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回春》 伤寒(附伤风)
Posted 《万病回春》
篇首语:有了知识不运用,等于耕耘播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万病回春》 伤寒(附伤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万病回春》 伤寒(附伤风)
[b]脉:[/b]脉阳浮而阴弱,谓之伤风。邪在六经俱弦加之。阳浮,卫中风也;阴弱,荣气弱也。风伤阳,故浮虚也。脉浮紧而无汗,谓之伤寒。寒伤荣,荣实则卫盈。阳浮紧,邪在上焦,主欲吐也。脉浮、头项痛、腰脊强,病在太阳。脉长、身热、鼻干、目疼、不得卧,病在阳明。脉弦、胸胁痛、耳聋、往来寒热,病在少阳。脉沉细、咽干、腹满自利,病在太阴。脉微缓、口燥舌干而渴,病在少阴。脉沉涩、烦满囊缩,病在厥阴。
左手脉来紧盛,即是伤寒,右手脉平和。右手脉来紧盛,即是饮食内伤,左手脉平和。左右手脉俱紧盛,即是夹食伤寒,此为内伤外感。右手脉来空虚,左手脉来紧盛,即是劳力伤寒,亦为内伤外感。左右手脉来沉细或伏,面色青,手足冷,小腹绞痛,甚则吐利,舌卷囊缩,即是夹阴中寒,此是真阴症。
脉来浮紧有力,为寒邪在表,治宜发散,脉来沉实有力,为阴邪伏阳,治宜攻下;脉来沉细无力,此纯阴也,宜退阴助阳;脉来沉数有力,为热相传里,宜清解邪热。
□
[b]伤寒审证口诀∶[/b]
口苦者,是胆热也,口甜者,是脾热也;口燥咽干者,是肾热也;舌干口燥者,是胃热也。手心热者,邪在里也;手背热者,邪在表也。手足温者,阳证也;手足冷者,阴证也。鼻流浊涕者,属风热也;鼻流清涕者,属肺寒也。唇口俱肿赤者,是热极也;唇口俱青黑者,是寒极也。凡开目喜见人者,属阳也,闭目不欲见人者,属阴也。多睡者,阳虚阴盛也,无睡者,阴虚阳盛也。喜明者属阳,元气实也;喜暗者属阴,元气虚也。
睡向壁者属阴,元气虚也;睡向外者属阳,元气实也。舌青紫者,是阴寒也;舌赤紫者,是阳毒也。谵语者,口出无伦,邪气胜也;郑声者,语不接续,精气脱也,狂言者,无稽妄谈,邪热气胜也;独语者,无人则言,是邪入里也。目直视者,园正而不转动也。怕木声走响者,胃虚不可下也。螈者,筋脉急而缩也, 者,筋脉缓而伸也。
□
[b]伤寒治法∶[/b]
正伤寒者,大汗之,大下之。感冒暴寒者,微汗之,微下之。劳力感寒者,温散之。温热病者,微解之,大下之。阴证似阳者,温之。阳证似阴者,下之。阳毒者,分轻重下之。阴毒者,分缓急温之。阳狂者下之,阴厥者温之。湿热发黄者,利之、下之。血症发黄者,清之、下之。发斑者,清之、下之。谵语者,下之、清之。痞满者,消之、泻之。结胸者,解之、下之。太阳症似少阴者,温之。少阴症似太阳者,汗之。衄血者,解之、止之。发喘者,汗之、下之。咳嗽者,清之、解之。在表者,汗之、散之;在里者,利之、下之。在上者,因而越之。陷下者,升而举之。从乎中者,和解之。直中阴经者,温补之。解表不开,不可攻里,日数虽多,但见表症脉浮,尚宜汗之。里症具者,不可攻表,日数虽少,但见里症脉沉实,尤宜下之。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
□
[b]伤寒总论∶[/b]
夫寒者,天地杀厉之气也,秋之寒露、冬之霜雪,皆寒邪也。是以辛苦之人,起居不由乎节,饮食不顺乎时,感其雾露之气,则其邪浅;感其霜雪之气,则其邪深。感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邪藏于肌肉之间,伏于荣卫之内,至春因温暖之气而发者,名曰温病;至夏因暑热之气而作者,名曰热病。伤寒也、温病也、热病也,一理而已。若乃疫疠之疾,稍有不同者,盖因春应温而反凉,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四时不正之气也。感其春夏不正之气,则为温疫;感其秋冬不正之邪,则为寒疫。然其经络传变、表里受症与伤寒同也。俗云∶时气病尔。经总论之曰伤寒所以为人之大病者,害人最速也。轩岐以下,得其治法之秘者,唯张长沙一人而已。厥后刘河间不蹈其麻黄桂枝发表之药,自制双解散,辛凉之剂非不同也,时有异也,彼一时也。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静,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清平之世,同水化也,虽有辛热之药,不生他症。扰攘之世,同火化也,若用辛热之药,则发黄生斑,变坏之病作矣。
盖人内火既动,外火又侵,所以辛热发汗不如辛温,辛温发汗不如辛凉之药发汗,一剂而立雪。以辛热之药发汗,轻者必危,重者必死,可不谨哉?
