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阵怎么用?《景岳全书》 攻阵
Posted 《景岳全书》
篇首语: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攻阵怎么用?《景岳全书》 攻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攻阵怎么用?《景岳全书》 攻阵
(仲景)[b]大承气汤:[/b]治阳明太阴伤寒,谵语,五六日不大便,腹满烦渴,并少阴舌干口燥,潮热脉实者。刘河间加甘草,名三一承气汤。大黄(四两) 浓朴(半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上以水一斗,先煮浓、枳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仲景)[b]小承气汤:[/b]治病在太阴,无表证,汗后潮热狂言,腹胀脉实,六七日不大便,喘满者。
即前大承汤减去芒硝。
(仲景)[b]调胃承气汤:[/b]治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结,日晡潮热者。凡阳明病有一证在经者,当解肌;入腑者,当攻下。
大黄 芒硝 甘草(各五钱,此从近法)每服三、五钱,水一大盏,煎七分,温服。
(仲景)[b]桃仁承气汤:[/b]治伤寒蓄血,小腹急,大便黑而不通。
桃仁(十二枚,去皮尖) 官桂 甘草(各一钱) 芒硝(三钱) 大黄(半两或一两,此从近法)
上 咀,作一服或分二服。水一大盏,煎七分,温服。
《良方》[b]桃仁承气汤:[/b]治瘀血小腹作痛,大便不利,或谵语口干,漱水不咽,遍身黄色,小便自利,或血结胸中硬满,心下手不可近,或寒热昏迷,其人如狂。
桃仁(半两,去皮尖) 大黄(炒,一两) 甘草(二钱) 肉桂(一钱)
上姜、水煎,发日五更服。
[b]当归承气汤:[/b]治燥热里热,火郁为病,或皮肤枯燥,或咽干鼻干,或便溺结 ,通宜此方。
当归 大黄(各四钱) 甘草 芒硝(各二钱)
上 咀。入姜煎服。
(仲景)[b]大柴胡汤:[/b]表证未除,里证又急,汗下兼行用此。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黄芩 芍药(各三两)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陶氏)[b]六一顺气汤:[/b]以代大小承气、大柴胡、大陷胸等汤之神药也。此汤治伤寒热邪传里,大便结实,口燥咽干,怕热谵语,揭衣狂走,斑黄阳厥,潮热自汗,胸胁满硬,脐腹疼痛等证,效不尽述。
大黄 枳实 黄芩 浓朴 柴胡 甘草 芍药 芒硝水煎服。欲峻者,大黄后入。凡伤寒过经,及老弱或血气两虚之人,或妇人产后,有下证,或有下后不解,或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用此汤去芒硝下之则吉。盖恐硝性峻急,故有此戒。经云∶转药孰紧?有芒硝者紧也。今之庸医,不分当急下、可少与、宜微和胃气之论,一概用大黄、芒硝乱投汤剂下之,因兹枉死者多矣。仲景云∶荡涤伤寒热积皆用汤液,切禁丸药,不可不知也。
(仲景)[b]大陷胸汤:[/b]治大结胸手不可按。
大黄(四钱) 芒硝(三钱) 甘遂末(二分,此从近数)用水一钟半,先煎大黄至一钟,纳芒硝,煎一二沸去 ,纳甘遂末和匀服,得利则止。此药极峻,必不得已而用之。原方用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末一钱,水六升,如前法煮二升,分二服。得快利,止后服。
[b]小陷胸汤:[/b]方在寒阵。
治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河间)[b]大黄汤:[/b]治泻痢湿热邪盛,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者。
大黄(一两)
上细锉,好酒二大盏浸半日。煎至一盏半,去大黄,分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以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撤其毒。
《外科》[b]大黄汤:[/b]方在外科。
治肠痈小腹坚肿。
《金匮》[b]大黄甘草汤:[/b]治食已即吐。按此汤必下焦胀实,大便秘结不通,而格拒吐食者方可用之。若因胃虚而食已即吐者,此则大非所宜,用者不可误认。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金匮》[b]大黄硝石汤:[/b]治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表和里实者宜用之。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金匮》[b]栀子大黄汤:[/b]治酒疸心中懊 ,或热痛。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河间)[b]防风通圣散:[/b]治诸风潮搐,手足螈 ,小儿急惊便结,邪热暴甚,肌肉蠕动,一切风热疥痢等疾。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麻黄 连翘 蒲荷叶 大黄 芒硝(各五钱)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钟,生姜三片,煎六、七分,温服。《医统》方各五分,用水二钟煎服。痰嗽加半夏;闭结加大黄二钱;破伤风加羌活、全蝎各五分。此方有四∶贾同知方无芒硝;崔宣武方无芒硝,有缩砂;《疠疡机要》有白芷、蒺藜、鼠粘子、甘草。
