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怎么用?《思考中医》 心
Posted 《思考中医》
篇首语: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心怎么用?《思考中医》 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怎么用?《思考中医》 心
手少阴心,前面说得很多,这里补充一些大家容易忽略的问题。[b](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b]
心与其他四藏有什么区别呢?首先从造字上看,其他的藏和府都有一个“月肉”旁。这就意味着这些藏和府都是有形的,是“有”;而心呢?它没有这个“月肉”旁,它是“无”。在道家的学问里,有无是很重要的一对概念。《老子》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重不重要呢?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这个“有”。可“有”却是从“无”中来。所以,道家的思想很注重无为。故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的思想很可贵,很有用场。用来做学问,用来为人处世,乃至于用来治国平天下都十分重要。如果真能够处于这样的境界,那确实是可以无所不为的。只可惜现在的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个人做不到这一点,国家也做不到这一点。都想“无所不为”,可是却做不到“无为”。自己在某方面稍稍“长”一点,就拼命地想“宰”之。不能像《老子》说的那样“长而不宰”。奉劝用武者学学《老子》。像现在的美国,科技发达一些,军事强大一些,就到处派兵,到处动武,到处想“宰”之。殊不知“兵者,不祥之器也”,“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靠军事强大,靠四处动武,就能征服天下,就能消灭恐怖?我看未必!到头来还是“玩火者,必自焚”。所以,很希望美国的当权者们以及其他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的人好好地学习一下《老子》的思想,打消这个用兵称霸的念头。兵霸是不能持久的,有这个称霸的念头,已然不能霸了。那么,靠什么才能真正地众望所归,天下趋之?只有靠道莅天下,靠德化天下。这就是孔子所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三位一体。从五藏的造字可以看到,没有“月肉”傍的心,反而是君主之官,反而是至高无上。透过这样的安排,我们知道中医的确有很浓厚的道家思想。以前讨论医的起源,认为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这种说法的政治色彩太浓,没有实际意义。那么,医究竟源于哪里?有说医源于易,有说医源于道,我想这些都有可能。从某种意义来说,医、易、道是三位一体的。因为在《内经》里,我们既可以看到很多易的东西,也可以看到很多道家的东西。最早给《素问》全面作注的是唐代的王冰,他的注到现在都有很大的权威性。而从他的注释内容,看得出道家的韵味十分浓厚。更有趣者,王冰自号启玄子,这是一个地道的道家称谓。由此亦见医道之水乳交融。
[b](2)君主之官,神明出焉[/b]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十九病机中,有五条是专门针对五藏的,其中心的一条是:“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的这条病机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凡是痛、痒、疮,都与心有关,都是由心的毛病所致。痛与痒总的来说是讲一种感觉,一种觉受。感觉的问题很复杂,除痛痒之外,还有胀麻,还有酸楚,还有更多的心灵感受,但是,痛痒是最典型的,是最容易觉察到的感受。所以,岐伯把痛痒提出来,作为一个代表。而实际的情况不仅仅是痛痒属于心,其他的觉受亦属于心。
明察秋毫。痛痒与心的这样一个关系,使我们想到,痛痒以及其他的一切不好的觉受虽会给我们心身带来诸多不适,诸多痛苦,甚至会使我们坐立不安。可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痛痒也不见得都是坏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身体有一点点毛病,四大有一些不调,你就痛痒了,你就不舒服了,你就能感觉出来。这说明心所主的这个神明不明?很明啊!说明这个君主是一个明君,它能明察秋毫。天下有一点点动静,它都能察觉,身体有一点点异常,它都能反映出痛痒。矛盾及早暴露,及早解决,这就不至于酿成大祸。所以,痛痒是不是好事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又成了好事。反映了君主很神明,能够神而明之。
大家想一想,如果情况不是上述这样,身体有毛病了,甚至是有了很严重的毛病,你也不痛痒,你还毫无感觉,这样好不好呢?这只能说明你的君主不明,是个昏君。心是主痛痒的,应该痛痒的你不痛痒,不是昏君是什么?就像巴基斯坦的前总统谢里夫一样,政变变到头上来了,他还蒙在鼓里。这样的君能算明君吗?如果是明君,你稍微有点动作,他就发觉了,就把你搞定了,怎么还轮得到你搞政变。
现在许多疾病的情况就是这样,这些疾病在被检查出来前,往往没有什么大的感觉,既不痛也不痒。可是一检查出来,就已经是晚期癌症或者尿毒症。为什么这样严重的疾病却感觉不出来呢?因为你遇上昏君了。你的君主不明,不能明察秋毫。其结果呢?那当然就像《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的:“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心主神明,神若明,则无所不见,无所不察。而我们在太阴篇所讲的“谏议之官”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如此方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云:“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为什么呢?因为你稍有变化,机体就察觉了,就能作出相应的处理。我们机体每天都面临着细胞的异常分化,可为什么它不形成肿瘤呢?因为它一异化,就被发觉,机体就作出调整和处理。其他的一切疾病亦是如此,只要我们的“主”明,就能及早发现,就不至于使其形成大患。
中医的大课题。大家看一看:“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样一些问题是不是很重要呢?确实很重要。如果对这个问题认识清楚了,并逐步地加以解决。那机体很多的大毛病,尤其是像肿瘤这一类毛病,就可以得到杜绝。因此,中医里面不是没有课题,而是看你深入了没有,联系了没有。
[b](3)疼痛[/b]
上面我们谈了痛与心的内在关系,并就这一关系作了引申。其实,我们只要从文字上多加留意,从平时的用词上多加留意,这样的关系亦显而易见。
比如跟痛常常连用的词是什么呢?是心痛,是痛心,是痛苦。前两词很明显地指出了痛与心的关系。后一个词的涵义,实际也差不多。以苦为南方味,为心味也。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平常百姓的一些说法,对一些很平常的词语,我们不能轻视了。这里面往往含有很深的医理和哲理。我们看《周易》和《老子》、《孔子》这些书,大多数都是很普通、很平常的话。但是,从这些平常里却能见到非常深的道理。这就是大师们的所作,这就是圣人的所作!