□
[b]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表解也。[/b]
[b]十神汤[/b] 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咳嗽喘急,或欲成疹。此药不问阴阳两感风寒及四时不正瘟疫妄行,并宜服之。
川芎 白芷 麻黄 紫苏 陈皮 香附 赤芍 升麻 干葛 甘草
上锉剂,每服一两,生姜三片煎服。欲汗以被盖之;如发热头痛加细辛、石膏、葱白,胸膈膨闷加枳壳、桔梗,心腹胀满加枳实、半夏;潮热加黄芩、麦门冬,咳嗽喘急加桑白皮、桔梗、半夏;大便闭加大黄、芒硝;呕吐加藿香、半夏;泄泻加白术、茯苓;疟疾加草果、槟榔;痢疾加枳壳、黄连;腹痛加白芍。
[b]人参败毒散[/b] 治伤寒头痛、壮热恶风及风疾、咳嗽鼻塞声重,四时瘟疫热毒,头面肿痛,痢疾发热,诸般疮毒,小儿惊风。
柴胡 桔梗(去芦)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前胡 枳壳(去穣) 人参(去芦) 甘草(各等分)薄荷(减半)
上锉剂,每一两,生姜煎服。
一伤寒头疼、身痛、项强,壮热恶寒、口干心中蕴热加黄芩。伤寒汗后不解,亦宜服此,一伤风鼻塞声重、咳嗽吐痰加半夏、杏仁。一四时瘟疫流行众人,一般病者加葛根。一切火热之症加连翘、栀子、枯芩、玄参、黄连、防风、贝母、天花粉、酒大黄、玄明粉。一酒毒发热不渴加葛根、黄连。一疟疾,不问先寒后热、先热后寒、头疼身痛加苍术、葛根、草果、槟榔。一痢疾不问赤白、发热不退及时行疫痢加黄连、陈仓米,噤口加石莲肉、仓米,痢后手足痛加木瓜、槟榔。一头目眩晕,属风热者加天麻、半夏。一眼目肿痛,因风寒所感者加防风、荆芥、归尾、赤芍,去参、苓。一香港脚流注,脚踝上 热赤肿、寒热如疟、自汗恶风加苍术、酒大黄,皮肤瘙痒加蝉蜕。一两膝赤肿、强急作痛而热,两总筋拘急,此血热也加赤芍、大黄,或利气下之。一痛风,痛有常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根据本方。一肠风下血必在粪前,是名近血加黄连;又治酒毒下血,加黄连用巴豆同炒,去豆不用。
一妇人吹乳,乳痈便毒、憎寒壮热,或头痛者加金银花、僵蚕、贝母、天花粉、青皮、白芷、当归尾。一小儿急慢惊风,初起发热、手足发搐、上窜天吊加天麻、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骨皮。一小儿痘疹初起,发热头疼疑似之间,即服此发散,加天麻、地骨皮、防风、荆芥,去参、芩。一痈疽疔疮发背乳痈,一切无毒肿毒,发热头痛,状似伤寒加金银花、连翘、防风、荆芥。
[b]升麻葛根汤[/b] 治伤寒头痛时疫,憎寒壮热、肢体痛、发热恶寒、鼻干不得眠,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病疫,乍暖脱衣及疮疹已发未发疑似之间宜用。
升麻(三钱) 葛根(三钱) 白芍药(二钱) 甘草(二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头痛加葱白三根,同煎热服,咳嗽加桑白皮,上膈热加黄芩、薄荷;无汗加麻黄,咽痛加桔梗、甘草;发黄、丹毒加玄参。
□
[b]伤寒头项痛、腰脊强、热者,太阳证也。无汗恶寒,此伤寒在表,脉来浮紧有力,春夏秋用九味羌活汤,冬月用麻黄汤。[/b]
[b]九味羌活汤[/b] 治春夏秋非时感冒,暴寒头痛、发热无汗、脊强脉浮紧,此是太阳膀胱经受邪,宜此发散。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半) 苍术(米泔浸,一钱) 川芎(一钱半) 细辛(三分) 白芷 生地黄 黄芩(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热服。如汗不出,用紫苏叶煎汤,以器盛放被内,于脚腕下熏之,用生姜渣绵裹,周身擦之,其汗自出。
[b]麻黄汤[/b] 治冬月正伤寒,头疼发热恶寒、脊强、脉浮紧、无汗,为表证。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发汗。
麻黄 桂枝 川芎 杏仁 白芷 防风 羌活 升麻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根、豆豉一撮,水煎热服,以被盖出汗。
□
[b]有汗恶风,此伤寒在表,脉来浮缓无力,春夏秋宜加减冲和汤,冬月宜桂枝汤。[/b]
[b]加减冲和汤[/b] 治春夏秋感冒,非时暴寒,亦有头痛恶寒身热、脉浮缓、自汗,宜实表。