[b]双解散:[/b]方在痘疹。治痘疹表里俱实。
[b]牛黄双解散:[/b]方在外科。治便痈热毒,大小便秘。
《局方》[b]凉膈散:[/b]泻三焦六经诸火。
大黄 朴硝 甘草(各一钱) 连翘(一钱半) 栀子 黄芩 蒲荷(各五分)水一钟半,加竹叶七片,煎八分,入蜜一匙,和匀服。
(东垣)[b]凉膈散:[/b]方在痘疹。
解痘疹内热良方。
(陶氏)[b]黄龙汤:[/b]治热邪传里,胃有燥粪结实,心下硬痛而下利纯清水,身热谵语发渴。
此非内寒而利,乃因汤药而利也,名曰积热利证,宜急下之。身有热者,宜用此汤;身无热者,宜六一顺气汤。医家有不识此证者,便呼为漏底伤寒,即用热药止之者,是犹抱薪救火也,误人多矣。
大黄 芒硝(老弱者去此) 浓朴 甘草 人参 当归水一钟半,生姜三片,枣二枚,煎服。
《良方》[b]黄龙汤:[/b]方在妇人。治妊妇感冒风寒,热入胞宫,寒热如疟。
(钱氏)[b]黄龙汤:[/b]方在小儿。治小儿感冒发热,或寒热往来。
(子和)[b]玉烛散:[/b]治血虚有滞,或妇人经候不通,腹胀作痛。此四物汤对调胃承气汤也。
当归 川芎 芍药 地黄 大黄 芒硝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水煎服。甚者倍用大黄。
[b]四顺清凉饮子:[/b]治大人小儿血脉壅实,脏腑生热,面赤烦渴,睡卧不宁,大便秘结。
大黄 当归 芍药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水煎服。
《元戎》[b]四物汤:[/b]治脏结秘涩。
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白芍药 大黄(煨) 桃仁(各等分)
上用水煎,或丸服亦可。
(仲景)[b]抵当汤:[/b]治伤寒热在下焦,少腹硬满,其人发狂,小便自利,下血乃愈,以太阳病瘀热在里也。
水蛭(三十条,熬) 虻虫(三十个,熬,去翅尾)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又,抵当丸,亦即此四味。
(仲景)[b]十枣汤:[/b]治悬饮内痛。
芫花(醋拌经宿,炒微黑勿焦) 大戟(长流水煮半时,晒干) 甘遂(面裹煨,各等分)
上为细末。先以水一钟半,煮大枣十枚至八分,去枣纳药末,强人一钱,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更加五分,快下,徐以糜粥补之。
(洁古)[b]三化汤:[/b]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续命汤主之;内有便溺之阻格,此方主之。
浓朴(姜制) 大黄 枳实 羌活(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服。微利则止。
《选要》[b]透膈汤:[/b]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胸膈满闷,噎塞不通,胁肋胀痛,痰涎呕逆,饮食不下。
木香 白豆蔻 砂仁 槟榔 枳壳(麸炒) 浓朴(姜汁炒) 半夏(制) 青皮 橘红 甘草大黄 朴硝(各一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红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金匮》[b]因陈蒿汤:[/b]治伤寒发黄,及谷疸。发热不食,大小便秘,或食即头眩,是为谷疸。
茵陈(九钱) 大黄(四钱半) 山栀(一钱半)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温服。
《河间》[b]芍药汤:[/b]下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各五钱) 木香 甘草(炙) 槟榔(各二钱) 大黄(三钱) 官桂(一钱半)黄芩(五钱)
上咀。每服半两,水二钟,煎一盏,食后温服。如血痢,则渐加大黄;如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根据前服。
愚按∶此汤乃河间之心方,然惟真有实热者可用,若假热假实者,误服则死。
[b]枳实大黄汤:[/b]治湿滞香港脚。
羌活(钱半) 当归(一钱) 枳实(五分) 大黄(酒煨,三钱)水一钟半,煎八分,食前空心温服,以利为度。
