危险所爆发出来的负面效果也就自然地掩盖了网络的优势方面。就如同一片茂密的森林,它给明眼人带来的是美丽的风景,但给盲人带来是却是的的确确的灾难。做为暂时的盲人的青少年这一群体,在网络这片森林中没有见到美景的机会,恐怕只有忍受被绊倒的痛苦吧。
(二)反驳反方的呈词如下:
我们双方的开篇立论中的概念定义和利弊衡量准是相近而无大争议的。但推导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分析原因,我们看到对方辩友在论证过程中有以下理解和论证上的失误和硬伤:
第一.概念混淆。网络的新兴和其高速发展成的丰富性不等同于高风险性和复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始作俑者眼里网络仅仅是一种通信的方式;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是一座可以投资开垦的金矿;在未明时理的家长们的眼里是网络"鸦片";在新闻工作者眼里是第四媒体;在孩子们的眼里是可以发挥想象力,"海阔凭鱼跃"的乐园;网络无论作为一种工具还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它都在发展,它的源头活水都是现实社会发展中的人们需求和满足需求的信息。
第二.以偏概全。我们认同青少年是作为特殊的群体,但不应忽视他们个性形成的环境也一样是特殊的啊。我们关注今天的青少年,因为他们不仅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更会是掌握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一代。这就首先决定了社会各界将对他们的高度关注与保护,在现实成长环境中,最大的外界环境影响是学校和家庭,网络不可能完全包揽住青少年个性形成的大环境。所以无论好坏,网络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都是有限的,也就是可以控制的。
第三.关注视野自我设限。我们辩题中的对象是青少年,未限定为我国或某国的,若说青少年在网络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会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我们认为网络和青少年话题应是属于全世界,全社会的,思想需要交流才能有全面的认知,就算只论我国,也有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以上三点总的来说,体现出对方辩友理论根基的错误在于:夸大了网络危害性的同时却又弱化了青少年本身和外界因素对个性形成的巨大影响力。这样来只片面论证有弊,列举了很多的弊端,对于缺点绝口不提甚至完全否决,最后得出结论:弊大于利。由此来证明己方“不利于”的结论。我们认为这样的辩论从逻辑上看显然是不成立的,从事实更是不客观的。为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的补充阐释,相信深入全面的探讨也更有利于巩固我方一贯坚持的观点。
因此,下面试从网络对青少年个性成长包括的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探讨。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少年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
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
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一定的医学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是最便捷的。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解除烦恼和疑惑;网络为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健康研究动态及求医预约等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展。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
再次,针对我国国情和对方的过度忧心,我们强调两点:
一.要尊重青少年获得快乐的权利。
青少年时期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生活本身有独立的价值,孩子们有权享受他们的生活。家庭、学校和社会有责任为他们提供获得快乐的条件,而不是压抑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失去快乐。如果家庭、学校的气氛是和顺的,并提供适当的空间、材料和良好的监督,让孩子们通过玩耍而自由表达,他们就能发展出对自我和他人的健康态度,就更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经验。网络的适当使用也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关键在于家长、老师和媒体工作者以及全社会是否为孩子们提供了适当的、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要给青少年一些自我从实践中受教育的空间。
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自主使用网络的能力,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信息解决现实问题。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进步的幅度也取决于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取决于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传授的知识,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接受,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整理和储存。缺少这个内化的过程,任何强制性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总之,我们反驳对方辩友未免过于主观和武断的论证,是因为我们 需要严肃认真而又科学全面地看待一些网络问题,网络在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它的影响和作用还需要深入、科学的探讨,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既要认真重视,更要深入研究。孩子们喜欢电脑,喜欢网络,甚至有一些迷恋,但不要轻易指责他们。要指导他们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不要脱离了正常的社会交往,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要有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这些才是网络对青少年个性形成中我们社会的最为迫切任务。中华文化的传播也需要借助当代科技,其中互联网便是重要的手段。将文化软实力(内容与形式)与互联网硬实力网络建构及其技术、设备结合起来,就能使全国人乃至全人类最广泛最方便的受益。这样融入了时代背景和未来前景的网络必然有利于正属于成就未来的青少年们。如此,网络对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生活实践的个性形成难道还不是有利于吗????
参考资料:
老子更多!··