羌活 白术 川芎 白芷 黄 细辛 生地黄 防风 黄芩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温服。
[b]桂枝汤[/b] 治冬月正伤寒头痛发热、恶风脊强、脉浮缓、自汗,为表症。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实表散邪;无汗者不可服。
桂枝 芍药 防风 羌活 川芎 白术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
[b]伤寒眼眶痛、鼻干不得眠者,阳明症也。若发热无汗,宜柴胡解肌汤,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经汗过不解,宜白虎汤。[/b]
[b]柴胡解肌汤[/b] 治足阳明胃经受症,目痛鼻干不得眠、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经病。其正阳明腑病,别有治法。
柴胡 黄芩 干葛 芍药 羌活 白芷 桔梗 石膏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本经无汗恶寒,去黄芩加麻黄。
[b]白虎汤[/b] 治阳明经汗后脉洪大而渴,或身热有汗不解。
石膏(五钱) 知母(二钱) 粳米(一勺) 甘草(七分) 人参(一钱) 五味子(十粒) 麦门冬(去心) 栀子(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如口燥烦渴,或发赤斑,加元参、犀角名化斑汤。秋感热之疫疠,或阳明下后,大便不固、热不退者,或湿温症热不退而大便溏者,根据本方加苍术。若伤寒汗下后,自汗虚热不退加苍术、人参,一服通神。无汗脉浮表未解而阴气盛,虽渴不可用白虎汤∶里有热者方可用。
□
[b]伤寒耳聋胸胁痛,发寒热,呕而口苦者,少阳症也,此在半表半里,宜和解,宜小柴胡汤。[/b]
[b]小柴胡汤[/b] 治伤寒三四日,脉息弦急而数,病传少阳经也。其症头疼发热、胁痛、耳聋、呕吐、口苦、寒热往来。
柴胡(二钱) 黄芩(一钱半) 半夏(七分) 人参(七分) 甘草(五分) 加山栀、牡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汤。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心中饱闷加桔梗、枳壳;心中痞满加黄连、枳实;渴加知母、石膏;内热甚,错语心烦不得眠,合解毒汤之类。上治肝胆经风热,或寒热往来,或晡热潮热,或怒火口苦、耳聋、咳嗽,泻痢腹作痛诸症。
□
[b]伤寒腹满而痛、咽干而渴、手足温暖,太阳症也。[/b]
[b]桂枝大黄汤[/b] 治足太阴脾经受症,腹满而痛、咽干而渴、手足温、脉来沉而有力,皆因邪热从阳经传入阴经也。
桂枝 芍药 大黄 柴胡 枳实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临服时入槟榔磨水三匙,同热服。
□
[b]伤寒身不恶寒反恶热者,表未除里又急也。[/b]
[b]大柴胡汤[/b] 治伤寒内实大便难,不恶寒反恶热。
柴胡(四钱) 黄芩 芍药(各二钱半) 半夏(一钱) 大黄(二钱) 枳壳(一钱半)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
[b]伤寒潮热、发狂言而燥渴者,大便实,热传里也。[/b]
[b]六一顺气汤[/b] 治伤寒传里,大便结实、口燥咽干、怕热揭衣、谵语狂妄、扬手掷足、斑黄阳厥、潮热自汗、胸膈满硬、绕脐疼痛等症。
柴胡 黄芩 芍药 枳实 浓朴 大黄 芒硝 甘草
上锉剂,先将水二钟煎滚三沸后入药,煎至一碗,临服入铁锈水三匙同调服。
[b]蜜煎导法[/b] 治自汗大便闭结不通甚。便于老人,并日久不能服药者,又恐服硝黄变为别症,又有粪入直肠者,以此最便益也。
炼蜜如饴,乘热捻如指大,长三寸,两头如锐,纳入谷道中,良久,下结粪加皂角末少许尤妙。如无蜜,以香油灌入谷道中亦妙。
[b]猪胆汁导法[/b] 治阳明自汗、小便利、大便结硬不可攻者。
猪胆一枚,和醋少许,以竹管套入谷道中一时许即通。盖酸苦益阴以润燥也。
□
[b]伤寒阳毒斑黄者,狂叫欲走也。其症表里俱实、内外皆热、脉数有力而无汗,三黄石膏汤通解表里也。[/b]