[b]羌活导滞汤:[/b]治风湿实滞香港脚。
羌活 独活(各半两) 防己 当归(各三钱) 枳实(麸炒,二钱) 大黄(酒煨,一两)
上每服五、七钱,水一钟半,煎至七分,温服,量虚实加减,微利则已。
[b]牛黄泻心汤:[/b]治心经实热,狂言妄语,神志不安。
牛黄(另研,一两) 冰片(另研,一分) 朱砂(另研,二钱) 大黄(生,一两)
上为细末,和匀。每服一、二钱,冷姜汤或蜜水调下。
《宣明》[b]三棱散:[/b]治积聚、 瘕, 癖不散,坚满痞闷,食不下。
三棱 白术(炒,各二两) 蓬术 当归(各五钱) 木香 槟榔(各三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沸汤调下。
[b]三棱丸:[/b]治血 血瘕,食积痰滞。
莪术(醋浸炒) 三棱(各三两) 青皮 麦芽(炒) 半夏(各一两)
上共享好醋一钟,煮干焙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淡醋汤下。痰积,姜汤下。
[b]三圣膏:[/b]贴积聚 块。
锻石(十两) 官桂(半两,为末) 大黄(一两,绵纹者,为末)
上将锻石细筛过,炒红,急用好醋熬成膏,入大黄、官桂末搅匀,以瓷器收贮,用泊纸或柿漆纸摊贴患处,火烘熨之。
《良方》[b]桃仁煎:[/b]治血瘕。
桃仁 大黄(炒,各一两) 虻虫(半两,炒黑) 朴硝(一两)
上为末,以醇醋一钟,瓷器中煮三分,下前三味,不住手搅,煎至可丸,乃下朴硝,丸如桐子大。不吃晚食,五更初温酒下五丸,日午下秽物,如未见,再服。仍以调气血药补之。立齐曰∶向在毗陵,一妇人小便不通,脐腹胀甚。予诊之曰∶此血瘕也。用前药一服,腹痛,下瘀血血水即愈。此药猛烈大峻,气血虚者,斟酌与之。
[b]穿山甲散:[/b]治 痞瘀血,心腹作痛。
穿山甲(炒焦) 鳖甲(醋炙) 赤芍药 大黄(炒) 干漆(炒烟尽) 桂心(各一两) 川芎芫花(醋炒) 归尾(各半两) 麝香(一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下。
(子和)[b]禹功散:[/b]泻水之剂。
黑丑(头末,四两) 茴香(一两,炒) 或加木香(一两)
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临卧服。
(子和)[b]浚川散:[/b]治一切痰饮,十种水气。
甘遂(面裹煨) 芒硝(各二钱) 郁李仁(一钱) 大黄 牵牛末(各三钱)
上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b]稀涎散:[/b]吐顽痰。
牙皂(炙,去皮弦,一钱) 藜芦(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或一、二钱,浆水调下。牙关不开者灌之。
[b]大异香散:[/b]治积聚胀满。
三棱 蓬术 青皮 陈皮 枳壳(炒) 藿香 香附 半夏曲 桔梗 益智(各一钱半) 炙甘草(五分)
上分二帖,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食远服。
《经验》[b]流金膏:[/b]治一切火痰咳逆等证。
白石膏(微 研细) 大黄(锦纹者,捶碎,酒浸半日,蒸晒九次,各二两) 黄芩(酒洗)橘红(各两半) 连翘 川芎 桔梗 贝母(各一两) 胆星 苏州薄荷 香附(各五钱)
上为极细末,炼蜜丸,弹子大。午后临卧细嚼一丸。忌酒面诸湿热物。按此方当去川芎、桔梗,效必更速。
(子和)[b]通经散:[/b]治妇人气逆血闭。
陈皮(去白) 当归(各一两) 甘遂(以面包勿令透水,煮百余滚,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焙干,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临卧服。
《外台》[b]苦楝汤:[/b]治蛔虫。
苦楝根东引不出土者,刮去皮土,取内白皮二两,水三碗,煎一碗半,去 ,以晚米三合煮糜粥。空心先以炙肉一片嚼之,引虫向上,次吃药粥一、二口,少顷又吃,渐渐加至一碗,其虫下尽而愈。
《宣明》[b]三花神佑丸:[/b]治一切沉积痰饮,变生诸病,或气血壅滞,湿热郁结,走注疼痛,风痰胀满等证。子和神佑丸用黑丑一两,无轻粉。
黑丑(取头落末,二两) 大黄(一两) 芫花(醋浸炒) 大戟(醋浸炒) 甘遂(面裹煨,各五钱)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日三服,以快利为度。欲速下者,宜八、九十丸或百余丸。凡痞满甚者,以痰涎壅盛,顿攻不开,则转加痛闷,须渐进之,初服止三丸,每加二丸,至快利即止。
[b]木香槟榔丸:[/b]杀下诸虫。
槟榔(一两) 木香 鹤虱 贯众 锡灰 干漆(烧烟尽) 使君子(各五钱) 轻粉(一钱) 雷丸巴豆仁(各二钱半)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粥饮下,或煎菖蒲石榴汤下。