辩论会:大学生人格修养重于学业,要正方材料(人格更重要)

人格在人的一生当中肯定是第一位的,因为学生和大学不是你的永远名片,迟早会有走如社会的一天,反哺的工作不能只靠社会,这个时候看的就是为人,如果人格健全才能保证人生的成功。我记得老师说得好,做学问,先做人。这是基本道理,我们国家就是因为没有完善的德育教育,才导致了不少的高分低能、高分无德的出现,不能说学业成功,做人就没了问题。
再说没了原则和底线那还辩什么,之所以我们在这里辩论,就是因为我们是具有充分道德修养,若然说我们每次都以学业重要为理由来掩饰我们曾经的水准问题,我们还有什么道理出来讨论呢?
按道理说正方在这方面是很站优势的,要注意抓住德艺双馨来谈,学业可以在人格修养提高和保持的基础上提高,这样既不会太绝对,又有足够的理论依据。
辩论时注意记录,看好、听好对方的话和语言。
尽量不要跟他们的节奏,祝你好运

大学生应注重知识积累还是应注重人格培养?

我同意注重人格培养,不过为了以后不至于做个落魄的君子还是要抓学业的,他们并不是矛盾的啊,大学生应该培养的素质很多,可以侧重培养某些方面但不可去一方舍一方,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决不会是某方面的偏才!
我也是一名大学生,希望我的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应注重人格培养和教育应注重知识培养的辩论赛

所以我们认为做人比学习更重要 正:有了知识,便能生活,有了知识,便能生存。 正: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你必须凭借长期积累的知识,才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反:只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够立足于社会,造福于社会吗?不见得吧。多少科技犯罪人才给社会带来了沉痛的灾难。 反:积累知识只不过是为塑造人格服务的,就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你的思想,你的人格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甚至你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最终塑造了你优秀的人格。 反:〈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以看见德是放在首位的。 反:时传祥不正是这样的例子吗?他并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却拥有良好的人格。 时传祥,五六十年代北京市崇文区粪便清除工人。他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并因此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的时传祥,15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从此在粪霸手下干了20年,受尽了欺凌。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阳光照耀着掏粪工人的生活,也照亮了时传祥的心,他决心用自己的双手,为首都的干净美丽作出贡献。就这样,建国后的十七八年里,他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无冬无夏、挨家挨户地为首都群众掏粪扫污。在那些年里,他几乎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有时间就到处走走看看,问问闻闻。哪里该掏粪,不用人来找,他总是主动去。不管坑外多烂,不管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设法掏干扫净。他一勺一勺地挖,一罐一罐地提,一桶一桶地背,每天掏粪背粪5吨多,背粪的右肩磨出了老茧。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曾亲切接见时传祥。刘少奇还对时传祥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正:他虽然缺乏科学知识,但他一定缺少现实生活中的常识吗?他能够正常地与人交流、工作、生活,这也算拥有知识! 正:知识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经验的总和。请对方辩友不要客意的缩小知识的范围。 反:我方并不反对。 正:猿之所以进化成人,原因来自于其自身知识的积累。 反:猿根本就不是人。积累知识不是人的专利。幼狮从母狮身上学会狩猎,小猩猩也会从母亲处学会使用工具。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人有人格,而不是人会积累知识! 正:如果没有知识积累素材,人格大厦是空谈! 反:对方辩友一定不知道一个有关应聘的故事。一批高素质的竞争者同时应聘一个职位。当时门口有一个哭泣的小女孩,只有一位应聘者去安慰她,而惟有这位应聘者竞选上了。还有一些因为随地吐痰之类的人格测试未过的应聘者落选的事例。 正:人的知识可以创造财富,财富就是物质基础。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唯物论可知,物质对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意识直接影响着人格的培养,所以从哲学上讲,知识是人格的前提。 反:培养人格的途径很多,知识积累仅是一种途径而已,并不能决定人格。 正:刚过世的我国政府副主席霍英东,他为何能够具有这样的人格魅力,那是他一生积累知识的产物,阿拉法特为何在巴勒斯坦人民心中如此神圣,有如此大的号召力。那是他青年时代学习考察、积累知识的结果。伟大的毛主席为何能“指点江山,激昂文字”那是他平时积累知识才能做到的。 反:这些伟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才受尊敬的。知识的掌握主要靠单纯的记忆来实现。伟人往往以其完美的人格魅力激励了几代人,往往凭借着自己高尚的人格使人折服。 正: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一个人自生下来,只要他能耳听、目看、口说、心感。他就在积累知识、经验。人的一生就是一条积累知识之路