[b]三黄石膏汤[/b] 治阳毒发斑黄,身如涂朱、眼赤如火、狂叫欲走、六脉洪大、燥热欲死。鼻干面赤、过经不解、已成坏症;表里皆热,欲发其汗,热病不退,又复下之,大便遂频,小便不利;亦有错治瘟症而成此症者,又有汗后三焦生热,脉洪,谵语不休,昼夜喘急,鼻加时衄,狂叫欲走。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麻黄 石膏 豆豉
上锉剂,生姜三片、细茶一撮,水煎温服。
□
[b]伤寒血热发黄者,里实表虚也。[/b]
[b]消斑青黛饮[/b] 治热传里,里实表虚,血热不散,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轻如疹子,重则如锦纹,重甚则斑烂皮肤。或本属阳,误投热药,或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汗未解,皆能致此。不可发汗,重令开泄,更加斑烂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短气,燥粪不通,黑斑主不治。汗下不解,足冷耳聋、烦闷咳逆,便是斑疹之候也。
柴胡 玄参 黄连 知母 石膏 青黛 生地黄 山栀 犀角 人参 甘草
上锉剂,生姜一片,枣一枚,水煎。临服入醋一匙同服。
□
[b]伤寒汗吐下后,烦躁口渴,阳厥极深者,表里大热也。[/b]
[b]黄连解毒汤[/b] 治伤寒大热不止、烦躁干呕、口渴喘满、阳厥极深、蓄热内甚及汗吐下后,寒凉不能退其热者。
黄芩 黄连 黄柏 栀子(各二钱) 柴胡 连翘(各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b]凉膈散[/b] 治伤寒三四日以里,用发表之药,无汗者或已汗而不解者,根据本方加石膏、知母,以解表里之药最为稳当。(方见火门。)
□
[b]伤寒小便利,大便黑,漱水不咽,口燥者,下焦瘀血也。[/b]
[b]桃仁承气汤[/b] 治热邪传里,热蓄膀胱,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大便黑、小腹满痛、身面目黄、谵语燥渴,为蓄血症。脉沉有力,宜此下尽黑物则愈。未服前血自下者,不必服,为欲愈。
桃仁(十个,去皮尖,研) 桂枝(一钱)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去滓,入芒硝再煎一沸温服。血尽为度,如血未尽再服。
□
[b]伤寒结胸者,热痰结也。[/b]
[b]清火化痰汤[/b] 治热痰在胸膈间不化,咯吐不出、寒热气急、满闷作痛者,名结痰。
黄连 黄芩 栀子 栝萎仁 贝母 桔梗 桑白皮 甘草 木香(另研) 杏仁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入竹沥、姜汁少许,磨木香同服。
[b]解热化痰汤[/b] 治伤寒结胸,有痰、有热、有气滞,并咳嗽失声。
苏子 白芥子 枳实 黄连 桔梗 黄芩 栝萎仁 石膏 杏仁 乌梅 黄柏
上锉剂,生姜一片,水煎温服。
[b]姜熨法[/b] 治伤寒胸膈不宽,一切寒结、热结、水结、食结、痞结、痰结、大小便结、胸痞气结者俱治。
生姜捣烂如泥,去汁取渣,炒热绢包,渐渐揉熨心胸胁下,其满痛豁然自愈。若姜渣冷,再入姜再炒再熨。
结热不用炒。
□
[b]伤寒发黄者,湿热盛也。[/b]
[b]退黄散[/b] 治伤寒发黄,身目俱黄如金色,小便如浓黄柏汁,诸药不效。
柴胡 升麻 茵陈 龙胆草 黄连 黄芩 桅子 黄柏 木通 滑石 甘草
上锉剂,灯草一团,水煎服。大便实加大黄;目睛黄倍龙胆草,虚弱加人参。外用生姜捣烂,时时于黄处擦之,其黄自退。
□
[b]伤寒汗下烦热者,表里俱虚也。[/b]
[b]竹叶石膏汤[/b] 治伤寒已经汗下,表里俱虚,津液枯竭,心烦发热,气逆欲吐,及诸烦热并宜服之。
石膏(二钱) 半夏(二钱) 麦门冬(去心) 人参 甘草(各一钱)
上锉剂,用青竹叶、生姜各五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温服。极热发狂倍知母、石膏;热呕加姜汁。
□
[b]伤寒病后不眠者,心胆虚怯也。[/b]
[b]湿胆汤[/b] 治病后虚烦不得卧及心胆虚怯,触事易惊,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并治。
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枳实(麸炒,各二钱半) 竹茹(一钱) 酸枣仁(炒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加麦门冬、人参、柴胡、桔梗。