《宝鉴》[b]木香槟榔丸:[/b]治一切气滞,心腹痞满,胁肋胀闷,大小便涩秘不通。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瓤) 陈皮(去白) 枳壳(麸炒) 蓬术(煨切) 黄连(各一两) 黄柏(去皮) 香附(炒) 大黄(炒,各三两) 黑丑(取头落末,四两)滴水为丸,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远姜汤送下,以微利为度。
[b]遇仙丹:[/b]追虫逐积,消 利痰,万病可除。
黑丑(头末) 槟榔(各一斤) 大黄(半斤) 三棱 莪术(醋炙,各四两) 木香(二两)
上为末,用大皂角去子打碎,煎浓汤去滓,煮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以强弱为加减,五更茶清下,如未通,再饮温茶助之。下虫积恶物尽了,白粥补之。
[b]备急丸:[/b]治胃中停滞寒冷之物,心腹作痛如锥,及胀满下气,并卒暴百病,中恶客忤,口噤卒死皆治之。易老名独行丸。《脾胃论》名备急大黄丸。
巴霜 大黄 干姜(俱为末)
上等分,和匀炼蜜丸,石臼内杵千余下如泥,丸如小豆大。夜卧时温水下一丸,气实者加一、二丸,如卒病,不计时候服。如卒死口噤,即斡口折齿灌之。司空裴秀亦作散用,用其急也。孕妇忌用。
《和剂》[b]神保丸:[/b]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肾气胁下痛,大便不通,气噎,宿食不消。
木香 胡椒(各二钱半) 干蝎(七枚) 巴豆(十粒,去皮心研)
上为末,汤浸蒸饼丸,麻子大,朱砂三钱为衣。每服五丸,用柿蒂汤,或姜、醋、茶、蜜、茴香、木香等汤,随宜送下。
《宝藏》[b]感应丸:[/b]治宿食积滞腹痛,胸膈痞闷,疼痛吐泻。
南木香 肉豆蔻 丁香(各两半) 干姜(炮,一两) 巴霜(七十粒) 百草霜(二两) 杏仁(一百四十粒,去皮尖,研)
上先将前四味为末,后入三味同研匀,外用好黄蜡六两溶化,以绢滤净,更用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数沸,倾出,其蜡自浮,听用。凡春夏修合,先用香油一两,铫内熬令香熟,次下酒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药成剂,分作小锭,油纸裹放,旋丸服之。若秋冬须用香油一两五钱。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b]大金花丸:[/b]治中外诸热,淋秘溺血,嗽血,衄血,头痛骨蒸,咳嗽肺痿。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大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凉水、茶清任下。本方去大黄,倍加栀子,名栀子金花丸。
《千金》[b]大硝石丸:[/b]治痞积。
硝石(六两) 大黄(八两,另研) 人参 甘草(各三两)
上为细末,用好陈醋三升,以瓷器微火熬丸。每入醋一升,先入大黄,不住手搅使微沸,尽一刻又入一升,再熬微干,又下一升,并下余药再熬,使可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或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服后当下如鸡肝,或如米泔赤黑色等物乃效。下后忌风冷,宜软粥将息。
(东垣)[b]枳实导滞丸:[/b]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旋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
黄芩 茯苓 白术 黄连(各三钱) 枳实(热炒) 神曲(各五钱,炒) 泽泻(二钱) 大黄(煨,一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食远白汤下五十丸。
《秘方》[b]化滞丸:[/b]理诸气,化诸积。夺造化,有通塞之功;调阴阳,有补泻之妙。久坚沉痼者,磨之自消;暴滞积留者,导之自去。此与邓山房感应丸略同,但彼方犹有沉香、檀香、砂仁、香附四味。
南木香 丁香 青皮 橘红 黄连(各二钱半) 莪术(煨) 三棱(各五钱) 半夏曲(三钱)
上八味,共为细末。
巴豆(去壳,滚汤泡去心膜,用好醋浸少顷,慢火熬至醋干,用六钱研细,入前药,又研匀,再入后乌梅膏。巴豆若干,止用梅四钱五分) 乌梅肉(焙干为末,用五钱,以米醋调略清,慢火熬成膏,和入前药)
上和匀,用白面八钱调浓糊丸,萝卜子大。每服五、七丸,壮人十丸,五更空心用陈皮汤下。不欲通者,以津下。知所积物,取本汁冷下。停食饱闷,枳壳汤下。因食,吐不止,以津咽下即止。妇人血气痛,当归汤下。赤痢,冷甘草汤下。白痢,冷干姜汤下。心痛,石菖蒲汤下。诸气痛,生姜陈皮汤下。肠气,茴香酒下。若欲推荡积滞,热姜汤下,仍加数丸;未利,再服。利多不止,饮冷水一、二口即止。此药得热即行。得冷即止。小儿疳积,量大小饮汤下。妊娠勿服。
[b]化铁丹歌:[/b]
八梅十六豆,一豆管三椒;青陈各半两,丁木不相饶。
将来研作末,醋打面糊调;丸如黍米大,日晒要坚牢。