我们要举行辩论会,问题是中国是否应该全面抵制日货?请阐述正方观点及反方观点。并说明理由。

正方观点
应该,抵制日货可以打击日本的出口,降低日本的经济增长,削弱日本的经济实力。
现在日本国内经济正处于衰退阶段,中国企业和中国公民抵制日货的行动,将会给日本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表示,日本经济恢复的时期将比此前的预期“最少推迟半年左右”.
通过数据表明,随着中国民间抵制日货运动的扩展,中国从日本进口减少,将大大阻碍日本经济的复苏。假定日本向中国出口停止一个月,将导致一般机器的生产额剧降3000亿日元(折400亿美元),电气机械近3000亿日元,钢铁和运输机械也都会减少2000多亿日元,使日本企业蒙受惨重损失。
日本企业向日本政府交纳所得税的税率是40.70%.日本企业每挣100元,就会给日本财政增加40余元,从而提升日本的综合国力。
反方观点
不应该,在当前经济全球的情况下,分工日益国际化,抵制某国必将导致本国产业链断裂。最终害人害己。
如果普通消费者抵制日货,个人消费品的日本企业或许会受到更大影响,但不要高估此次抵制日货行动的效果。中日两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从长远来看,日本是一个成熟的工业化国家,虽然近些年创新力不足,但从整体而言,日本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因此个人抵制日货没有任何效果。
而相对日出口多的中国企业,则影响更大。对日出口品集中在药物、食物和农产品类别的中国企业极有可能受到日本质监部门的刁难;那些主要业务在对日出口个人消费品的中国企业,将受到更大的影响。
作为连居民身份证都是日本富士施乐生产的国家的国民,我们还有什么底气发动所谓的“抵制日货”呢?这个我们无法掌控。