[b]竹茹温胆汤[/b] 治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悸恍惚、烦躁多痰不眠者。
柴胡(二钱) 竹茹 桔梗 枳实(麸炒。各二钱) 黄连(五分) 人参(五钱) 陈皮 半夏 茯苓香附(八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
[b]伤寒懊 者,闷郁不舒也。其症因表症误下,正气内虚,阳邪内陷,结于其间,重则结胸也。邪在胸中宜吐,热结在胃腑宜下。凡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宜此。[/b]
[b]栀豉汤[/b] 治汗吐下后,心胸满闷或痛,或头微汗,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乃燥热怫郁于内而气不宣通也。
红栀子 淡豆豉上水煎温服。烦躁者,懊 不得眠也;懊 者,郁闷不舒之貌。烦者,气也,火入于肺也;躁者,血也,火入于肾也。故用桅子以治肺烦,豆豉以治肾躁。少气虚满加甘草;呕哕加生姜、橘红;有宿食而烦躁者加大黄;下后胀满而烦加枳实、浓朴,下后身热而烦加甘草、干姜;瘥后劳复加枳实。
□
[b]伤寒百合者,百没是处也。其病又非寒又非热,欲食不食,欲行不行,欲坐不坐,服药即吐,小便赤。如见此,谓之百合病。[/b]
[b]加味柴胡汤[/b] 治百合病。
人参 半夏 柴胡 黄芩 百合 知母 甘草
上锉剂,青竹茹一团、粳米炒食盐一撮,入姜汁少许,水煎服。
□
[b]伤寒痰气紧满者,宜上吐也。[/b]
[b]瓜蒂散[/b] 治伤寒四五日,病在胸膈,痰气紧满于上不得息者,以此吐之。
甜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豆豉煎汤调服,以吐为度。
□
[b]伤寒神昏不语者,越经症也。[/b]
[b]泻心导赤饮[/b] 治伤寒心下不痛、腹中不满、大便如常、身无寒热、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三旬,目赤神焦,将水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形如醉人,医者不识,便呼为死症。若以针火灸误人者多矣,殊不知热邪传入少阴心经也。因火上而逼肺,所以神昏,故名越经症。
栀子 黄芩 麦门冬 滑石 人参 犀角 知母 茯苓 黄连(姜汁炒) 甘草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二枚、灯芯二十根,水煎。临服入新生地黄汁二匙同服。
□
[b]伤寒阳症似阴者,是火极似水也。自热以至温,由温乃至厥,是传经之邪。轻则宜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如渴,用白虎汤合解毒汤;重则宜六一顺气汤。[/b]
[b]四逆散[/b] 柴胡 芍药 枳实 甘草
上锉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伤寒阴症似阳者,水极似火也。自得病手足便逆冷而不温者。
[b]四逆汤[/b](方见中寒。)根据本方加参、附。
□
[b]伤寒狐惑者,唇口生疮声哑也。其症四肢沉重,恶闻食气,默默欲卧,目闭舌白,面目间黑色变异无常。蚀下部为狐,而唇下有疮,其咽干;虫蚀其脏为惑,上唇有疮声哑。治慝二者并用。[/b]
[b]黄连犀角汤∶[/b]
黄连 犀角 乌梅 木香 桃仁
上锉,水煎服。
□
[b]伤寒吐蛔者,手足冷,胃空虚也。宜安蛔汤。[/b]
[b]安蛔汤[/b]
人参(七分) 白术 茯苓(各一钱) 干姜(炒黑,五分) 乌梅(二个) 花椒(去目,三分)
上锉剂,水煎服。治蛔不可用甘草甜物,盖蛔得甘则动于上,得酸则静,见若则安,得辛辣则头伏于下。
如合丸,用乌梅浸烂蒸熟捣如泥,入前药再捣如泥,每服十丸,米汤吞下。伤寒吐蛔,虽有大热,忌用凉药,犯之必死,先当用温剂以定蛔,后用凉剂以退热,小柴胡汤之类。
□
[b]伤寒汗下后,昏闷不省人事者,元气大虚也。[/b]
[b]夺命独参汤[/b] 治伤寒汗后,终日昏闷不省人事、发热发躁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症宜此。服后,额上鼻尖有微汗,是其应也。
楝参(去芦,一两)
上锉作一剂,水煎,不拘时服。渣再煎服。
□
[b]病后劳复者,宜养血气也。[/b]
[b]益气养神汤[/b] 治伤寒新瘥,方起劳动应事,或多言劳神而微复动热者日劳复,宜服此。
人参 当归 白芍(酒炒) 麦门冬(去心) 知母(去毛) 桅子(炒。各一钱) 白茯神(去皮)