五分或三分,强弱或儿曹。任意作引下,是铁也能消。
[b]陈米三棱丸:[/b]消积聚,去米面五谷等积。
陈仓米(一两,用新巴豆五枚去壳,同米慢火炒,巴豆焦色,去豆不用) 陈皮 三棱(煨)砂仁 麦芽(各二钱) 南香木(一钱)
上为末,醋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远姜汤下。
《局方》[b]温白丸:[/b]治心腹积聚, 癖痞块,大如杯碗,胸胁胀满,呕吐,心下坚结,旁攻两胁,如有所碍,及一切诸风,身体顽麻,三十六种遁尸注忤,十种水病,痞塞心痛,腹中一切诸疾,但服此药,无不除愈。
川乌(制,二两) 皂角(炙,去皮弦) 吴茱萸(汤泡一宿,炒) 石菖蒲 柴胡 桔梗(去芦,炒) 浓朴(姜制) 紫菀 人参 黄连(去须) 茯苓 干姜(炮姜) 肉桂 川椒(去目,炒) 巴霜(各五钱,另研)
上为末,入巴豆研匀,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丸。姜汤下。按∶此方与海藏万病紫菀丸大同,但彼多羌活、独活、防风三味,止用巴霜二钱,而群药更倍,随证用引送下,与此为稍异也。
洁古治法∶肝积肥气,温白丸加柴胡、川芎;心积伏梁,温白丸加菖蒲、黄连、桃仁,脾积痞气,温白丸加吴茱萸、干姜。肺积息奔,温白丸加人参、紫菀;肾积奔豚,温白丸加丁香、茯苓、远志。
(陈氏)[b]温白丸:[/b]方在小儿。
驱风豁痰定惊。
(丹溪)[b]阿魏丸:[/b]治内积。
阿魏(醋煮作糊) 糖球子(各一两) 黄连(六钱) 连翘(五钱)
上为末,阿魏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
《医林》[b]阿魏丸:[/b]治诸般积聚, 瘕痞块。
山楂肉 南星(皂角水浸) 半夏 麦芽(炒) 神曲(炒) 黄连(各一两) 连翘 阿魏(醋浸) 栝蒌仁 贝母(各五钱) 风化硝 石咸 萝卜子(炒) 胡黄连(各二钱半)
上为末,姜汤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姜汤下。
[b]守病丸:[/b]
此药名为守病,朱砂加上雄黄,硼砂轻粉要相当,去皮巴霜半两。
砂合济有功,乳香五钱随良。蜜丸一粒放毫光,取下多年积胀。
《简易》[b]胜红丸:[/b]治脾积气滞,胸膈满闷,气促不安,呕吐清水,丈夫酒积,妇人脾血积,小儿食积并治。
三棱 蓬术(各醋煮) 青皮 陈皮 干姜 良姜(各一两) 香附(二两,炒)
上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下。
《御院》[b]助气丸:[/b]治三焦痞塞,胸膈饱闷,气不流通,蕴结成积, 癖气块,并皆治之。
三棱(炮) 莪术(炮,各一两) 青皮 橘红 白术(各五钱) 木香 槟榔 枳壳(各三钱)
上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局方》[b]三黄丸:[/b]治三焦积热,咽喉肿闭,心膈烦躁,小便赤涩,大便秘结。
黄芩 黄连 大黄(各等分)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汤送下,或淡盐汤亦可。此方为汤,即名泻心汤。
(东垣)[b]雄黄圣饼子:[/b]治一切酒食伤脾,积聚满闷等证。
巴豆(百枚,去膜油) 雄黄(半两) 白面(十两,炒,罗过)
上二味为细末,同面和匀,用新汲水搅和作饼如手大,以水煮之,候浮于汤上,看硬软捏作小饼子。每服五、七饼,加至十饼、十五饼,嚼食一饼利一行,二饼利二行。食前茶酒任下。
(河间)[b]舟车丸:[/b]治一切水湿蛊腹,痰饮癖积,气血壅满,不得宣通,风热郁痹,走注疼痛,及妇人血逆气滞等证。
黑丑(头末,四两) 甘遂(面裹煨) 芫花 大戟(但醋炒,各一两) 大黄(二两) 青皮 陈皮木香 槟榔(各五钱) 轻粉(一钱) 取虫加芜荑半两。
上为末,水糊丸,如小豆大。空心温水下,初服五丸,日三服,以快利为度。服法如前三花神佑丸。
(子和)[b]导水丸:[/b]
大黄 黄芩(各二两) 滑石 黑丑(头末,各四两)加法∶甘遂一两,去湿热腰痛,泄水湿肿满,久病则加;白芥子一两,去遍身走注疼痛宜加;朴硝一两,退热散肿毒止痛,久毒宜加;郁李仁一两,散结滞,通关节,润肠胃,行滞气,通血脉宜加;樟柳根一两,去腰腿沉重宜加。
上为细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临卧温水下。
(子和)[b]神芎丸:[/b]治心经积热,风痰壅滞,头目赤肿,疮疖咽痛,胸膈不利,大小便秘,一切风热等证。
大黄(生) 黄芩(各二两) 黑丑(头末,生) 滑石(各四两) 黄连 川芎 薄荷叶(各半两)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温水下。《局方》无黄连。
《三因》[b]小胃丹:[/b]上可去胸膈之痰,下可利肠胃之痰。
芫花 大戟(俱醋炒) 甘遂(面裹煨,各一两) 大黄(酒拌蒸,一两半) 黄柏(炒褐色,二两)
上为细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丸,温水下。