辩论:教育应该注重人格培养多于知识培养

典型例子:马加爵 (我想这个话题展开就可以说很多了)
名言: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这样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其德性,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
叔本华说:“我们生命快乐的最重要和基本因素是我们的人格,如果没有其它的原因的话,人格是在任何环境中活动的一个不变因素。”
余秋雨介绍,在香港有一种说法是“全人教育”,即指健全人格教育,它是大学的必修课。“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素质最后要整合成人格。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白,人格遗传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此外,一些资料:91.7%的受访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受访父母希望孩子能读到博士学位;65%的受访父母给孩子布置过学校以外的作业;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其中,34.9%的要求95分以上,9.3%的要求门门都是满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进行的系列调查结果屡屡证明,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在父母望子成龙心态的影响下,孩子们童年的学习负担一点也没有减轻。
在许多人看来,今天的中国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事实上值得社会各界高度警惕的却是,真正的教育被荒废了,因为教育的核心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已经制造了太多的童年恐慌——儿童因不能够理解和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产生较为强烈和持久的焦虑。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不少地方的教育也出现了高度扭曲。
日本政府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对教育进行反思之后,提出了“教育荒废”的观点,认为由于激烈的考试竞争,用人单位偏重学历,整个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出现了所谓问题教师和问题学生。“教育荒废”导致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整个教育界极度的不信任。日本有关方面认为两个原因导致了“教育荒废”现象的产生:第一,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将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的积累上,而忽视了对精神的关注。第二,僵化、封闭、激烈的升学竞争、极端的管理措施,加重了儿童心理上的压抑感,妨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由于升学至上的考试,对教育逐步背离了原有目标,脱离了社会,忽视了教育对象,甚至忽视了儿童本身。
日本对教育的反思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避免重蹈覆辙。
另一个~人格教育重于知识教育
不注意人格的培养,很可能有一天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或硕士生、博士生竟然是人格不健全的人,而人格不健全的人是什么可怕的事都能干出来的。人格是人的基本,没有了人格,再多的教育也白费,拥有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没有了人格,我们将是不完全的。人格教育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人格教育可纠正我们不良的心理;可纠正我们想步入犯罪的良药。不至于导致最后人格丧失。人格是人的本钱,特别是在青少年期间,人格教育极为重要,绝对不可忽视人格教育,就算知识可让我们在社会上立足,但社会更注重的是人格。因为犯罪的人一般人格都有人格偏差。“我心目中的教育,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人格教育。”在余秋雨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最后是人格的比较,而不是专业知识的比较。因为随着知识的丰富,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可能很快被淘汰。既然这样,还要去学校干什么?“因为那里留下的是人格。所以,学校的一个重要身份就是人格的熔炉。”余秋雨介绍,在香港有一种说法是“全人教育”,即指健全人格教育,它是大学的必修课。“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素质最后要整合成人格。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白,人格遗传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人格教育的成果,直接决定了人们是用知识创造美还是制造恶,人格的完善与否,影响了个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是走向文明还是走向毁灭.蔡元培先生也曾说教育乃养成国民人格之事业,一个国家拥有健全人格的国民,是什么风雨也吹不垮的,甚至还能为全人类谋幸福.相反,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品质恶劣就会给周边的人和民族带去灾难,日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知识对于人格健全的人,就犹如锦上添花,美不胜收;知识对于人格不健全的人,犹如强盗手持火把,徒增危害而已!
健全的人格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积累,促进人格和知识的良性循环.一个心地纯真,用心一致的人,学习起来就自然事半功倍.试想,一个心思混乱,思想恶劣的人又怎么会有学习的心境和动力呢?健全人格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养成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习惯.这就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人格健全热爱学习的人,就会被知识领着走,而人格不健全的人,就要被知识拖着走了.
