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原所生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诸原所生
Posted 《黄帝内经太素》
篇首语: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原所生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诸原所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诸原所生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诸原所生
编者按:此篇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b]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b]
《八十一难》五脏皆以第三输为原,各二,以为十原也。又取手少阴经第三输二,为十二原;六腑皆以井、荥、输、经四穴之后别立一原,六腑各二,为十二原。然则,五脏六腑合有二十四原。原者,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为原。三焦行原气,经营五脏六腑,故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行气。故五脏第一输,故①第三输名原,六腑以第四穴为原。夫原气者,三焦之尊号,故三焦行原气,止第四穴输名为原也。今五脏六腑有十二原者,言五脏六腑各有十二原也,合而言之,亦有二十四原。文言六腑有十二原者,后人妄加“二”字耳。
编者按:“《八十一难》”,仁和寺本脱“一”字,今据盛文堂本补。注“六脏皆以井”,“以”字盛文堂本误作“收”,今取仁和寺本。“文言六腑有十二原者,后人妄加‘二’字耳”一句费解,疑有误,待考。
①“第一输,故”四字,疑为衍文。
[b]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常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者也。[/b]
四关,四肢也。此中唯言五脏有十二原,生病所由,不言六腑十二原也。五脏在内,原在于外,故五脏有腑,皆从外入,所以五脏皆禀十二原也。以其三百六十五节交会穴中,谷之气味皆在中会也。
编者按:“者”字,《灵枢》无。
[b]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b]
原之脉气,皆出其第三输。
编者按:“而原”《灵枢》作“二原”。
[b]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b]
明知十二原所出之处,又知内应五脏,则妙达五脏所生之害也。
[b]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大渊,大渊二。[/b]
日夕少阴,故曰阳中少阴也。
[b]阳中之大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b]
日中大阳,故曰阳中大阳也。
编者按:“大阳”《灵枢》作“太阳”。
[b]阳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大冲,大冲二。[/b]
日出初阳,故曰阳中之少阳也。
编者按:“阳中”《灵枢》作“阴中”。
[b]阴中之大阴,肾也,其原出于大溪,大溪二。[/b]
夜半重阴,故曰太阴也。
编者按:“大溪”《灵枢》作“太溪”。此四句,《灵枢》在下条“阴中之至阴”之后。
[b]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大白,大白二。[/b]
上为四脏阴之至极,故曰至阴也。
编者按:“大白”《灵枢》作“太白”。
[b]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b]
膈气在于鸠尾之下,故鸠尾为原也。
编者按:“膏”字,盛文堂本误作“鬲”,今从仁和寺本,《灵枢》亦作“膏”。
[b]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b]
肓,谓下肓,在脐一寸。脖,补忽反。胦,于桑反,谓胦脐也。
[b]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胀取三阳,飡泄取三阴。[/b]
胀取六腑,三阳原也;泄取五脏,三阴原也。
编者按:“飡”,《灵枢》作“飧”。
[b]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b]
客邪入身,其犹刺也。
编者按:《灵枢》“刺”后有“也”字。
[b]犹汗也,[/b]
五志藏神,其犹汗也。
编者按:“汗”,《灵枢》作“污”,据以下经文“犹可雪也”,当作“污”。
[b]犹结也,[/b]
阴阳积聚,其犹结也。
[b]犹闭也。[/b]
血气不流,其犹闭也。
[b]刺虽久,犹可拔也;汗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其取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汗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者,未得其术也。[/b]
三阳不通,其犹闭也。不得其术者,言上工所疗皆愈也。
编者按:二“汗”字,《灵枢》均作“污”;“言不可”作“言不可治”。
[b]刺热者,如手探汤;[/b]
刺热者,决泻热气,不久停针,徐引针使病气疾出,故如手探汤,言其疾也。
编者按:《灵枢》“刺”后有“诸”字;“如”后有“以”字。
[b]刺寒凊者,如人不欲行。[/b]
刺寒者久留于针,使温气集补,故如人行迟若不行,待气故也。
编者按:“凊”《灵枢》作“清”。
[b]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b]
诸肠以为阴,阳有疾也。
编者按:“复始”下《灵枢》有“也”字。注“肠”字,疑为“阳”字之误。
[b]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b]
所病在头等为高,根原在脾足太阴内者,故取太阴第三输阴陵泉也;所病在头为高,其原在胆足少阳外,故取足少阳第三输阳陵泉也。
编者按:《灵枢》“阳之陵泉”后有“也”字。
相关参考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七第六十二《调经论篇》,与上篇相接,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三,亦接上篇。[b]黄帝曰:余以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b]形,状也。虚实之状,已闻于上,虚实所生,犹
平按:此篇见《素问·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二。[b]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b]此之五病,气之久逆所生。平按:《甲乙》“黄疸”作“贯疽”,注云:“《素问》作黄疸。”“暴
平按:此篇见《素问》、《甲乙》同上篇。[b]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b]六腑受谷气,传五脏,故六腑闭塞,脏不平也。
平按:此篇见《素问》同上篇,又见《甲乙》卷十二第五。[b]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b]肠胃之脉在头,在于七窍,故肠胃不利,头窍病也。
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四。[b]风痓,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中有寒,取三里。[/b]足太阳行腰脊,故身痓反折,取其脉所生输穴及腘中正经。视血络黑也,可取足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九《脉解篇》。又按:《素问》新校正云:“详此篇所解,多《甲乙经》是动所生之病,虽复少有异处,大概则不殊矣。”[b]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大阳寅。寅,大阳也。[/b]
①导致,致使。《灵枢·病传》:“大气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②达到,到达。《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诸原安合以致六输。”③通“致”:细密。参“致密”。④通“窒”:阻塞,阻滞。《灵枢
用针大要.诊脉后先辨其表里虚实寒热.久病暴病.阳盛阴虚.阴盛阳虚.或病六腑.或病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大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诸原穴(本名俞穴).针以出病.藉用谷气托邪外出.故灵枢法天篇称九针十二原也.五脏
[b]手太阴肺之经[/b]是动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谓臂厥。主肺。所生病。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千金要方: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虑有大痈。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万病回春:消渴者,口常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知内有湿也