[b]清气化痰丸:[/b]
南星 半夏(各八两,用皂角、白矾、生姜各三两,水十碗煮至五碗,取汤浸星、夏二日,却煮至无白点为度,晒干听用) 橘红 槟榔(各二两) 木香 沉香(各一两) 苍术(米泔浸炒,四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淡盐汤、白汤任下。
(丹溪)[b]清气化痰丸:[/b]治上焦痰火壅盛,咳嗽烦热口渴,胸中痞满。
南星(制,三两) 半夏(制) 黄连 黄芩(各五两) 栝蒌仁 杏仁(去皮尖) 茯苓(各四两)枳实(炒) 陈皮(各六两) 甘草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b]法制清气化痰丸:[/b]顺气快脾,化痰消食。
南星(去皮) 半夏(各四两,用皂角、白矾、干姜各四两,入水五碗,煎至三碗,去,却入南星、半夏浸二日,再煮至星、夏俱无白点为度,晒干,加后药) 陈皮 青皮苏子(炒) 神曲(炒) 麦芽(炒) 萝卜子(炒,另研) 杏仁(去皮尖,炒) 葛根 山楂 香附(各二两)
上为末,汤泡蒸饼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临卧、食后茶汤下。
(隐君)[b]滚痰丸:[/b]治一切湿热食积等痰,窠囊老痰。一方礞石止用五钱,外加百药煎五钱,乃能收敛周身痰涎,聚于一处,然后利下,所以甚效。
礞石(硝 金色,一两) 大黄(酒蒸) 黄芩(去朽者,各半斤) 沉香(五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强弱加减。凡服滚痰丸之法,必须临卧就床,用热水一口许,只送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徐徐而下;服后须多半日勿饮食起坐,必使药气除逐上焦痰滞恶物,过膈入腹,然后动作,方能中病。或病甚者,须连进二、三次,或壮人病实者,须多至百丸,多服无妨。
(子和)[b]朱砂滚涎丸:[/b]治五痫。
朱砂 白矾(生) 硝石 赤石脂(等分)
上为细末,研蒜膏为丸,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荆芥汤下。
(丹溪)[b]青礞石丸:[/b]解食积,去湿痰,重在风化硝。
南星(二两,切片,用白矾末五钱,水浸一二日,晒干。又云一两) 半夏(一两,汤泡切片,以皂角水浸一日,晒干) 黄芩(姜汁炒) 茯苓 枳实(炒,各一两) 礞石(二两,捶碎,焰硝二两同入小砂罐内,瓦片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 红,候冷取出) 法制硝(同莱菔水煮化,去卜,绵滤令结,复入腊月牛胆内风化之。或只用风化硝一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又方∶半夏(二两) 白术 礞石(各一两) 黄芩(五钱) 茯苓 陈皮(各七钱半) 风化硝(二钱)
上为末,丸同前。
(节斋)[b]化痰丸:[/b]润燥开郁,降火消痰,治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肺气不清,或吐咯难出。皆因火邪炎上,凝滞于心肺之分,俱宜开郁降火消痰,缓而治之,庶可效耳。
天门冬(去心) 黄芩(酒炒) 海粉(另研) 栝蒌仁(另研) 橘红(各一两) 连翘 香附(淡盐水浸炒) 桔梗(各五钱) 青黛(另研) 芒硝(另研,各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入姜汁少许捣丸,龙眼大。噙嚼一丸,清汤送下,或丸如绿豆大,淡姜汤送下五六十丸。此等老痰,大约饮酒人多有之,酒气上蒸,肺与胃脘皆受火邪,故结而成痰。此方天冬、黄芩泻肺火,海石、芒硝咸以软坚,栝蒌润肺消痰,香附、连翘开郁降火,青黛去郁火,故不用辛燥等药。
《医林》[b]辰砂化痰丸:[/b]治风化痰,安神定志,止嗽除坚。
辰砂(另研) 明矾(另研,各五钱) 南星(制,一两) 半夏曲(三两)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三因》[b]控涎丹:[/b]凡人忽患胸背手足腰胯疼痛,牵引钓动,时时走易不定,不可忍者,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是皆痰涎在心膈上下,故为此证。
真白芥子 紫大戟(去皮) 甘遂(面裹煨,各等分)
上为末,糊丸,桐子大。临卧淡姜汤或温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甚者,量加之。
《医林》[b]乌巴丸:[/b]治胸膈久为顽痰所害,面色青白浮肿,不思饮食,遍身疼痛,夜间气壅不得睡,往来寒热,手足冷痛,不得转侧,屡用痰药坠之不下,取之不出,此是顽痰坚滞,宜此药利下之则愈,未利再服。
乌梅肉(二两) 巴霜(五粒,去油)
上用水二碗,砂锅内将乌梅肉煮烂,候水稍干,入巴豆,将竹片搅如稠糊,取出捣为丸,桐子大。每服七丸、九丸、十丸、十一丸、或十五丸,姜汤下,不拘时。
《御药》[b]吐痰方:[/b]治胸中有痰瘀癖者。