前胡(各七分) 陈皮(五分) 升麻 生甘草(各三分)
上锉剂,枣一枚,水煎,食远温服。
□
[b]伤寒瘥后,交接复发欲死,眼不开,不能言语及热病新瘥早起及多食复发。[/b]
山栀(三十枚) 锉碎,水煎服。
劳力感寒者,内伤外感也。其症头疼身热、恶寒微渴、 然汗出、身痛、腰腿酸痛、沉困无力、脉空浮无力,名曰劳力感寒,不可误作正伤寒,大发其汗。故经云∶劳者温之,温能除大热,正此之谓也。宜加味益气汤;若有下症者,大柴胡汤下之。
[b]加味益气汤[/b] 治体怯弱兼之劳,而染感冒伤寒,头痛发热者。
黄 人参(各一钱) 白术 陈皮 当归(各七分) 柴胡(一钱) 升麻(三分) 黄柏(酒炒,七分)羌活(一钱半) 防风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冬月加细辛三分,如热甚,脉滞有力加黄芩酒炒三分。
□
[b]伤寒产后禁忌歌∶[/b]
新瘥须当自保持,勿将酒肉口中肥;
清宵静睡无思想,用意烦劳最忌之;
节食寡言须晏起,寒暄冬暖减添衣;
勿忌房室阴阳易,悔误难追已噬脐。
【补遗方】
[b]神仙救苦丸[/b] 专治四时伤寒,不论日期远近、阴阳表里、内外虚实、半表半里、男女老幼并皆治之。
麻黄(去节,研细,热水浸取汁) 甘草(炙,去皮,温水浸,取汁。以上各四两) 赤芍(洗去土,温水浸,取汁,四两) 朱砂(一两五钱,红大颗者研细,水飞过) 雄黄(去夹石,红朗大颗者研细,水飞过,一两五钱) 升麻(微炒,研细,温水浸取汁) 人参(去芦研碎,温水浸取汁) 当归(用身,研细,水浸取汁) 柴胡(研碎,温水浸取汁。以上各一两。) 春夏用石膏(研细,水淘净) 枳实(研细,温水浸取汁,此二味另放一处,临合时入众药内。各五钱) 秋冬用桂枝(研细,温水浸取汁) 细辛(研细,温水浸取汁,此二药另收一处,临合入众药。各五钱)
上为细末,根据前法修制,各阴干择庚申日共成一处,用温水搅匀,以细绢滤过三遍,将汁盛于瓷罐内,上以绵纸固之,置之不近湿、不通风处,仍阴干取下细末,择甲子停分两处,一半入春夏药,一半入秋冬药,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好鲜明雄黄五分于碗内研细,入井花凉水研同药送下。水洗雄黄,务要吃尽,焚香三寸,自然汗出立愈。如伤寒汗后变为杂症者,应服二丸;内外兼表,仍出汗自愈;若干霍乱等疾,即当内解,有起死回生之功不能尽述。
[b]阴阳散[/b] 治伤寒三五日,或近期、或初觉无汗,服此。
麻黄(一两六钱) 绿豆粉(二钱) 川芎 白芷 石膏 甘草 苏叶(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凉水调服。吃水二三次,待汗出来方止水。盖被出汗足,以身凉为度。二三日勿出门见风,食淡饭。
伤寒昏迷不省人事,皂角末捻纸烧烟入鼻,有嚏可治,无则不治,肺气上绝也。可治者,随用皂角、半夏、生白矾共一钱五分为末,入姜汁调服。探吐,痰去苏醒,效。
一人伤寒头疼,发热憎寒、身痛发渴、谵语、日久不出汗。余以大梨一个、生姜一块,同捣取汁,入童便一碗,重汤煮热服之,汗出如水即愈。
太守云亭刘公患伤寒,发热面红唇赤、面壁蜷身而卧,诸医以小柴胡汤、解毒汤之类,数剂弗效。余诊六脉浮大无力,此命门无火也。以人参、附子、沉香,一服立愈,三服全安。
一老妪,年七旬,患伤寒初起头疼身痛,发热憎寒,诸医以药发散,数剂弗效。淹延旬日,惭而饮食不下,昏沉不省,口不能言,眼不能开,咽喉有微气,似欲绝之意,诸医潜退。一家彷徨,召余察之,元气耗绝,即以人参五钱煎汤,徐徐灌之。须臾稍省,欲饮水,又煎渣服之,顿愈。又逾十年而卒。夫人参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果有起死回生之效,信哉不诬。
中暑怎么用?《万病回春》 中暑
[b]脉∶[/b]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夏月有四证,伤寒伤风,脉证互见,中暑热病,疑似难明。脉紧恶寒谓之伤寒,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
□
[b]中暑中阳,皆热症也,动而得之谓中热,静而得之谓中暑,乃夏火之气也。吐泻或呕哕躁闷,重则热极而昏不省人事,俱用香薷散加减;元气虚脱者,用生脉散加减。[/b]
[b]香薷饮[/b] 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治。若卒中昏冒倒仆、角弓反张、不省人事、手足或发搐溺,此为暑风,不可作风治之,当以本方加羌活治之。