最后,教育注重人格培训多于知识培训更符合社会的择才标准和国家的育人方针.我国教育向来主张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可见,教育把德放在了首位.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如饥如渴,但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没知识而有道德的人至多成为社会的废品,一个没道德有知识的人却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的使命,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我们觉得知识、能力、人格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这样比重的设计使学生需要有文化知识,更需要有能力,有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很关键,就是学会做人,然后再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社会。这个宗旨是非常好的。我们现在常说的应该说最后素质教育都是要围绕着一个人字来做,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最终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去做,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非常重要。素质教育方面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在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还有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应该很好地设计,很好地去落实贯彻,全体师生都应该践行在行动中。学生也是,自己要时刻地鞭策自己,要成为比较优秀的社会有用人才。作为教师,每个人要有教育思想,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应该思考怎么样能够把学生装在心里,思考着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指导,为学习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说的解惑。作为学校也是这样的,应该要注重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为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理念去做服务。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及人才培养应该是配套的,而且应该是贯彻到行动中,践行在每个学习和教学的环节中首先,大学教育对人格培训的成果,直接决定了人们是用知识创造美还是制造恶,人格的完善与否,影响了个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是走向文明还是走向毁灭.蔡元培先生也曾说教育乃养成国民人格之事业,一个国家拥有健全人格的国民,是什么风雨也吹不垮的,甚至还能为全人类谋幸福.相反,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品质恶劣就会给周边的人和民族带去灾难,日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知识对于人格健全的人,就犹如锦上添花,美不胜收;知识对于人格不健全的人,犹如强盗手持火把,徒增危害而已!
论语中讲到,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做好了就可以学习知识了,这讲的就是人格教育要比知识教育重要。所以,作为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最后一个~
人格教育刻不容缓 论文
在当今的时代,实施人格教育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只要观察一下眼前的社会状况并反省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就可以充分理解这一点。
在20世纪里,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达,使人们的相互交往比以往容易得多了;医学和卫生领域的成就,使许多曾经肆虐人类的疾病得到控制或得以消除。这些非凡的科技成就的确是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业绩。
然而遗憾的是,在这百年中人类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却没有与科技发展同步。因此,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勾画出20世纪阴暗的一面。在这充满腥风血雨的世纪里,人类因战争而死亡的人数比过去所有世纪死于战乱者的总和还多。
在这个世纪里,人类曾经做过多种努力,试图以和平手段来解决冲突,最为显著的成就便是1945年联合国的诞生。成立联合国的宗旨就是要向世界各国提供一个能够和平解决争端和冲突的场所。可是,尽管联合国竭尽努力,仍未能制止冲突、平息战乱。仇恨和流血仍在继续:发生在冷战期间的大小冲突;中东地区、南非和北爱尔兰等地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以及非洲、中欧等地的种族灭绝等等。事实上,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各地因战争而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两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的总和。
不仅如此,人类在20世纪还受到了比战争更为严重的威胁,目前这种威胁正在向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发出挑战,这就是家庭危机。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大量家庭陷入了危机状态:虐待、遗弃、背叛、离异、暴力等等问题层出不穷。从某些西方国家的情形来看,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家庭危机。在美国、瑞典、法国和日本等经济大国里,离婚率从1960年到1990年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情景。
家庭崩溃带来了一连串严重的社会后果。如果孩子失去了健康温暖的家庭环境,就极有可能受到酗酒、吸毒、暴力、性乱及其他犯罪问题的困扰。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机构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换句话说,如果家庭不能健全地履行其职责,社会和学校无论付出多么昂贵的代价,也无法补救下一代遭受的危害。只有稳定的家庭才能为子女提供首要的成长环境。
由于家庭解体造成的社会混乱,使年轻人的问题越来越多。许多青少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失去了必需的良好家庭教化,加之生活的富裕和行为的自由,于是抽烟、酗酒、吸毒、性乱等等成了青少年轻而易举的选择,结果是众多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更有许多青年陷入犯罪的深渊。过去30年里,美国年轻人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增加着。在过去10至15年里,性病艾滋病在年轻人中间大肆传播,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陷入孤独和抑郁的苦境,甚至因对人生感到绝望而走上自杀之路。至于不尊重长辈、缺少自尊自重、学习成绩降低、厌学辍学等等问题,更是屡见不鲜。