用白矾一两,水二升,煮一升,入蜜一合,更煮少时。温服。须臾即吐,如未吐,再饮热水一盏,吐痰为效。
[b]人参利膈丸:[/b]方在和阵。
治痰逆嗝噎圣药。
《和剂》[b]青木香丸:[/b]治胸膈噎塞,气滞不行,肠中水声,呕哕痰逆,不思饮食,宽中和膈。
黑丑(炒香,取头末,十二两) 破故(炒) 荜茇(各四两) 木香(二两) 槟榔(用酸粟米饭裹,湿纸包,火煨令纸焦,去饭,四两)
上为末,滴水为丸,绿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茶汤、热水任下。
[b]消痞核桃:[/b]
莪术(酒洗) 当归(酒洗) 白芥子 急性子(各四两,俱捣碎) 皮硝 海粉(各八两) 大核桃(百枚)
上先以群药入砂锅内,宽水煮一二沸,后入大核桃重五钱者百枚,同煮一日夜,以重一两为度,取起晾干。先用好膏药一个,掺阿魏一钱,麝香半分,量痞大小贴住,以热手磨擦。每空心服前桃一个,三日后二个,以至三个。服完后,须四物汤之类,数帖即愈。
[b]熨痞方:[/b]
一层用麝香二、三分掺肉上。二层阿魏一、二钱。三层芒硝一、二两铺盖于上。
上先用荞麦面和成条,量痞大小围住,铺药于内,以青布盖之,随烧热砖四、五块,轮流布上熨之,觉腹中气行宽快,即是痞消之兆。以手烘热摩之亦妙。内须服调养气血之药。
[b]开结导饮丸:[/b]方在和阵。
治饮食不消,心下痞闷,腿脚肿痛。
《局方》[b]犀角丸:[/b]除三焦热邪,及痰涎壅滞,肠胃燥涩,大小便难。
黄连(去须) 犀角(镑,各十两) 人参(二十两) 大黄(八十两) 黑丑(炒捣,取头末,六十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临卧汤下,更量虚实加减。
《河间》[b]犀角丸:[/b]治癫痫发作有时,扬手掷足,口吐痰涎,不省人事,暗倒屈伸。
犀角末(半两) 赤石脂(三两) 朴硝(二两) 白僵蚕 薄荷(各一两)
上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下,日三服,不拘时。如觉痰多,即减其数。忌油腻炙爆。
[b]麻仁丸:[/b]治大便秘结,胃实能食,小便热赤者。
芝麻(四两,研取汁) 杏仁(四两,去皮尖,研如泥) 大黄(五两) 山栀(十两)
上为末,炼蜜入麻汁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白汤下。
《局方》[b]脾约丸:[/b]此即仲景麻人丸。仲景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浮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亦名润肠丸。治脏腑不和,津液偏渗于膀胱,以致小便利,大便秘结者。
大黄(蒸) 杏仁(去皮尖,炒) 浓朴 麻仁(各四两) 枳实(二两)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滚汤下,日三服,渐加,以和为度。
《局方》[b]七宣丸:[/b]治风气结聚,宿食不消,心腹胀满,胸膈痞塞,风毒肿气连及头面,大便秘涩,小便时数,脾胃气壅,不能饮食。东垣云∶治在脉则涩,在时则秋。
柴胡 枳实 诃子肉 木香(各五两) 炙甘草(四两) 桃仁(炒,去皮尖,六两) 大黄(蒸,十五两)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远米饮下,渐加至、四五十丸,以利为度。
觉病退,止服。
《局方》[b]七圣丸:[/b]治风气壅盛,痰热结搏,心烦面赤,咽干口燥,肩背拘急,胸膈胀满,腹胁痞闷,腰膝沉重,大便闭结,小便赤涩。东垣曰∶治在脉则弦,在时则春。
木香 槟榔 川芎 肉桂 羌活(各五钱) 郁李仁(炮去皮) 大黄(半生半熟,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小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临卧白汤下。
《三因》[b]红丸子:[/b]消食疟。
胡椒(一两) 阿魏一钱,醋化) 青皮(炒,三两) 莪术 三棱(醋煮一伏时,各二两)
上为末,另用陈仓米末同阿魏醋煮糊丸,桐子大,炒土朱为衣。每服七十丸,姜汤下。
[b]追虫丸:[/b]取一切虫积。
黑丑(头末) 槟榔(各八钱) 雷丸(醋炙) 南木香(各二钱)
上为末,用茵陈二两,大皂角、苦楝皮各一两,煎浓汁丸,绿豆大。壮大人每服四钱,小人弱人或一钱五分,量人虚实,于五更时用砂糖水吞下,待追去恶毒虫积二、三次,方以粥补之。
《医林》[b]化虫散:[/b]
雷丸(二粒) 槟榔(二枚) 鹤虱(一钱) 使君子(七枚) 轻粉(少许)
上为末,分二服。候晚刻以精猪肉一两切成片,用皂角浆泡一宿,至五更慢火炙熟,乃以香油拭肉上,候温,取前药一服擦肉上,略烘过食之。至巳时虫下了,乃进饮食。
[b]万应丸:[/b]下诸虫。
槟榔(五两) 大黄(半斤) 黑丑(头末,四两) 皂角(不蛀者,十条) 苦楝根皮(一升)
上先将苦楝皮、皂角二味,用水二大碗熬成膏子,搜和前三味为丸,桐子大,以沉香、雷丸、木香各一两为衣,先用沉香衣、后用雷丸、木香衣。每服三钱,四更时用砂糖水送下。