疼痛的机理。另外一个常常与痛连用的词是什么呢?是疼。对这个司空见惯的词,不知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疼痛往往连用?为什么疼也叫痛,痛也叫疼呢?疼的声符用的是“冬”,冬气为寒。疼痛与寒有什么关联呢?《素问》里有一篇专门讨论疼痛的文章,叫“举痛论”。这一篇里举了十多个疼痛的例子,所以,叫“举痛”。而这十多个例子中,除一例外,都是讲的寒气致痛。另外,《素问·痹论》亦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说明《素问》对痛的认识是很清楚的,就是“有寒故痛也”。由此我们就知道,痛为什么以疼言?以疼言者,即言其寒也。
此外,痛的造字亦很值得研究。痛的声符是“甬”,“甬”是什么意思呢?甬者,道路也。现在在“疒”旁里面加一个“甬”,说明道路有问题了。道路有什么问题呢?道路是用来行走的,用来交通的。现在道路有问题,当然是不通了。不通了就痛。这与中医常讲的“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如出一辙。所以,痛这个文字,以及疼痛这个词,实际上已完完全全地将痛的原因及机理告诉你了。只是你不明白,还要去“身”外求法。
疼痛是众多疾病的共同表现,也是疾病给人带来的最大一个问题。许多疾病,尤其像晚期癌症这一类疾病,由于疼痛太剧烈,很多病人甚至想用安乐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说明止痛确实是医界很重要的一个任务,也是很迫切的一个任务。我想,我们上述所讨论的内容,应该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心的问题就谈到这里。
相关参考
足厥阴为肝,手厥阴为心包。心包者,亦包心也。是包绕心君的一个结构,故古称为“心主之宫城”。古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不能受邪,心包代心受邪。所以,心包所担负的,主要就是护卫心的作用。肝为将军之官,其威
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伤寒论》中所讲的心究竟是指的什么?当然心的直接指义是五藏的心,但在《伤寒论》里,我们看到更多的并不是指五藏的心,而是讲的某个与体表相对应的部位。有关心的所指,概括起来
少阳提纲条文谈到口、咽、目三窍,这使我们想到五窍的问题。五窍即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窍是什么?《说文》云:“穴也,空也。”《礼·礼运》曰:“地秉窍于山川。”《疏》
日晡所本为阳明的欲解时,可是这里的日晡所发潮热却不仅成了阳明的欲剧时,也成了阳明府实证的重要诊断依据,还成了应用大小承气汤的重要指征。可见这个欲剧时是非常的欲剧时,正是这样一个非常处引发我们思考一些其
前面我们谈过阳明这一经很重要,为什么重要呢?它既是载宝的地方,水谷在这里;也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大便也在这里。阳明是精华与污秽同在的地方。鱼龙混杂。有正有邪,正邪同居。从现代的角度看,这个宝秽同处,正邪
AD病也叫阿尔茨海默病,亦即我们现在习称的老年性痴呆,或早老性痴呆。它的英文简称就是AD。AD病为现代社会最常见的老年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北美及澳大利亚,65岁以上的患病率为6.6%~15.8%
日晡所本为阳明的欲解时,可是这里的日晡所发潮热却不仅成了阳明的欲剧时,也成了阳明府实证的重要诊断依据,还成了应用大小承气汤的重要指征。可见这个欲剧时是非常的欲剧时,正是这样一个非常处引发我们思考一些其
传统文化里没有实验,这个问题杨振宁教授只说对了一半。确实,在中国文化里我们看不到像现代的这样一类实验研究。就医学而言,运用人体以外的东西,如用大白兔、小白鼠或其他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这样的实验的确
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熟地黄,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剪荷叶心用),青盐等分同烧,研细将来使最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谈到消渴,大家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现代的病名,就是糖尿病。从文献记载来看,实际早在隋末的时候就已经把消渴病当作糖尿病了。那么,厥阴提纲条文中提到的这个消渴与隋唐以后的消渴病,亦即与现代的糖尿病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