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家庭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日趋下降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密西根大学不久前做的一项社会调查中可以看到:从1950年至1990年,美国年轻人对于影响自己人生的最大因素的排列,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50年代,对年轻人的人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他们的父母和家庭生活,然后依次是学校、教会、友辈及电视;到了90年代,友辈和电视成了对年轻人的生活影响最大的因素,然后才是家庭、学校和教会。
正是在1960至1990年期间,美国政府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青少年问题的经费支出增加了5倍,高达数百亿美元,但效果却微乎其微。在此期间,暴力犯罪增加了5倍,非婚生育增加了4倍,离婚率上升了4倍,单亲家庭增加了3倍,青少年自杀人数增加了3倍。
事实证明,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帮助人们解决人际以及自身的问题,若使用不当,反而会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综上所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陷入危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这类问题属于人的内在问题,也就是人类心情上和认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说“人类问题的中心在于人心”。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世界,就必须从改变人的心灵入手。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社会,社会组成国家,国家组成了世界。因此,只有当人的心灵转向善良并充满关爱时,家庭才有和睦,社会才有安宁,世界和平才有可能实现。
有两个社会机构强有力地影响着个人的人格成长。第一个是家庭,建立美好的家庭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第二个是学校,这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导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是一致的。在家庭中,父母应当言传身教;到了学校,教师必须强化孩子在家庭中已经开始接受的那些教导,使孩子的人格得以不断成长直到成熟。
美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托马斯·利科纳(thomas lickona)博士在所著《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然而遗憾的是,帮助青年人发展良好品性的教育目标,在许多现代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已经被忽视了。
这里,我们首先以美国为例考察一下现代教育是如何放弃道德价值这一重大教育目标的;其次,我们要探讨如何安排教育目标的先后次序;最后我们要谈一谈如何实施平衡的教育,以及学校和家庭如何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把孩子培养成品学兼优的人,使他们日后能够明智地利用自己所学得的知识造福人类。
一、 教育面临的危机
美国的教育机构最初是由那些致力于教导年轻人道德价值观的宗教界热心人士创立的。在美国,最初的教育思想就是要把道德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之中。那时,在讲授说、写、算三个基本学习方式的教材里充满了道德内涵。举例来说,在19世纪时,学生们通过抄写哲言警句来学习写字,诸如“勤劳者无暇作恶”,“勤奋赢得赞美”,“公正乃人人之权利”等等。学生在抄写时就默记了内容,于是这些道德格言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他们的思想之中。
当时的人们都懂得知识和道德对社会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学校的使命就在于培养既有知识又有道德的人。美国那些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大学,如哈佛、耶鲁和乔治城等大学的教育宗旨都一致强调善良的人格品性是良好个人和良好社会的基础。
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教育的使命和道德价值渐趋脱节,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明显削弱。60年代的青年反叛运动高举社会和文化革命的旗帜,影响十分深远。当年轻一代的“亚文化”受到抬举时,主流文化中的道德权威就被贬低了,长辈的思想观念不再被尊重。一时间,自私的个人主义盛行起来,人们把追求个人满足、自我实现置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之上;各种怪异荒诞的行为都在“自由”的旗帜下得到容忍、保护甚至是鼓励和表彰。于是为此进行理论辩护的道德相对主义也得以蔓延开来。
论文人格教育刻不容缓来自
自那时起,各种破坏行为在年轻人中间日趋增多。比较一下当前学校里的问题和学生的行为与40年前的情况有何不同,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革命”的后果。40年代,美国校园里的主要问题是:发言不遵守秩序、上课嚼口香糖、课堂不安静、在教室内追逐奔跑、争先恐后不排队、衣着不当、随地抛垃圾等。然而到了90年代,校园里的问题却令人惊诧地表现为:抽烟、酗酒、滥用毒品、性乱、女学生怀孕、性病、强奸、抢劫、暴力伤害、自杀等等。由此可见,学校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可想而知,这种腐败的道德状况必然导致学业水平的下降。实际上从1965年到1990年,美国高中毕业生的会考(sat)即学业水平的鉴定性测试,总平均成绩从980分下降至900分以下。
如果美国教育界能够恪守其宗旨,在教育理论的根本问题上不动摇,那么年轻人发起的社会文化变革,也不至于对整个教育体制造成如此强烈的破坏。然而在60年代,美国教育界的改革者们为了找出进步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也为了标新立异,开始实施“无导向教育”教学法。灾难的序幕从此拉开。这种无导向教育的意图源于心理学派的新思潮,主张把心理治疗室里有一定疗效的方法搬到学校教室里加以应用。