[b]妙应丸:[/b]一名剪红丸。杀诸虫。
大黄 牵牛(头末) 槟榔(各三两) 雷丸 锡灰(各五钱) 大戟(三钱) 鹤虱 使君子(煨)茴香 贯众(各二钱半) 轻粉(少许) 苦楝根(一两)
上为细末,用皂角煎膏丸服。每服五、六十丸,随弱强加减,五更初茶清下。如未通,再吃温茶助之。下虫积尽了,白粥补之。
《运气》[b]五瘟丹:[/b]治瘟疫火证。
黄芩 黄柏 黄连 山栀 香附 紫苏 甘草梢 大黄上以前七味生为末,用大黄三倍煎浓汤,去滓和药,丸如鸡子大,朱砂、雄黄为衣,贴以金箔。每用一丸,取泉水七碗浸化,可服七人。前药甲己年以甘草梢为君,乙庚年黄芩为君,丙辛年黄柏为君,丁壬年山栀为君,戊癸年黄连为君。为君者,多一倍也。余四味同香附、紫苏为臣者,减半也。
[b]大青丸:[/b]治时行瘟病发热,上膈结热。
薄荷 栀子 黄芩 黄连 甘草(各三钱) 连翘(六钱) 大黄 玄明粉(各八钱)
上为细末,以青蒿自然汁为丸,绿豆大,雄黄为衣。每服五、六十丸,白滚汤下。若治杂病发热者,以朱砂或青黛为衣。
[b]朱砂丸:[/b]治卒时中恶垂死。
朱砂(研) 附子(炮去皮脐) 雄黄(明者,各一两) 麝香(一分,另研) 巴豆(二十粒,去油)
上研匀,炼蜜和捣为丸,麻子大。每服三丸,不拘时粥饮下。如不利,更加三丸至七丸,以利为度。
[b]李氏八毒赤丸:[/b]治一切邪崇鬼疰,服之即愈。
雄黄 朱砂 矾石 附子(炮) 藜芦 牡丹皮 巴豆(各一两) 蜈蚣(一条)
上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凉水送下,无时。《卫生宝鉴》云∶副使许可道宿驿中,夜梦一妇人于胁下打一拳,遂痛不止,而往来寒热,不能食,乃鬼击也。《名医录》云李子豫八毒赤丸,名为杀鬼杖子。遂与药三粒,卧时服,明旦下清水二斗而愈。
又陈庆玉子,因昼卧水仙庙,梦得一饼食之而心腹痞满,病及一年,诸治不效。余诊之,问其始末,因思此疾既非外感,又非内伤,惟八毒赤丸颇为相当。遂与五七丸,下清黄涎斗余,渐得气调,后以别药理之,数月而愈。
(仲景)[b]瓜蒂散:[/b]治伤寒头不痛,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
瓜蒂(熬黄) 赤小豆(等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然后合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再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子和)[b]独圣散:[/b]吐积蓄痰涎。
甜瓜蒂(不拘多少,微炒)为细末。每服一、二钱,齑汁调服。膝痛加全蝎,头痛加郁金服,吐之。
[b]茶调散:[/b]吐除痰积。
瓜蒂(二钱) 好茶(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齑汁调服。
(陈氏)[b]独圣散:[/b]方在外科。
治疮疡气血凝滞。
《良方》[b]独圣散:[/b]方在妇人。
治妊娠伤触动胎,腹痛下血。
(钱氏)[b]独圣散:[/b]方在痘疹。
治痘疮倒靥陷伏。
[b]木通散:[/b]凡男子妇人胁肋苦痛。
木通(去节) 青皮 萝卜子(炒) 茴香 川楝子(取肉,用巴豆半两同炒黄,去巴豆,各一两) 滑石(另研) 莪术 木香(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不拘时,用葱白汤调服,甚者不过三服。
《金匮》[b]大黄附子汤:[/b]治寒气内积,胁下偏痛。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更进一服。
《金匮》[b]外台走马汤:[/b]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通治飞尸鬼击病。老小量用。
相关参考
[b]吐法:[/b]此方可代瓜蒂、三圣散之属。凡邪实上焦,或痰或食,或气逆不通等证,皆可以此法吐之。用萝卜子捣碎,以温汤和搅,取淡汤徐徐饮之,少顷即当吐出。即有吐不尽者,亦必从下行矣。又法,以萝卜子为
酷痢吸髓,疟疫剥肤,投之厕中,民命顿苏。汇攻方∶
方剂著作。九卷(即《景岳全书》卷五十二-六十)。明·张介宾撰。作者选录前人有关著作中的方剂,按其效用分为8类,称为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共1456方。在各方之后,间附方义或按
先外祖张景岳公,名介宾,字会卿。先世居四川绵竹县,明初以军功世授绍兴卫指挥,卜室郡城会稽之东。生颖异,读书不屑章句,韬钤轩岐之学,尤所淹贯。壮岁游燕冀间,从戎幕府,出榆关,履碣石,经凤城,渡鸭绿,居数
《痈疽篇》《玉版篇》等义,俱详列外科。
《热论篇》曰∶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热论篇》曰∶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