香薷 浓朴(姜汁炒) 白扁豆(炒) 加黄连(姜汁炒尤妙)
上锉剂,水煎熟以凉水沉冷服。如有搐搦加羌活;泻利加白术、茯苓;脉虚弱加人参、五味子、麦门冬;
虚汗不止加黄 、白术;心烦加栀子、黄连、姜汁炒,调辰砂末服,胸胀加枳壳、桔梗;夹痰加南星、半夏;虚加人参、黄 ;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呕吐加藿香、陈皮、姜汁少许;渴加葛根、天花粉。
[b]十味香薷饮[/b] 治伏暑身倦体困,神昏头重,吐利。
黄 (蜜水炒)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 陈皮 木瓜(各五分) 香薷(一钱)浓朴(姜汁炒) 扁豆(炒。各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锉剂,水煎服。暑风,减黄 ,加羌活一钱五分。
[b]生脉散[/b] 滋生精气,培养真元,清心润肺。
人参(去芦,三分) 麦门冬(去心,三钱) 五味子(十五粒) 加白术(去芦,二钱)
上锉剂,水煎,不拘时服,渣再煎,则可充百茶汤。
□
[b]中暑者,热伤膀胱经也。其症身热头痛、洒然毛耸、微寒口开、前板齿燥、舌燥生苔、大烦渴者,用人参白虎汤加香薷、扁豆。有身重疼痛者,用人参败毒散加香薷、黄连主之。[/b]
[b]人参白虎汤[/b] 治夏月中 、即中热,舌燥生苔刺。
人参(五分) 石膏 知母(各一钱半) 甘草(三分) 麦门冬(去心) 白术(各七分) 栀子 茯苓芍药(各一钱) 陈皮(七分) 香薷(一钱) 扁豆(八个)
上锉剂,莲肉十个、乌梅一个,水煎服。热极小便遗尿不止加黄柏炒;烦躁加辰砂末、酸枣仁;若腹痛呕哕、吐泻饱闷,切不可用石膏。
□
[b]中暑身热而烦、四肢沉困者,此热伤元气也。[/b]
[b]清暑益气汤[/b] 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减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疼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利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虚。
黄 (蜜炒) 苍术(米泔制)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白术(去芦) 陈皮 神曲(炒) 泽泻 黄柏(酒炒) 当归 青皮(去穣) 麦门冬(去心)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甘草(三分)
上锉剂,水煎温服。
□
[b]中暑热渴、小便赤涩者,宜清利三焦也。[/b]
[b]益元散[/b] 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此药性凉,除胃脘积热,又淡能渗湿,故利小便散湿热也。
白滑石(六钱) 甘草(微炒,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加蜜少许,煎汤,冷水任下。如欲发汗,用葱白、豆豉汤调下。
□
[b]中暑热渴、大便泄泻者,宜分利阴阳也。[/b]
[b]五苓散[/b]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泄泻、小便赤少、心神恍惚。
猪苓 泽泻(各一钱)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各钱五分) 肉桂(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若本方去桂,名四苓散。
夏月感寒者,乃取凉之过也。因暑热之时,或纳凉于深堂大厦凉亭冷馆、大扇风车,风寒以伤其外,或饮食生冷瓜果冰水,寒冷复伤其内。其痛或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或恶心呕吐、泄泻腹痛,此内伤生冷、外感风寒所致也,宜藿香正气散治之。此非治暑也,因暑而致之病也。藿香正气散。(方见霍乱。)根据本方,外感重加苍术、羌活,去白术;内伤重加砂仁、神曲。
□
[b]注夏者,属阴血虚、元气不足也。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弱者是。其症头眩眼花、腿酸脚软、五心烦热、口苦舌干、精神困倦、无力好睡、饮食减少、胸膈不利、形如虚怯、脉数无力,是名注夏,宜参归益元汤多服,兼服补阴丸调理。[/b]