心理治疗专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把“无导向”或称“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心理治疗概念引进咨询实践,带来了心理咨询辅导的大革新。治疗师采用这种无导向疗法治病时,只对患者的思想、感觉作出尽量客观的反映,而不以任何方式去对患者进行指导或教导,其目的在于让患者认清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欲望和目标,通过自我觉悟找到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引导患者去发现自我的方法,在当时对于启发成年的心理疾病患者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确实有效果。于是一些人开始提议把这种心理治疗技巧应用到学校的课堂上去教导学生。罗杰斯先生在其《自由学习》一书及其他著述中,大力倡导在教育体制中实施无导向教育。这种为帮助成年心理疾病患者认清自己而运用的治疗技巧,果真适用于课堂里的学童吗? 须知,这些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还只是在形成的过程中。
无导向教育的特点是要用自我发现的过程来取代在指导下进行学习的传统方法。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就得服从于一种以学生感觉为转移的教育方法。而且,无导向教育主张自我决定标准和自我抉择。这无异于告诉学生,他们自己是道德价值观的唯一决定者,而社会认可的对错标准只具有参考价值。这样一来,昔日作为道德权威的教育者的地位就被贬低了,教师的角色只是协助者。
这样,无导向教育把学生的自主权提高到可以任意选择自己价值观的地步。与此同时,传统的道德智慧和经验一概被拒之门外。无论教师们多么富有人生经验,多么心灵成熟,统统禁止对学生进行道德指导。千百年来被证明的人类文明精华的那些道德遗产统统被抛弃和遗忘了,甚至父母在教育中的作用也遭到否定。学生在学校里被告知说,父母的教导是从外部强加的,并不是学生自己心中需要的,因此那种价值观只是父母的,不一定适用孩子,孩子有权选择自己的价值观。
传统的教育是导向型的教育。教师是长者、智者,有责任向学生传播知识。将传统的导向教育与这种新式的无导向教育加以比较,可以清楚地知道两者的差别。导向教育是以客观标准和普遍原则来指导学生,无导向教育是让学生专注于自己的价值观和欲求;导向教育强调学习的内容,无导向教育则注重学习的过程;导向教育注重社会性内容,总是帮助学生领悟自己作为一个家庭成员或是社会成员应当承担的责任,无导向教育只教导学生要忠于自己,很少提及家庭和社会。
无导向教育之所以对教育者产生诱惑力,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这种教育受到青春期学生的欢迎。年轻人已经从社会文化思潮中汲取了民主和平等的精神,但对民主和平等的曲解和滥用就导致他们怀疑权威、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等等。学生们一般都对这种教育方法及其附带的一些活动感兴趣,因为这些作法符合学生青春期的特点,如自我发现、叛逆传统以及表达自己意见等想要独立自主的欲望得到鼓励和满足。其次,这种教育方法使教师们觉得工作比较轻松,因为它对学习成绩的要求通常不高,教师也不必煞费苦心地去纠正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顺理成章的结果便是,教师不再被要求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和人生导师。如此一来,教师本身的人格水平和行为举止就无关紧要了。无导向教育受青睐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它不排斥任何价值观,因而体现了兼容并蓄和共存的精神,这在美国社会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环境里是十分需要的。
无导向教育以各种不同面目在教育界登场。它最初被应用于学校教学时,称为价值观澄清(价值观分离)教育(values clarification),其后出现的有自尊训练教育(self-esteem training)、结果取向教育(oute-based education)等。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出现,这种无导向教育法对美国的教育体系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害。尤其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无导向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正在被其他一些国家仿效,招致与美国相似的严重后果。
价值观澄清教育以及以其他各种面貌出现的的无导向教育方法均有明显的缺陷。首先,价值观澄清教育不教导判断是非的标准,只求对学生现有的价值观加以说明。这样一来,它就纵容了那些既无经验又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不提供必要的道德指导的情况下自行选择价值观,使学生无法获得赖以作出明智判断和抉择的必要根据。其次,无导向教育不知不觉中鼓励学生安于平庸、不求完美。由于主张每个人的想法都应当受到同等尊重,因此不支持人们憎恶好善的本性和力求人格完美的意志努力。
总之,价值观澄清教育法不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品格,因为它的基本主张是:道德教育的功能只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价值观。对于个性已经成型的成年人来说,这种方法或许有助于激发他们较大的生活动力;但对于尚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这种方法就不具有任何建设性。各方面都处在学习阶段的孩子所需要的是教育者明确的言传身教,以帮助他们形成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价值观,并培养出自律、负责的意志力和习惯,这样才能为将来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尊训练”是无导向教育的另一种形式。由于无导向教育一般都很看重个人感觉,自尊训练式教育相信自尊对个人、社会都有好处,认为具有高度自尊感的人会更好地自我调适,成为表现优秀的公民。因此,这种形式特别强调年轻人需要保持良好的自尊心。
关于自尊的种种神话已在当代美国教育中深深地扎了根。第一个神话是:自尊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因而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都有义务去保护和激励人们的自尊感。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种倾向,即任何可能危及某人自尊感的意见或评价都必须加以抑制。然而事实上,自尊并非一个人自然而然拥有的权利,而是通过努力获得成就后赢得的一种感受。教育者不应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而降低各种要求和期望的标准。相反,应该以真爱之心严格要求,借着关怀之心树立高标准,推动学生尽心尽力地学习,并获得为日后的人生成就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大人要给孩子零用钱吗

