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 (二)还“医者意也”一辞的本来面貌

Posted 裘沛然

篇首语: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裘沛然 (二)还“医者意也”一辞的本来面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裘沛然 (二)还“医者意也”一辞的本来面貌

为了澄清“医者意也”一辞的本意,裘氏作了详尽的考订。其实,汉代名医郭玉说得很清楚:“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葶芒即乖。”医学的道理至精至微,医生在临症施治时应慎重和细致,切不可轻率马虎,如果稍有不谨,就会“毫芒即乖。”许胤宗说:“医特意耳,思虑精而得之。”意乃指精湛的思虑而言。《素问·金匮真言论》也说:“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于心精。”意思是说诊察疾病必须谨慎细致地观察人体脏腑阴阳的偏胜、逆从情况,专心致意,用心思考,才能作出精密的判断。《续医说·吴恩序》中的一段话更能说明问题:“医者理也,理者意也……理言治,意言识,得理与意,料理于未见,曰医。”医者意也,就是用意以求理,医理难穷,则用意有加,所以只有“思虑精则得之”。
裘氏通过探本溯源,阐释了“医者意也”的本义,并不是意味着医生在诊病时可以随便臆想臆断,恰恰要求医生在获取大量临床资料基础上,认真分析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通过殚精竭虑的思考,从而对疾病作出判断的过程。这个“意”,实质上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科学思维,是认识疾病,立方遣药,推进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

相关参考

裘沛然 从“医者意也”谈临床思维的意义

裘氏认为,一个临床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二条:一是识病、二是遣药。但无论识病或遣药,都离不开正确的思维的指导。历代名医所提出的“医者意也”一语,实际上就是临床思维的很好运用。唐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

裘沛然 (一)对“医者意也”含义的误解

据老“医者意也”一语,最早似出于《后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意也。”《旧唐书·许胤宗传》也载:“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强调行医治,贵在思考。此语原无可异议,但由于后世某些江湖术士的行为,使人产生了误解

裘沛然 (一)对“医者意也”含义的误解

据老“医者意也”一语,最早似出于《后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意也。”《旧唐书·许胤宗传》也载:“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强调行医治,贵在思考。此语原无可异议,但由于后世某些江湖术士的行为,使人产生了误解

裘沛然 (一)对“医者意也”含义的误解

据老“医者意也”一语,最早似出于《后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意也。”《旧唐书·许胤宗传》也载:“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强调行医治,贵在思考。此语原无可异议,但由于后世某些江湖术士的行为,使人产生了误解

裘沛然 (三)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既然“医者意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形式,那末如何应用于辨证施治呢?裘氏欣赏吴鞠通提出的“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所谓“进与病谋”,就是反复进行临床实践,潜心体察和研究。医学是一门应

裘沛然 (三)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既然“医者意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形式,那末如何应用于辨证施治呢?裘氏欣赏吴鞠通提出的“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所谓“进与病谋”,就是反复进行临床实践,潜心体察和研究。医学是一门应

裘沛然 (三)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既然“医者意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形式,那末如何应用于辨证施治呢?裘氏欣赏吴鞠通提出的“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所谓“进与病谋”,就是反复进行临床实践,潜心体察和研究。医学是一门应

裘沛然 (二)治疗大法

(1)表里合治:选用羌活、独活、白芷、紫背浮萍、苍耳草、蝉衣、黄芪、黄柏、漏芦、半枝莲、生白术、生甘草、仙灵脾、土茯苓、黄芩等药物,对慢性肾炎因感冒而急性发作者有一定疗效。方中既有辛散祛邪之品,又集解

裘沛然 (二)贵在“精熟”,学会化裁

裘氏教诲,运用古方治今病的关键在于“精熟”两字。学习古方必先领会立方原意,洞悉其中精微,才能融会贯通。在具体应用时,又应善于化裁。临床上古方今病能够完全合拍者并不少见,故在应用过程中,有时可迳用原方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