[b]参归益元汤[/b] 治注夏病。
人参(去芦,五分) 当归 白芍 熟地黄 白茯苓(去皮)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五味子(十粒)
陈皮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一分)
上锉一剂,枣一枚、乌梅一个、炒米一撮,水煎服。饱闷加砂仁、白豆蔻;恶心加乌梅、莲肉、炒米;哕加竹茹;烦躁加辰砂、酸枣仁、竹茹;泻加炒白术、山药、砂仁、乌梅,去熟地、知母、黄柏;小水短赤加木通、山栀,胃脘不开、不思饮食加浓朴、白豆蔻、益智、砂仁、莲肉,去熟地、黄柏、知母;腰痛加杜仲、故纸、茴香,腿酸无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头目眩晕加川芎;虚汗加黄 、白术、酸枣仁;梦遗加牡蛎、辰砂、山药、椿根皮;虚惊烦热加辰砂、酸枣仁、竹茹;口苦舌干加山栀、乌梅、干葛。
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涩、洒然毛耸、手足厥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虚迟,表里中也。用补中益气汤加香薷、扁豆,有热加黄芩。
一妇人,因暑月厨房热极,遂出当风处脱衣乘凉,被风吹即头痛发热、恶寒身痛。草医不识,误认为寒,用附子理中汤,一服下咽,立时不语,口中无气,唇口青紫,心口微温,举家哭泣求救于予。诊六脉洪大而数,此热症而误用热药。以烧酒喷胸前,将镜扑之,更将新汲水入蜜,将鸡翎沃入其口数次。少顷,患人即伸舌探水,以益元汤灌下即活。
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余曰∶此阴寒之症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相关参考
[b]脉∶[/b]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夏月有四证,伤寒伤风,脉证互见,中暑热病,疑似难明。脉紧恶寒谓之伤寒,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b]中暑中阳,
[b]脉∶[/b]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夏月有四证,伤寒伤风,脉证互见,中暑热病,疑似难明。脉紧恶寒谓之伤寒,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b]中暑中阳,
咳嗽者,肺伤风也。[b]参苏饮[/b]治小儿四时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急、痰涎壅盛、鼻塞声重、涕唾稠粘、及内伤外感、一切发热喘嗽。紫苏陈皮前胡桔梗半夏(姜汁炒)白茯苓(去皮)干葛枳壳(麸炒。各等分)甘
一集首附万金一统述,悉采诸《内经》要旨前贤确论,为初学启蒙。医家切要者,如欲探本求源,当另考诸全书。一药性层见叠出,非病于繁,即涉于泛,余故删其繁芜,撮其精华,缀成一歌,使人一见寒热温凉治疗炮制之法,
[b]脉∶[/b]中寒紧涩,阴阳俱盛,法当无汗,有汗伤命。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经也。(此伤寒尤甚,若不急治,死在旦夕。)[b]回阳救急汤[/b]治伤寒初起,无头痛、无身热,便就怕寒,四肢厥冷,或过于肘
炎黄发源医祖,轩辕岐伯绳书,雷公炮制别精粗,扁鹊神应桓主,于懿治溺神效,仲景《伤寒》谁如,华佗秘授当时无,又得叔和《脉》助,皇甫仕安《甲乙》,葛洪《肘后》非殊,真人思邈圣神途,慈藏药主恍悟。上调西江月
炎黄发源医祖,轩辕岐伯绳书,雷公炮制别精粗,扁鹊神应桓主,于懿治溺神效,仲景《伤寒》谁如,华佗秘授当时无,又得叔和《脉》助,皇甫仕安《甲乙》,葛洪《肘后》非殊,真人思邈圣神途,慈藏药主恍悟。上调西江月
(并补泻温凉药)
医官龚生,江西金溪人,与余有乡国之雅。其父西园君,尤为医林所宗,而生承之,盖世传也。一日来谒,则出《古今医鉴》、《种杏仙方》二书示余,而又有《万病回春》集一帙,颛缮写未刊。余披阅一过,则见探本推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