大人要给孩子零用钱吗?(辩论会)我是反方!2011年5月26日要交!急要,大人应该让小孩子学会自己支配钱不要,如果孩子胡乱买东西怎么办?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自己挣钱零用钱应不应该让父母支配(辩论会)

知识大全 知识给予与财富给予哪个更重要

知识给予与财富给予哪个更重要?辩论赛话题,求解,谢谢!1、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的只是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财富的价值是一定的,总有一天会没有的辩论技巧:强调知识的无限扩充套件性

知识大全 关于 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的辩论会

关于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会主持人:各位评委,各位辩手,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今天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益处,同时我们也看到

知识大全 人生若只如初见 我们是反方,观点是很可悲的,辩论槁咋写,第一次,什么都不懂,求大神指点

辩论槁: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是反方,观点是很可悲的,辩论槁咋写,第一次,什么都不懂,求大神指点是辩论赛吗?为什么会有辩论稿这种奇怪的东西。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我们分析这句话:人生只如“初见”,这里有

知识大全 我们有个辩论赛,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天长地久的,我们是正方

我们有个辩论赛,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天长地久的,我们是正方你可以参考一下:所谓崇尚“曾经拥有”无非是因为底气不足,没有爱到天荒、爱到地老的勇气,或者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游戏爱情”,那么这种“游戏的爱情”

知识大全 以名人为话题的作文

以名人为话题的作文文森特·凡高:只卖出一幅画的巨匠这是一个酷热的日子。太阳照耀着法国奥弗苏瓦兹附近的麦田,一群黑乌鸦忽上忽下地在空中游荡,而向日葵则在夏日的高温中盛开着。然而这生动的场景中却在举行一个

知识大全 初一语文上册课本22课辩论会反方观点

初一语文上册课本22课辩论会反方观点叔叔阿姨,我觉得这是你们的不对。友谊值千金,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东西。我跟你们的孩子是好朋友,从小就在一起长大的。叔叔阿姨,难道这样还不算好朋友?我们之间的友谊难道就那

知识大全 利大还是弊大 (辩论会台词)正反方的都要 格式:(正方:.反方:.正方:.反方:.)

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辩论会台词)正反方的都要格式:(正方:...反方:...正方:...反方:...),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正方时利大,反方是弊大(我是反方一辩)正方:人类的生存方式,20万年

知识大全 等下辩论赛 我是反方我方观点是追求人生幸福 应努力转换人生角度他们是创造人生高度我该如何提问他们

等下辩论赛我是反方我方观点是追求人生幸福应努力转换人生角度他们是创造人生高度我该如何提问他们?我们不是不去试着创新,不去进取,而是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而不是一味的去索取,一味的去攀高,应该转换人

知识大全 面试中的禁忌话题

面试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谈了,面对HR可千万别像见了老朋友一样畅所欲言,该避免的话题一定要“深藏不漏”,最起码不要主动提及,方有机会得到HR的青睐,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话题是要避免的,希望能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